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哲学的系统梳理

 王兆善 2024-03-25 发布于上海

哲学问题纷繁复杂。有形而下之物,就有形而上之理。世间之物变化无穷,世间之理亦变化无穷。新与旧,古与今,中与外,老与少,以及新旧古今,中外老少的互相掺杂,哲学问题是个永远也说不完的问题。

但在这庞杂的内容中,还是可以梳理出一个系统,可以让人对哲学这个庞杂的问题有一个系统、直观且比较完整的观察。

对哲学的系统梳理

第一:什么是哲学?

讨论什么是哲学,首先要看是站在什么立场上。

从自然的角度观察,就是自然哲学。中国的道家哲学是自然哲学,西方大部分是自然哲学。站在人生的角度来观察世界,就是人生哲学,中国绝大多数的哲学家都是人生哲学家。

在自然哲学家眼中,世间万物处处都含有真理。获得这样的真理就是获得人生的智慧,所以在众多的哲学概念中,“爱智慧”是接受度最高的概念之一。

从“形而上”的角度来看,人类最高的智慧,就是把握一切可感觉事物背后的终极原因、本质和原则。这个说法,有点类似于中国道家哲学说的客观规则和规律。

随着人类对自然不断的探索和发现,人类社会积累的知识也越来越多。从各个角度、各个层面去研究哲学,可以得出不同的哲学体系。这些哲学家的言论多半也是有道理的,就是荀子所谓“持之有据,言之有理”。不同的哲学家根据不同的“据”和“理”,建立不同的哲学体系,进而发展出不同的学科和人生倾向。对各种不同的哲学体系进行研究,得出新的结论,也是一种哲学思考的方法。在中国,这种研究主要是民国时期的“百家通辩”。这种研究其实就是现在说的批判主义。

批判不是全盘否定,而是合理的继承,即所谓舍去糟粕,保留精华。批评的继承是我们学习古代文化的一个有效的方法。

同时,哲学虽然是对形而上的研究,但是,形而上之理也必然要影响形而下之物,所以,哲学的发展和文明、文化的发展密不可分。从文化的角度看,哲学实际就是一个时代的文化内核。所以将哲学和文化,以及具体的时代联系起来,就是文化哲学。

文化哲学是人改造自然,将自然哲学引入社会文化的一个必然趋势。也是当今哲学研究的一个主流方向。我们不再只是研究形而上的义理,而是将义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这其实也就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说到底,人们研究万物,是为了让万物为人所用。所以自然哲学必然会回归人的哲学这个核心命题上。没有人就无所谓自然,也无所谓形上形下。

从人生哲学的角度来看,哲学是对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这是冯友兰先生的观点。那么人生是什么呢?钱穆先生说:人生是一个向往。就是说,人生是一个追求的过程。有追求就必须有目标,目标明确,才能构筑完整的计划去实现目标。所谓对人生的反思,实际就是看我们的计划是否完善,社会改变了,我们的人生计划,甚至目标是否需要跟着调整;以及我们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是否出现了偏差,如果出现了偏差,又要如何调整。实际上这里说的反思,就是《了凡四训》中说的“改错之法”。

从价值论的角度看,人生的价值取决于观察世界的角度,所以,人生观取决于世界观,世界观决定人生观,人生观决定价值观,就是所谓的“三观”。

我们通常把世界分为心与物,心是精神的,物是实体的。但实际上,心与物不是同一个层面的概念。与物相对的是理,即是所谓的物之理,也就是万物有规律。我们说的心,通常既包括物,也包括理。唯有极端的理学家的心里只有纯粹的理,这是一种极端;有一些世俗的人心里只有物,这是另外一个极端。正常情况下,一个人的心里必然有理也有物。将万物之理融于心中,就是所谓的心即理,这是朱熹的说法。眼中既有万物之理,也有万物,即心外无物,这是王阳明的说法。由此看来,唯心与唯物的区分,其实是不对的。我们只能说唯理,或者唯物。

第二:本根问题

本根问题实际就是物与理的属性问题,认为物是第一属性的,就是唯物论,认为理是第一属性的,就是唯理论。

那么什么是第一属性呢?就是通常所说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唯理论认为是先有蛋,蛋在这里代表着规则和规律,是虚,是形而上;唯物论认为先有鸡,鸡在这里代表具体的器物,是实,是形而下。

