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脾与胃病辨证要点速记及歌诀

 图书 馆员 2024-03-28 发布于内蒙古

脾与胃病辨证要点速记及歌诀

脾与胃病辨证
一、脾与胃的生理病理
脾位居中焦,与胃相表里。脾主肌肉、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外应于腹。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运化水谷、水液。输布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故有后天之本之称。脾又主统血,能统摄血液在脉内运行。脾气主升,喜燥恶湿;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胃主通降,以降为和,胃喜润恶燥。脾的病变主要以运化、升清功能失职而致使水谷、水液不运,消化功能减退,水湿潴留,化源不足,以及脾不统血,清阳不升为主要病理改变;胃病主要病理为受纳,和降,腐熟功能障碍。

二、常见证型
(一)脾气虚证
1.含义 脾气虚证是指脾气不足,运化失职,以食少、腹胀、便溏及气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2.临床表现 纳少或纳呆,脘腹胀满,食后胀甚;或饥时饱胀大便溏稀,肢体倦怠,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形体消瘦,或肥胖、浮肿,面色淡黄或萎黄,舌淡苔白,脉缓或弱。
3.证候分析 本证多因寒湿侵袭,饮食不节,或劳倦过度,或忧思日久,或吐泻太过,损伤脾土,或禀赋不足,素体虚弱,或年老体衰,或大病初愈,调养失慎等所致。
4.辨证要点 以腹胀便溏、食少及气虚证并见为辨证要点。

速记歌诀
脾胃气虚纳谷呆,腹胀时作运化乖;
大便溏薄水渗肠,面黄消瘦或浮肿;
少言倦怠气虚象,脉缓而弱舌色淡。
(二)脾虚气陷证
1.含义 脾虚气陷证是指脾气亏虚,中气下陷,以脘腹重坠,内脏下垂及气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2.临床表现 脘腹重坠作胀,食后益甚,或便意频频,肛门重坠,或久泻不止甚或脱肛,或小便混浊如米泔水,或脏器下垂,气短懒言,神疲乏力,头晕目眩,面白无华,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缓或弱。
3.证候分析 本证多由脾气虚进一步发展而来,或因久泻久利,或劳累太过,或妇女孕产过多,产后失于调护等损伤脾气,清阳下陷所致。
4.辨证要点 以脘腹重坠、内脏下垂与气虚证并见为辨证要点。

速记歌诀
脾气虚甚成气陷,气短神疲面白眩,
食少便溏脘腹坠,脱肛阴挺胃下垂,
小便混浊如米泔,久泻久痢而舌淡。
(三)脾阳虚证
1.含义 脾阳虚证是指脾阳虚衰,失于温运,阴寒内生,以食少、腹胀腹痛、便溏等为主要表现的虚寒证候。
2.临床表现 食少,腹胀,腹痛绵绵,喜温喜按,畏寒怕冷,四肢不温,面白少华或虚浮,口淡不渴,大便溏稀,甚至完谷不化,或肢体浮肿,小便短少,或白带清稀量多,舌质淡胖或有齿痕,舌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3.证候分析 本证多因脾气虚进一步发展,或过食生冷、外寒直中、过用苦寒、损伤脾阳;或肾阳不足,命门火衰,火不生土,以致脾阳虚衰,温运失职,寒从内生,水谷失运,水湿不化。
4.辨证要点 以食少、腹胀腹痛、便溏与虚寒证候并见为辨证要点。

速记歌诀
脾阳虚证中寒生,脘腹胀痛最喜温,
食少纳呆口味淡,便溏完谷四肢冷。
或有水肿小便少,带下量多颜色清,
脉沉而迟又无力,舌淡苔白胖齿痕。
(四)脾不统血证
1.含义 脾不统血证是指脾气虚弱,不能统摄血行,以各种慢性出血与气血亏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2.临床表现 各种慢性出血,如便血、尿血、吐血、鼻衄、紫斑,妇女月经过多,崩漏,食少,便溏,神疲乏力,气短懒言,面色萎黄,舌淡,脉细无力。
3.证候分析 本证多因久病气虚,或劳倦过度,损伤脾气,以致统血无权所致。
4.辨证要点 以脾气虚证的表现与各种慢性出血共见为辨证要点。

(五)寒湿困脾证
1.含义 寒湿困脾证是指寒湿内盛,中阳受困,脾失温运,以纳呆、腹胀、便溏、身重与寒湿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2.临床表现 脘腹胀闷,口腻纳呆,泛恶欲吐,口淡不渴,腹痛便溏,头身困重,或小便短少,肢体重胀,或身目发黄,面色晦暗不泽,或妇女白带量多,舌体淡胖,舌苔白滑或白腻,脉濡缓或沉细。
3.证候分析 本证多因淋雨涉水,居处潮湿,气候阴雨,寒湿内侵伤中,或由于饮食失节,过食生冷,以致寒湿停滞中焦;或因嗜食肥甘,湿浊内生,困阻中阳所致。外湿内湿,互为因果,以致寒湿困阻,脾阳失运。
4.辨证要点 以脾失健运与寒湿内盛共见为辨证要点。

