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0年第81篇:如何依据教材建构语文学习情境?

 豫北闲人原创馆 2020-08-27

2020年第81篇:如何依据教材建构语文学习情境?

中山市教研室/郭跃辉

《中学语文教学》2020年第6期的“聚焦语文真问题”栏目围绕“语文学习情境建构”发表了一组文章,其中包括北京教育学院陈小波老师的《语文学习情境的建构:从教材设计到教学实施》。这篇文章首先阐释了“情境”的内涵以及情境认知理论的主张,其次介绍了语文学习情境的建构路径与策略,最后对学习情境的建构进行了展望。

首先,“情境”与“学习情境”“教学情境”等概念,实际上是一回事。情境认知理论主张“知识具有情境性,是活动、背景和文化产品的一部分,在文化中不断被运用和发展”“认知过程的本质由情境决定”“学习是一种情境化的实践”等。也就是说,情境认知理论中的“情境”不再仅仅是学习环境,不再是外在于学习过程的东西,而是与知识、认知、学习密切相关的概念。任何一种学习,都有一定的学习目标和任务,学习者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学习经验,情境就是要在学习任务与学习经验之间建立起关联,情境与知识的产生、运用以及个体已有知识的丰富等,有密切的关联。目前教育界流行的“情境设计”等,其理论依据也在于此。《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要从个人体验情境、社会生活情境和学科认知情境的角度建构真实、富有意义的语文实践活动情境。不过笔者认为,高中语文课标的三大情境侧重于“测评”,即要在一定的情境中检测学生的语文学习状况。测评意义上的“情境”和学习情境,是否是同一概念呢?这一点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提出要特别注意虚拟情境的合理性问题。例如学习说明文,可以引导学生以博物馆讲解员的身份复述课文内容;学习一组唐诗,就可以为某个读者群或文学刊物推荐一首唐诗并阐述推荐理由。但是有一种倾向,有的教师习惯于要求学生假设自己是某个诗人或名家来谈感受,或者随意让古代名著中的人穿越到现代社会等,这种情境脱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作者提出的这个观点,我还是比较认可的。像“如果你是杜甫,面对茅屋被风雨刮破的场景,你有何感想”之类的问题,确实不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因为学生的答案不能真正超越人们对杜甫的既有观念。

其次,究竟应该如何建构真实的语文学习情境呢?作者提出了四条策略。其一是立足单元主题的结构分析。此处的“单元主题”主要是人文主题,具体说来就是教师结合单元主题对本单元的选文进行结构化分析,进而创设学习情境。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是说明文单元,包括《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蝉》《梦回繁华》四篇文章以及写作、口语交际等内容,这四篇文章都是“对人类文明的记录”,其中又包括艺术类的建筑、园林、绘画以及自然类的动物,于是就可以建构“文明的印记”的学习情境,具体包括“走进人文博物馆”“走进自然博物馆”“探寻身边的文明”等系列活动。具体案例可以参考贾秋萍老师发表于《语文建设》2019年第11期的论文《三维目标融合,在真实情境的大单元教学中实现:以统编本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为例》。

其二是整合学习内容的问题引领。对于这一点,作者举的例子是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本单元包括小说《社戏》、诗歌《回延安》和散文《安塞腰鼓》《灯笼》等。这四篇课文以“民俗文化”聚合在一起,那么本单元的人文主题自然是“民俗意义探究”。于是有教师设计了一个学习情境,首先是以《安塞腰鼓》和《回延安》为素材,引领学生学习陕北地域民俗;学习《社戏》,感受特定的民俗以及与其相关的人物、事件;阅读《灯笼》,了解和民俗有关的历史和文化。这其实就是将学习内容转化为核心问题,并进行问题情境的设计。不过笔者认为,这个点中的“学习内容”和此前的“单元主题”并没有逻辑上的区别,单元主题本身也是学习的内容。此外,我还有一个疑问,语文课真的要上成历史文化课吗?上述案例中的了解民俗、感受民俗、了解历史和文化等,是语文学科的内容吗?

其三是对接学生现场的任务驱动。教师可以依据单元主题,结合具体学情,适时引入身边可利用的学习资源,整合建构真实的学习情境。例如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包括了《春》《济南的冬天》《雨的四季》《古代诗歌四首》以及“热爱生活、热爱写作”的写作单元。有教师就在单元学习的基础之上,设计了一次“寻美之旅”,首先是以“走进九月的校园”为任务的活动,包括“校园寻美”“大家说美”两个活动。这就是一个依据学生真实的生活情境设计的活动。其次是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笔下的四季美景,借助“我们是朗读者”等活动,体会名篇中作家表达的特殊情感,以及作家发现美、表达美的独特方式。最后再回到“大家说美”的任务情境中,写作相关作品。

其四是基于文本细读的还原再现。前三点是针对大单元整体设计教学而言的,这个点针对的是单篇文本的教学。例如有教师执教《伟大的悲剧》,设计了这样的学习活动:请同学们依据文本设计一次简短的访谈,展现探险者在特定情境中的内心世界,并以小组分工合作的形式表现出来;有教师执教《老王》,提示学生从作者、老王本人、老李等视角概括老王的信息与形象;有教师执教《水浒传》,就请学生以燕青的身份给卢员外写一份“陈情表”等。

回头再看看这四个策略是怎样提出来的:依据具体的教材文本,首先将学习情境划分为大单元教学和单篇文本教学两种类型,大单元教学又可以从单元主题、学习内容和实际学情进行设计,不过个人认为从单元主题、语文要素、学生现场三个角度进行划分更为合理。至于作者提到的语文学习情境建构的反思与展望,个人感觉理论性过强而实践性不足。不过其中提到的“情境连续体”,还是值得关注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