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释读统一哲学 17—24

 徐树爱 2024-03-24 发布于湖南

2024-03-02 21:50

读《物演通论》(17)
——1、13 人类是一束腾空的烟花(1)
    自己在上世纪末写出过哲学提纲,在新世纪初写过哲学宣言。在疫情期间在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网上学习国学经典,自己有一篇哲学随笔上了清华大学的哲学公众号,还得了一枚君子勋章。除此而外,自己的哲学爱好哲学思考基本上是躺平状态。想不到癸卯年末,还能重燃哲学之炬。
    今天,我想到,母亲去世七周年了,我时常想念我的母亲。我噙着泪光,总想为母亲写点什么,由于精力有限,不敢分心。
    我知道,自己是分有了父母的爱,才有了生命和写作等才能。我分有了父母之爱,父母分有了上帝之爱。用烟花这个比喻,也许更容易读懂王东岳先生的这个章节(一卷13章)。人类是宇宙亘古发射的一束烟花。我是父母发射的生命智慧与爱心的烟花。
    虽然与母亲阴阳两隔,并不是绝对不相关。后来我才明白,就是在梦到母亲后,我开始写“释读《时间简史》” ,文章共30个章节,写到23章时我才发现自己写随笔,无意识开始了哲学的建构。从写释读《时间简史》,我找到了哲学体系建构的方向。
    2024年1月29日写日记的时候,我才明白了月初,即2024年1月5日夜梦到母亲的含义。我梦到自己遨游九层宇宙核心,层层空性,我仿佛彻悟了。我见到我的母亲,她希望我站在一个可以看见我的地方。醒来,浑身通透。母亲是在另一个维度的世界看着我,激励我在哲学的方向上继续努力。
    我觉得,自己年轻时遇到了黑格尔,黑格尔是我哲学的入门。而今遇到了王东岳先生,王东岳先生应该是我哲学的出世。 相比“释读《时间简史》” 的无意识,释读王东岳先生的《物演通论》,应该是自己继续的哲学学习与自觉的建构。
    当我把立志一年写完释读此书的文章发表后,有一位叫(甲)壬青青的粉丝与我相互关注了。我们有一段意味深长的对话。从其语境的高度,我判断这位陕西的读者,可能是王东岳先生本人,于是在谈话的末尾,我称呼他为老师,并希望他能随时斧正我的释读文章。
    这是一段意味深长的哲学对话,我把它发出来,与哲学爱好者共享一下,也算是一种郑重其事的存档吧。愿意借花献佛,顺便献给我的母亲刘桂兰。
     这段对话设定甲为壬青青,乙是笔者,对话如下——
文章后的评论区部分——甲:(老子)没有办法了,无以名之,只好姑以名之曰,不然没个符号代替。乙:以经解经,是这个意思。甲:为什么孔子述而不作?乙:因为春秋时代礼崩乐坏,孔子强调传承历史传统很重要。我认同王东岳先生的哲学体系,所以我以学习为主,以力争正确释读。
    :为什么传统三家后世又不分了?乙: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都在大道中。大道循环,仿佛转世轮回。甲:为什么说因无为法而有差别?乙:偶然即必然,个性即共性。无为法入,别有洞天。其中滋味,冷暖自知。
   甲:慈悲为什么又是兹心非心,这样写。乙:念兹在兹,此心非心。心物无别,天人合一。甲:为什么有头上加头与直指一说?乙:那是参话头,是直指心性。如佛拈花一笑。不立文字,也不离文字。再说,参禅,信教,与学术研究是两回事。
    甲:孔子的仁为什么又是推己及人?乙:儒家以自身即天下,一向主张知行合一,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佛家体证是修身,也是修心,也是修行。所以,不立文字,不离文字,是也。
    私聊部分——甲:嗨。乙:您好!甲:您好!随缘说说。乙:嗯。言语,不错。不是一说就错。甲:不可思议。思与议之外。乙:妙!甲:六识之外呢。乙:也在六识中。甲:据说我是七识,为分别而来。七识之外呢?乙:别而后无别,还是别,所以,不可知。甲:大约我执在六识八识之间搬运。
    :要精进一步,还是要先忘我,即不分别。这样他们说的都是一个东西,也不好到处找了。自依止就是说这个,推己及人也是说这个,慈悲也是说这个。直指也是说这个,头本就在,不用再加了。因为差别离无为法就远了。本来就在那里,怎么好另作呢,直述就是了。乙:写随笔也是强化学习的一种方式。月在天,还需以指指月。有天启,有传承,有述而不作,也有发扬光大。不做自了汉,也用金刚杵。甲:好着的。乙:自了,未了处,还请老师及时指点迷津。
    :交流。只是觉得有时候不要走远了,人生精力都有限。乙:嗯好。谢谢老师(这时,我已模糊猜测是书作者了)。甲:谢谢你,随缘。
:我的专业是美术。爱好理论学习。甲:用图说话也是为达意,唱,文字也是,变现认识,传递的载体,都是把心里的东西表现出来。乙:老师说的是。

乙:老师您好!学生将陆续发文,盼望您能及时斧正!甲:好的。您太谦虚,有机会交流。乙:好的。晚安!甲:晚安!

