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海这座几度迁址的“宫殿”,背后有怎样的故事?(作者:鱼丽)

 释遂9182 2024-03-25 发布于上海

阿拉老底子每天呈送精彩文章一组

打开尘封的记忆,寻觅往昔的岁月

图片

叙老底子事  忆老底子人

诉老底子情















从1884年至今,上海天后宫历经三个世纪、三个时代的沧海桑田。2022年,在辗转等待了16年后,它终于得以迁址复建于苏河湾中心绿地南侧,包括门楼、戏台和东西看楼在内,自清朝遗留下来的老构件一点也未浪费,全部被用在了复建的建筑上,记忆得以保留、传承和焕新。见证风雨沧桑的古老建筑,汲取苏河之灵气,引发了来往参观者们对往昔逝水年华的追忆。














天后宫旧事
图片

天后也叫妈祖,是掌管海上航运的女神。关于上海的妈祖信仰,清人袁祖志在《海上竹枝词》中,对船家祭祀妈祖的情形有过生动的描述:“天后娘娘小像前,中堂虔供一炉香。相风旗出高檐外,知是伊家放海船。”这段话既绘人又绘景,活画出当时人们出海祭祀,以相风旗测试风向,并祈求妈祖护佑旅程顺风顺水的情形。

妈祖虽出身凡人,却影响深远,庙宇众多,每一个天后宫都承载着一段自己的历史,上海天后宫自然也不例外。

图片

《点石斋画报》上描绘的上海天后宫迎接妈祖神像的场景

老上海原有沪城八景,一处名为“凤楼远眺”,可谓八景翘楚。对应的丹凤楼,是上海城墙上巍峨的一耸。据记载,丹凤楼位于近小东门处,楼高三层,其中就曾供奉有天妃娘娘。据此可知,天后宫最初的一段历史即镶嵌在了这丹凤楼上了。

清人秦荣光又有一首《海上竹枝词》,颇能看出当年丹凤楼的盛景:

鼓角声中焕彩游,

浦江午日闹龙舟。

红儿绿女沿滩看,

看客多登丹凤楼。

在上海开埠前绘制的《三姑嬉弈图》上,也可见到丹凤楼及黄浦江上舟楫鳞次栉比的胜景。据说当年楼上“窗临黄浦,可以观涛”,故而游人登高望远,兴致颇高。辛亥革命后,丹凤楼连同上海城墙都被拆除,只剩下一条以它命名的丹凤路。

图片

《三姑嬉弈图》,左侧为黄浦江,右侧即为建于城墙上的丹凤楼(来源见水印)

说完丹凤楼,再来看看天后宫。丁宜福在《申江棹歌》中,对天后宫胜景与来往海云之中的妈祖有一番描摹:

雕甍绣闼敞灵宫,

镇日香烟袅碧空。

风转相乌潮欲上,

神妃来往海云中。

天后宫被赞为“灵宫”,妈祖被誉为“神妃”,可见诗人对其喜爱之情。吟咏竹枝词,可以窥见当年上海的胜景。以词证史,其中沉淀着厚重的历史之迹。

同古代其他沿海城市一样,宋代上海繁荣的海运贸易,带动了海洋文化、妈祖文化的发展。古称顺济庙的上海天后宫,于宋咸淳七年(1271)创建,《万历上海县志》称其位置“在县东北黄浦上”。明清时期,由于上海豪绅及信众的资助,天后宫时有兴建,遂具规模。据《同治上海县志》记载,咸丰三年(1853)小刀会起义时天后宫被毁,后上海的绅商曾集资重建,结果“未毕工而复毁于兵”。不过,《万历上海县志》曾记载,天后宫“后毁,今改建于北城楼上”。因此,也有观点认为,这座天后宫明代既已迁到了丹凤楼内。无论如何,这座几乎见证了上海整个悠久历史的旧天后宫,最终倒在了历史的尘埃中。

图片

1884年的上海全境地图。可见丹凤楼位于上海城墙东北段

1860年的上海,已是对外贸易、交流的重要城市,中国派驻外国的大使等官吏日益增多,且多从上海乘海轮出发。官员出国办理洋务时,也以取道上海为首选。1884年,经清朝大臣崇厚奏请,于苏州河河南路桥北堍择地建造了总理衙门招待所,作为出使行辕。当时这里离出海口较近,又地块宽敞,方便那些出国考察的大臣们。

