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说汗证的临床辨治经验

 仁哥文档 2024-03-26 发布于湖南

中医医案/医话/学中医学临床的参考文章

图片

浅说汗证的临床辨治

兼说真假寒热证

汗有自汗、盗汗之分。经典的说法是阳虚则自汗,阴虚则盗汗。

《临证指南医案》中说:“阳虚自汗,治宜补气以卫外;阴虚盗汗,治当补阴以营内。”此仅言其大概,然不可拘于此。

张景岳说:“自汗、盗汗各有阴阳之证,不得谓自汗必属阳虚,盗汗必属阴虚也。”

《中医内科学》教材里将汗证分为五个证型:肺卫不固、营卫不和、心血不足、阴虚火旺、湿热郁蒸,此言全身汗出常见证型。

然临床汗证形形色色,有局部汗出、偏身汗出、半身汗出,种种不一,当博而览之,否则至临床则易掣肘。

教科书里的不再重复,简要说说临床常见的汗证证型及治法,虽不全面,但亦有可借鉴之处。

一 头汗

常见证型为阳明郁热或湿热郁蒸,前者以承气类加减取法,后者以茵陈蒿汤或三仁汤等损益施药。少见的有肺经郁热,清肺火方中加桑叶、桑白皮。桑叶剂量宜大,大则有收汗之功。

二 心窝汗

出汗为心之液,心窝汗出常见于心阴不足或心气亏虚,生脉散加减。

三 胸部汗出

胸为心肺之外廓。胸部汗出常见于肺气亏虚,宜补益肺气、固表止汗,补肺气方合用玉屏风散。心气阴虚者宜生脉散。肺主气,气郁则血瘀。血瘀汗证,血府逐瘀汤加减。

四 偏身汗出

偏身汗出,或左半身或右半身汗出,常为气血不周所致,非止汗所能取效,宜十全大补汤加减。又有气虚血瘀者,宜补阳还五汤加减。下肢瘫痪症,汗出多在胸部以上,下体无汗,病情逐渐好转,汗亦逐渐而下,当明白之。

五 腋汗

心火旺者,导赤散加减。

六 手足汗出

手足汗出而手足心热者多属血虚,手足心冷者属气虚,于主方中加入敛汗药酸枣仁、麻黄根、碧桃干、煅牡蛎等味。亦有心火亢盛或脾胃郁热者,当随证用药。经常多足汗者,用白矾、葛根各15g研末,水煎十数沸,每日浸洗。

七 餐后汗出

餐后汗出者,多属脾胃虚弱,运化无力,谷气郁蒸,迫津外泄,宜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医案选读下面说几个病案,看看临床上应该怎么去辨证治疗汗证。

案1 脱影

什么叫脱影?有些朋友可能不明白,脱影系盗汗重症,言人寐中汗出,汗出浸湿床单,起则床上留一人影状汗迹。这位患者不是我治的,是我的导师治的,但系我亲见并记录下来的。

患者为男性,30岁,言寐则汗,醒则床上留一汗湿的人影状,病已7年,同时提供了厚厚的3本病历。我的导师先看病历,湖南众多名家为其诊治过。

看完病历,导师凝神为其诊脉,良久,问阴囊潮湿吗?答曰潮湿。性欲怎么样?答曰低下。劳则易倦吗?答曰易倦。

导师遂书脉案如下:寝汗7年,诸法不应,阴囊潮湿,性欲低下,脉细弱,尺部尤甚。经曰:肾病,寝汗出,憎风。从肾论治。

脾肾双补丸加仙茅、淫羊藿、浮小麦、麻黄根。15剂。患者服方10剂,汗即止。15剂服完,除劳则易倦外,诸症若失。继与脾肾双补丸加减巩固,病痊。

脾肾双补丸,被记载在明代缪希雍创作的中医著作《先醒斋医学广笔记》卷二中。基本组方:人参50克、莲肉50克、菟丝子75克、五味子75克、山茱萸肉50克、怀山药50克、车前子36克、肉豆蔻30克、橘红18克、砂仁18克、巴戟天36克、补骨脂50克。

