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一定想不到,失眠第一方就藏在《黄帝内经》里,两味药的催眠方,让你倒头就睡

 有间茶舍 2024-03-21 发布于山东

弘扬中医中药是一场善意长存的修行……

你知道治疗失眠的千古第一方是什么吗?

这时候可能有人要举手发言了,

“我知道,我知道,是酸枣仁汤”,

其实,答案是错误的。

要说应对失眠,张仲景的酸枣仁汤确实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首酸枣仁汤,几乎搞定了绝大多数失眠,为很多人解决了失眠的困扰,可是,即便如此,酸枣仁汤还是排不上第一。

因为在此之前,还有一个方子,无论从效果,资历,出处,都要技高一筹。

这个方子就是半夏秫米汤,出自最伟大的中医巨著《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是什么呢?她是中医的灵魂,中医的老祖宗,中医的根本,所有的中医理论,都是出自于《黄帝内经》。

不过呢,《黄帝内经》虽然至高无上,但她是以理论为主,如此一部中医巨著,里面却仅仅记载了13首方子,统称为“内经十三方”,半夏秫米汤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好吧,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半夏秫米汤究竟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

顾名思义半夏秫米汤由半夏和秫米两味药组成。

半夏的生长周期很短,不会超过整个夏天,一般需要在夏天过到一半的时候,大概夏至前后这段时间采收,因此叫半夏。

我们都知道,半夏是化痰的领军人物,尤其善于清理肺和脾胃里的痰湿,肺里有痰就会胸中就会满闷不舒、憋气、咳痰;胃里有痰会胀满、没有食欲、恶心呕吐;另外,痰浊上扰,还会出现头痛、眩晕等症。

半夏化痰的同时还有降逆的作用,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半夏能把身体里的痰赶着往下走,最后通过大小便,彻底排出体外。

中医说“胃不和则夜不宁”,晚上吃得太多,胃里胀满嘈杂,再加上痰湿拥堵在胃里,自然无法安心入眠,半夏化痰除湿,降胃气,胃里不拥堵了,里面顺畅了、舒服了,好睡眠也就回来了。
关于半夏治疗失眠的说法,自古就有,《本草纲目》记载:“(半夏)治腹胀,目不得瞑。”

《本经疏证》云:“半夏滑取其入阴,燥取其助阳。而生于阳长之会,成于阴生之交,故其为功,能使人身正气自阳入阴。”

这句话是说,夏至采于大自然阴阳交会之期,取象比类,格物致知,半夏可为引阳入阴而使阴阳交会的药物。

失眠,归根结底都是“阳不入阴”,半夏可以引阳入阴,将活跃的阳气引入阴分,让阳气不要那么活跃,以达到调和阴阳的目的。

再来看秫米,秫米性味甘,微寒。能益脾和胃、安神、利湿。用于胃气不和,夜不得眠。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记载:“秫,治阳盛阴虚,夜不得眠,半夏汤(即半夏秫米汤)中用之,取其益阴气而利大肠也,大肠利则阳不盛矣。”

秫米这么好,但是现在的药房里,已经已经没有秫米这味药了,究竟秫米是何物,也无从考证,有人说秫米是黄粘米,也有人说秫米是高粱米,众说纷纭。

现在的医家大都引用清代吴鞠通的用法,以薏米,也就是薏苡仁来代替秫米,薏苡仁性甘、淡、微凉,可以健脾安神,利水渗湿,与半夏搭配治疗失眠效果显著。

清代吴鞠通善用半夏秫米汤,直接称半夏秫米汤为“饮以半夏汤覆杯则寐法”,也就是说这个法子用了以后,放下杯子就能睡觉,足见吴鞠通实验多次,对本方信心十足。

此方小郎中推荐的用量用法:姜半夏15克,薏米30克,水煎,一日两次,早晚温服。

但是吴鞠通对于半夏的用量比较大,经常用至一两,换算现代最少30克,远超药典规定剂量,大家要注意,没有十足把握,不要随意加大剂量。而薏米药食两用,可以用到60克或100克以上,也可以加半夏煮薏米粥,煮好后把半夏拿出来扔掉后直接食用。

从调和阴阳角度上讲,半夏薏米汤适用于绝大多数失眠,尤以“胃不和则夜不宁”失眠效果最为突出,这类人具体表现为平时痰多、没有胃口、胸闷、胃胀,打嗝、恶心、大便稀不成型,伸出舌头一看,舌色淡,舌边有齿痕,舌苔厚腻,如果有这些症状,并且伴有失眠的问题,用这个方子最合适。

另外,还有的人头脑昏沉,不清醒,经常做噩梦,也可能跟痰有关,中医讲,怪病皆由痰作祟,痰浊上扰,导致此类症状,也可以用半夏薏米汤。

这个方子对于现代人具有特殊的意义,古代的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晚上也没有什么娱乐项目,往往天一黑就早早睡了。

而现代人,白天辛苦忙碌,早饭和午饭匆匆吃一点,晚上却呼朋唤友大吃大喝一顿,半夜还可能来一顿夜宵,这样做一方面强行调动体内的阳气,使入睡困难,另一方面,时间久了必然生痰生湿,雍滞脾胃,致使失眠进一步加重。

半夏秫米汤或者说半夏薏米汤,通降胃气,化痰除湿,交通阴阳,是现代人不可多得的催眠良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