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只是权力的遮羞布

 猎户ywysh4sdge 2024-03-27 发布于山东

图片

1/

论道德和权力
很多时候,道德不过是权力的遮羞布,尤其是儒家社会。秦以后,儒家的重大职能是为权力构建正当性,其本质是要在道德上占据高位。儒家干这件事的主要方式是循经据典,然后做出一种符合目标的主观解读。这件事的有趣之处在于,儒家的解释权是皇家赋予的,而儒家的解释权所要保卫的,正是皇家的这种可以赋予儒家解释权的权力。

历朝历代,天下虽然换了很多姓,但在儒家的努力下,每一个姓都是道德的。单靠暴力很难维系权力,道德的作用即是让权力变得好看,变得让天下人都发出赞叹。

2/

论正当的结构
正当性即合法性,正当性的结构即是一个群体的精神结构。儒家为什么通过循经据典来构建正当性?本质上这是一种祖宗崇拜,即是说,最高的正当性是从源头获得依据,获得祖宗的肯定。这便是“自古以来”的潜在逻辑,这也是中国人偏爱“正宗”的潜在原因。“正宗”不需要是“好”的,因为“正宗”就是最大的“好”。
董仲舒为皇权的正当性做出的努力是“天人感应论”,将天命崇拜普及至每一个人,于是三纲五常就有了根本,演变成普遍的道德结构。因此之故,遵守道德就符合天命,就是正当的,就在某种程度上拥有了“权力”——评价自己和他人的权力。国人的精神结构中,祖宗崇拜和天命崇拜占据很重要的比例,它们共同支撑起一种虚幻的正当性。

3/

论道德与法律
法律是道德的底线——如果是一位法理学家说这句话,他至少知道自己在说什么。如果是一位普通人(包括大多数法学生和法律从业者)说这句话,他有99%的可能是在装逼,剩下1%的可能是装得忘乎所以。总体来说,绝大多数人并不清楚这句话意味着什么。

说法律是道德的底线,是说违法即是最大的不道德,或者是说法律是在维护道德——但这两种逻辑都不成立。在现代文明秩序中,道德和法律越来越对立,法律维护秩序,不维护道德。许多不道德的行为并不触犯法律。相比于法律,道德总是戴着一副温文尔雅的面具,当约束自己时,这幅面具总是形同儿戏;而当审判他人时,它才变得狰狞起来。总体来说,在当下时代,强调道德(尤其是道德审判)是对法治的一种侵蚀。但对于庸众而言,如果不进行道德审判,他们就更加缺乏存在感了。

4/

论商业与社会
高效必然取代低效,这是人类发展唯一的趋势,无关价值判断。商业是信息交换、群体合作、配置资源最高效的方式,但绝不公平,绝不平等,绝不透明,更加不代表正义。如果单从物质角度来说,当下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远远高于30年前的水平,更不要说更久远的年代。这是商业带来的高效,持续推动生产力的跨越。
社会中的很多人一边分享着商业带来的红利,一边指责商业化的扩张。这当然是认知低下的表现,不过更表现出这样一个事实:大多数人并不真正在意是否公平,当他们站在天平的高位时他们就歌颂,当他们站在天平的低位时他们就愤懑。



5/

论沉默与自由
当下社会,沉默者和资本家最容易受到庸众们的攻击。一些正确主义“学者”为庸众的攻击提供正当性——这是儒家骨子里最为擅长的。有位名叫俆贲的学者就曾堂而皇之的说知识分子没有“沉默的权利”,这种老生常谈毫不新鲜,无非是说知识分子要包容、要勇敢、要敢为天下先、要视死如归、要成为全社会最正确的一批人。
俆贲此言是把自己置于神位,他几乎忘记自己会拉屎了。如何定义“知识分子”,俆贲不谈;“知识分子”的权利来源,俆贲不谈;“知识分子”是否具有选择自由,俆贲也不谈。俆贲所谈的无非是些道德说教,缺乏任何层面的坚实依据。对于独裁下的种种,俆贲先生可曾放过一个屁?这种书斋里的高谈阔论简直与中国传统儒家如出一辙。

