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服中药后出现特殊反应:用 6000 字,系统谈谈中医独有的“瞑眩反应”

 逸心茶舍 2024-03-28 发布于内蒙古



中医书友会
第3618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

I导读:瞑眩反应是中医药治疗中一种不循常规的特殊反应,是药循捷径而奏效的表现。它往往在治疗过程中突然发生,表现激剧而多样,而出现这种现象后疾病往往迅速痊愈,非常神奇。这就是中医药从根本上激发机体自身恢复功能,从而排邪外出。但是这种一过性恶化的表现和真正疾病恶化的表现在初期难以区分,需要丰富的临床经验,具体就要看反应的情况和病情发展趋势了。这种现象临床不常见,文中的几个宝贵病例大家都可以学习一下。(导读/依伊)

—本文约6000字,预计阅读16分钟—

Image

谈谈瞑眩
作者/高飞

瞑眩(又作眠眩)一词,出自《尚书·说命上》,其曰:


“若药不瞑眩,厥疾弗瘳。”



就是说,如果用药后不发生瞑眩现象的话,其病就不会痊愈。由此看来,瞑眩当属一种治疗有效的反应。

瞑眩在临床上虽不常见,但因其表现特殊,往往不被人所识,故有讨论的必要。本文拟结合国内外的有关资料,谈谈个人的认识。




瞑眩的表现特点
Image
大家知道,服麻、桂而汗,服硝、黄而下,乃是药物本身的作用所为。而瞑眩则不同,是服药后不循常规而出现的一类特殊反应,其特点如下:

1.其发生具有突然性。瞑眩反应,往往在治疗过程中突然发生,而且大多数发生在服用第一剂药之后。

2.其表现具有激剧性和多样性。瞑眩一词本身,就有增剧的涵义。《正韵》谓“瞑眩,剧也,又愦乱也。”其表现更是多种多样,或者原有症状增剧,或者出现与药物作用相反的反应,更多的则是出现一系列与原疾病和用药情况貌似无关的症状。

例如,有本以当归芍药散治疗头痛,服药后反而头痛更剧,持续数日,而后豁然清爽的;有重症恶阻,本欲降逆止呕,用半夏厚朴汤后呕吐更甚,须臾吐止,欣然进食的;有时令病人服大承气汤后不下反得利尿而愈的;有服小青龙汤后发生子宫出血,久年的哮喘也随之若失的。更有甚者,可呈一时性假死状态,移时方苏。

以上诸种瞑眩反应,大都比较激剧,不惟病家因此恐慌不安,有时连医生也疑惑难释。

正因为瞑眩具有以上两个特点,故也可以说瞑眩具有难以意料之特性。

3.发作过程的一过性。瞑眩现象之出现多来疾去速,俄而平息,仅有少数可达数日以上。

4.疾病的迅速趋愈性。瞑眩现象发生后,其病均能迅速好转或脱然而愈。一般认为,瞑眩反应愈激烈者,好转也愈迅速、愈彻底。正如名医岳美中老所言:“深痼之疾,服药中病则瞑眩,瞑眩愈剧,奏效愈宏。”不过,由于古时的治愈标准与今不同,瞑眩之后,也并非所有病人都能获愈,所以考虑用趋愈性一词似更为恰切些。

从以上两个特点来看,又可以说瞑眩的预后是良好的。

须要说明的是,上述特点并不是绝对的,有个别情况与此不尽符合。例如,有的是可以预料的,像太阳病服麻黄汤,病解时不汗而衄者即是。其实也是由于此种瞑眩现象较为常见一些,以至能够总结出规律而已。

另外,也有反应较为缓和的,日本学者称之为小瞑眩。但不管怎样,瞑眩的多样性和迅速趋愈性是不可否认的,否则,就不成其为瞑眩了。




瞑眩发生机理的探讨
Image
凡人之为病,或从外起,或自内生,均与正邪进退出入有关。而其表现虽有寒热虚实之不同,又都是阴阳逆乱、偏胜偏衰的结果。病一延久,则逆者更逆,虚者益虚。就是说,机体的生理协调系统被破坏了,导致了恶性循环。

