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篆刻基础:篆刻史的第一个高峰——秦印

 三个小布丁 2024-03-27 发布于河南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兼并六国,天下归于一统,中国进入了战国之后短暂的大一统时期——秦代,秦代只有短短的十五年。

(秦灭六国)
在篆刻学习中,我们常常提到的一句话是“印宗秦汉”,这其中的“秦”,即指向秦代印章取法。
还是老样子,让我们沿着历史脉络,看看篆刻的发展——

(秦及秦以前的印章发展)

秦代印章的特征

我们知道,秦代只有十五年,但仅仅是这十五年,却是中国篆刻史(准确的来说,应当是印章史)上极为重要的十五年。
这十五年里,因为秦统治者(主要是秦始皇)的强力铁腕统治,六国时期混乱的文字系统得到统一,由六国古文统一成秦小篆,各式各样的印章形式也被统一成秦印样式。
这里插入一点文字学知识,即“古文”这个概念:一般来说,文字学或篆刻里的“古文”指战国时代东方国家的文字,也就是除秦文字之外的战国文字。它与“籀文”是两个概念,“籀文”一般指周宣王时代的文字。(均据裘锡圭《文字学概论》)
我们思考一下,秦统一印章样式的政策,有优势,就是印章从此之后标准化了,正规化了,形成的印章制度;但同时也有劣势,因为它同样是对多彩多姿的文化样式的摧残,原本流行于战国时期的很多玺印样式,到秦代之后,消亡了。
焚书坑儒,车同轨,书同文的同时,文化的多样性被削弱了,就像军队的军装,固然从此整齐划一,但却不如便装的丰富多彩。
但没有办法,我们只能回顾历史,却不能改变历史,让我们来看一下秦印的特征:
1、小篆系文字入印,入印文字被规整为“摹印篆”。即《说文解字叙》所说的“秦有八体”中的“五曰摹印”。“摹印篆”字形以小篆为基础,笔画往往在转折处带有“方”意,以适应方形印面(小篆在转折部分多是圆转的,而印面大部分情况下是方的,这对矛盾,被秦人“摹印篆”化解了,这是后来汉缪篆“方不方圆不圆”的基础)。
由于“小篆”是由战国秦系文字整理而来,而“摹印篆”只是规整化的小篆,实际上,“秦印”与“战国秦玺”在入印文字字形上差别不大。实际上,秦国祚只有15年,区别秦印与战国秦玺意义不大,如果一定要区别二者,只能从入印文字的规整方面找一些线索。文字字形略规整的,可定为秦印,而文字字形略稚拙古雅的,可定为战国秦玺。

(北私库印和中司马印)
比如:图中“北私库印”与“中司马印”二印相比,如果一定要分别二者是秦系古玺还是秦印,那么,“北私库印”是秦玺,而“中司马印”则是秦印。
2、秦印一般有界格。
秦官印尺寸一般为标准的秦一寸见方,即2.3厘米见方,白文,印面有“田”字界格,如果思考一下,这个界格除了使印章更具有形式美与庄重美之外,还能起到规整印面文字的作用,使本身并不方正的秦小篆规规整整地布排在方形印面之上,但同时也使印面四字之间的联系被削弱了,因此,在后世的篆刻创作中,秦印中的界格多为文人所不喜。如图:

(秦印:小厩南田)
实际上,被区隔的四字之间除了在疏密上或者有呼应之外,几乎无法发生更多的联系,比如穿插、避让、挪移等文人喜欢用的艺术手法,在秦印的界格之下,失去了用武之地。
3、秦印中有所谓的“半通印”。
如上所述,秦官印的形制非常规范,这是秦人自商鞅变法之后形成的“尚法”思维决定的(当然,这也是秦之所以能统一六国的原因)。但秦官印中还有一种特别的形式,它的尺寸恰好是普通官印的一半,即2.4厘米X1.2厘米(因为要取半,所以增加成了“双数”),“半通印”同样是白文,印面上有“日”字形界格,印面文字一般为两字(不包括重文符号“=”),这类印一般为下层官吏使用,“半通印”得名于它的尺寸。
要注意,“半通印”基本为秦地特有(秦玺中也有存在),因为印面文字需要考虑的章法元素相对较少(比如,不用考虚印面文字左右两面的影响,因为两个字左右是没有字的),所以,“半通印”的样式为私印所效仿之后,这些私印往往有标准官印所不具备的“奇趣”。如图:

(秦半通官印和半通私印)
“邦侯”和“留浦”是秦官印“半通印”,“汪参”则是秦私印中的半通印,“汪参”这方印章法上参差错落,疏密得宜,妙趣横生。这种“半通印”样式,为后世文人所喜,常常加以摹仿。
4、私印别有巧趣。
由于属民间制作,秦私印用字并不标准,常常杂有籀文、秦隶、小篆等,在形制上也有圆形或椭圆形的,印面大小尺寸不限,甚至因为工匠手艺并不高明,呈现出“乱头粗服”“不衫不履”的憨朴、稚拙之态。如图:

(秦私印举例)
上图中,有单字印如“隐”,有两字印如“张荼”、“杨闲”,有三字印“上官郢”、“高未央”,细细思量其字法、篆法、章法,各有巧趣,用之指导新时期篆刻,妙用无穷。

“天子六玺”

秦时建立的官印制度,通过印章的名称、规格、材质、印绶的材质品类来反映使用者地位之尊卑,职官之高低,后续历朝历代,官印制度,多半是在秦制上增损改益而来。
需要我们强调说一说的是“天子六玺”,据蔡邕所言:“玺者,印也;印者,信也。天子玺以玉,螭虎纽。古者尊卑共之……卫宏曰: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龙虎纽,惟其所好;然则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也。”

(《封泥考略》中所载皇帝信玺封泥图)
秦以前,无论任何人的印章都可以称玺,也都可以用玉制印,而秦以后,以玉制印者,则只限于皇帝(皇后亦用之),而据《封泥考略》所载,秦朝曾有“天子之玺”、“天子信玺”、“天子行玺”、“皇帝之玺”、“皇帝信玺”、“皇帝行玺”等六印,各有专门用途,皆玉质螭纽,而传世的仅只“皇帝信玺”封泥而已。
秦印以方形为主的印面形式及其尺寸等基本特征,在汉魏两晋印章中被长期地保存了下来。是以秦印是中国印章史上的第一个高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