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吴茱萸汤似治阳明中寒,实则为治厥阴病方

 老玉米棒 2024-03-26 发布于广东

吴茱萸汤证——肝寒而郁,犯胃生饮,痰饮郁逆

一、病机要点

·《伤寒论》第378条

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吴茱萸一升(汤洗七遍)人参三两大枣(擘)十二枚生姜(切)六两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温服七合,日三服。

(一)条文解读

吴茱萸汤的核心病机是:肝寒而郁,胃虚停饮,肝气夹痰饮上逆

“干呕”:肝郁气逆犯胃,致胃气上逆,临床多见干呕、嗳气或呃逆之症。结合吐涎沫和头痛,可以定性为肝寒气逆。

“吐涎沫”:胃虚停饮,故见口水多,吐白色痰沫。今肝寒气郁,肝气犯胃,夹胃中痰饮上逆,故临床上易见泛吐酸水或黏涎,甚至痰气上逆于鼻腔、咽喉、气道、头目,导致各种病症出现。

“头痛”:结合吐涎沫与干呕可知,此头痛应为肝寒气逆,夹胃中水饮上逆丁头脑所致。因为是肝寒气逆,故其头痛多为阵发性发作时头痛甚剧,但好转也快。

因为凡是阵发性加重的症状,大致都与肝有关。肝寒气逆的头痛,可以在头的任何部位,不一定局限于颠顶,但头痛在颠顶的多,也可出现前额痛。如果是女同志长期头痛,应重加当归,轻佐川芎等养血活血药。

干呕、头痛、吐涎沫三者并见,肯定就是肝寒而郁,挟水饮上冲,是典型的吴茱萸汤证。

(二)与同治吐涎沫、眩昏的五苓散鉴别

吴茱萸汤证的“干呕、吐涎沫”,须与五苓散证的“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相鉴别。两者都可有头眩昏、吐涎沫的症状,不同之处在于:

五苓散证很少出现头痛,却多有表邪未解和小便不利之症见。

吴茱萸汤证既有胃的症状,如胃胀、反酸、吐清水等,又有肝经寒凝、肝寒而郁证,如口苦、烦躁易怒、面色晦暗等,而且多呈阵发性发作

二、论吴茱萸的药物特性

吴茱萸汤中最关键的药是吴茱萸。

吴茱萸味辛能开肝郁,性温能散肝寒,味苦烈善于燥湿化痰,又最善平降冲逆。其降逆之力特别强,对肝寒上冲之气、肝寒水饮,都有很好的治疗作用,所以能降颅内压、降血压、降眼压,降冲逆之气。

陈潮祖:“吴茱萸苦辛大热,既长于温肝行气,又是温胃散寒和降逆止呕要药”

吴茱萸是治疗肝寒水饮药,不是补肝阳之药,所以它是治疗肝经的实寒证,不是治疗肝经的虚寒证,故其脉多半弦紧有力。吴茱萸与肉桂不同,肉桂是补肝阳之药,是治疗肝的虚寒证。

由于吴茱萸苦烈之性很强,所以用生吴茱萸入药时,需要用开水泡洗,减轻其苦烈味,留其苦降之性。

三、方药解析

肝寒而郁是核心病机,继发有肝寒犯胃,痰饮郁逆。

故主用吴茱萸温肝散寒,燥湿化痰,平降冲逆。因为有胃虚停饮,故用生姜配吴茱萸温胃化饮,降逆止呕。加人参、大枣补虚养胃,杜绝生痰饮之来源

同时,因为吴茱萸太过苦燥,易燥伤阴血,故用开水泡洗之外,还加用大枣滋养营血,以制约吴茱萸的燥性。

四、厥阴肝寒气逆,致阳明中寒的病机证治

·《伤寒论》第243条

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条文解读

外感病中,食谷欲呕者,多属胆胃不和。内伤病中,食谷欲呕者,多属肝胃虚寒,胃虚停饮,病位虽在阳明胃,病根却在厥阴肝,故宜吴茱萸汤主之。

《金匮要略》中言:“诸呕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汤主之。”小半夏汤是治疗胃中痰饮停积过多而上逆的专方,病机是饮停于胃,胃气上逆,与肝无关。由于肝寒而郁与胆郁有火两者的脉证病症极其相似,理论上比较好分辨,而临床上却极难分辨。所以如果服用吴茱萸汤后,呕吐变更重了,就说明其病是胆经郁火犯胃所致。由于少阳经循行于胸胁,其病位在上焦,所以宜改用清宣胆热的方剂治疗,如小柴胡汤等。吴茱萸极苦极辣,一般人很难接受,但是真正肝寒的病人吃了却很舒服。

·《伤寒论》第226条

若胃中虚冷,不能食者,饮水则哕。

条文解读

“若胃中虚冷,不能食者,饮水则哕”,说明不仅胃中虚冷,还有胃气上逆

胃虚停饮之人,为什么会胃气上逆呢?