2023年1月17日19时30分

2024-03-10 22:40

读《物演通论》(18)

——1、13 人类是一束腾空的烟花(2)

    说王东岳先生的《物演通论》哲学,是准量化了的现代哲学,不仅在于他的哲学,以科学概念为概念,不仅是概念密度大,概念逻辑关系严谨严密,还在于,他的判断与推理,多数呈现为公式化,是在既定时空坐标上的不同向量的公式化展示。
    有的读者问,人类的衍存为什么是递弱而不可以是渐强呢?如果理解了烟花的原理,也就理解了王东岳先生的“递弱代偿”。生物进化与递弱趋势,是生物衍存的两个属性,两者看似非此即彼,其实是共存的两个向量。所谓进化,其进化速度与进化强度,都是要耗能才做功的,因而进化速度越快,进化强度越大,耗能就越多,表现为能量的递弱,如强弩之末。
    他把从物到人的级层递生递进,描述为“递弱代偿”,他列为abcdef的不同向量递弱变化,指出依存条件递增是一种必然的代偿,而进化速度越快,虚假的繁荣,自在性越来越弱,自为性越来强,依存条件越来越苛刻复杂,意味着此种类的衍存时空急剧压缩,越来越脆弱,加速了灭亡的速度。人类当今的繁荣,很像是一束极盛绚烂多彩的烟花,越绚烂越短暂,越高级越脆弱,加速到达极盛意味着加速衰亡。
    这就如烟花与鞭炮,烟花是鞭炮的升级。鞭炮的主要材料火药,付诸听觉的响声主要靠密封处理技术。付诸视觉的烟花材料则更复杂一些,除了火药,还要添加量的氧化剂、可燃物质和其他各类金属添加剂,硝酸钾、氯酸钾等,起到焰色反应的作用。通过燃烧或爆炸产生光、声、色等效果。烟花比鞭炮高级,就越需要更多依附条件。点燃烟花后随着它的上升,它的动力能随其加速而降低,它因为绚烂绽放而短暂,尤其是那些喷射的烟花星火,真的是方生方死,乍生乍灭。
    王东岳先生说, “自为”存态递强。即愈来愈必须依据自身光怪陆离的存在属性而存在。……愈进化的存在物其存在度愈低,相应地,存在本性之缺失换来了存在属性之繁华。(即自主自为的能力和智慧成为丧失自在性的代偿。) “本性”概念指谓原本之存在性;“属性”概念指谓演化之存在性。
    王东岳先生的递弱代偿理论,提醒西方科学哲学宗教和文化,一味地向外看,向前看是危险的事, 西方的二元对立的哲学体现了西方男性的意志和逻辑思维,它可以带来知识和智慧,也可能导致恐怖政治。它的负面不仅影响到对立的大自然,还影响到被殖民的落后的国家和民族,甚至渗透到男女两性关系而成为认知障碍,以至于出现女权运动的反抗和海特性学报告对男性观点的理性驳斥。
    美国的电影《与狼共舞》与《阿甘正传》的叫座走红,在于后者是“反智”的文化反思,前者是反“传统”的影视表达。它通过重新诠释“传统”而成为“反传统”的影片,不动声色地正视和反思了血腥的西部开发,把白人“文明”与印第安人“野蛮”的冲突,变为工商文明与自然的冲突。为此,导演科斯特纳被苏族正式接纳为苏族一员。
    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西方人,不再对“哲学”顶礼膜拜,而是从根本上质疑西方文明。德里达是这种质疑的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认为这种“二元对立”的思维完全是西方资产阶级(男性)的自以为是。在王东岳先生的反思中,具有创新、侵略冒险和契约平等的工商文化,其宗教的哲学的科学的,都具有巴顿将军的向前向前向前的性格,而缺少佛教的向内看和道教的向后看的深邃哲思。向内看,甚至可能避免这个世界上的种种灾祸威胁。向后看,能延缓朝代更迭的速度,和人类自取灭亡的速度。向内看心性,向后看文明。
    孔子儒家文化可以驭众,老子道家可以统御帝王之心。无为是为了无不为。“持满如不盈,有德者能卒”。月盈则亏,水满则溢,人满则损,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经典名言。当事物达到满盛状态时,就会开始逐渐衰退或失去平衡。做事要中庸,做人做事要功成而不满,进退天之道!