图片

清末时期的丹凤楼

在兴建行辕的同时,崇厚还专门奏请修建一座新的天后宫,位置选在了行辕附近的一块官地。重建后的天后宫有高敞的门楼、华丽的戏台、东西看楼、中央大殿、富丽寝殿,两边还有钟亭、鼓亭,传达着中国特有的文化意象。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座江南殿堂式的古典建筑,“规模之大,可称全沪之冠”。

图片

1884年的上海地图,可以看到河南北路上的天后宫及出使行辕

焕发新生的天后宫香火繁盛。1896年,李鸿章受命出使欧美六国;之后,载泽、戴鸿慈、徐世昌、端方、绍英等五大臣分赴欧美日本各国考察宪政,都是在出发前先驻留上海的出使行辕,并在天后宫向神妃像拜祭一番,以求出使顺遂,平安归来。由此可见,这里曾是近代上海对外交流史上的一处重要地标,妈祖也从民间供奉走向了官方护佑,文化信仰传播的深度广度,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图片

天后宫 (上海市档案馆藏)

一座天后宫,一部古代海上交通史。天后宫所在之处虽临河而不及海,但苏州河却是当时上海通往大海的纽带。因此,天后宫依然是一座为远涉重洋的海船祈求信风、护海普航的神殿。

曾经遗憾的探访
图片

历经政权更替、战争动荡和岁月磨砺,天后宫的整体建筑逐渐损毁坍塌,首先是寝宫楼,然后东看楼、钟楼也都消失在了历史记忆中。

1970年代,为保存古迹,肃穆宏伟的天后宫大殿被迁建至松江方塔园,为该园增添了许多人文气息。匾额“天妃宫”,由上海女画家陈佩秋所书,遒劲笔力写出了天后的凛凛神威,从护佑爱民的妈祖被升格为天后,又成为天妃,从中也可见上海人对传统的热爱之情。

图片

迁到松江方塔园的天妃宫 (图源:上海发布)

微风轻吹,河水依旧,波光中映现的是二十年前的另一段私人往事。2004年,我在临苏州河的厦门路编书,在那间临河的办公空间里,工作累了,会望一望河边郁郁葱葱的夹竹桃树,有时也会望望对岸楼宇。当时一位领导,是个“老上海”,向我提起附近有座天后宫要搬迁了的新闻。初听此事,未免有些兴奋。作为年轻的“新上海人”,我初留此地,对老上海的历史,尤其是繁华里带点古旧的过去特别感兴趣。逢年过节,会去老城厢、豫园一带闲逛,探寻与追索。第一次听说天后宫的事情,想到在这个华洋杂处之地,竟还会存留这样一座江南殿堂式的古老建筑,且与自己工作的地方仅一河之隔,真是欢欣神往,很想见识一下这个海派天后宫是什么模样。

图片

1906年时的天后宫(摄影:Arthur Purnell)

从厦门路的后弄堂出去,就是南苏州河路,再往西面一弯,就到浙江路桥。我曾与一位友人相约要去探访一番,以前这里是工业区,多面粉厂、化工厂、纺织厂、油脂厂,林林总总排在河的两岸,但天后宫的具体情状与地理位置,我们竟毫无头绪。

颇可惜的是,因忙于工作琐事,我们没能继续去深入搜寻那个离自己其实已近在咫尺的地方,天后宫转眼又被遗忘了,现在想来还颇觉遗憾。后来才知道,那时的天后宫其实也仅剩门楼、戏台和西看楼,随着河南路的拓宽以及建设地铁等原因,这些剩余的部分被陆续拆卸和保存了起来,天后宫消失在影影绰绰中,转眼就是数年。

图片

1948年时的天后宫平面布局

再后来,就是沪上媒体的零星报道,知道它一直在修复中。让人庆幸的是,时过境迁,如今的苏河湾景象已截然不同,重新展现出一副风情长卷,复建后的天后宫女神殿,也开始书写传统与现代文化交融的新篇章。