主要还是因为其人多兼有肝气上逆的病机。

肝寒而郁,肝气就容易上逆,肝气郁逆就易犯胃,所以阳明中寒证,兼有肝寒气逆者,最适合用吴茱萸汤来治疗。吴茱萸汤证看似是阳明病,其实是典型的厥阴病。

(陈老亦言“本方确系温肝方剂,统编教材纯从中焦虚寒解释,与临证不符。”)

·《伤寒论》第197条

阳明病,反无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呕而咳,手足厥者,必苦头痛。若不咳不呕,手足不顾者,头不痛。

条文解读

此处张仲景所说的“阳明病”,是指阳明气失通降,出现了不大便者。外感阳明病,多因邪热燥伤胃肠津液所致,故多汗出,小便黄少,大便干结。

其人大便秘结,却无汗,小便自利,显然不是阳明燥热在里。

今不大便二三日,同时还见“呕吐,咳嗽,手足厥冷”,显然是肝寒气逆,挟寒饮上逆之象。

如果没有肝寒而郁,肝气犯胃,光有胃虚停饮,一般是不会上冲上逆,更不会上冲至头目。

寒饮上逆,轻则至胃,故呕;

寒饮上逆至肺则咳;

寒饮上逆至头,必苦头痛。

所以,头痛与不痛,取决于肝寒上逆的程度

由此可见,吴茱萸汤既能治疗呕吐等胃病,又能治疗咳嗽、哮喘等肺系疾病,还能治疗头晕、目眩、头痛等头面五官科疾病。

总之,只要病机符合肝胃虚寒,肝寒而郁,痰饮上逆者,就都可以治。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

呕而胸满者,茱萸汤主之。

条文解读

单纯胃虚停饮一般不会呕吐,胃中积饮太多了也会呕吐,但不会出现胸满伴呕吐

因为肝胆经布散于胸胁,所以呕吐伴胸闷者,在内伤病多为肝寒犯胃的吴茱萸汤证,在外感病多为胆热犯胃的小柴胡汤证。

五、与其他治疗呕吐名方的鉴别:吴茱萸汤与小半夏汤、干姜人参半夏丸

如果没有肝寒而郁,即便是有胃虚停饮,寒饮也很难冲逆到头部,一般也不会具有阵发性的特点

胃虚停饮可以见到呕吐、胃胀、心悸,治疗最多只需用半夏、生姜化痰降逆,如小半夏汤、小半夏加茯苓汤

胃虚停饮+脾胃虚寒,可以用干姜人参半夏丸之类温中健脾兼化饮,但绝不会用吴茱萸这种温肝散寒、性极苦燥、温降力极强的药物来治疗的。

六、如何鉴别“少阴阳虚”之烦躁和“厥阴肝寒”之烦躁

·《伤寒论》第309条

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一)条文解读

厥阴病肝寒也会导致肝气郁滞。如果肝寒轻,则肝气郁滞也较轻,可表现为肝经郁滞的病症,如胁肋疼痛、痛经、胸闷等。

如果肝寒重者,则肝气郁滞也重,甚至会导致全身的阳气郁滞,从而出现类似少阴病的症状,如精神萎靡不振、乏力、怕冷、手足发凉逆冷等。

肝寒而郁,肝寒犯胃,则呕吐;

肝寒乘脾,则下利。

所不同的是,肝寒而郁的病人,常有烦躁不安,甚至是烦躁欲死的特点,而少阴病阴寒证重者,其手足躁动明显而心烦反而不重,是其主要区别之一。

(二)鉴别几种不同的“烦躁”

(1)肝寒引起的阳气内郁,其人常有很严重的烦躁,甚至是烦躁欲死,并且有阵发性的特点,其代表方就是吴茱萸汤

(2)肝气郁结可以导致阳气内郁,也可以有烦躁,但不会到烦躁欲死的程度,治宜四逆散。

(3)少阴病肾阳虚也会出现烦躁,躁多而烦轻,而且多在烦劳后或激动后出现人躁动不安,心烦较轻,甚至不烦,治宜四逆汤辈。

七、吴茱萸汤辨证要点

1.脉诊:因为有肝寒而郁,所以左关脉多见弦紧。左关弦紧有力,提示肝寒而郁较重;左关弦迟兼虚,或轻按脉弦有力,重按脉见迟缓,提示肝虚寒而郁。因为胃虚寒有停饮,所以右关脉多见弦而虚

2.常见症状:

干呕,吐涎沫,头痛;

呕吐伴有胸满闷;

呕吐下利伴有手足逆冷、烦躁欲死;

食谷欲呕。

总之,临床上若遇见肝经和胃经寒凝之症,再兼有痰饮上逆者,肯定是吴茱萸汤证。

(如何辨其人肝脏内有久寒呢?

(1)平时有反酸、泛吐清水、胃痛、胃胀、嗳气、呃逆等胃寒气逆之证,受凉加重,心情不好也会加重。

(2)时有头痛剧烈伴呕吐,或眩晕、天旋地转伴有泛恶呕吐。

(3)时有胸闷胸痛,伴呕吐、嗳气、呃逆。

(4)小腹痛经剧烈,伴恶心欲吐。

(5)受寒后容易胸闷,胃胀,甚至吐泻,伴烦躁欲死者。

(6)咳嗽或者咳喘,呈阵发性发作,咽喉有白色透明黏痰。

(7)常有怕冷,四肢冷痛,人特别易烦躁,脉多弦紧。

(8)常有体弱血气亏虚时接触冷水史、经期受寒史、经期静脉滴注消炎药史、刮宫人流史和过用消炎药、苦寒药史等。)

