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40327教学手记——我给同学修改教学设计

 晋诺工作室 2024-03-27 发布于江苏

我让大二的同学在细读了《荷塘月色》《老王》《鞋的故事》后做专题教学设计,看了他们的作业非常高兴,让我们来第六小组的作品吧:
第六小组专题教学
专题:“没有人是一个孤岛,但现实却如同一道围墙将每个人都囿于隔阂之中”
【评点:非常欣慰,他们能把三篇看似毫无关联的文本利用一个“隔”字关联起来,而且,这个“隔”恰恰是深刻领悟三篇文本主旨的关键点。
一、教学目标
通过转换阅读角度的方式,让学生具有全面理解文章中显性主体(自我)与隐性客体(他者)之间隔阂的能力素养。
评点:教学目标的表述简洁规范,由学习方式与学习结果两部分构成,两部分的学习指令术语都非常清晰准确,这是相当不容易的。
二、核心学习任务
1. 首先,学生分别仔细阅读三篇文章: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孙犁的《鞋》、杨绛的《老王》。
2. 从叙述者“我”的角度出发,思考“我”想要表达的内容,引导学生分析朱自清的不平静、孙犁对纯朴民风的怀念、杨绛对老王的怜悯,都是主动的对被凝视的有缺陷的对象的一种疏离、隔阂,或可称为主体对客体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凝视体验。
3. 二、从被叙述者讲述的客体出发,思考被赋予众多情感和意味的荷塘月色、小书绫、老王的感受。这些在文章中被审视的客体,和作者渴望表达的观点未必相同,这同样导致一种错位、隔阂。比如对于老王,他是否需要这份怜悯的凝视?也许就像《活着》里的福贵一样,他以一种不动声色的态度与周遭生活抗争。而作为上位者的“我”虽然意识到了中间存在的坚硬且不可逾越的间隔,却只能在老王死后才生出愧疚的情绪。再比如小书绫,当“我”对着鞋子慨叹世风日下时,可能小书绫并没有觉得怎么样,对她来说这就是普通的一件事。在结婚时出了礼物,而后便以做鞋相报,之后没有人情,小书绫自然不会上心。作者却以为是现代文明的侵入或是世俗人情的变迁导致了这种变化,其实本就是世俗人情的一部分,在“我”的观念里才成为了一种往日想象的瓦解。而这种想象本身就是粗暴的,带有上位者凝视的令人不安的现象。再比如朱自清对景物的想象,试图“情不情之物”,而最后依旧是物我两隔,三篇散文都是作者无意识或有意识地去触碰这些间隔的产物,而最后有的始终没有意识到,有的碰了一碰就悻悻然退缩了回去。
【评点:从两个角度审视文本,开拓了学生的阅读视野,活化了他们的阅读思维,这个阅读思路的设计富有创意,创意来源于对文本的深刻解读。因此,解读文本是教学设计的前提。另外,同学们对任务的理解还到位,对任务的设计还处在提要求与问题的思维层面上。
三、具体实施方法
1. 通过提问或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在阅读文章时,如何全面理解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从两个角度分别进行分析,先是让学生从主体(我)的角度出发,感受主体的情感,理解作者内心感受。然后,将文章换成第三人称的方式对几个片段来进行假想式的分析,《荷塘月色》可以从一旁的路人,《鞋的故事》从小书绫两次对做鞋的想法,《老王》中送鸡蛋的老王这三个角度来阐述。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隔阂产生的原因和影响。可以对这三种隔阂进行比较,可以让学生想一想哪种隔阂更加深刻,哪种隔阂更加让人感到无力。学生在分析时为自己的观点提出理由时可以理解更加深刻。
3.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三种隔阂,加深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在归纳出这三种隔阂之后,可以再试着向学生提问这三种隔阂是否存在解决的方法,让学生试着解决隔阂存在的矛盾,也可以让学生了解主客观之间永远无法合意的难题。“但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隔阂之间情感的郁结并不是原因。其只不过是我和现实这两者之间存在的诸多矛盾的表现形式,而这些矛盾永恒存在,“我”和现实之间总会有着各种各样的偏差。因此,隔阂是一个永远存在的形式。
4. 由同学分享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感悟,以及对主体与客体关系的理解。让学生小组讨论他们生活中是否存在隔阂以及对于隔阂的看法(不要求分享)。然后分享自身对于生活中存在的隔阂的看法。让学生将书本和现实之间搭出一座相连的桥梁。
5. 对本次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全面理解文章中主体与客体之间隔阂的重要性。其作为主题在文章中支撑起了全文作者的记叙。又作为形式折射出作者记叙中存在的情感与思考,以及现实之间的矛盾。
评点:这五个问题形成粗略的教学流程轮廓,但与核心学习任务不能鲜明的区别开来。整体上看,同学们对学习内容的把握比较注重,但对学习任务的设计、学习路径的安排等还不够熟悉。
四、归纳总结出三种隔阂。
1.朱自清与风景的隔阂
2.现代文明和传统社会的隔阂
3.“杨绛”们和“老王”们的隔阂

针对第六小组同学的教学设计,我作了如下修改:
专题:散文的花窗美学
目标:通过转换阅读角度的方式,让学生具有全面理解文章中显性主体(自我)与隐性客体(他者)之间隔阂的能力素养。
任务:学校将举行散文阅读研讨会,同学们积极讨论,张伟同学认为散文有时就像这花窗,人和人,人和景,看着是相通的,但又越不过去,是相隔的,大家一致点头称赞,感觉神妙,但又似乎说不清楚。请您阅读《荷塘月色》《老王》《鞋的故事》三篇散文,写篇”散文的花窗美学“小论文准备在研讨会上发言。
学习活动:
环节一:关系诊断寻“通”“隔”
请阅读三篇文章,完成下面的诊断表。

《荷》里的人与景
《鞋》孙犁与小书凌
《老》我与老王



文本依据






文本依据



表达目的



环节二:视角转换窥隐情
如果老王和小书凌有机会表达他们的心声,他们会表达些什么。

荷塘月色
小书凌
老王
文本表达点1



视角转换1



文本表达点2



视角转换2



新发现



环节三 撰写论文说花窗
1.独立完成论文写作
2.约请三位同学审阅
3.组内试讲讨论定稿
评价表
观点(50
分论点(30
论述(20
能用完整规范理论性语句表达出清晰深刻富有创见的观点
明确,与核心观点构成解构与论证关系。
结合环节一、二的阅读成果,结合文本作出有理有据的阐释。



说明:
一、把“隔”扩展为“花窗”的“通而相隔”,更准确地概括三篇文本的根本特征;
二、添置情境、任务设计,聚焦学习活动;
三、形成任务的解构与逻辑关联。解构任务的环节富有逻辑顺序,通过完成解构分项任务,达到最终完成总任务的目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