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 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一人一心一念 2024-03-20 发布于云南

无极之始,天地未分,混混沌沌。太极图成,阴阳互济。

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

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 | 王宗岳《太极拳论》全文注解(一)

【释句一】: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

【阐释】

篇中开门见山就以“太极”立论,阐述传统拳术攻防之道,言:“太极是一理,太极是一法,太极是一气,太极是一妙境,太极者道也”。按数术论,太极者一也;按性说,太极乃一中也;按象说,乃全体透空之艺境;按法说太极乃一点子;按境说,其小无内,其大无外。然而太极是由无极之“无形无象”而来。由此而看,“无极从无;太极从有”。

拳本虚无,但必从有而论之。故王宗岳以“太极”立论言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建体、至用,及攻防功夫艺境升华的系列内容。乃以有形有象之法而论无形无象之拳。张横秋论“拳法”二字的精义时说:“造乎神者,方称为法;化乎一者,始谓之拳。”这就说出:“拳本道,道本一;一者,太极也”明矣!

太极乃阴阳之母。因太极、阴阳同存在一体之中,观看“太极阴阳两仪图”的图像,则自能感性的认知到。太极为母,乃为一;阴阳为子女,子、女为二。阳性主动,阴性主静,同在一体中共司动静,则阳动而阴静,故太极是阴阳动静的枢机,即人身内劲、外形相互为用的动静之枢机。此枢机主要说的是“太极一是中”的枢机的功能作用。

太极阴阳两仪图

传统拳术中,人为一太极之象,内有精、神、意、气之阳气;外有筋、骨、皮、肉之阴形。精神意气借外形体而修炼成内劲,内劲从气,其性乃阳,功具“神以知来,智以藏往”之能力,又具有能柔化外形体以至“柔弱无骨”之用。内劲其性乃阳是针对自身外之阴形而说的。

太极拳法:一阴,指外形体之拳架之式而言的;一阳,指内劲及其功能而说的。拳诀云:“一阴一阳是为拳”,即指内劲、外形匹配合一以至中和艺境之为用,即太极拳法的艺境。故外形体有动静变化,内劲亦有动静之变化。外形体的动静枢机在百会到会阴之垂线的“虚中”;内劲动静变化的枢机在“丹田气海”。劲形合一而用,有顺从、逆从的区别,静则劲、形合一;动则劲、形分阴分阳,分虚分实,分方分圆,分刚分柔,分开分合,皆在自身太极一体中,自有阴静、阳动两仪之运用。应知“劲、形归根、归中曰静,根生外发为动”之理。

由此而知,神、意、气、劲、形、中之体用。神为一身之主宰,故神圆;意为神之使者,故意方;气为全身内外动静变化的“催化剂”,无形无象而有大作用;内劲乃修炼而成,其性阳刚故从气,其体圆从神,但有方之用而从意,聚之内有其形,散则气化无形,具有“神以知来,智以藏往”的功能;外形性阴,但外形本身又分阴阳阳主动,阴主静,是以位置论说,外形体虽方,但有圆之用。故传统拳术攻防之道中,内劲体圆主动善变不拘而相对的外形体方主静镇静厚载是功夫。就全身内外主从而论,神意主宰着自身内劲外形合一的攻防之动静,拳谚云:“意气君来骨肉臣”,就是这个道理。意气就是神、意、气、劲的简称。

有上述分析可以知道,王宗岳以“太极”论传统拳术的修炼、建体、至用之基本内容,是在告诉我们“道本一,法万殊”的道理。虽以太极论拳,但自身的神、意、气、劲、形、中之体、用的方方面面都要研究透彻,方可明白传统拳术攻防之道修炼、建体、至用的精髓,体认其真谛而有得。


王宗岳《太极拳论》全文内容:

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日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

立如平准,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

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王宗岳《太极拳论》全文注解(总论)

王宗岳《太极拳论》全文注解(总论)

王宗岳《太极拳论》全文内容:

      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日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

     立如平准,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

    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太极拳论》注释总述:

    先贤王宗岳以“太极”立论,阐述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理、法、术功,形、意、体、用,及修炼方法、准则、规矩、规律和攻防功夫艺境升华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其所论述的传统拳学之宗旨适用于传统拳术各门派、各拳种不独为太极拳门派的专著。