八、临证心得

肝寒而郁,在临床上辨别比较困难而复杂。因为肝寒而郁,也会出现口苦、头痛、牙痛等症。口苦不一定是实热,也可能是虚热、虚火。如果肝寒而郁较重,病人也会出现口苦、泛吐酸水等肝郁的典型表现。

(少阳病与厥阴病的鉴别,首要辨明邪毒的来路,其次要辨明病证的阴阳与虚实。临床上,少阳病常见于外感急性感染性疾病,而厥阴病多见于肝阴素虚、脾肾阳虚或肝阳虚弱之人,出现外感厥阴病以及内伤厥阴病,以虚损不足为主要特征,其病情多寒热错杂,虚实夹杂,总属阴证之病。

《伤寒论》第101条:“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历代医家多从“但见一证便是”进行解读,其实仲景开头就强调了必有“伤寒”或“中风”的病史,如果没有外感史,只有内伤史,就不能“但见一证便是”。所以,少阳证一定要有外感史,然后才出现了少阳经的郁火症,如口苦、咽干、往来寒热、胸肋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但头汗出、右胁叩痛、左脉弦等表现,这样的急性感染性疾病,才能定为少阳病,才能按照少阳病论治。

而肝炎病大都有特殊的传播途径,比如乙肝多从血液途径,甲肝多从消化道途径,大都不是由外感引起。而一些妇科病或肝郁生气后,引起的口苦、咽干、胸胁胀痛等肝胆经的病证,则更不能机械套用少阳病的方法来治疗。

厥阴病用少阳方治疗,常见于两种情况:①厥阴郁实证突出,遵从“实则少阳,虚则厥阴”的原则,暂时使用少阳方治疗。后期必须要以补肝养肝为主,适当疏通清泻,不可过于清疏。部分厥阴病在治疗的过程中,因为阳气振奋,阴证转阳,出现一些少阳病的表现时,也可短暂使用少阳病的治法来解决当下问题。)

肝寒而郁,夹胃中痰饮上冲,若上冲至咽喉,可以出现类似慢性咽炎的表现,咽喉有痰难出

上冲至气道,可以出现咳嗽,甚至是哮喘、咳喘;

上冲至耳部可以出现耳鸣耳聋;

上冲至眼部,可以出现眼压高、青光眼;

上冲至头部,可以出现头痛、眩晕,甚至癫病、血压高;

横逆犯胃,可以表现为慢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

如果只是郁逆于胸部,可以出现心脏病的症状,如胸闷、心痛等。

临床上只要见到一两个要点,就可以用吴茱萸汤加减来治疗。

九、医案举隅

医案一:胃痛

孙某,男,51岁,2016年5月19日就途。

问诊:右侧肾结石和右侧肩周炎病史,右颈动脉斑块,HP(+)。平时胃疼,左臂发麻、右侧腰痛,曾服四逆散合桂附理中汤后上证缓解。现疲劳乏力,凌晨4~5点易头汗出。下午4~5点胃痛喜按,食后缓解。食后胃胀,打隔,喜热食,不喜冷饮;眼干眼胀,性急易怒。大便稀软。

脉诊:左细弦弱;右关弦细无力,寸缓,尺沉滑缓。

望诊:舌淡红胖大,苔根黄腻。

辨证分析:

(1)右关脉弦细无力,下午4~5点(阳明主时)胃痛喜按,食后缓解,喜热食,便溏,为阳明胃虚寒。

(2)左关弦弱,凌晨1~7点汗出(厥阴主时),眼胀不适,为肝寒而郁,肝气上逆。

综上,此属肝寒而郁、木克土之证,治应温肝降逆、温胃散寒

拟方:吴茱萸汤原方。

吴茱萸15g人参10g大枣50g生姜25g

7剂,颗粒剂,日1剂,分2次服。

二诊(2016年5月26日):服上方,前两日感觉舒快,然第3日起肝区不适。故服3剂后即停药,停药后缓解。现胃痛不明显,眠差改善,眼已不胀。下肢仍乏力。右脉浮缓软弱,左脉细弦弱。舌淡红胖大,苔薄腻而润。

辨证分析:患者眼已不胀,然病机未变,只是吴茱萸量大,稍嫌温燥,药病相争,反应较明显。上方吴茱萸减量,仍用此方。

吴茱萸10g人参10g大枣50g生姜25g

7剂,颗粒剂,日1剂,分2次服。

三诊(2016年6月2日):服上方,各证明显缓解。现肝区疼痛消失,胃已不痛。早晨汗出减少。大便较前成形。

尚眼花,面黄偏暗。后以苓桂术日汤加附子善后。

医案二:冠心病、糖尿病、头痛

王某,女,60岁。

患者素体较差,患冠心病、糖尿病20余年。

曾多次发作心力衰竭、心肌梗死,2008年曾发生糖尿病高渗昏迷,2009年脑梗死,均以中药治疗缓解。现住某三甲医院内分泌科调理血糖。

2016年6月18日患者突发左侧头痛明显,恶寒汗出,左上肢及左下肢冷痛明显。其面色黄白少华,眼睑略浮肿,人乏力无神。睡眠差,易醒。小便不利,量少而黄;大便尚可。左边太冲及合谷穴压痛明显,按压后足冷痛缓解。