2024-03-14 18:24

读《物演通论》(19)
——1、14—20 这是万物动力之源(1)

王东岳先生很注重概念的规范,在第十三章里,他解释他使用“自在”与“自为”概念,意在使背反的干瘪的词壳,变为“元一的自丰型概念”。
      在第十四章的里,他又辨析了“存在”不仅是现存具体存在的总和,它还包含着纵深的具体存在之源流。即包括“可望不可即的感性存在”和“不可望而可即的理性存在”。
      他用“存在形态”或“物态”泛指一切存在的物质或物体。他说的“衍存”通常指宏观的物类,或物类的宏观状态,而不是基本粒子与单个细胞的寿限。存续数十分钟的生物个体单细胞,其物类却可以衍存数十亿年。闪现仅为百亿分之一秒的基本粒子,其物类却可以衍存上百亿年。
      在新近读的这些章里,王东岳先生有两点意义重大,一是他说明了“自在”何以变出“自为”。二是,指出了让黑格尔自以为豪,自我陶醉的辩证逻辑,只是“理性逻辑的低级阶段与初级形态,是从动物知性逻辑演进为人类理性逻辑的中间过渡型思维模式”。
     经典物理学的奠基人牛顿,深信不疑有上帝的第一推动力存在可以谅解。直到现在,还有知名的物理学家以为宇宙如此精密,一定存在上帝的第一推动力,这是十分可笑的。如果说牛顿是科学发展的历史局限,这位知名物理学家也许因为自身知识结构不合理,才导致了他的包括对汉字对中医的偏见。
     马克思赞赏黑格尔把历史概念引进哲学思辨,而批判他把自己的思辨过程误以为是历史的进程。在黑格尔的逻辑学中,他指出了具体的存在都埋下了死亡的种子。(那是宇宙熵增的必然反映)。由于自身的矛盾,自我的否定,使得存在由“自在”状态变成了“自为”状态。他没有给上帝留下“第一推动力”的位置。但是,自身矛盾作为事物“自为”的动力源,其内在的需要没有具体展示。王东岳先生的《物演通论》则进一步解决了这个问题。

2024-03-17 14:45

读《物演通论》(20)
——1、14—20 这是万物动力之源(2)

    物质性存在要占据时空,万物衍存不得不具有广延和存续时间,也就是说,所有具体的物质存在,都是四维的存在。
    按着王东岳先生的递弱代偿理论来描述万物的衍存,是递生、递进、递弱的纵向衍存关系。用塔型建筑来形容这种关系,也许更贴切一些。九层之塔,第二层是第一层的递生,直到九级浮屠顶端。最顶端是塔尖上的明珠。层数越高,它的衍存条件就越繁杂,第二层依赖第一层,第三层依赖第一层和第二层。第九层的依存条件要递增到八项。
    九层塔的塔级关系,与社会结构相似,还与大脑神经元的多级整合相似。层级越低,越具有基础性质。层数越高,越精密,势能越大,越脆危。为什么莫泊桑写的《羊脂球》中,一车人,偏偏爱国底线体现在一个妓女羊脂球身上?也许正因为她是底层人民,她的爱国爱家才是发自内心的。社会道德,信仰信念,习俗精神,爱国爱家,乡愁浓烈,越是底层人民越稳定。
    人民与土地,国之帮本。不论内忧外患,山河与底层人民是一体的。朝代可以几千年反复更迭,底层人民始终与土地家园一体。他们会为民族独立和自由浴血奋斗。底层人民,包含着种族繁衍的原动力。贵族要长期延续,必须与平民通婚。底层人民蕴藏着古老的习俗与敦厚的古德。底层人民是艺术的宗教信仰和政治的原动力。
    老子《道德经》认为“柔弱”是“道”的实现方式,即所谓“弱者道之用”。老子只是点到了这种规律。他认为“无为”是“德”的实现方式,即所谓“无为而无不为”;他讲“物德”之效,把人文现象排除在“道”之外。最理想的文明方式是弃圣绝智,回到小国寡民的理想状态。
    经济发展需要一定的速度,然而经济过热,会使得经济乃至政治翻车。实际上,经济发展文化发展都需要制动。人类的繁衍生息照样需要理性的制动。尤其是以西方科技文化科技文明为主导的力量,科技文化飞速发展,全球政治的霸权最值得警惕,需要理性制动,文明要有长远眼光,还要向后看,个体人的觉醒还需要向内看,不然,不等宇宙达到热寂,人类早早就灭亡了。
    王东岳先生的递弱代偿理论,聚焦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的递弱代偿,他没有强调宇宙生成的增熵原则是生物进化递弱代偿的前提,这一点,我在开始释读时,就强化并补充了这个前提条件。也就是说,他认为代偿改变不了递弱,这是由热力学第二定律决定的。包括宇宙本身也逃不过这种递弱的必然的消亡。那么,人类当今的文明,出路何在?在于理性的减熵。

