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些想法都与压力有关,看到第四条我就崩溃了

 zhb学习阅览室 2024-03-28 发布于上海

作者:赵全宇

下面的声音,是否也曾出现在你的心中:

“一想到期末考试,我就感到亚历山大。”

“一想到要辅导孩子写作业,我就感到窒息 。”

“一想到节后上班要面对领导和客户,我就感到生无可恋。”

“一想到要去相亲,我就感到没有希望。”
“一想到要参加同事聚餐,我就头疼欲裂。”

在这些内心的声音中,让你感到压力的,看似是一个个事件,但真相却是,你自动忽略了你对这件事的消极评价和看法而正是这些消极评价和看法,才是导致你产生压力感的元凶。


上面这些句子的完整形式应该是这样的:

“一想到期末考试,我认为我应该都得90分以上,我就感到亚历山大。”

“一想到要辅导孩子写作业,我家这个笨小子,我就感到窒息 。”
“一想到节后上班要面对领导,他年前批评过我,我就感到生无可恋。”

“一想到要去相亲,我认为对方肯定看不上我这个大龄剩女,我就感到没有希望。”
“一想到要参加同事聚餐,我一个笑话也讲不出,没人会喜欢我,我就头疼欲裂。”

或许你有所质疑,每个人的想法都是有差别的,如果不是按照横线上所写的文字这样想,那么压力感的产生,是不是就不是因为自己内心的评价和看法了呢?

非也!因为想什么内容并不重要,而是用什么方式想才决定了你的情绪体验。正所谓思维模式决定思维内容,思维内容反映思维模式。下面,我们就看看,以上五句内心的声音,分别代表了哪五种思维模式。

01 应该

如果你的语言里充斥了“应该”这两个字,那你经常会感到不满和生气——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他人。“应该”,代表着规则、原则、规定和不得不,这些条条框框的要求就像一条条钢筋组成了一系列不可逾越的行为规范。而你是这个行为规范的制定者、执行者和监察者。

或许你会说,我们的社会就是靠很多法律、伦理、规范等“应该”遵守的东西维系的呀。没错!可一个人的生活,是否有专属于TA的法律、伦理和规范呢?如果每个人都按照一个规定好的框架去行动,那就不是生活,而是坐牢了。

什么必须“应该”,什么不必“应该”,或许才是“应该”思考的。

02 贴标签

一件商品,贴上不同的牌子,便有不同的价格。对自己和他人的认识,也常常始于贴上各种各样的标签。

这个孩子是“可爱的”,那个孩子是“吵闹的”,我的老师是“严厉的”,我的朋友是'仗义的’,我的老婆是“贤惠的”,那个抢劫犯是“恶毒的”,等等等等。你会发现离开了标签,我们都无法认识自己或他人了。

真是这样吗?人格的品性和维度,是能够用标签穷尽的吗?虽然心理学家一直在做着找出几个标签就囊括我们人格的努力,但越是简化的概括,就越容易引起误解。比如几百上千人都具有同样的“外向性”测量分数,能说这些人的“外向性”特征是一样的吗?显然不能。但在一个标签之下,就会被定格成那样的人。

用贴标签的方式认识自己和他人都是片面的,人格之复杂,如璀璨星空,难以穷尽其内涵。

03 灾难化

俗话说:“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很多人,焦虑的源头就是那个“万一”。

这个世界上的任何事情,除了意外与不可抗力,都是有一定的发生概率的。比如飞机失事造成死亡的概率要远远小于汽车车祸造成死亡的概率,但偏偏有人怕坐飞机而不怕坐汽车。比如洗一遍手和洗二十遍手的杀菌概率是一样的,可偏偏有人怕被细菌感染而不停地洗手。前者是飞行恐惧症的表现,后者是强迫症的表现,这些精神障碍的核心特征都是高度焦虑,而焦虑的来源就是灾难化。

你可能要问,感情也有概率吗?感情本身没有,但在感情支配下的行为是有概率的。不然那些情绪情感量表怎么编制出来的?说到底就是人的行为是有章可循的。

同样的,对于那些我们无法控制的事情也能推算概率吗?当然,因为任何一件事都是其发生的条件和制约的因素,只要能大致找出那些核心的条件和因素的概率就可以推算了。而这些条件和因素的概率又被其他条件和因素所影响,如此一环扣一环,这个世界便形成了一个看不见的关系网。每个事件的背后都有大量的条件和因素在起作用,只要不发生意外和不可抗力,概率也是基本稳定的。

这便是灾难化思维不合理的地方,若你觉得危险那就真的危险,你难道是预言家吗?

04 读心术

读心术这个词有个好听一点的马甲:换位思考。从小到大,我们就被教育要从别人的角度看问题,不要自我中心,要互相理解。这种心理品质,其实是人类社会文明的基石。

一个互相理解、包容、尊重的大同社会,是多少圣贤哲人的梦想啊。只可惜,这种心理品质只在情感体验上让彼此感觉在天堂,比如你的家人生病了,你会跟着难受。但在猜测思维方面,就成了地狱,比如本文的这个例子。

刘慈欣名著《三体》中,制衡三体人的杀手锏就是人类思维的不可知性。无论是在真实的历史中,还是在杜撰的文学、戏曲、影视作品中,都是第一推动力。

与其说“换位思考”是文明的基石,倒不如说文明是人类“读心”渴望的副产品。我们是如此渴望地知道他人的想法,其实是对安全的需求达到了不合理的程度。

看清事实吧,我们不是三体人。

05 过度概括

小时候,不知你的父母或老师在教训你的时候会不会说这样一句:天天就知道玩/天天就知道吃/天天就知道睡……或许是某一次的贪玩、贪吃、贪睡被看到了,然后就会“以一当百”地认为你不好,至少让我觉得我不好。

这便是“过度概括”的厉害之处,就像本文中的例子,只是不会讲笑话,就认为自己不会被喜欢。用一个不足或缺点,否定了自己的全部,我想,大有人在吧。

当然,也有因为看到别人的一个举动、听到一句话而对这个人进行全面概括的,以至于,这个第一印象在之后的相处中也不会改变。

上文说到了,人格之复杂,岂是几句话、几个行为就能总结出来的?那为什么还有人会犯这个思维错误呢?还是因为焦虑,一种不可控的焦虑驱使着自己只凭借一星半点的信息就推论出整体,显然是痴心妄想。

应该、贴标签、灾难化、读心术和过度概括这几种思维方式其实人人都有,只是程度不同。并且,这些思维方式所引发的情绪无一例外地都是焦虑。正常的焦虑,可以带来动力。而一旦焦虑感让人难以控制和忍受,那就有可能是这些思维方式占据了你的心智,成为了你的主流思考模式。要想恢复正常的焦虑,就要对这些思维方式进行清算,同时,还要培养灵活的、发展的和辩证的思维模式,才能有效降低过高的焦虑。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好在,正念可以帮助你实现这个目标。因为,正念是一种思维体操,就像瑜伽塑造我们的身体一样,正念是思维的“健身房”。关于正念,在此就不多赘述,你若有兴趣,欢迎留言探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