似有非有,似无非物。无中有有,有中有无。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无是本根,虚是本根。在中国古代,本根问题最终落到禅宗哲学上,一个“禅”,既是有也是无,可有可无,可无可有。世俗之人往往在有无之间来回晃荡,就像叔本华说的钟摆,有是快乐,无是悲伤。然而,月有阴晴圆缺,所以快乐和悲伤总是相随相伴。世俗人的心中,有有,有无,有快乐也有悲伤。本根问题,只是哲学上一个终极追问,世俗之人可以不用理会。

对哲学的系统梳理

第三:大化问题

大化问题实际就是通常说的变化的问题。只是,这里说的变化是宇宙最根本的变化,也就是,有怎样影响无,无又怎样影响有,有无之间怎样转化。

转化的问题,在《易经》中就是变易的问题,与变易相对的是常则,也就是不变。不变是相对的,变是绝对的。所谓不变,只是在微微的变,我们用肉眼无法观察,也可以叫渐变。突然的改变是异常现象,现在我们也叫突变。

我们现在说世间唯一不变的是变化,但我们更应该注意,事物的变化往往极为缓慢,缓慢的变化可以视为不变。世间万物之所以可以暂时稳定,就是因为有不变的存在。我们的生活之所以可以稳定,也是因为我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一种生活方式不变。即使是变,我们也不应该让生活变坏,至于能否变好,那就看我们的努力程度。

自然哲学讨论的,无非就是物质以及物质的变化问题,也就是现在说的物理与化学。物理是形体的变化,化学是本质的变化。

第四:人生问题

人与世界的关系,是人生问题的核心。天人合一,或者人独立于物质世界之外,是两个核心观念。前者是中国传统人生哲学的核心概念,后者是西方哲学的主要观点。认为天人合一,就是认为人的行为会影响自然生态;认为人独立于物质世界之外,就是认为世界万物只是人的“仓库”,当我们把仓库的东西取完了之后,就什么都没有了。这样的时候,就要去找另外的仓库。

不管怎样,人总会想办法让自己吃饱。吃饱了之后就会思考另外一些问题:人性的善恶,人生的理想和追求,个人与群体的关系,心与物的关系等等,这些是大层面的东西,有些人会想,有些人一辈子都不会想。

但还有些问题,人人都会想:道理与利益,命与抗命,好与坏,生与死,有情和无情。

用钱穆先生的话说,人生就是一个向往,向往是一个理想,如何实现理想?有些人损人利己,有些人苦苦追求,有些人看破红尘,有些人无奈苟活。世间种种,人生百态,没有对或错,都只是个人的一种选择。

第五:建立自我

有选择的,就是有自我。世界上,并不是每一个人都知道“我是谁”。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去干什么?这是人生哲学的终极三问,其实也是人生最核心的三个问题。

建立自我,实际是建立一个自己的哲学体系。在众多世界观中,你的选择可以是只属于你自己的,你的世界可以只有你一个人,也可以有一个家,或者一个村庄,一个城市,也可以是一棵树,一座山。

你怎样定位自己,就追求怎样的人生。从客观的角度说,人生没有好坏。但是从社会道德的角度看,每个人都有一定的责任。责任,其实就是良知。人活在社会中,尽心尽力尽良知,为自己、为家人、为国家做该做的事,人生才能无愧。

对哲学的系统梳理

第六:了解我们的过去

建立自我,是个人的人生哲学。我们的过去,其实就是我们的哲学史。每一个人都应该对我们的哲学史有比较系统的了解。哲学史就是哲学,哲学就是过去的人对世间万物的看法,以及对生活的态度。不了解过去,又怎么会有未来呢?

从广义上讲,哲学涵盖一切,所以对过去的哲学的了解,实际就是对过去一切知识文化的了解和深度学习。过去的一切,我们叫做通识。

第七:面向未来

哲学的反思,不是让我们始终回头看。我们是要通过对过去的修补和调整,让自己有能力走向更美好的未来。批判主义是对过去的哲学进行全新的审视,保留有用的、优秀的内容;文化哲学是将物与理融合为一体,空谈义理和放弃义理只谈物质,都是极端。将客观的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彼此都进行适当的调整,才是最符合现实需要的;反省,是个人的改错之法,人生的计划,人生与社会的结合,都会出现一些问题,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改正,才能成为最后的赢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