当时我感到很奇怪,如此7年沉疴,怎么问诊仅三言两语就完了,而疗效又如此神奇。

导师曰:患者的病历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各种症状描述十分全面,唯无肾虚寝汗的症状记载,而阴囊潮湿、性欲低下,患者一般不会自己说出。

前面的医生诸法不应,当从新的角度重新出法诊治,所以问诊虽简但并不简单。经言:肾病,寝汗出,憎风。汗证常法不应,当从肾入手考虑。

案2 淋证夹汗证

这位患者是我治的,当时我在急诊科工作,晚上到病房找一医生有事,管床的医生便要求我给这位患者会诊开方。

某女,56岁。3个月前因长期打麻将憋尿不解后出现小便频数、尿急、尿痛,后在某医学院附院住院治疗2个月,各种抗生素用遍,症状未能缓解。膀胱镜检查未发现病变,肾检查亦正常,尿培养阴性。诊为尿道综合征。

该院泌尿科专家因无良策,建议中医治疗,故来我院。来我院时血、尿、大便三大常规阴性,各种生化检查未发现阳性结果,尿培养阴性。

经服用中药补中益气汤、无比山药丸、八正散,配合西药抗炎镇静(服安定每日夜尿10次,不服则20余次)等治疗月余,症状仍无明显好转。患者仍将希望寄托于中医,所以管床的医生请我出出主意。

时症见:尿频,每日多达30余次,排尿有不畅之感,精神抑郁,形体畏寒,每晚需穿厚衣棉裤入睡,动则短气,汗出如雨,头湿如水浸,夜寐不安,手足心热,口干,每日需饮冷水2000mL有余,舌质淡,无苔,但舌质上满布津液,脉沉细。

治从阴中求阳,金匮肾气丸加减。

制附子(先煎)6g,桂枝6g,山药15g,山茱萸20g,熟地黄30g,牡丹皮10g,茯苓15g,凤尾草15g,苦参30g,怀牛膝20g,菟丝子15g,黄芪30g,防风6g,白术10g。5剂。

另用吴茱萸研末外敷涌泉穴,引火归原。

二诊。尿频明显减少,夜行10余次,形体畏寒大减,已可脱衣入睡,仅背部、两腿膝以上至小腹畏冷,仍口干,喜冷饮,但每天饮冷水只有500mL,唯动则短气、汗出如雨未减。舌质淡,无苔,但舌面上仍满布津液,脉沉细。

制附子(先煎)6g,桂枝6g,山药15g,山茱萸20g,熟地黄30g,黄芪30g,防风6g,白术10g,煅牡蛎30g,煅龙骨30g,凤尾草15g,苦参30g。5剂。另用五倍子研末外敷脐部神阙穴,收敛止汗。

三诊。汗出止,唯尿频,但次数明显减少,每次小便时感较前顺畅且量增加,轻度畏寒,不再渴饮冷水,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制附子(先煎)6g,桂枝6g,山药15g,山茱萸20g,熟地黄30g,牡丹皮10g,茯苓15g,土茯苓20g,苦参30g,怀牛膝20g,菟丝子15g,黄芪30g,防风6g,白术10g。5剂。

另用温针疗法,选穴关元、气海、肾俞、三阴交、足三里等。

四诊。尿频症状已除,小便顺畅,仍感轻度乏力、畏冷,舌质淡,脉沉细。嘱其朝服补中益气丸,暮服金匮肾气丸,予以出院。

现在我们来看看整个治疗的思路。此案最难理解的是患者每日需饮冷水2000mL,应该是个真热证。我们的《中医诊断学》教材中说:“真寒假热,若饮冷水,必饮之不多。”而我为什么认为是真寒假热证呢?