(六)湿热蕴脾证
1.含义 湿热蕴脾证是指湿热内蕴中焦,脾胃纳运功能失职所表现的以腹胀、纳呆、发热、身重、便溏不爽与湿热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2.临床表现 脘腹胀闷,纳呆,恶心欲吐,口中黏腻,渴不多饮,便溏不爽,小便短黄,肢体困重,或身热不扬,汗出热不解,或见面目发黄色鲜明,或皮肤瘙痒,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3.证候分析 因外感湿热之邪;或本为脾气虚弱,湿邪中阻,湿郁化热;或嗜食肥甘厚腻,饮酒无度,酿成湿热,内蕴脾胃所致。
4.辨证要点 以腹胀、纳呆、发热、身重、便溏不爽与湿热症状并见为辨证要点。

(七)胃气虚证
1.含义 胃气虚证是指胃气虚弱,胃失和降,以胃脘隐痛或痞胀、喜按,食少与气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2.临床表现 胃脘隐痛或痞胀、按之觉舒,食欲不振,或得食痛缓,食后胀甚,嗳气,口淡不渴,面色萎黄,气短懒言,神疲倦怠,舌质淡,苔薄白,脉弱。
3.证候分析 本证多因饮食不节,饥饱失常,劳倦过度,久病失养,其他脏腑病证的影响等,损伤胃气所致。
4.辨证要点 以胃隐痛或痞胀,喜按,食少和气虚症状并见为辨证要点。

速记歌诀
胃气虚弱失和降,胃脘隐痛或痞胀,
进食或按则痛缓,纳呆食胀嗳气倦,
口淡面黄气短懒,舌淡苔白脉弱见。
(八)胃阳虚证
1.含义 胃阳虚证是指阳气不足,胃失温煦,以胃脘冷痛、喜温喜按,畏冷肢凉等为主要表现的虚寒证候。
2.临床表现 胃脘冷痛,绵绵不已,时发时止,喜温喜按,食后缓解,泛吐清水或夹有不消化食物,食少脘痞,口淡不渴,倦怠乏力,畏寒肢冷,舌淡胖嫩,脉沉迟无力。
3.证候分析 本证多因饮食失调,嗜食生冷,或过用苦寒、泻下之品,或脾胃素弱,阳气自衰,或久病失养,或他脏腑病变的影响,伤及胃阳所致。
4.辨证要点 以胃脘冷痛,喜温喜按,畏冷肢凉为辨证要点。

速记歌诀
阳气不足胃失煦,胃痛绵绵时发止,
喜温喜按食后缓,畏寒肢冷不化食,
纳呆脘痞口淡倦,舌淡吐清脉沉迟。
(九)胃阴虚证
1.含义 胃阴虚证是指胃阴不足,胃失濡润、和降,以胃脘嘈杂,饥不欲食,脘腹痞胀、灼痛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2.临床表现 胃脘隐隐灼痛,饥不欲食,或胃脘嘈杂,或脘痞不舒,或干呕、呃逆,口燥咽干,大便干结,小便短少,舌红少津,脉细而数。
3.证候分析 本证多因温热病后期,胃阴耗伤;或情志郁结,气郁化火,灼伤胃阴;或因吐泻太过,伤津耗液;或过食辛辣、香燥之品;或过用温燥药物,耗伤胃阴所致。
4.辨证要点 以胃脘嘈杂,饥不欲食,脘腹痞胀,灼痛为辨证要点。

速记歌诀
胃阴虚证口咽干,饥不欲食大便难;
胃脘灼痛干呕逆,舌红少苔脉细数。
(十)胃热炽盛证
1.含义 胃热炽盛证是指火热壅滞于胃,胃失和降,以胃脘灼痛、消谷善饥为主
要表现的实热证候。
2.临床表现 胃脘灼痛、拒按,渴喜冷饮,或消谷善饥,或口臭,牙龈肿痛溃烂,齿衄,小便短黄,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滑数。
3.证候分析 本证多因过食辛辣温燥之品,化热生火,或情志不遂,气郁化火犯胃,或邪热内侵,以致胃火过旺。
4.辨证要点 以胃脘灼痛、消谷善饥与实热症状共见为辨证要点。