2024-03-18 19:37

读《物演通论》(21)
——1、14—20 这是万物动力之源(3)

    《时间简史》与《物演通论》有承接连续的逻辑关系。尤其是释读《物演通论》,我明白了,宇宙的开端“无”是什么东西。为什么万物会发生,会归于灭亡。为什么会失存,会分化,衍存,为了衍存会递减代偿。为什么万物只能顺着时间方向生长或衍存。
    在我发表的20小节文章后,有一位读者留言说:“玄之又玄。不接地气”。王东岳先生也曾经说过,哲学是无用无味道的白水。“哲思淡如水”。哲学更像“自闲之思”“自在之思”。他的深层意思则是无用乃大用,哲学可以帮助人类确立正确的宇宙观和世界观,而宇宙观和世界观关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它能使人类自觉定位,不然,人类就无法行动,即令行动了,也是无效的。
    从生到死是世界万物的共同命运,因为我们的宇宙是增熵的,人类只能以减熵方式求得生存,只能通过减熵来保障种族更长远的绵延。为了长远的健康生存,人类的使命就是减熵行动,减熵是需要付出艰辛劳动(农业耕种)和智慧(诸多文化活动)的呕心沥血的付出。王东岳先生提出“递弱代偿”理论,意在提醒现代人类,应及时建立新的宇宙观和世界观,在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智能化信息化与核能时代,以新的理性指导人类的生存行动,争取延长人类的衍存寿命。
    如果说,地心说匹配了农业文明,哥白尼的日心说和牛顿的经典力学,促进了工业文明的发展,那么,智能信息与核能时代应该是大宇宙观和超宇宙观,应该用这样的宇宙观世界观,来理性指导现代与未来发展的文明方向。

2024-03-20 05:36

读《物演通论》(22)
——1、14—20 这是万物动力之源(4)

    老子《道德经》与黑格尔《逻辑学》两部书的开端都是“无“。老子说:“无,天地之始。有,万物之母”黑格尔说:“无”就是“绝对”,“绝对”是纯粹的不确定的。它不是纯粹的“无”,也不是具体的“有”。
    简单地地说,这个“无”同时是“非无”,它才通过自我否定过渡到“有”。这个“有”就是万物发生和衍存之母。万物从这里开始衍存。这个“有”就是“存在”,它与“非存在”相反相成。“存在”是物质的具有时空的,“非存在”则是“非物质非时空”的存在。两者相反而递生,相反而相成。它们是一种前后递生的历时的关系。而相反相成,意味着部分“非存在”偶然诞生了“存在”,更为光大的“非存在”“非物质”“非时空”的存在亘古至今还与“存在”共时存在,正是它的光大无垠,支撑着我们的宇宙,包围着我们的宇宙,浸透着宇宙间的万事万物,作为非存在决定着存在,作为非逻辑的,递生和规定着逻辑关系。
    非存在的一部分成了前存在,前物质,前时空。非存在的一部分是相对递弱的,这一部分递生的存在即宇宙,即“有”比有限的“无”也是递弱的关系,然后才是宇宙内进一步的天体分化,层层分化,层层递弱,直到王东岳先生所说的,生物进化高级阶段的“递弱代偿”。他说,人类发现和发明的“真理”,“不过是存在系统演化进程上的感应属性递变产物。”人类发明的“逻辑”,其逻辑形式和逻辑内容都被“非逻辑”的东西规定着。
    那么,这个“无”到底是什么?根据哈勃望远镜观察,宇宙膨胀的加速度状态与其质能分布状态不相称,却与爱因斯坦在广义相对论方程中曾经加的“宇宙常数”相合,提示宇宙中存在着某种目前尚不为人所知的巨大暗能量。
    我们的占有时空的物质性宇宙,有可能是暗物质偶然集聚爆炸转化而来。转化为宇宙的暗物质,我们可以称它为前物质,前时空的存在,称它为“非物质非时空的非存在”可能更准确。因为它作为没有时空的前时空状态,可能一直存在着,包围着我们宇宙,支撑着我们的宇宙,我们的宇宙相对于它简直就是沧海一粟。