如果不承认作为“人”的权利,“神”存在的价值是什么?如果连沉默的权利都不存在,言说的权利还值得信任吗?如果不允许批评,赞美本身意味着什么?哪个是前提,俆贲这位留学国外的所谓学者要搞搞清楚,不然连放屁都找不到逻辑。

6/

论道德与认知
道德与认知需要平衡发展,如果差异巨大,容易搞出内伤。一个道德追求很高的人如果认知十分浅陋,那么他会搞出一系列基于善的动机而产生的恶的结果。面对这些结果,他要么走向虚伪,不得不自我欺骗,以获得良心安慰;要么走向崩溃,被自己的蠢所带来的恶果搞得精神分裂。
蠢货行善,大多数时候等于作恶。因为蠢货并不知晓何谓善,善从哪里来,又是如何确立的。蠢货只具有善的冲动,却不具有把控善的能力,除非他自己就是唯一的评价善恶的权威。他们会通过放生这种行为催生一条庞大的产业链,被放生的主流动物们会在这个过程中受尽磨难,生不如死,但是放生的蠢货们却认为,他们是在拯救生灵。

苏格拉底早有洞见:真知即美德。依我之见,如果你不晓得自己是不是蠢货,保险起见,还是谨慎的释放自己的道德感吧。

7/

论资本与自利
这个社会从未真正发生过的一件事是:以利他为动机带来普遍且持久的福利。
利他的动机从未达成普遍利他的结果,真正让整个社会得到普遍福祉的恰恰是自利。当每个人都在共识的边界内充分发挥自利的动机时,社会的财富就会增加,整体福利就会提升。当然,前提是你得接受不平等。不平等的真正起源是剩余财货的出现和因此而带来的社会化分工。社会在最贫困的时候最平等。
资本逐利,并且通过逐利来推动产业发展,让许多事件得以发生,进而创造价值提供岗位。资本家就是在充分自利的基础上为社会发展提供助力的。而资本家也因此得到最多的咒骂。

在市场经济之下,最愚蠢和无能的人才会咒骂资本家。不过咒骂资本家倒是一件安全的事情,所以也算是娱乐项目了。

8/

论自由与边界
法无禁止皆可为——这是现代法律为私权划定的边界;法无授权不可为——这是现代法律为公权划定的边界。当我们讨论自由的时候,讨论的是谁的自由?是以什么为边界的自由?不回答这两个问题,自由便是一个飘在空中的概念。
公权力要在最大程度上受到约束,是因为它具有高度扩张的条件和冲动;而私权利要在最大程度受到尊重,是因为它是公权力得以产生和得以被约束的前提,并且它极容易被挤压,因此这是一种平衡。边界即平衡。
现代法治的精神即是如此,在发展和秩序之间寻找平衡,在效率和正义之间寻找平衡。世界是动态的,不理解这一点,永远不理解法律。

9/

论绝对和相对
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什么也不知道。人类从历史上得到的唯一教训是人类从历史上什么教训也没得到。这个世界上不存在绝对。以上三句话都属于语义悖论。
小聪明往往喜欢纠结这些命题中天生的矛盾,他们的问题在于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语言是有局限的,语言是有边界的。语义悖论的出现本质上是语言的局限性导致的。我们当然知道苏格拉底和黑格尔在表达什么意思,这就够了。
这个世界不存在绝对(包括这句话本身)——因为这个世界只是人意识中的世界,是一个有边界的世界,是一个相对的世界——相对于绝对。

认识到自我的有限性,认识到人的四大局限,是走向无限的前提。正因如此,人类才会被真善美深深的吸引,因为那里住着无限,因为人有限——信仰和谦卑如是升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