图片

复建后的天后宫 (图源:ShanghaiWOW公众号)

再访天后宫
图片

不久前,我有幸随一群上海作家对静安区苏河水岸进行了一场探秘。我们从上海总商会旧址出发,沿着曲折蜿蜒的苏州河,来到已经复建的天后宫新址。仲春时节,这个女神的宫殿氤氲着宁静祥和的气息。导游娓娓讲述起它的前世今生,随之掀开的是海上华章的一角。

图片

复建后的天后宫俯瞰图 (图源:ShanghaiWOW公众号)

重修后的天后宫戏台,庭堂宽敞,舒适宜人。站在后台,可以想象演员曾在这里做着化妆、容装、候场、赶场、谢幕,种种幕后准备。还有东西看楼,把窗户打开,悠闲地坐在那里喝茶看戏,既感受戏剧之美,也领略戏台之魅。

图片

复建后的天后宫戏台藻井

旧影寻踪,陈列展览里一张张发黄的老照片见证了此地变迁。七十二家房客的悲喜剧也曾在这里上演。自1990年代起,上海进入大规模城市更新的历程,许多有心的摄影师为了保存历史,用自己独特的镜头捕捉了城市的变迁。20多年前,摄影家郑宪章拍摄记录下了住着“72家房客”的天后宫,无意间还拍摄了一户住在戏台上的人家,如今再看显得颇为别具一格。

一幅摄影作品《神庙里的少女》深深吸引了我们。这位少女,穿浅色家居服,怡然自得地打着电话。神奇的是,她的闺房竟然占据了戏台中心位置,而戏台上的藻井就被密封在她卧室的天花板里,精致与华丽的装饰被密实的市井生活给遮蔽了。如今回看,那生活在古老戏台上的少女,平淡生活里不知会不会增添一点别样的浪漫呢。

图片

曾被改为民居并居住着“72家房客”的天后宫

图片

神庙里的少女(摄影:郑宪章

下了看楼,穿过后面延展开的草坪,导游带领大家登临到邻近的天桥上。向后方回望去,可以看到草坪处留有数块石桩,勾勒出一大片宏伟殿宇的轮廓,据此可以想见当初庙宇大殿的风采。现在重建的天后宫并不完整,被移走的大殿,是通过在绿地广场中央安装柱础景观的形式重现,提示原有的位置。

戏台与大殿间,原有一大庭院,院中置大香炉。能够看出东钟亭、西鼓亭的位置,以示“晨钟暮鼓”的古代礼仪。可惜现在也只留下了遗迹,让人不免发出“昔人已去,此地空余”的感慨。

图片

如今修复后的天后宫正门

图片

天后宫正门旧照

采风归来,我又仔细看了一段交通大学曹永康录制的专家导览视频,深入了解了天后宫的建筑结构及其与中国文化的渊源。

随众人从大门匆匆迈进时,容易被忽略的正门,其实就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这里的平面呈“八”字型,古代官式建筑入口多采用此种形式,八字型开口给人一种广场形式的围合感。大门立面上大面积采用细砖,从上到下保持了色彩和材料的基本统一,青灰色方砖呈45度菱形铺砌,不同的砖砌再加上砖雕,形成了庄重肃穆的感觉。上面还有小的出檐,檐口下有砖做的斗拱,斗拱下又是一排砖雕面,连续拼接起来是一个故事,就像风景画一样。

门洞的发券,也是用方砖来装饰的,两侧的八字面上可以看到两个圆形主题图案:双龙戏珠,可以说是非常考究……

图片

天后宫正门立面

千帆过尽,焕彩重生。这个苏河湾边女神的宫殿,与附近细长高耸的高楼既互相映衬又互成对比,抚今追昔,让人唏嘘感慨。虽历经百年光阴,妈祖所蕴孕的热爱和平、进取包容精神,依然荡漾在苏河湾边,古老的女神宫殿以其悠悠岁月里积淀的文化底蕴,征服了一批批慕名而来的探询者。


杂志编辑:王良镭
校对:王礼荣
新媒体编辑:戴舒
版式:龚紫珺

来源:“档案春秋”公众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