有几点请大家注意看:

一是形体畏寒,每晚需穿厚衣棉裤入睡,果系热证,必少衣而卧;

二是动则短气,汗出如雨,头湿如水浸,实系气虚,卫表不固,气亦阳也;

三是舌质淡,无苔,但舌面上满布津液,脉沉细,果系真热证必舌红,干而无津,脉必洪数。

有人肯定会问,为什么真寒证会出现渴饮冷水呢?这是因为肾气亏虚到一定程度,常常出现真阴不能摄敛真阳,以致虚阳浮于上所致,是以有饮大量冷水自救的假象。

对于这种阳虚而出现的假热证,“温之则浮焰自熄,养之则虚火自除。”其治当从阴中求阳,于益肾精药中佐入少量温阳之品微微生“少火”之气,故制附子、桂枝用量很小。

临床上有很多同学一开金匮肾气丸就把这两味药剂量开得很大,此乃对于金匮肾气丸治法、组方、配伍没能掌握其真谛。学方剂不仅要熟背,更重要的是要注意方剂药物配伍、剂量的关系。

中医不传之秘即在于剂量,其实很多所谓的秘诀,并非一定要老师口传心授,读书时稍加留心便可得其半矣。

这真寒假热弄明白了,案中其他的用药也就不难理解了,不再赘言。

要注意本案屡屡使用外治法,请喜爱中医的朋友注意,对于一些难治的内科杂症,内外兼治往往可以很好地提高临床疗效。希望大家在平时学习中注意积累外治法有关知识,并在临床中应用之。

案3 周身汗出不止案

很多人说,西医不认可中医。这个病案的患者,就是学西医的,而且是我们长沙市某医院的一位60岁的退休女主任医师。

2008年5月25日初诊。诉近两个月来,一直周身汗出不止,周身畏冷,以背部最甚,怕风,关节冷痛,不敢进食凉物,心悸,气短乏力。视其舌质淡红,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诊其脉沉细。

根据证候,断为肾督阳虚、卫表不固。

治以温阳益气、固表敛汗。

用方如下:制附片(先煎)10g,桂枝10g,鹿角霜(先煎)30g,干姜6g,黄芪30g,白术15g,防风6g,煅龙骨(先煎)30g,煅牡蛎(先煎)30g,浮小麦15g,麻黄根10g,炙甘草10g。5剂。

方以四逆汤(附片、干姜、炙甘草)加鹿角霜温补肾督阳气,佐桂枝以通阳;合玉屏风散(黄芪、白术、防风)益气固表;煅龙骨、煅牡蛎、浮小麦、麻黄根收敛止汗。

这儿有个问题,古人说“用温远温”,况在炎炎夏季,南方的夏季温度高达近40℃,汗出伤阴,何以只用纯阳之品?

其实古人说的“用温远温”有两层含义,一是说天热少用温药,谨防伤阴;二是说热证不用温药。此患者一派虚寒之象,用温正合“寒者热之”之法。经云:“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阳气充足,才能温煦固护肌表,阴精才能内守不致外泄。所以啊,才把治疗重点放在温阳益气固表上,正所谓“治病必求于本”。

5月31日复诊。患者说,服上方1剂,病就十去八九,畏冷明显减轻,关节冷痛消失,汗出止,心悸症除,唯气短乏力未见明显好转。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效不更方,上方加白参10g,再进7剂。

半年后偶尔碰到这女医生,她告诉我说,服完上方病症就消失了,未再复发。同时她还问我,夏日里你怎么敢用附片温性药啊?我说,有是证,用是药。很简单的问题,就是辨证啊。呵呵。

案4 上半身汗出案

临床上的汗证可谓形形色色,下面再看一个半身汗出的病案诊疗思维过程。这是个门诊患者,赵某,男性,64岁。

2008年3月2日初诊。诉说患高血压、冠心病5年,从2007年6月开始出现心悸,上半身汗出,以左侧胸部为甚。经西医治疗半年没什么效果,于2007年12月29日来我院就诊。

当时接诊的是个省级名老中医,诊后开方6剂。患者说服方后当天汗出不止加重,自认为药不对症,遂弃余药。又在院外转诊中医四五人,未效。想想私人诊所用药昂贵,可能存在唯图利、不可靠,还是到正规医院就诊吧。