这种疾病状态下机体内的恶性循环,恰似一个链条,而治疗的目的,就是要将其打断。大凡药之奏效,有两大途径:一是按一般途径发挥作用,或补其虚,或泻其邪,将链条一环环解脱开来,病虽能愈,但须一定时日;另一途径则是捷径,即药力所到,适中肯綮,一举打断关键一环,促使恶性循环逆转,恢复正常生理节律,则倾刻之间,病势应刃瓦解。

瞑眩现象正是药循捷径而奏效的表现。日本学者所谓拨动了“治愈机转”,亦即指此。

病之关键环节,恰是留邪之所、正邪交争之地。倘药矢一旦中的,正气必因药力所扶与邪剧争,故见一时性症状增剧现象。正如汤本求真氏所说,此乃患病机体“藉有力药剂之援助,奋然蹶起,而欲驱逐病毒作用之反照也。”

另一方面,也是病邪为药力所攻,无处容身,夺径外遁的表现。总之,瞑眩现象虽千变万化,但终究是正气振奋和病邪速溃的结果。

这里所说的正气,主要指阳气而言。一身之中,阳气最为紧要。《素问·生气通天论》说: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张景岳将真阳喻为人身之大宝,足见其贵也。

凡可以出现瞑眩的病证,或内伤痼疾,或外邪欲深,总有阳气受到遏伤的情况,以致无法与邪抗争。若此时郁阳得适当药力相助,便能冲破病邪羁绊而奋起。

临床所见如服小柴胡汤后战汗而愈之类,即为阳气奋争之象。又如一胃弛缓病人,服《金匮》人参汤后呵欠连作,病乃好转,也是阳气来复之兆。正因为阳气伸张,才能够与邪抗争并驱之于外。盘邪顿溃,纷纷取径逃遁,或外越,或内散,故尔出现汗、吐、下、出血、利尿等各种不同的反应。

对此,矢数氏称之为病邪“自坏崩溃”机制。实际上,就是在体内阳气的推动下,加速了病邪的排泄过程。

有人把机体的这种抗邪能力和自愈能力解释为Vitality(活力),并指出通过药物的作用可使之activate(赋活),这是有道理的。因为虽然药物只有通过机体才能发挥作用,但对瞑眩反应而言,适当的药物刺激毕竟是一个启动关键。

而机体抗御疾病、维持生理平衡的机能一经被启动,往往会迅猛地加强起来。这样,不但欲治疗的病证得以速愈,有时某些并未打算治疗的宿疾也随之而除。

例如,王允升医师治疗一个感冒病人,据证投以小柴胡汤,服后得战汗而愈,同时,多年的肩背痛亦一起消失。类似这样的例子还是不少的。

从以上来看,中医论治是从整体观念出发,注意扶正祛邪的辨证关系,故往往能从根本上激发机体自身恢复和行使其正常生理机能。而西医理论基础不象中医那样强调整体观念,治疗上又多采用对症疗法。

因此,基本上可以说瞑眩现象是中医辨证施治中特有的反应。至于现代对此应如何看待,因学疏力馁,尚未及探讨。




几点说明
Image
(一)  与瞑眩有关的因素

笔者曾参借日本有关资料进行过分析,发现瞑眩反应与所用方药及所患疾病有很大关系。

1.  与方药的关系

从总的趋势来看,引起瞑眩反应的方剂以经方较为多见。在89例瞑眩反应中,用经方者78例,占87.6%;用后世方者11例,仅占11.2%。其中,涉及到经方(包括由经方化裁者)48首,后世方8首,共56方。

进一步分析,发现这些经方中使用桂枝、附子、乌头、干姜、生姜、麻黄、川椒、柴胡等药物,而具有一定的助阳、升阳、通阳作用者,为38个;另在当归芍药散和胶艾汤二方中,也有当归、川芎、艾叶这类温通药物;其余8个方剂,均为攻下、逐瘀、清热、排脓、蠲饮之类的祛邪方。后世方中,亦有6个祛邪方,而补益剂仅四物汤和归脾汤两方。