     太极,乃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经典《易经》天人合一学说中的一个哲学命题。虽然王宗岳先生以“太极”立名,但如深刻分析其所论的全部内容,则囊括了《易经》天人合一学说中“无极、太极、两仪、三才、四象、五行、六合、七星、八卦、九宫、十精”的全部内容。故欲精通王宗岳《太极拳论》中之深刻内涵及其意义,必须精心研习《易经》,才是方便之门径。

     历代先贤中,以《易经》天人合一学说的理法研究、论述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建体、至用及攻防功夫艺境升华之内容者可谓代不乏人。如无极拳、太极拳、形意拳(两仪拳)、三才拳、四象拳、五行拳、六合拳、七星拳、八卦拳(掌)、九宫拳(即戳脚拳),皆是以《易经》天人合一学说中的哲学“命题”确立门派、拳种之名称的。如《易筋经》、《易筋经?贯气诀》《浑元剑经》、《内功真经》、《陈氏太极拳图说》等传统武学著作皆是以《易经》天人合一学说为核心,阐述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建体至用的专门著作。可见《易经》是传统拳术攻防之道发展、成熟、完善过程中最重要的理论经典之一,用《易经》理论指导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具有千古立法不易、不失的奥妙存焉!

太极十三势歌——王宗岳

太极十三势歌——王宗岳

《十三势歌》是一首阐述十三势长拳(古太极拳)重大法则的古歌诀。歌诀蕴含的拳术思想与王宗岳拳谱完全一致;歌诀中出现了一些王宗岳拳谱中所没有的、十分精辟的经典提法,如“动犹静”、“听自由”、“顶头悬”、“尾闾中正”等等,概括性地涉及到了太极拳的本质特性,是对太极拳学练具有重大指导作用的一篇经典作品。

一名长拳,一名十三势。

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

十三势者,掤、 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也。掤、捋、挤、按、即 坎、离 震、兑,四正方也。

采、挒、肘、靠,即乾、坤、良、巽,四斜角也。 此八卦也。

进步、退步 左顾、右盼、中定,即金、木、水、火、土也。此五 行也。

合而言之,曰十三势。

太极十三势歌——王宗岳

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际。

变换虚实需留意。气遍身躯不少滞。

静中触动动尤静。因敌变化示神奇。

势势存心揆用意。得来不觉费功夫。

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净气腾然。

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

仔细留心向推求。屈伸开合听自由。

入门引路需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

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

想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

歌兮歌兮百四十。字字真切义无遗。

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费工夫贻叹息。

太极 诀

【太极拳】心法

太极者,无极而生。

动静之机,阴阳之母,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阶及神明。

心静身正,意气运行,开合虚实,内外合一,运柔成刚,刚柔并用。

太极阴阳,有柔有刚,刚柔并济,劲发自如。

太极拳只重其意,不重其招。

忘记所有的招式,就练成太极拳啦。

究其原因,不明理,不知法也。

不明理,其态有二。

一、不知无极何来,如何由无极生太极,什么是太极,太极练什么?

二、嘴知心不知,嘴知身不知,一知半解,囫囵吞枣。

表现为,认为太极为阴阳,无极是什么也没有,无极生太极,太极分阴阳等等……。理解不透彻,太片面,太笼统。

不知法,不知道太极从何练起,基本功如何练,甚至认为太极套路就太极拳以会多少套路为荣,没有正确的套路观。( 当然,我本人不反对练套路,而且提倡练套路,为什么会有以上言词,我在以后的论述中会讲到,请各位看官切莫急眼)。

下面,我先简单的谈一谈本人对无极与太极的理解:

什么是无极呢?

本人认为无极即静空状态。有拳友会说你这不是白说了吗?莫急,听我接着往下讲。无极的静空状态是一种虚静,虚空状态。

大部分拳友认为无极就应该什么也没有,静到没有思维,身空如气。其实这种说法我只能说是太理想化。我可以肯定的说,这种理想化的无极状态,除非是死人,只要是活人就不可能达到让思维意识完全停止。

所以,我们平常讲的无极状态只能是虚静虚空之态。说白了就是里面含有一定的杂质。杂质越少,无极状态越好。

什么是太极?