2024-03-21 06:19

读《物演通论》(23)
——1、14—20 这是万物动力之源(5)

    作为存在的前态,或者作为基础的存在条件,非存在亘古伴随着存在,它与存在应该是一体的。它比我们的宇宙更神秘更宏阔。
    科学的发展使得我们有能力思考到这种超四维的非存在。不用怀疑运动的普遍性,在宇宙之内或超宇宙的非存在里,照样是以运动为自己的灵魂。我们与其把神秘的存在说成是“暗物质”,不如说它是非物质非时空的存在。由于运动,非存在变为存在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由于非存在的偶然的集聚密度,出现了一个微小的奇点,奇点爆炸,产生了物质和时空,开始了宇宙天体的演变历史。
    在黑格尔那里,作为逻辑开端的“无”不是纯无,内在的自相矛盾必然是“无”向“有”的过渡,这种过渡是抽象的自我否定和否定之否定。在王东岳先生这里则明晰了很多,他不仅猜到了非存在的存在和意义,他还指出了非存在到存在,及具体存在递生的依存关系,及因为趋于失存而追求衍存的内在需要。
    非存在作为不确定的事物,虽然是非物质的非时空的存在,同样因为自在的矛盾而运动,在自我否定中失存,为了克服失存状态而变为存在。若它不是物质的,也没有时空属性,那么它尚能懵懂地保持非存在的状态。可是,一旦作为物质出现,时空是它本具有的属性,(在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里,时间空间是相对的一体的),它的存在必须是有位置有过程的,而过程是需要演变才能衍存的。存在就要渡波劫历沧桑。
“存在性”“系指存在如何可能存在的所以然”。“存在性”就是“存在的元质规定性,它使存在得以循序展开,并使存在从趋于失存的进程,逐步实现为存在的全体”。 万物衍存都是相对性的主要表达,表达为“在纵向演动上的层层相依和步步分化”。或者说是“存在相对于存在而衍存”。
    在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中,生物生存需要适应环境变迁,适应表达为“变异”,“变异”表达为“进化”。在分子层面就是遗传基因产生突变。在王东岳先生这里,“人类作为万物之一种的分化与衍存结果”。是一种“游移状态、失离状态或变塑状态”。人类追求成全或补偿自身本质性不足的自发倾向就构成“演化”或“发展”的内驱原动力。
    在分化构合的演运进程中,各分化产物的残化程度或“缺憾”程度亦遭分化而有所不同。失圆满或残缺之程度愈深重者,未来获得追补的内因或内驱力就愈强劲。反之则相对静止,由以造成其后之补偿和跃迁态势的差异,此乃物之分“类”的渊源。

2024-03-23 19:38

读《物演通论》(24)
——1、14—20 这是万物动力之源(6)

    时间有自己的方向线,共时的万物都是这条直线上的点。每一种族类都要遵循着增熵的规律,都要亲历成住坏空的过程,直到必然的灭亡。
万物生长都是顺着时间方向。每一个个体的生命过程,都会重演本族类的全部进化史。甚至不同的器官功能的出现都有严格的时间表。甚至眼睛对光与色的感受,不同色彩的认识与区分,都是有序呈现的历史成果。
生物进化的动力,就是由于族类绵延的递弱失存的危机,也就是下位的“残存”需要上位出现进行修补完善,“代偿衍运”于是出现了。这种内在的“需要”促使细胞组织分化出不同的器官,而器官功能的总体,足以适应环境的变迁,保证了族类由失存变为衍存。
    所谓“代偿要求的内涵,在物体的残态上呈现为有待补合的结构位点,在物体的弱质上呈现为有待伸展的功能配置”。生命组织器官的分化和功能的锐化,就是在递弱过程中,因为失存危机而出现的衍存行动。这种“代偿的作用既要有效于将弱存者维持在存在阈的规定限度上,又丝毫无助于补偿存在效价之所失”。
    代偿的“有效于补助衍存者的弱化续存,无效于补助衍存者的弱化本性。正是由于代偿效价的这种两重性,才有了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代偿”能使得递弱的族类得以衍存,却改变不了“递弱”的趋势,即改变不了个体生命和整个族类的增熵结局——热寂或灭亡。
    “愈残者,结构整合的要求愈高,亦即结构愈为复杂,相应地,为了达成结构内部的依存联系,各残体之间内在的相互感应性能也就必须愈为完备,是为实体结构与功能属性互为表里的本质关系”。“一切后衍性存在均建构在对其前体存在的代偿关系上,由以形成层层规定的宇宙统一物演体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