脉诊:左弦细弱,尤以关弦细明显;右沉细弦弱。

望诊:舌淡苔白,舌下稍瘀。

腹诊:腹部肌肉松软,无明显压痛。

辨证分析:

(1)患者素体虚弱,右脉沉细弦弱,为阳气不足。

(2)左关弦细无力,太冲、合谷压痛,为肝寒而郁。

(3)头痛、肢体冷痛呈阵发性发作,为肝寒上冲。

(4)眠差易醒,为肝寒不藏魂。

(5)小便不利是肝寒而郁,导致三焦气化不利综上,此为肝寒而郁,故应予温肝散寒降逆之法。

拟方:吴茱萸汤原方。

吴茱萸15g 人参10g 大枣30g 生姜30g

1剂,水煎服,日l剂,分2次服。

结果:当晚服药一盏,日探望其告知已不头痛,恶寒汗出亦减少,肢体疼痛减。

医案三:恶心、头痛

王某,女,59岁。

素体弱,近日受凉,咳嗽频作。

2014年8月14日恶心头痛甚求诊。

患者自述前日食“葛根面”一碗后,突感恶心欲呕,头痛难忍,恶寒,咳嗽加重。刻下:恶寒,头昏痛无神,恶心时作,痰涎清稀,面色蜡黄夹青,纳呆眠差,血压157/84mmHg。

脉诊:左脉初取弦劲有力,沉取;右脉沉细紧。

望诊:舌淡晦暗少苔。

辨证分析:

(1)患者素体弱,右脉沉细兼紧,为阳虚寒凝

(2)左脉弦劲,重取无力为肝寒。综上,此为素体阳虚,肝寒上逆之证。

拟方:吴茱英汤合小半夏汤加附子。

制附片90g 吴茱萸6g 党参15g 姜半夏20g 大枣5枚g 生姜50g

1剂,水煎服。

婴日复诊:患者自诉当晚服药一盏后一夜安睡,咳嗽未作。现头已不痛,胃中舒适,唯精神稍差,清晨血压126/65mmHg。脉沉缓,舌淡晦苔稍增。续服两三次后,头痛恶心已除。

学生自按:患者素体赢弱,脾胃虚寒,食用“葛根面”伤及脾胃阳气,肝木乘之,故成肝气挟寒上逆之象。吴茱萸汤合小半夏汤降逆暖肝,加附子以加强温阳之力。遵仲景伤寒六经辨证而施治,故疗效显著。

医案四:高血压

孙某,女,66岁。高血压多年。2016年4月21日初诊。

患者面红无华,精神差。眠差多梦易醒,头昏胀,眼昏蒙不适。潮热汗出,恶风。口干,胸口发热。咳嗽痰多,白黏痰易咳。腰腿酸软,小腹胀,左下腹常酸痛不适。夜尿多,每次量少。大便黏。

脉诊:左脉关浮弦滑长而无力,尺沉弱;右脉弦细无力,尺沉弱。

望诊:舌淡红,干燥,苔薄黄。

辨证分析:

(l)左关滑长,高血压,面红、头昏、失眠、眼睛不适、胸口发热、口干、潮热汗出,为肝阴亏虚,阳亢阳浮。

(2)左关浮弦而无力,咳嗽痰多白黏,为肝寒而郁,挟水饮上冲。

(3)患者面色无华、精神差,右脉弦细无力,右尺沉弱,下肢酸软、小腹胀痛,夜尿多,是肾阳虚弱,气化不利。

总之,肝肾阴阳两虚,阳亢阳浮,兼肝寒而郁,水饮上逆。治宜调和阴阳,收敛浮阳,温肝散寒。

拟方:二加龙牡汤去白薇合吴茱萸汤加减。

桂枝10g 杭白芍10g 生姜15g 大枣15g 炙甘草6g 制附片15g 吴茱萸15g 党参10g 生龙骨30g 生牡蛎30g

7剂,颗粒剂,日1剂,分2次服。

结果:复诊时患者告知,服上方后,睡眠明显改善,头昏胀痛等明显好转。

医案五:妊娠呕吐

李某,女,31岁。人流1次,空孕囊流产1次。

第3次怀孕40天时纳差,呕吐,恶心,白痰多,人乏力明显,头疼,如坐舟车,便秘,晨起浑身酸疼(感觉好像干了很多活,具实个然),反酸,每大早上固定吐两口酸水,时吐日沫,胃堵胀。因先兆流产住院15天。

一诊拟方:感冒小方加减。

苏叶(后下)6g 陈皮5g 生姜6g 大枣15g 党参6g

5剂,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

服上方两天后,痰明显减少。

二诊拟方:半夏厚朴汤加当归、党参。

半夏8g 厚朴5g 生姜8g 苏叶3g 茯苓6g 当归8g 党参5g

7剂,颗粒剂,日1剂,分2次服。

结果:服上方呕吐改善不明显,只是乏力好点,大便不干了。

三诊拟方:吴茱萸汤加当归。

吴荣萸3g 党参3g 生姜3g 大枣10g 当归3g

5剂,颗粒剂,日1剂,分2次服。

结果:服后呕吐好转,食欲大增。随访1月,未复发。

(学生张玲医案)

医案六:左眼失明、右眼视物变形

姜某,男,67岁。2018年5月25日初诊。

主诉:左眼失明4年余,右眼视物模糊、视物变形4年余

病史:

(1)眼底出血、黄斑水肿。2013年,左眼眼底出血致盲,右眼轻微黄斑水肿,予中药治疗。2018年4月20日,突觉视力下降,视物发暗,遂前往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住院。OCT检查示:黄斑水肿严重,伴少量眼底出血、白内障、玻璃体混浊。先予血塞通注射液,视力明显好转。后注射眼针(球内注射雷珠单抗),视力未见好转,但检查示黄斑水肿减轻。

(2)陈旧性多发腔隙性脑梗死。

(3)颈椎间盘突出。2017年1月,乘坐公交车时睡着,醒来发现双腿发软、行走困难。于东直门医院检查示颈椎间盘突出严重。本次发病原因是坐公交睡觉时车晃动,导致颈椎间盘突出加重。未行治疗,症状即消失。

(4)前列腺肥大。

问诊:左眼失明、无光感;右眼视物模糊(视力0.6)、视物变形。小便无力。手脚心热、后背发热、咽部发热。紧张时手抖,偶头颤。难入睡,怕热,健忘,不喜饮,咳嗽有痰块,色白黄、稠厚、有咸味。吸烟史50年。

望诊:面暗色紫红,舌红,苔黄腻,舌下瘀。腹部黑斑多,乳头黑,目赤,肝掌。

脉诊:左寸细涩,关脉浮弦小软,尺沉弦;右关脉小弦缓轼。

腹诊:心下无压痛,中脘压痛,小腹压痛,下肢肌肤甲错。

辨证分析:

(1)肝开窍于目,左眼出血致言,血塞通点滴后,视力有明显好转,另有脑梗塞、前列腺肥大病史,左脉弦涩,面色紫红,肝掌,腹部黑斑多,乳头黑,中脘及小腹压痛,下肢肌肤甲错,均为肝经血分瘀堵之证。

(2)左关脉浮弦小软,左尺脉软,手脚心热、后背发热、咽部发热,怕热,舌红,目赤,颈椎间盘突出,健忘,难入睡,紧张时手抖,偶头颤,均为肝阴血亏虚兼见阳浮之象。

(3)左关脉小弦软,右关脉小弦缓,右眼黄斑水肿,咳嗽痰色白黄而稠厚,不喜饮,苔腻,为肝寒而郁,胃虚停饮,痰饮上逆。(吴茱萸汤证)

拟方:吴茱美汤合下瘀血汤、佛手散加减。

吴茱萸20g 党参10g 生姜18g 大枣50g 桃仁10g 酒大黄6g 水蛭粉3g 当归20g 川芎30g

7剂,颗粒剂,日1剂,分2次服。

二诊(2018年6月1日):服药后视力、手抖有改善,手脚心、后背、咽部发热均减轻,健忘甚,咳嗽减轻,仍有痰、痰带咸味;小便无力、色黄、有泡沫、气味大。

辨证分析:

(1)服用温阳药后,热象反而减轻,证明是阳浮。

(2)因患者痰咸、小便无力、健忘严重,必有肝肾阴虚之证。

(3)前方养阴药较少,虑吴茱萸过于苦温,容易燥伤阴血,故前方吴茱萸减半,川芎减量,并加入熟地黄,含金水六君煎之意,以加强滋补肝肾,兼以化痰。

拟方:吴茱萸汤合下瘀血汤、佛手散加熟地黄。

吴茱萸10g党参10g生姜18g大枣50g桃仁10g酒大黄6g水蛭粉3g当归20g川芎10g熟地黄30。7剂,颗粒剂,日1剂,分2次服。

结果:服后视力进一步改善,痰咸、小便无力等减轻,继续调理治疗。

医案八:过敏性鼻炎、子宫内膜增生术后

崔某,女,45岁。

病史:(1)子宫内膜增生术后;(2)甲状腺结节;(3)过敏性鼻炎23年(多发于3~4月)。

问诊:鼻痒、打喷嚏,咽干,眼肿眼痒喜揉。脾气急,偶心慌、胸闷,不耐寒热,不喜饮,二便可。术前长期痛经、经色黑,有血块,经前怕冷,喜辣,时有恶心。

脉诊:左脉浮弦;右脉细弦偏沉。

望诊:面色暗,舌淡红,胖大,苔薄白腻,咽喉暗红,头发偏白。

辨证分析:

(1)左关浮弦,右关沉细弦,面色暗,舌胖苔薄腻,术前痛经、经色黑,经前怕冷,喜辣,不喜饮,时有恶心,为肝寒犯胃生饮

(2)鼻痒、打喷嘘,咽喉色偏暗,眼肿眼痒喜揉,心慌、胸闷,为肝寒挟水饮上冲。

(3)甲状腺结节,子宫内膜增生,经期有血块,脾气急,既怕冷又怕热,为气血瘀滞,本在肝寒。

(4)中年女性,头发偏白,脉细,咽干咽红,为阴血不足。

拟方:吴茱萸汤加当归。

吴荣剪10g生差18g大枣30g人参10g当归20g

7剂,颗粒剂,日1剂,分2次服。

结果:服上方后鼻炎迅速缓解,面色较前明润。肝寒渐去,考虑吴茱萸苦燥易伤阴血,故吴茱萸减半,再入白芍,加强滋养阴血,进退14剂得安。

医案九:子宫多发肌瘤、心动过缓、筋结

胡某,女,55岁。2018年6月15日复诊。

病史:(1)子宫多发肌瘤;(2)乳腺增生;(3)心动过缓;(4)心肌供血不足。

问诊:四肢有结,固定不移,右膝内侧有压痛,心窝处有结节。手抖,头晕,晨起手僵,脚怕冷,胆小,两胁发胀,夜里两三点易醒,按某些穴位嗳气,大便黏。

脉诊:左脉浮弦缓弱,尺沉弱偏缓;右脉浮弦缓弱,尺沉细弦缓弱。

望诊:面色暗。舌淡红,胖大,有齿痕,苔黄腻偏灰黑,舌下瘀。

腹诊:心下无压痛,中脘压痛明显,下腹压痛偏实,右胁叩痛,双腰叩痛,下肢静脉曲张。

辨证分析:

(1)左脉浮弦缓,右腰胁叩痛,面色暗,乳腺增生,胆小,两胁发胀,夜里两三点易醒(厥阴主时),点穴有暖气,为肝寒而气郁

(2)右脉浮弦缓弱,舌胖大有齿痕,苔黄腻偏灰黑,大便黏,为胃虚有停饮。(1+2即吴茱萸汤证)

(3)中脘压痛,下腹压痛偏实,左腰叩痛,下肢静脉曲张,子宫多发肌瘤,四肢筋结,心窝结节,为肝经血分瘀堵(化瘀消瘕药)

(4)左脉弱,手抖、头晕、晨僵,心肌供血不足,右脉也弱,心动过缓,为气血亏虚。(当归补血汤证)

拟方:吴茱萸汤合当归补血汤加三棱、莪术等。

吴茱萸30g党参10g生姜18g大枣50g三棱20g莪术20g鸡内金6g土鳖虫6g桃仁6g当归20g川芎10g炙黄芪30g。

7剂,颗粒剂,日1剂,分2次服。

结果:服药后,四肢筋结基本消退,胸部疙瘩缩小,余症多有好转,但服药期间出现头晕加重伴乏力、血压降低(95/58mmHg),2天后好转。考虑前方活血力大,伤及气血。

气血亏虚之体,过用化瘀药,则越化越瘀,故转用温经汤治疗以兼顾气血亏虚。后筋结全消,并未复发。

医案十:慢性咽炎

某女,55岁。

患慢性咽炎多年,咽喉异物感明显,痰黏滞。因咽喉不利,常服清热利咽中成药。前予半夏厚朴汤等效果不明显。其人脾气急,烦躁易怒。口苦明显,时有口干。眼睛胀痛,干涩,没有目哆。现已绝经,原月经颜色偏黑,易痛经。纳差。睡眠不佳,每天凌晨1~3点易醒。大便不畅而黏,前干后软,小便可。脉诊:左脉弦小按之;右脉沉细弱。

望诊:人偏胖,面色黄暗。舌淡红苔白腻,舌下瘀。

腹诊:右胁叩痛,少腹压痛。

辨证分析:肝寒夹水饮上冲,肝寒而郁导致肺气郁闭。

拟方:吴茱萸汤原方。

吴茱萸15g 党参10g 生姜20g 大枣50g

7剂,颗粒剂,日1剂,分2次服。

二诊:服药1周,患者咽喉不利明显缓解,大便较前顺畅,眼睛胀痛似有减轻。上方虽切中病机,但稍嫌温燥,遂减吴茱萸用量,加入养血之品。

吴茱萸10g 党参10g 生姜15g 大枣50g 当归20g 川芎6g

7剂,颗粒剂,日1剂,分2次服。

结果:后患者到海南过冬,要求继续服药,我以逍遥散加减善后。1个月后,患者微信反馈各症均缓解,咽喉不利已基本消失。

医案十一:晚期胰腺癌

任某,女,58岁,胰腺癌术后。2016年6月30日初诊。

问诊:患者几年前开始胃胀,继而左中腹疼痛,自行服止痛药缓解。

2016年春节后日渐消瘦,腹痛难忍,面色黄少华,食欲差,口干少饮,口略苦。均以胃痛治疗罔效。2016年6月24日,因胃痛难忍、发作频繁至北京某医院检查治疗,入院检查诊为胰腺癌晚期,因广泛转移并且无手术指征,因胆管狭窄行胆囊支架术,术后未大便。住院期间饮食下降,纳呆,胃疼反而加重,只能以外用止痛药缓解症状。因多方就诊无望,经人介绍前来求诊。

刻下:腹痛难忍,神疲乏力,左腹至中腹部可扪及一长条形、不规则肿物。腹痛以中腹为丰,夜间加重。纳呆,饭后右腹胀痛、痉挛性疼痛。四肢不温。小便黄,量可。腰肋酸痛。大便数日一行,每次均极度困难。

原月经色暗红、血块、痛经,育有1子,刮宫1次。长期情绪差,大便不成形,脐下冰凉,偶胸闷,怕冷,覆被缓解,但欲寐。平素饮茶,喜食红豆、薏米。

脉诊:左脉沉细涩弱;右脉滑,关细弦弱,三部重按无力,尺沉弱。

望诊:面色苍白无华,眼周发暗,眼袋深重。舌淡暗,苔薄白腻,舌体胖大。

腹诊:右上腹、左下腹压之刺痛,按压脐周胀痛,两胁叩痛。

辨证分析:

(1)左脉涩,右上腹、左下腹刺痛,按压脐周胀痛,左肋叩痛,胰腺癌晚期,腹痛夜甚,血分瘀堵明显;饭后胀痛、大便难解,为血分瘀导致气分郁

(2)刻下右脉弱、右尺沉弱,舌淡暗胖大,眼周发暗、眼袋深重,但欲寐,神疲乏力,畏寒,痉挛性腹痛,大便不成形,四肢不温,脐下冰凉,为少阴阳虚阴寒内盛。(四逆汤证)

(3)左脉沉弱,右肋叩痛,长期情绪差,既往痛经有血块、刮宫史,为厥阴肝寒而郁(宫寒)。(吴茱萸汤证)

(4)左脉细,面色苍白无华,腰胁酸痛,兼有阴血不足。

综上,患者刻下以厥阴少阴阴寒之证为主,必先行扶阳抑阴、温肝散寒之法,适当兼顾血虚血瘀即可。待阳复阴退后,再行化瘀消癥等祛邪之法。

拟方:四逆汤合吴茱萸汤。

炮附片30g 干姜10g炙甘草6g吴茱萸10g人参10g大枣30g砂仁6g三棱6g莪术6g三七3g 当归10g 川芎6g

7剂,颗粒剂,日1剂,分2次服。

结果:服药后,患者精神增加,腹痛明显缓解。于我处继续调理。

医案十二:颈动脉狭窄、浅表性胃炎、十二指肠球炎

堂弟余某,男,43岁。

病史:(1)颈动脉狭窄;(2)慢性浅表性胃炎;(3)慢性十二指肠球炎;(4)慢性反流性食道炎。

问诊:左侧太阳穴及眼部发胀,舌头发热辛辣感,咽部、食道、胃部有火辣感,胃中嘈杂,大便干结成球,日1~2次,矢气多,咽部有痰难咯量不多,纳差,食无味。

脉诊:左脉寸沉细弱,关浮弦软,尺沉细;右脉寸沉细弱,关细弦缓软,尺沉细软。

望诊:面色暗黑,消瘦,舌质暗红,苔白腻。

辨证分析:

(1)慢性疾病,面色暗黑、消瘦,脉弱,阴证体质无疑。故舌头发热辛辣感,咽部部食道火辣感等“热象”实为虚火,不可徒认为实火而执用清泻之法。

(2)左关浮弦软,右关细弦缓软,左侧太阳穴及眼部发胀,上消化道火辣感,纳差、嘈杂,苔白腻,咽部有痰难略,均为肝寒而郁,犯胃生痰,痰气郁逆的表现;便干结为肝郁犯胃气逆,津液不下所致,非阳明胃热津伤。

(3)半夏厚朴汤证的病机为气郁生痰、痰气上逆,并无厥阴肝寒的病机。若患者痰滞咽喉突出,且有明显的胃胀、胸闷、嗳气等痰气交阻见症者,可合入半夏厚朴汤。

(4)左侧太阳穴及眼部以胀感为主,考虑为肝寒气郁上冲所致,为气分病;若以刺痛为主或晚上疼痛加重且拒按,那可能兼有肝血络瘀滞,因肝经寒凝而致瘀,须加当归、川芎等祛瘀温通之品。

拟方:吴茱萸汤原方。

吴茱萸30g人参10g生姜20g大枣50g

7剂,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

结果:服药后,患者症状很快缓解,舌头及胃部灼热感已无。大便顺畅,随访未复发。

医案十三:过敏性鼻炎

张某,女,45岁。2018年5月初诊。

问诊:患者为北医三院进修大夫,工作强度高,精神压力大。近期天气变化,鼻炎发作明显。鼻塞,晨起连续喷嚏,清涕如流水,头昏胀时有头痛眼睛胀痛,人烦躁,口干不欲饮。肢体发麻,下肢无力。眠差易醒。纳一般。大便不畅,小便可。

脉诊:左脉关弦紧,按之芤,尺沉弦;右脉关弦,尺沉弱。

望诊:面色青黄,舌淡红,苔白腻,舌下瘀。

腹诊:腹部偏拘急,右胁叩痛,肩胛叩痛。

辨证分析:

(1)患者左脉弦紧,右胁叩痛,情绪稍有焦虑,头昏痛,人烦躁,眼睛胀痛,天冷加重,清涕如水,此肝寒而郁,挟水饮上冲之象。

(2)肢体麻,睡眠差,兼有肝血虚。

拟方:吴茱英汤合佛手散加味。

吴莱萸10g党参10g生姜20g大枣30g当归30g川芎6g苏叶6g

7剂,颗粒剂,日1剂,分2次服。

结果:患者服药后微信告知,服药第3天鼻炎症状就基本消失,服药1周后所有不适都完全缓解。后因工作繁忙未再复诊,嘱可常服逍遥丸以调和肝牌。

学生自按:吴莱萸汤常用于治疗肝胃虚寒、水饮上冲之证,此患者肝郁表现明显,然若不仔细推敲,恐难从肝寒角度入手,左关弦紧是辨证关键。临床中,疾病纷繁复杂,若无准确的脉诊,很难从庞杂的症状中找出一条明线。