王宗岳在太极拳论里讲: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

由此我们可得出三个结论:

1.无极而生=太极

2.动静之极=太极

3.阴阳之母=太极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得出:

1.无极而生即太极的来源。

2.动静之机即太极的状态。

3.阴阳之母即太极的本质。

无极如何生太极呢?

静生空,静生松,空与松是双胞胎。松生浮松生沉,沉浮又是一对双胞胎,沉浮出掤,出定。掤定又是一对双胞胎。

以上说明无极是在不断变化的而非单纯不变。产生这些东西即太极。

什么是动静之机?

  动静之机即:将动未动,将展未展,将发未发。

将动未动: 

随时能动,即能前能后、能上能下、能左能右;随时能定,即随时能达到中定之态。

将展未展: 

随时能展,随时能合之态。

将发未发: 

随时能收,随时能发之态。

什么是阴阳之母?

即阴阳合一之态,阴阳相济之态。阴阳相济之态即阴阳相互依存,同舟共济完成一个目标。所以有化打合一、同化同打之说,打即化,化即打之说。

古人说,心为太极。一静一动乃为太极。

古人说,心为太极。一静一动乃为太极。到底什么是太极呢?太极拳修炼探究之。
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自无生有,化生于一,是名太极”。
“由无极而现有机,遂太极生焉”。
“虽无形声而几朕已兆,阴阳虽未分而分之机已动,此时无可名,而以太极名之”。
这是太极拳论上说的,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太极是从无极生出来的,动静之机那一瞬间,太极成了。那个由无生有的那一刻,那一点气机,灵魂一动意念一生,由静生动之时,太极就生成了。
那个宇宙大爆炸之前,积聚能量,原子互相排斥吸引,速度加快,压力剧增马上就要爆炸了,这个状态就是太极。等到宇宙大爆炸轰的一声巨响,宇宙形成了,阴阳也形成了。由无极、太极、阴阳这一过程,有孕育、有准备、有引信、有开始、有过程、有发展、有极大、有衰弱、有回归、有终了,完成了太极这一过程。
心—人身体上的太极。
古人说,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那么人的太极在哪里呢?
在人则“心为太极”,在天则“道为太极”。心为太极,那么,心是什么,心有什么作用,心在太极拳里能干什么?从心理上来说,“心主神明”。人体生命的一切活动,包括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情绪、禀性、习性、行为和运动,都受“心”的主宰。大脑中枢神经系统,也就是练拳练功者所说的心神意念,什么时候练到“心主神明”了,精气神就一家了,太极拳也就练成了。
心是虚静的主体,只有心静,人才能静,身体才能进入虚静状态,身体各部才能放松。心意放松,一方面可以避免精神情绪上的紧张,避免呼吸系统紧张,从而,使精神放松,呼吸平稳。另一方面可以引导全身内外脏腑器官、筋皮肉骨、经络筋腱的放松。从而,使气血畅通,周流无滞,随意而行,起到疗病保健,安心养神,强体健身的作用。
从生理上讲,“心主血脉”。全身血液依赖心脏系统,有节律的舒张收缩搏动,而循环运动周身。全身脉管都与心脏系统连通,成为心脏向身体各部输送血液的通道,向身体供应营养和能量。
心脏还受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的支配,交感神经调节血管的收缩,副交感神经调节血管的舒张,心脏的舒张、收缩造成人体血液的流动和血压的高低心意放松了,一方面改善和加强了心脏活动机能,另一方面增加和改善了血管舒张、收缩的弹力,从而促进了血液循环,更好地营养脏腑器官和四肢全身,起到平稳血压脉搏心律、恢复和增加心身健康的作用。