说句实在话,现在的很多私人诊所的医生,受经济市场的冲击,已经忘记了医乃仁术、不可以医图利,三四十味的中药方真是非常常见。怎么区别你找的医生是否是好医生?一个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看他的处方大小,小方子的医生多是辨证精确到位,用方有的放矢。此是闲话。

2008年3月1日来我院再次求诊,某教授又开方一首,未想服药当天即腹泻5次,胃脘不适,并感到提不上气,气向下坠。到我这儿初诊时,症见:上半身汗出,左侧胸部为甚,提不上气,稍动则气促、心悸,纳差,下肢冷,夜尿频,胃脘不适,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

这患者前后半年多未取得明显疗效,可以算个疑难杂症了。在分析此案之前,先看看患者两次出现服药不适的脉案,从中我们可以找到治疗无效的原因,也就是说通过无效脉案的分析有助于正确地分析病机。古人说过,前车之鉴,后事之师。别人没走通的路肯定不对,你得重新分析。

先看12月29日脉案:动则心悸,上半身汗出,半夜发潮热则汗出甚,气促,食差,倦怠乏力,舌质淡,苔厚腻,脉弦。柴胡10g,当归10g,茯苓15g,白术15g,牡丹皮10g,山栀子10g,知母10g,淫羊藿10g,巴戟天10g,仙茅10g,黄柏10g,白芍12g。6剂。

大家一看就可能明白,这是丹栀逍遥散合二仙汤加减的方。就原脉案分析,我的看法是证当属中气亏虚。营卫出中焦,中焦不运,营卫气无化生之源,卫气虚则不能固表,所以汗出;中气下陷,阴火上承,故见半夜发潮热,潮热则汗出甚实乃阴火蒸津外泄;营气不足,动则耗气,心失所养,动则心悸也就在情理中了;气促,食差,倦怠乏力,舌质淡,苔厚腻,均为脾胃不健之征。

然脉弦与证不符,弦脉主病在肝,为什么该医予丹栀逍遥散?可能就是从脉弦结合潮热断定肝经有热。二仙汤实为调节内分泌的一个方子,该方由仙茅、淫羊藿、当归、巴戟天、黄柏、知母六味药物组成,用于治疗更年期综合征、高血压、闭经,以及其他慢性疾病见有肾阴阳不足而虚火上炎者,有温肾阳、补肾精、泻肾火、调理冲任之功。从患者年龄考虑,正是肾气走向虚弱的时候,加上有高血压,这可能是医者用二仙汤的理由了。

但是学习脉学,绝不可绝对化。古人说弦脉病在肝,或养阴以柔肝,或息风以镇肝,或苦寒以清肝。其实临床上脉学最宜活看,古人积累的脉学知识仍需进一步完善。高血压患者即使脉多弦,但不可就以弦脉而定论。患者证属中气亏虚,与脉不符,当舍脉以从证。四诊合参,当以补中益气为正治。患者服药后为什么会出现汗出过多?大概气弱之人最不宜耗气,逍遥散乃行气耗气之方,气耗则固摄之力受损,汗出过多就更好解释了。

另一教授3月1日脉案如下:汗出心悸,动则尤甚,半夜潮热,纳差,胃脘不适,舌质淡红,苔白厚腻,脉弦。黄芪20g,党参15g,砂仁10g,藿香10g,茵陈15g,黄芩10g,厚朴10g,陈皮6g,云茯苓10g,山楂10g,鸡内金10g,甘草10g。

此方患者服了出现腹泻,为什么?从上段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患者的症结在于气虚,此方以健脾益气为主,基本合乎病机,服后至少不会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但却出现了腹泻,这就需要进一步考虑。

通过对上方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方中有茵陈、黄芩两味苦寒的药物,很有可能是这两味药寒伤中阳所导致的,也就是说患者可能不仅存在脾胃气虚,而且也存在阳虚。

有人会问第一方中也有牡丹皮、山栀子、黄柏、知母等苦寒的药物,为什么没腹泻,难道就不伤中阳了吗?大家看看第一方就知道,方中还有三味温性的药物,仙茅、淫羊藿、巴戟天,寒热牵制,其偏性就不明显了,所以就不会伤脾阳,因此没导致腹泻。