(十一)寒滞胃脘证
1.含义 寒滞胃肠证是指寒邪侵袭胃脘,阻滞气机,以胃脘、腹部冷痛,痛势急剧等为主要表现的实寒证候。
2.临床表现 脘腹冷痛,痛势暴急,遇寒加剧,得温则减,恶心呕吐,吐后痛缓,口淡不渴,或口泛清水,腹泻清稀,或腹胀便秘,面白或青,恶寒肢冷,舌苔白润,脉弦或沉紧。
3.证候分析 本证多因过食生冷,或脘腹受冷,寒凝胃肠所致。
4.辨证要点 多有寒冷刺激诱因,以胃脘、腹部冷痛,痛势急剧等为辨证要点。

速记歌诀
寒滞面青急暴痛,遇寒则甚得温减,
畏寒肢冷口不渴,苔白脉弦或沉紧,
恶心呕吐后痛缓,泛清泻稀或胀秘。
(十二)食滞胃脘证
1.含义 食滞胃脘证是指饮食停积胃肠,以脘腹痞胀疼痛、呕泻酸馊腐臭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2.临床表现 脘腹胀满疼痛、拒按,嗳腐吞酸,厌食,呕吐酸腐食物,吐后胀痛得减,或肠鸣腹痛,泻下不爽,大便臭如败卵,舌苔厚腻,脉滑或沉实。
3.证候分析 本证多因饮食不节,暴饮暴食,食积不化所致;或因素体胃气虚弱,稍有饮食不慎即可成滞。
4.辨证要点 以胃脘胀痛,呕泻酸馊,厌食与气滞见症为辨证要点。

速记歌诀
暴饮暴食滞胃脘,胀满疼痛又拒按,
恶心呕吐厌拒食,舌苔厚腻脉滑行,
嗳腐吞酸食不化,肠鸣矢气泻败卵。
编辑:栀子  核对:百会

▶ 【本文由培医教育整理发表,摘自《中医诊断学速学素记》,本平台所发布内容的版权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协商。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用,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中医诊断学之脏腑辨证 脾胃病辨证

脾位居中焦,与胃相表里。脾主肌肉、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外应于腹。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运化水谷、水湿,输布精微而藏营,为气血生化之源,故有后天之本之称。脾又主统血,其气主升,喜燥恶湿。胃居中焦,与脾相表里。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为水谷之海。胃气以降为顺,喜润恶燥。脾的病变主要以运化、升清功能失职,致使水谷、水湿不运,消化功能减退,水湿潴留,化源不足,以及脾不统血,清阳不升为主要病理改变。因此,临床以腹胀或痛,纳少,便溏,浮肿,困重,内脏下垂,出血等为脾病的常见症状。胃病以受纳、腐熟功能障碍及胃失和降,胃气上逆为主要病理改变。临床以食少,脘胀或痛,呕恶,呃逆,嗳气等为常见症状。

脏腑辨证-脾胃病辨证

脾病的证候有虚实之分。虚证多因饮食、劳倦、思虑过度所伤,或病后失调所致的脾气虚、脾阳虚、脾气下陷、脾不统血等证;实证多由饮食不节,或外感湿热或寒湿之邪内侵,或失治、误治所致的湿热蕴脾、寒湿困脾等证。胃病证候有虚实寒热之别。虚证多因饮食不节,饥饱失常,久病失养,或因吐泻太过,或温热病后期,耗伤阴津,或老年阴血亏少等原因所致的胃阴虚证;实证多由饮食倍伤,或误食不洁之品,或寒邪、热邪犯胃而成的食滞胃脘证、寒滞胃脘证、胃热炽盛证、 血瘀胃脘证
脾之特性:(1) 六腑之氣皆降,唯脾性上升。(2) 喜燥惡濕。
氣下陷之病歸屬脾,濕之證亦常屬於脾。
諸濕腫滿,皆屬於脾,諸風掉眩,皆屬於肝。
病變範圍:
(1)脾者運化),水和穀,出現
吃的東西不消化,吸收不良,水穀不化,化源不足,水詩瀦留。
營養不足,出現營血虧損,生血無源。
脾氣升,然清陽不升。清陽為何?混濁之物不會升,清的陽氣(指好的物質,有營養的物質)。清陽不升,統血失職,脾主統血。脾的功能還包括小腸的吸收。
脾有問題常出現的症狀:
(1) 腹脹隱痛,肚子脹。脾的功能可能主要指小腸的吸收消化功能。小腸分清別濁。
小腸即在肚臍周圍。小腸(脾)功能減退可出現腹脹,隱痛。不欲食而納少 (納少除了與脾有關,也與胃有關)。由於消化吸收不好,胃納減退,或腹瀉便溏(不是新起腹瀉,新起的屬腸的問題)。長期慢性的腹瀉便溏,浮腫,身重,乃因 脾主濕,運化水濕,喜燥惡濕,所以浮腫(嚴格說是濕,不是腫),身重。