张三丰 太极拳 论

诀云,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
  太极之先,本为无极。鸿蒙一气,混然不分,故无极为太极之母,即万物先天之机也。二气分,天地判,始成太极。二气为阴阳,阴静阳动,阴息阳生。天地分清浊,清浮浊沉,清高浊卑。阴阳相交,清浊相媾,氤氲化生始育万物。
  人之生世,本有一无极,先天之机是也。迨入后天,即成太极。故万物莫不有无极,亦莫不有太极也。人之作用,有动必有静,静极必动,动静相因,而阴阳分,浑然一太极也。人之生机,全恃神气。气清上浮,无异上天神凝内敛,无异下地。神气相交,亦宛然一太极也。故传我太极拳法,即须先明太极妙道。若不明此,非吾徒也。
  太极拳者,其静如动,其动如静。动静循环,相连不断,则二气既交,而太极之象成。内敛其神,外聚其气。拳未到而意先到,拳不到而意亦到。意者,神之使也。神气既媾,而太极之位定。其象既成,其位既定,氤氲化生,而谓为七二之数。
  太极拳总势十有三;棚、捋、挤、按、采、捩、肘、靠、进步、退步、右顾、左盼、中定,按八卦,五行之生克也。其虚灵,含拔、松腰、定虚实沉坠、用意不用力、上下相随,内外相合,相连不断,动中求静,此太极拳之十要,学者之不二法门也。
  学太极拳,为入道之基,入道以养心定性,聚气敛神为主。故习此拳,亦须如此。若心不能安,性即扰之。气不外聚,神必乱之。心性不相接,神气不相交,则全身之四体百脉,莫不尽死。虽依势作用,法无效也。欲求安心定性,敛神聚气,则打坐之举不可缺,而行功之法不可废矣。学者须于动静之中寻太极之益,于八卦、五行之中求生克之理,然后混七二之数,浑然成无极。心性神气,相随作用,则心安性定,神敛气聚,一身中之太极成,阴阳交,动静合,全身之四体百脉周流通畅,不粘不滞,斯可以传吾法矣。
《三丰太极拳歌诀及王宗岳歌解太极经论》
歌诀一顺项灌顶两膀松束胁下气把裆撑
威音开劲两捶争五指抓地上弯弓
歌诀解(王宗岳):
顺项灌顶两膀松
虚灵顶劲,气沉丹田。两膀松,然后窒。
束胁下气把裆撑
提顶吊裆,心中力量
威音开劲两捶争
开合按势怀中抱,七星势视如车轮,柔而不刚。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而己意先动。
五指抓地上弯弓
由脚而腿,由腿而身,如练一气。如转鹘之鸟,如猫擒鼠。发劲如弓发矢,正其四体步履要轻随,步步要滑齐。
歌诀二举步轻灵神内敛莫教断续一气研
左宜右有虚实处意上寓下后天还
歌诀解
举步轻灵神内敛
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气宜鼓荡,神宜内敛
莫教断续一气研
  勿使有缺陷处,毋使有凸凹处,毋使有断续处。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得机得势。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
左右宜有虚实处
虚实宜分清楚,一处自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周身节节贯串,无令丝毫间断耳。
意上寓下后天还
  上下前后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将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斯其根自断,乃坏之速而无疑。
歌诀三拿住丹田练内功哼哈二气妙无穷
动分静合屈伸就缓应急随理贯通
歌诀解:
拿住丹田练内功
拿住丹田之气,练住元形,能打哼哈二气。
哼哈二气妙无穷
气贴背后,敛入脊骨,静动全身,意在蓄神,不再聚气,在气则滞。内三合,外三合。
动分静合屈伸就
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
缓应急随理贯通
  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黏。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惟一贯。由著(着)熟而渐至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功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歌诀四:忽隐忽现进则长一羽不加至道藏
手慢手快皆非似四两拨千运化良
歌诀解:
忽隐忽现进则长
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沓,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
一羽不加至道藏
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手慢手快皆非似
斯技旁门甚多,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
四两拨千运化良
 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立如平准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须知阴阳,黏既是走,走既是黏,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进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辩焉!
歌诀五极柔即刚极虚灵运若抽丝处处明
开展紧凑乃慎密待机而动如猫行
歌诀解:
极柔即刚极虚灵
极柔软,然后极坚钢。能呼吸,然后能灵活。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
运若抽丝处处明
全身意在蓄神,不在气,在气则滞。尚气者无力,无气者纯刚,气若车轮,腰如车轴,似松非松,将展未展,劲断意不断,意断神犹连。
开展紧凑乃慎密
心为令,气为旗,腰为#,先求开展,后求紧凑,乃可臻于慎密矣。
待机而动如猫行
牵动往来气贴背,敛入脊骨,内固精神,外示安逸,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
歌诀六:倗捋挤按四方正采挒肘靠斜角成
乾坤震兑乃八卦进退顾盼定五行
歌诀解:
 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十三势者,倗、捋、挤、按、采、挒、肘、靠、此八卦也;进步,退步、右顾,左盼,中定,此五行也,倗,捋、挤按,即坎、离、震、兑四正方也。采、挒、肘、靠即乾、坤、艮、巽四斜角也。进、退、顾、盼、定,即金、木、水、火、土也。
以上是三丰祖师所著,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图作技艺之末也。