这是我们的推测,是否正确,需要找到佐证。“望而知之谓之神”,交流期间观其神色形态,发现寒冬已过,大家只穿两条单裤,这患者仍是厚棉裤在身,对此进一步问诊发现患者下肢冷,每日夜需以热熨,而且夜尿频频,每夜小便3~4次,可以证明患者下焦阳虚。

中焦不得温煦了,稍进寒凉,脾胃阳气必损,食不得化,泄泻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再回头看看患者现在的证候:上半身汗出,左侧胸部为甚,提不上气,稍动则气促、心悸,纳差,下肢冷,夜尿频,胃脘不适,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

这是一个上焦气虚、下焦阳虚的病例,如何着手?当先治气虚,为何?服药泄泻,脾胃已伤,气机有下陷之势(腹泻,感到气下坠),中焦气陷,清气不升,上焦心肺失养,汗出、心悸会加重,健脾固气为先,治病当分层次耳。

白参5g,柴胡5g,升麻5g,生黄芪30g,桔梗10g,桂枝10g,生白芍10g,生龙骨(先煎)30g,生牡蛎(先煎)30g,淫羊藿10g,炙甘草10g。3剂。方以升陷汤益气升清,桂枝、淫羊藿温阳,生龙骨、生牡蛎镇静安神,收涩止汗。

3月5日复诊。患者精神大振,述说数月诊治,到我这儿才见效,总算找对了医生,问我能看好吗?我说不急啊,慢慢来,久病当缓缓图之,不可操之过急。患者非常高兴,说:“教授,我就找你治疗,不再找其他的人了。”

在我的博文中,我多次说到分层而治,病情复杂,不可面面俱到,用方过杂,寒热温凉并投,药性相互牵制,常常不能取得即时之效。

搞临床,你拿什么取信患者,就是疗效,患者来看病,你只要一诊能缓解其一两个主要不适症状,患者就会回头来继续请你诊治,这是干临床的技巧。我在临床常按照这个思路进行诊治,所以我的患者回头率极高。

问其服药后情况,诉说汗出、心悸大为好转,气短明显减轻,仍纳差,口淡乏味,胃脘仍感不适,下肢冷无明显改善,夜尿数次无改变,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


通过第一方的治疗,上焦的气虚症状、心悸、汗出已经得到明显的固护,比较突出的是中焦脾胃气虚的纳差、口淡乏味、胃脘仍感不适,还有下焦阳虚下肢冷、夜尿频的证候。

这时候治疗当着手中下焦,健中焦和脾胃,温下元散阴邪。中下焦当同治,方可取得进一步效果。

用方如下:白参5g,生黄芪30g,白术10g,砂仁6g,紫苏梗10g,干姜5g,制附片6g,炙甘草15g,怀牛膝15g,浮小麦10g,防风6g。5剂。

这个方子很好分析,前五味健脾和胃益气以治中,合四逆汤温阳散寒,以牛膝引药下行、温下元治下,浮小麦、防风固卫以止汗。

3月10日再诊。患者诉服上方后,汗出基本止住,夜间小便仅一次,心悸仅在劳力过度时发生,说走上一里路仍感到提不上气来,这点可以说明患者上焦的气虚未完全恢复,仍需进一步巩固。

下肢冷未见明显缓解,并补充一症状,说两下肢冷甚就感到下肢骨头酸而不能耐受。舌质淡红,舌根苔白厚腻,脉弦。

患者还说,以前吃不得一点辛辣的东西,吃了就口腔溃疡,但这次服用附片、干姜后感到很舒服,口腔也没有任何问题。

这说明什么?

请大家思考。

用方如下:生黄芪30g,白参5g,升麻3g,柴胡5g,制附片(先煎)10g,干姜6g,白术10g,砂仁6g,紫苏梗10g,桂枝10g,细辛3g,鹿角霜20g,桔梗10g,麻黄根10g,炙甘草10g。5剂。药毕,诸症缓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