臟器下垂是清陽不升的表現,慢性出血是脾統血失職的表現。

《難經十六難》“其病腹脹滿、食不消,體重節痛,怠惰嗜臥,四肢不收。有是者脾也,無是者非也。 ” 一方面有濕,一方面氣虛。
四肢不收沒有勁,乏力)。

便溏腹瀉雖未提到,應該是脾病典型的症狀之一。李東桓:「脾病則怠惰嗜臥,四肢不收,大便溏瀉。」
病理:(1) 氣虛為本(虛證),濕困為標(實證)。脾為生氣之源,脾虛生濕。

病因:可以因飲食,勞倦,思慮傷脾,病後失調。

《難經?49難》:“... 飲食勞倦則傷脾 ... ”
王旭高:“思慮傷脾之營,勞碌傷脾之氣。”
吃得少,但又要幹體力勞動。(已經少見了)

證候:(1) 虛證:脾氣虛,脾陽虛,脾氣下陷,脾不統血。
(2) 實證: 飲食不節, 外感濕邪。

《素問,至真論》濕屬於脾,脾喜燥惡濕。
濕困為標,可以濕偏熱(熱濕),濕偏寒(寒濕)

一、脾气虚证
   【概念】脾气虚证是指由于脾气不足,运化失职所表现的虚弱证候。亦称脾失健运证。多因饮食不节,或劳倦过度,或忧思日久,损伤脾土,或禀赋不足,素体虚弱,或年老体衰,或大病初愈,调养失慎等所致。本证以食少腹胀、便溏及气虚证为主要辨证依据。
   【临床表现】 腹胀纳少,甚则食后胀甚,大便溏薄,或肢体倦怠,形体消瘦,神疲乏力,少气懒言,面色萎黄,或见肥胖、浮肿,舌淡苔白,脉缓弱。

脾之運化機能減退,失職,所出現的虛弱證候。
表現(六個字):食少、腹脹、便溏。

《素問?臟企法時論》“脾病者,虛則腹痛腸鳴,飧瀉食不化。”現代稱為吸收不良綜合證。營養物質不足,蛋白減少,症狀就是“食少、腹脹、隱痛、便稀” => 貧血等。

應該還有氣虛的表現。
氣虛八字:氣短、乏力、神疲、脈弱。
掌握以上16字,脾氣虛證候大致不遠了。

還可出現水濕證候,因脾還有運化水的功能。(或見症:胖、腫、白帶增多),胖人多痰濕。

導致原因:飲食、勞倦、思慮(傷脾)。
長期嘔吐,腹瀉,年老,體虛,生病沒調養好。不能消化吸收,不能運化水穀,氣血生化無源。

脾氣虛是脾虛的本證(基礎證),脾有病時往往都有脾氣虛。
脾陽虛─脾氣虛之後有了寒冷的表現。
脾血虛─脾氣虛,營養不足,氣不化血。
氣陷─脾氣虛之特殊表現。
脾不統血─氣不攝血。
生痰濕─氣不能運化水濕,運化遲鈍。

辨證依據:食少、腹脹、隱痛、便稀+ 氣短、乏力、神疲、脈弱。

二、脾气下陷证
    【概念】脾气下陷证是指由于脾气亏虚,升举无力而反下陷所表现的证候。又称中气下陷证。多由脾气虚进一步发展,或久泄久痢,或劳累太过,或妇女孕产过多,产后失于调护等原因损伤脾气所造成。本证以脾气虚证与内脏下垂并见为审证要点。
    【临床表现】脘腹重坠作胀,食后益甚,或便意频数,肛门重坠,或久泄不止,甚或脱肛,或子宫下垂,或小便浑浊如米泔,常伴见头晕目眩,食少便溏,气短乏力,倦怠懒言,面白无华,舌淡苔白,脉缓弱。

脾氣虛之特殊表現。病人往往有食少、腹脹、便溏。
特殊表現:下垂;氣墜。內臟子宮下垂,陰挺,脫肛,或雖沒有明顯下垂,病人自覺氣往下墜。經常肛門墜脹,要解大便,但多解不出大便,或少量)
中醫認為“脾氣主升”,生托,生舉,脾為氣血之化源上面得不到營養物質,清陽不升,頭暈。

辨證依據:同“氣陷”,一般身体瘦弱,脘腹重墜,內臟下垂,氣虛,食少,氣短乏力,神疲,脈弱等。

三、脾阳虚证   
【概念】脾阳虚证是指脾阳虚衰,失于温运,阴寒内生所表现的虚寒证候。又称脾虚寒证。多因脾气虚衰进一步发展而成,也可因饮食失调,过食生冷,或因寒凉药物太过,损伤脾阳,或肾阳不足,命门火衰,火不生土而致。本证以气虚证与虚寒之象并见为辨证要点。   
【临床表现】纳少腹胀,或腹痛绵绵,喜温喜按,或畏寒肢冷,少气神疲乏力,面白不华或虚浮,或口淡不渴,大便稀溏,或见肢体浮肿,小便短少,或见带下量多而清稀色白,舌质淡胖或有齿痕,苔白滑,脉沉迟无力等 。