(学生顾然医案)

医案十四:漏下、痛经

张某,女,47岁。2018年7月2日初诊。

问诊:月经淋漓不尽多年,色黑,有血块,痛经,行经第3天浑身乏力,经期未忌瓜果。着急、劳累易打嗝,饥饿时心慌乏力伴胸前刺痛感,耳鸣,脚后跟疼,久坐尾椎疼,颈椎、腰椎不适。平时易疲倦乏力,二便可。

脉诊:左脉沉细弦弱;右脉沉细弦弱偏迟缓。

望诊:舌淡暗红,苔淡黄厚腻,舌下瘀。

腹诊:上脘、中脘压痛,脐上压痛。

辨证分析:

(1)左脉沉弦弱,脐上压痛,漏下,痛经,色黑,有血块,经期进食瓜果史,为宫寒有瘀。胞宫为厥阴肝所主,故宫寒即厥阴肝寒;舌下瘀,上脘、中脘压痛,胸前刺痛感,也提示血分有瘀。

(2)着急易打膈,耳鸣,苔淡黄厚腻,经期乏力,为肝寒气郁,犯胃生痰。

(3)两脉弱,漏下多年,疲倦乏力,劳累易打啊,饥饿时心慌乏力,脚后跟疼,久坐尾椎疼,颈椎、腰椎不适,为气血亏虚。

拟方:

经期方:温经汤合失笑散。

吴茱萸9g 桂枝6g 生姜6g 当归6g 川芎6g 牡丹皮6g 白芍6g 阿胶6g 党参10g 炙甘草6g 姜半夏6g 麦冬g 生蒲黄10g 炒五灵脂10g

7剂,颗粒剂,日1剂,分2次服。

平时方:吴茱萸汤合失笑散。

吴茱英9g 党参9g 生姜18g 大枣30g 生蒲黄6g 炒五灵脂6g

28剂,颗粒剂,日1剂,分2次服。

结果:服上方温经汤、吴茱萸汤均管用,月经淋漓不尽已愈,痛经愈,打嗝明显好转。后因犯过敏性鼻炎而重新就诊,询问得知漏下、痛经未复发。

医案十五:青光眼、帕金森病?

杨某,男,55岁。2017年11月25日初诊。

病史:(1)青光眼;(2)帕金森病?(3)脂肪肝、胆囊炎;(4)前列腺炎。

问诊:眼压18~25mmHg(正常值为10~21mmHg),偏高。右眼视物不清,眼痒流泪。难以入睡,多梦。疲倦。纳旺,素喜饮茶。大便不畅。胃怕凉,食凉即痛,时反酸打喝。咽有黏痰,量少易咳,似有成味。小便不利,偶有泡沫。牙齿脱落多。走路不稳,身体往右偏斜,手颤,舌颤,西医诊断为疑似帕金森病。

脉诊:左脉细弦缓弱,尺沉弱;右脉沉细缓软弱,尺沉弱,关带弦缓弱,滑象不明显。

望诊:面色浮红偏黄暗,唇暗。舌淡红胖大,裂纹多,苔根部黄腻,舌下稍瘀。指甲竖纹多。

腹诊:腹胖松软,无压痛。右胁叩之不适。

辨证分析:

(1)左脉弦缓弱,右胁叩之不适,青光眼,视物不清、眼痒流泪,大便不畅,胃怕凉,时反酸打嗝,咽有黏痰,提示肝寒气郁,犯胃生饮,痰饮郁逆。(吴茱萸汤证)

(2)右脉沉细缓软弱、尺脉沉弱,阴证面色,舌胖大,腹胖松软,小便不利有泡沫,走路不稳,手颤舌颤,为肾阳虚水饮上冲。舌苔仅根部黄腻,此为肾阳虚气化不利,水湿下停蕴热,不可按湿热实证论治。(真武汤证)

(3)鉴别:胃纳旺、入睡困难、面浮红,却见两脉缓弱,阴证面色,说明为阳虚阳浮,不可按实火论治,加生龙壮以潜镇浮阳。

(4)左脉细,舌有裂纹,指甲竖纹多,多梦,兼肝血不足,加当归养肝。

拟方:真武汤合吴茱萸汤加当归。

炮附子15g 白术6g 茯苓10g 白芍10g 生姜18g 吴茱萸15g 大枣30g 党参10g 当归20g 生龙骨30g 生牡蛎30g

7剂,颗粒剂,日1剂,分2次服。

嘱:停止饮茶,停服各种西药及保健品,中药不效时方可用西药。

二诊(2017年12月22日):服药1周,已停所有西药。眼压下降至18mmHg,手颤减,眠改善,胃部舒适。续抄上方1周,诸症减轻,但是手颤、头颤有加重,腰酸腿软明显,仍时常眠差,两尺沉弱。

辨证分析:

(1)服药2周,诸症减轻,说明主病机辨证较准确。

(2)但是出现颤抖加重,考虑为水饮去而阴血伤明显,血虚生风所致

(3)而两尺弱、腰酸腿软明显、牙齿脱落多、时眠差、痰似有威味,为肝肾亏虚。

(4)用前方后阴寒渐去,患者阴阳两虚的体质已显现出来,故不可执方守药,改投金匮肾气丸加归芎芍之属,主抓肝肾,阴阳并补,继续治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