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庄子打坐真诀》:万念归一,修身养心

 新用户83476033 2024-03-28 发布于江苏

三、庄子心斋法(《庄子》第四篇《人间世》)

《庄子打坐真诀》:万念归一,修身养心

原文:(颜)回曰:“敢问心斋?”仲尼曰:“一若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浅释:颜回是孔子的学生,仲尼是孔子的字。颜回问:“心斋”两字是什么意思?孔子说:你应该把心里的念头集中在一处,不要胡思乱想,等到念头归一之后,就用“听”字诀,但不是用耳听而是用心听;这还是粗浅的说法,就深一层功夫讲,也不是用心听,而是用气听,到了这样的境界,耳听早已停止了,神和气二者合为一,心不起作用了。气的本体是虚的,它要等待一种东西来和它相集合,只有“道”这个东西和太虚之气才能集合在一起。

功夫如果做到心同太虚一样,就算是心斋。以上是孔子告颜回所问心斋功夫的做法,这种功夫是一连串做下去的,中间本无所谓阶段,但为学者容易入门起见,不妨在这个功夫中划分几个步骤,再详细的加以说明:

第一步:“一若志”。“若”字作“你”字解,“志”就是思想,也可以说是念头。当起首做功夫的时候,心中思想要专一,不要有许多杂念在里面打扰,杂念如果不扫除干净,功夫很难做得好。

第二步:“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等于“毋”,也可作“勿”字解。念头归一即就开始做功夫,用“听”字诀。普通所谓听,本是用两耳听各种声音,此处所谓听,绝不是听声音。人们就要发生疑问了,既然是听,必有所听的对象,既不听声音,又听什么?这问题,在各家注解上都找不到明确的回答,今日特为指出:初下手,就是听其中呼吸之气。凡是呼吸系统正常不发生障碍的人,鼻中气息都没有声音,虽气没有声音,但自己都能够知道鼻中气息一出一人,或快或慢,或粗或细,纵然是聋子,也会有这个感觉,所以说“听之以心”。

第三步:“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此处又引起问题了,心是有知觉的,还可以说得上一个“听”字,气是无知觉的,如何也能够用来听?心听的对象是气,气所听的对象是什么?若说用气来听,这句话在理论上讲不通,究竟怎样解释才好?答曰:听息的功夫做得时间长久,心和气已经打成一片分不开了,气不能作为心的对象了,不能再说这个心听那个气,所以说“无听之以心”。

此时身中的神和气虽然团结在一起,尚未达到混沌境界,还稍微有点知觉,继续做下去,并不需要许多时间,就完全无知觉了。从有知觉到无知觉这一阶段过程中,与其说以心听息,使心和气互相对立,不如说以气听气,使心和气二者之间灭去裂痕,所以说“听之以气”,不是说以气听气。此处虽仍说“听”,实际上就是不要再着意于“听”,成语所谓“听其自然”、“听之而已”、“听它去罢”这几个“听”字,是此处最好的解释。

第四步:“听止于耳,心止于符”。初下手做功夫注重“一”字诀,等到念头归一之后,就注意“听”字诀。假如长久地抱住一个“听”字不肯放松,也嫌过于执着。再后就要用“止”字诀了。所谓“听止于耳”就是教人不要再着意于听,此时功夫渐渐地入于混沌境界,身中的神气合一,心的知觉已不起作用。所以说“心止于符”(符即与气符合之义),这种神气合一的状态是无知觉的,外表上看来和睡着一样,但内部的情况是不同的。

第五步:“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以前由浅而深的境界,一步一步地都经过了,最后到了“虚”的境界。这个“虚”,是从无知无觉以后自然得来的,不是用意识制造出来的。如果做功夫时候,心里常常想着要虚,反而不成虚了。全部功夫原是由后天返还到先天,所以第五步功夫,应该就先天境界去体会。若问如何叫做先天,这件事已越出疗养法范围之外,此处不必深谈。普通用静功疗病,只要做到身中神气合一的境界(即心止于符)已足够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