脾虛,運化機能減退而出現的虛寒證候。
(氣虛的基礎上,出現陽氣不足,溫煦失職)
虛:脾氣虛,陽虛,寒冷。(虛寒證 = 陽虛證, 脾陽虛 = 脾虛寒)

表現:
脾虛八字 ─ 食少、腹脹、隱痛、便稀
氣虛八字 ─ 氣短、乏力、神疲、脈弱
陽虛則寒 ─ 喜溫、喜按、畏冷、肢涼,面色白,脈沉遲無力 (冷白稀遲蜷)
也可出現水濕內停症狀。
一般脾氣虛不一定有水停。一旦陽虛,水濕內停就較常見。症狀包括一點浮腫,臉上黃腫,白帶多,舌質淡胖,舌苔滑,有齒印。
陽虛不一定有水濕,嚴格說,有水濕應該是脾陽虛濕困證。四證素;脾、氣虛、陽虛、水濕。
分析
脾陽虛的原因 :(1)氣虛的發展。 
(2) 生冷過度,外寒損傷脾胃,苦寒傷胃脾。
(3) 腎陽不足,火不暖土。
病機;
陽虛以後,運化失權,寒從內生,溫煦失職。水濕泛溢。
辨證依據
食少、腹脹,便溏(脾虛,畏寒寒),+水濕內停症狀。 脾陽虛水濕內停。 

脏腑辨证-脾胃病辨证四、脾不统血证(氣不攝血)

【概念】脾不统血证是指由于脾气虚弱,不能统摄血液,而致血溢脉外为主要表现的证候。又称气不摄血证。多由久病气虚,或劳倦过度,损伤脾气,以致气虚统血失权所致。本证以脾气虚证和出血并见为审证要点。
    【临床表现】面色萎黄或苍白无华,神疲乏力,气短懒言,或食少便溏,并见出血,或便血,或溺血,肌衄,鼻衄,或妇女月经过多、崩漏,舌淡,脉细无力等 。
脾氣虛弱,氣不攝血,出現慢性出血證。虛寒性之慢性出血證。
如小便裡有點血,大便有點血,吐血,衄血,紫斑、瘀斑、婦女月經量多。但這種是慢性的,
沒有其他明顯原因。同時有脾氣虛的表現。
由於長期出血,往往導致血液的虧虛,面色萎黃,舌淡,脈細無力。
此病應為氣血兩虛證。因是由脾氣虛導致,所以強調脾不統血,氣不攝血。
辨證 (除非法)
慢性的,反復的。(特點)

第一次時,如何判定慢性反複?

任何出血都可現面白,舌淡,脈細。
有些病人脾虛證(食少、腹脹、便溏)可能不明顯。
所以常用排除法來判定此證。
無明顯外傷(不是外傷出血)
沒有發熱證候。(可能是熱迫血妄行,此為最常見的出血原因)如發熱、口渴、舌紅、苔黃則絕不能診斷為脾不統血。
久病氣虛,勞倦傷脾氣,脾不統血導致。有慢性出血;氣虛表現,血虛表現。

脾病虚证(脾气虚、脾阳虚、脾气下陷、脾不统血四证)鉴别

     