张三丰 原式 太极拳 图解

犹忆曩撰拙著武术汇宗,内有太极拳泛论一则,會于太极行功渊源,略事诠释,第限于篇幅,未克举为胪列,诚属耿耿。兹以习太极拳术者之多,而习嫡派太极拳术者之少,不揣识浅技疏,妄加评鹭,是盖太极均发源于张三丰祖师,而后人多加删削,遂致有新旧架之别,实则新架即源于旧架,特较旧架之身法高,手法简,为易学耳,其行功旨则,固皆相同。余所图释者,即系张家老式太极,原非本门,亦聊尽其所知,恐年湮遗忘,爱付梨梓,以备一栏,俾吾门修士,籍悉本门津梁,而于专长太极者,亦得有所攻错,教其不逮,抑何幸焉。

太极拳源流:

太极拳传于北宋末年张三丰,张为辽宁义州人,后于湖北均县武当山修道,封洞玄真人,嗣相演授,分张陈李王杜之五大派别。又有名劈极者,闻其艺业,尤属精湛,然甚罕遘,但相传太极拳在唐时有许宣平、李道子二人即擅之,至宋张三丰又阐明,再至元世祖时,有西安人王宗岳得其传,著有太极拳论,太极拳解,行功心解,搭手歌,总式歌等书。温州有陈州同者从之学故又留传温州。又百

余年至明嘉蝟时。则以张松溪为最著、张为浙之郵县人,

师孙十三老,有徒四人,即四明,王皋,季化

南,叶继美(字近泉),以近泉为独优。近泉传单思南,思南传王征南,征南为明末人,名来威,有声於时,至清时,如传河南蒋发,蒋传怀庆府陈家沟子陈长兴,长兴传杨露禅,露禅传子班侯、健侯,近南北习太极拳者,多杨氏所递壇,然以便于体质单弱者练习之故,于原式多所更易,于是名之为新架,而张三丰之原传太极,名之为老架,已如凤毛麟角,不易见之。余适擅于张传,爱解之以供高士之指诲焉。

太极拳论:

太极亦名十三式,又名长拳,长拳者,有如长江大海,滔滔不断也。十三式者,即挪捋挤按,采捌

可罪之八卦也。丽进后退,左顾石盼中停定此五行。合而言之耳。删持挤按应坎离震兄四正方,采捌肘靠,乃应乾坤艮巽四斜方,进退顾盼定,即金木水火土,亦应内部之心肝脾肺肾而言,盖心属火,肝属木,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也。其行功手掌,仰为阳手,覆为阴手,同时动作,不离一阴一阳。盖人秉天地大自然阴阳二气孕化而成,此拳即本斯阴阳而练本身之内五行,以却疾延年为本旨,巧打变化为功用,是以分阴阳,定八卦,按九节(即人身掌拳肘肩腕腰胯膝脚之上下九节),而以绵软巧为行功旨则,不可带气用力,意守丹田,快慢适中,以神贯气,随屈就伸,柔中有刚,似松非松,将展未展,劲断意不断。盖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心为令,气为旗,腰为看,先求开展紧凑,乃可凑于缜密矣。缘此为内功,以气为本,故先在心,后在身,腰松气敛,人骨神舒。要知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内固精神,外示安逸,迈步如猫,行动有如抽丝,全身在精神不在气,故须以意导气,如专注于气则滞(因内功先用意,后用神)。而有气者无力,无气者纯刚,手若车轮,腰似车轴也,此拳对于老弱练习,最为相宜,但非有恒心者,期期有成。其练习应敌,以打四手为根,次为大捋与散手,为本门之初传,所抬劈太极者近似,打手歌云:

棚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遂人难进,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引进落空合即出,粘连绵随不丢顶。

日:

太极长拳:

文章图片1

文章图片2

文章图片3

文章图片4

文章图片5

文章图片6

文章图片7

文章图片8

文章图片9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