分享

“六经辩证”和“脏腑辨证”

 豫东老农 2024-03-20 发布于河南

【我所写的所有文字都只是我的偏见,你也可以且应该有自己的主见!】

一个中医小白的偏见(7)——“六经辩证”和“脏腑辩证”

【提示:这篇篇幅有点长。标题改不了,书上是辨证,我觉得是辩证】

我们的思维如果可以进行简单的划分,那我觉得可以分为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划分之一)。逻辑思维的特征是“非此即彼”、是非分明,最典型的是“三段论”,只要大前提为真,符合推理规则,结论一定为真。辩证思维的特征是“亦此亦彼”、充满变化,最典型是中学就读过、后来反复读的辩证法三大规律。(关于思维方式的讨论,参见此前的拙文《<老子》的思维方式(全)》)

“辩证”一词可能来自中医。中医的最大特点是“辩证”。其实西医也是讲究辩证的,西医如果机械套用药典,跟中医机械套用经方一样,都是庸医。即:不管中医还是西医,如果不针对具体的个体情况,不能辩证地施治,都是庸医。西医虽然看起来很标准化、很程式化,但也有好差之分,上海大医院专家门诊光挂号费就要五六百元。这跟解数理化习题是一个道理,机械套用公式,不可能成为尖子生的。

中医“辩证”辩的东西不一样,相对西医,更加抽象、更加复杂。尤其是受限于古代的科学技术,没有我们现代的检测仪器,通过望闻问切,即最原始的询问、观察,了解症状,由症状推断病因。中医对医生的要求,看起来比西医高(好像也不好说,西医本硕博读下来,要求不会低的)。但我们不能因为中医通过最原始的询问、观察就能搞定疾病,哪怕很神奇很神奇,就否定西医的检测仪器;也不能因为现代医学的检测仪器,而否定神奇的望闻问切。【个人观点:即使一个人把复杂的算盘打得很好,也不能因此否定计算器,不能说计算器太简单了。在这一点上,我觉得,跟解奥数题一样,越简单的方法越好。很显然,我这样类比的方法,是不严谨的。关于类比的讨论,参见拙文<老子》的思维方式(全)

中医辩证还复杂在不同流派的辨证方法是不一样的。一般认为,中医辨证是辩“八纲”,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其实是四组概念。按照逻辑来看,阴阳和后面三组概念是总分结构,即阴阳是总纲,表里、寒热、虚实都包含阴阳两个方面。按照我们中学数学的排列组合刚开始读的“乘法原则”(比如A地到B地有两条路,B地到C有三条路,A地到C地必须经过B地,A地到C地有6种路线,即2×3=6),那八纲有16种组合,即2×2×2×2=16。具体见以下目录树:

图片

从上述目录树可以看出,中医的思维方式,和西医分成不同的科,其思维的本质是一样的,都是“类型化”的思维方式,都是“分”,区别在“分”的对象不同上。

胡希恕认为,经方派(《伤寒论》)的六经辩证源自“八纲”,显然比“八纲”简化了很多,毕竟类型的数量上只剩下六类,即三个病位(表、半表半里、里)、二个病性(阴、阳),同样按照乘法原则,3×2=6,并按照阴阳变化的时序,赋予六个古香古色的名称:少阳证(病)、阳明证(病)、太阳证(病)、少阴证(病)、厥阴证(病)、太阴证(病)。《伤寒论》排列顺序不一样: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这些古香古色的名字,应该源自太极阴阳鱼如下图

图片

【注:网上有各种不同的阴阳鱼,我觉得还是这张更符合阴阳的变化时序或顺序,即在阴极之时(太阴)已孕育着阳(即少阳,极弱的阳),少阳随着阳气的不断增加,成为阳明,直至阳极之时(太阳),此时已孕育着阴(少阴,极弱的阴),随着阴气的不断增加,成为厥阴,直至阴极之时,开始新的周期。可简单地类比为一天的阴阳变化,不复杂,就不赘述了。】

《伤寒论》虽然讲病位(表、半表半里、里)、病性(阴、阳),同时又讲寒热、虚实,所以实际上并不比八纲简单,而是更为复杂,因为八纲只有表里,《伤寒论》多了半表半里。同样按照“乘法原则:3×2×2×2=24,比八纲的16种类型多了8类,多出来的8类,即半表半里的阴阳、寒热、虚实的变化。

然而奇怪的是,《伤寒论》竟然不讲“脏腑辨证”。在我的固有认知里,中医就是通过对五脏六腑的辩证,发现问题出在哪里(脏腑失衡),通过中药的却强扶弱,重新调整五脏六腑间的平衡。原来我这样的理解,叫做“脏腑辨证”,是中医的另一个流派,即“医经派”。所以,讨论中医,首先要确定好流派,否则只有情绪,没有讨论。

经方派和医经派的区别主要有二,一是前面说的经方派六经辩证,医经派脏腑辨证;二是经方派的代表著作《伤寒论》,医经派的代表著作《黄帝内经》。两者同为中医,但区别很大。同样的病,两个用的理论不一样,开出的方也不一样。书上有一例子很有意思,“比如同样是一位患者,发热、恶寒、无汗、身疼痛、脉浮紧,从六经辩证体系来看,是太阳病表实证;从脏腑辨证看,是风寒犯肺。辩证思路不一样,导致辩证结果,即诊断不一样,后续的立法和处方用药也是不一样的。”

哈哈,不要再一说到中医就是《黄帝内经》,还有完全不一样的《伤寒论》。根据我至目前的阅读,感觉《伤寒论》比《黄帝内经》实用(没有贬低《黄帝内经》之意)。

对脏腑辨证,我虽然不知道这个名词,但对脏腑之间的五行生克,一直是有疑问的。五行相生相克是循环的。具体到五脏,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按相生顺序排列,隔一个就是相克)。且不论五脏对应五行,更多是“象征意义”,“不严谨”,由于五行相生相克是循环的,且相生的顺序,隔一个就是相克,那就会出现自相矛盾。这样说不清楚,举个例子:

比如肝气补足,如果从相生角度来思考,可以通过补肾,水生木,通过肾水生肝木。如果换个角度,从相克角度来思考,不仅不能补肾,而是要通过补脾,脾土可肾水,让肾水弱下去;肾水弱,那心火就旺,水克火嘛(水弱克不了火);心火旺,那肺金就弱,火克金嘛;肺金弱,那肝气就盛,金克木克不动了嘛。那和前面“补肾水、生肝木”相矛盾。

哈哈胡希恕讲《金贵要略》,竟然也讲到类似的观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