证候相同症

不   同   症

舌苔

脉象脾气虚
腹胀纳少
食后尤甚
便溏肢倦
食少懒言

面色萎黄

或浮肿,或消瘦

舌淡苔白
缓弱
脾阳虚
痛喜暖喜按,肢冷尿少
或肢体困重,或浮肿,或带下清稀
舌淡胖
苔白滑
沉迟无力

脾气下陷

脘腹坠胀,或便意频数,肛门坠重或久痢脱肛,或子宫下垂,或小便混浊如米泔舌淡苔白弱脾不统血 便血,尿血,肌衄,鼻衄,齿衄,或妇女月经过多、崩漏等舌淡苔白细弱五、寒湿困脾证【概念】寒湿困脾证是指由于寒湿内盛,中阳受困所表现的证候。又称湿困脾阳证、寒湿中阻证。在六经辨证中,一般归属于太阴病证。多因饮食失节,过食生冷,以致寒湿停滞中焦;或因冒雨涉水,久居潮湿,气候阴雨,寒湿内侵伤中;或因嗜食肥甘,湿浊内生,困阻中阳所致。本证以脾胃纳运功能障碍及寒湿内盛的表现为审证要点。【临床表现】脘腹痞闷或痛,腹痛便溏,口腻纳呆,甚则泛恶欲吐,口淡不渴,头身困重,或肢体浮肿,小便短少,或身目发黄,其色晦暗不泽,或妇女白带量多,或舌体胖,苔白腻或白滑,脉缓弱或沉细。外界濕邪太多,會由於飲食過於肥甘,影響到脾,產生了濕。裡面寒濕很多,阻困脾的運化機能所出現的證候。表現1.濕的證候─重、濁、悶、膩、緩
困重,穢濁不潔(排泄物、分泌物、面、舌),胸悶,脘痞,腹脹;膩─口膩,納呆,口裡有甜的感覺,苔膩;緩─脈緩,病程勢緩。
濕明顯可出現尿少,肥胖,有點腫。面色暗一點,白帶多,舌質胖,苔白滑,白膩,脈濡緩。

脾的證候─食少、腹脹、便溏、隱痛
食少,一般出現納呆。納穀不香,不想吃。
納呆─有點呆,吃也可,不吃也可,不靈敏,多半有濕,或傷食表現。
實證,寒濕困脾,最主要是寒濕,此時腹脹便溏應該是輕一點,此脾虛為後果,在後)
實際上也有脾虛生濕,脾虛濕困,脾虛在先,因此食少,腹脹是主要問題,之後才出現身體困重,白帶多,胖等。

寒濕困脾 = 濕困脾陽(偏寒) = 太陰寒濕

太陰寒濕(足太陰脾),為何生濕?
(1) 外界氣候環境溫度太高。
(2) 飲食生冷瓜果,寒濕中阻,肥甘厚膩產生了濕。
機制:濕困脾陽,阻礙氣機。

脾陽虛證寒濕困脾以脾陽虛為主以寒濕為主因:陽虛不能運化水濕
果:水濕因:寒濕內盛
果:阻礙了脾陽
臨床上很難區分,哪一個為先,哪一個為後。並無大差別,可不嚴格分。
寒湿困脾证与湿热蕴脾证的鉴别
二者均有脘腹痞闷,纳呆呕恶,肢困便溏等湿邪阻遏中焦的表现。不同之处是湿热蕴脾证是湿中夹热,故见身热不畅,渴不欲饮,身目鲜黄、尿黄,舌红苔黄腻,脉濡数。寒湿困脾证则是湿中夹寒,故见腹痛喜温,口淡不渴、身目黄而晦暗,苔白腻等。
辨證依據:
有濕困,濕之原因,納呆、腹脹,便溏,身體困重,苔白膩。
病例:男,45歲,7月7日就診,潮濕熱氣候,前天起腹瀉,水樣便,大便如水,一天20+ 次,醫生給鴉片酊,止瀉,收斂。內服烏梅,五味子、生牡蠣(皆為收斂藥),並且外用苦參膏敷肚臍。結果瀉減少為一天7,8次,但臍腹出現發涼如掌大,腹脹 更嚴重,腹痛不減,食少脘悶,肢體困重,舌淡,苔白膩,脈濡。
看來是寒濕之邪,屬於閉門留寇。腹瀉雖不是好事,但一下把它關住了,寒濕之邪沒有排掉。
治療;用胃苓湯(燥濕)乾薑,草蔻(去寒濕),薏苡仁。[門關了,不好再打開(如用大黃,芒硝之類),只好關門打狗,用乾薑,草蔻來燥濕。

此病人應為濕困脾陽,不是脾虛濕困,因為原來沒有脾虛的表現,他是突起的病。

六、湿热蕴脾证(常稱中焦濕熱)
    【概念】湿热蕴脾证是指由于湿热内蕴中焦,脾胃纳运功能失职所表现的证候。又称中焦湿热证、脾胃湿热证。多因感受湿热之邪,或因过食辛热肥甘,或嗜酒无度,酿成湿热,内蕴脾胃所致。本证以脾胃运化功能障碍及湿热内蕴表现为审证要点。
    【临床表现】脘腹痞闷,纳呆呕恶,甚则大便溏泄而不爽,肢体困重,或渴不多饮,身热不扬,汗出不解,或见身目鲜黄,或皮肤发痒,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

嚴格來說,
中焦濕熱不僅僅是脾,也可以包括胃、肝、膽。常稱做脾經濕熱,或中焦濕熱。出了濕以外,有熱的特點。脾失健運,濕熱證候。

表現─困重,悶,膩。
(2) 熱─身熱不揚,不是壯熱不退。(有濕的包圍,壯熱沒有濕) 濕熱交織一起。
(3) 甚至出現黃膽(僅部份人),皮膚癢,尿短黃。 [次要]
即身熱,困重,
苔黃膩,脈濡滑數。(又濕又有熱)

辨證依據:(1) 有脾的證候,食少,腹脹,便溏。病位在脾,溫熱蘊脾,脾經濕熱,納呆,甚至聞到油就厭煩,厭油。(沒有強調脾陽虛)。口黏膩,大便溏而不爽,氣機不暢,口渴不多飲。

原因:(1) 感受濕熱(直接)(2) 寒濕化了熱。(3) 食肥甘,飲酒釀成濕熱(內部生成)。

病機:濕熱中阻,脾失健運,濕遏熱伏,氣機阻滯,熱濕交織,兩者皆不易排出。

寒濕困脾

濕熱蘊脾
相同
在脾
濕之症狀:身重,體倦,悶,腹脹,苔膩,脈濡/滑
不同


苔白膩,沒有發熱>熱
苔黃膩,經常身熱不揚

辨證依據:
(1) 熱狀 (2) 濕狀 (3) 脾證 (腹脹,納呆, 便溏)。

湿热蕴脾证与肠道湿热证的鉴别
二者均有身热、便溏、溲黄,舌红苔白腻,脉濡数的症状。不同之处是湿热蕴脾证病在中焦,脘腹闷胀,纳呆呕恶表现突出 ;肠道湿热证则病在大肠,以腹痛、暴注下泄或下利脓血为主要症状。

七、寒滞胃脘证   
       【概念】寒滞胃脘证是指由于寒邪侵犯胃脘,表现以脘部冷痛为主症的实寒证候。简称胃寒证。多因过食生冷,或脘部受冷,以致寒凝胃脘所致。本证以脘部冷痛及实寒证为审证要点。

    
【临床表现】脘部冷痛,甚则痛势暴急,遇寒加剧,或得温则减,或见恶心呕吐,吐后痛缓,或口淡不渴,或口泛清水,面白或青,肢冷不温,或舌苔白润,脉弦或沉紧

胃病寒热虚实鉴别表

进热食
则痛减
呕吐
清水
胃肠水声漉漉
或形寒肢冷
或神倦无力
舌淡
苔白滑
迟或弦紧
胃热
胃中灼痛、嘈杂
渴喜冷饮
口气秽臭
消谷善饥或食已即吐
泛酸
便溏溲黄
齿龈肿痛
甚则糜烂出血

苔黄燥
滑数
胃阴虚证胃脘隐痛
口燥
咽干欲饮
饥不欲食
干呕
呃逆
便秘
脘痞不舒
消瘦
舌红少苔
或剥脱
细数
胃实
食滞胃肠证
胃脘胀痛
口气酸臭
恶闻食臭
嗳腐吞酸或呕吐食物
矢气便溏
泻下臭秽或便秘证候疼痛性质
口味与
口渴
进食
呕吐
二便其它症状舌脉
寒滞胃脘证
来骤痛剧,遇寒尤甚,喜暖喜按
口淡不渴 
苔厚腻滑

血瘀胃脘证

胃脘刺痛,食后尤甚,痛处拒按,固定不移

口干
不欲饮

食少

呕血

大便黑血

消瘦

舌暗紫

有瘀斑

八、胃热炽盛证

【概念】胃热炽盛证是指由于胃中火热炽盛,胃失和降 而表现的实热证候。又简称胃热证、胃火证,或胃实热证。多因过食辛辣温燥之品,化热生火,或情志不遂,气郁化火犯胃,或邪热犯胃,以致胃火过旺而成。本证以胃脘灼热疼痛及实火内炽见症为审证要点。

    
【临床表现】胃脘灼痛,拒按,甚则渴喜冷饮、消谷善饥,或口臭,或见牙龈肿痛溃烂,齿衄,或大便秘结,小便短黄,或舌红苔黄,脉滑数

脏腑辨证-脾胃病辨证

九、胃阴虚证

概念】胃 阴虚证是指由于胃阴不足,胃失濡润、和降所表现的证候。虚热证不明显者,常称胃燥津亏证。多因温热病后期,胃阴耗伤,或情志郁结,气郁化火,灼伤胃阴,或 因吐泻太过,伤津耗液,或过食辛辣、香燥之品,或用温燥药物太过,耗伤胃阴所致。本证以胃失和降见症与阴亏失润的表现为审证要点。

【临床表现】胃脘隐隐灼痛,或胃脘嘈杂,或脘痞不舒饥不欲食,或干呕呃逆口燥咽干,或见大便干结小便短少,舌红少津,苔少或无,脉细而数

胃肠证

     
【概念】食滞胃肠证是指由于饮食停滞胃肠,以脘腹胀满疼痛,呕泻酸馊腐臭为主症的证候。亦称食滞胃脘证。多因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或因素体胃气虚弱,稍有饮食不慎即可成滞。本证以脘腹胀满疼痛,呕吐酸腐食臭为审证要点。此外,注意询问有无伤食病史。

      
【临床表现】脘腹胀满疼痛、拒按(胃主受纳,以和降为顺。饮食停滞胃胃脘,胃失和降,气机不畅,则胃脘胀满疼痛而拒按。)厌食(食积于内,拒纳),嗳腐吞酸,或呕吐酸腐食物,吐后胀痛得减,或见肠鸣腹痛,泻下不爽,便臭如败卵,或大便秘结,舌苔厚腻,脉滑或沉实

十一、血瘀胃脘证

【概念】血瘀胃脘证,是指血液瘀积胃脘所表现的证候。凡脾胃之病,或寒凝、气滞等使血瘀于胃脘,皆可引起此证。以胃脘刺痛、舌紫、脉涩为辨证要点。

【临床表现】有胃脘痛如针刺,固定不移,痛处拒按疼痛于进食后增剧,食少消瘦,或见吐血,或大便黑色舌色紫暗有瘀斑,脉涩

脾之六證型小結

範圍

運化遲鈍,水濕瀦留,氣血生化無源。清陽不升,氣不攝血。

常見症狀

食少(納呆)、腹脹、隱痛、便溏
浮腫,困重濕。
臟器下垂清氣下陷。
慢性出血脾不統血。
典型症狀八字(食少、腹脹、隱痛、便溏),虛實證皆可出現。
實證時,一班稱納呆,虛則食少,納穀不香,食慾不振。
證型不複雜(脾病很容易區別)。臨床很常見(消化系統病)。基本問題:氣虛為本,濕困為標。前四個證型都是氣虛:脾氣虛,脾陽虛(兼有寒),脾氣下陷,脾不統血。
後二證為兼有濕邪。(/)
李東桓《脾胃論》 (1) 脾為六氣之本 (2) 脾為升降之樞 (3) 重視脾和濕的關係。
脾主運化,脾氣主升,脾性喜燥惡濕。病變因此分三大類:(1)氣虛 (2) 升降 (3)
治療重視: (1) 升陽 (2) 益氣 (3) 除濕。
著名方劑(李東桓):升陽益氣湯, 升陽除濕湯,補中益氣湯, 升陽益胃湯等。
有無脾陰虛的爭議:
1.               有人認為脾為至陰,(最陰的地方,脾屬陰土,以陽氣為本)
[
(足少陰)本應最陰,但腎裡有腎陽,有命火,而脾內無脾火,所以脾為至陰。]
=>
脾喜燥惡濕,完全靠陽氣來運化。往往不提脾陰虛,既使有脾陰虛也可以把它說成胃陰虛。歷史上,臨床少沒有脾陰虛之詞。
2.               認為用了滋陰之藥,會影響脾之運化功能,滋陰藥往往滋膩,油脂含得較多,吃了藥,脾更不想吃飯,阻礙脾功能。
有脾陰虛的說法慣性便秘,中醫稱為脾約。基本上是津液不足,大便乾燥解不出來。脾約(三、五天才大便一次),麻子丸主之。
麻子丸含篦麻子,油脂多,起潤滑作用。此病有人稱為脾陰虛的表現。
4.               有些病人臨床上有氣虛,又有陰虛的表現。如疳積(小孩吃不下但喝水多),人消瘦,大便乾,過一陣子又拉稀。有人稱此為脾陰虛。
吳澄《不居集》 中和理陰湯  人參、燕窩、山藥、扁豆、蓮肉、老米
【處方】人參
3 燕窩15 山藥 扁豆各3 蓮肉6 老米9
【功能主治】 補氣健脾,滋陰養肺。治中氣虛弱,脾胃大虧,飲食短少,痰嗽失血,泄瀉、腹脹,不任耆、朮、歸、地者。
【用法用量】 水煎,每日一劑;二次分服。
肺有火者,以沙參易人參;陰虛火泛者,加海參915克;痰多,加橘紅、半夏曲;嗽不止,加杷葉、冬花;熱盛者,加丹皮、地骨皮。
【備註】
方中人參大補五臟之陽面不燥,燕窩大補脾胃之陰而不膩;佐以山藥、扁豆健脾;加以蓮肉、老米養胃。配合成方,共奏補氣健脾,滋陰養肺之功。
淮山(小孩吃淮山粉),滑膩,既補氣又滋陰。扁豆、燕窩皆滋陰又補氣。脾陰虛可算氣陰兩虛,不是單獨陰虛火旺,陰虛內熱。
是否有脾血虛?
脾為氣血生化之源,脾虛不能統血,所以只說脾氣虛,不提脾血虛。實際上脾氣虛的病人多有氣血兩虛。一旦血虛,可改稱心脾氣血兩虛,或心脾兩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