可以看出,以上方剂中具有助(通)阳、祛邪作用的占绝大多数,从而在用药方面证明了我们对瞑眩发生机理的分析。

至于为什么经方引起瞑眩者多见,我想主要是经方配伍严密,药专力宏。而那些虑攻益补、恐寒佐热、面面俱到、药味繁多的方剂,则罕有出现瞑眩者,大概是药物之间互相掣肘,力不够专的缘故吧。当然,日本汉医善用经方,也是原因之一。

2.  与所患疾病的关系
从病邪性质来看,凡发生瞑眩者,均系感受阴寒之邪,如痰、饮、寒、湿之类,故均能遏伤阳气。其病位一般都较深,内伤病中,多系陈年痼疾,外感病中,亦多为数日不解,邪气欲陷。

从机体状况来看,主要是阳气受到阴邪阻遏,欲争不能,故每见阳气不能畅达诸症。多数病人体质较壮或虚而不甚。倘真是阳气大虚、反应低下者,一般也不会出现瞑眩。

至于阴虚阳亢之体,治疗当从壮水制阳入手,所以更不具备瞑眩反应所需要的内外条件。而且,临床上也没有过这方面的验例报告。

3.  其他
在中医治疗中,除了药物以外,针灸等也可以引起瞑眩。

(二)  瞑眩的鉴别
瞑眩现象因往往给人以一时性恶化的印象,故需与其他类似情况相鉴别。主要应与药物的毒副反应和治疗上失误鉴别开来。瞑眩情况下,其症状加剧不过是一时性的,大都在短时间内自然平息,反应之后,病痛迅速减轻或痊愈。如果继续服药,则病势更加好转。值反应时,其脉或伏或紧,或促或结,乃是正邪交争之象,尔后则渐趋缓和,神气不绝。

另外,病人本身的痛苦程度也往往与反应不成比例,即反应较重,而痛苦相对较轻,有时病人反觉舒畅。一般不出现像心肌梗塞、心绞痛时的那种濒死感。

又如一例卵巢囊肿病人,服用桂枝茯苓丸后,引起下血达数月之久,而肿块随着出血也在不断缩小,更为奇怪的是并未出现相应的贫血情况。而在误治及药物毒副作用情况下,则病势不减而反重,若继续使用同一方剂,可出现更为严重的反应,病情也更趋恶化或出现变证、坏证。

另外,有时也要注意病人的特异性体质。有的病人,似有抗中药性,不管服用什么方子,即使辨证无误,也会出现种种反应,最后只好改用其他疗法。

但像这种情况是极为少见的,较多见的是仅对某几种药物过敏,且其反应内容多固定不变。曾见过有人服麻黄必生喘闷,有人进芍药每致胃疼,谅属于此。对此,不管医生还是病人,只要注意观察和总结,均可预防于先。

总之,要判断是否为瞑眩,主要看反应情况和病情发展趋势,若在反应之初,目前尚无可靠办法判断认定。

因此,为稳妥起见,还是应以慎重对待为上,尤应避免轻易断为瞑眩而贻误治疗的情况发生。一般情况下,首先须排除病情的发展和恶化。因为瞑眩现象在临床上毕竟少见,对此必须心中有数,以免偾事。




瞑眩反应举例
Image
在我国历代医籍中,对瞑眩现象是有记载的,《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就有不少这方面的条文。如太阳伤寒阳气重者服麻黄汤而衄;柴胡证误下而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得战汗而解;风湿相搏证服白术附子汤后,初如痹、复如冒,水气得除遂愈;寒疝腹痛服乌头桂枝汤,如醉、得吐者为中病等等。

陆渊雷也说过:


“经验所及,柴胡汤之瞑眩,多作战汗;泻心汤之瞑眩,多作下利;诸乌附剂,多为吐水。其他殊无定例”



可资参考。

对此拟另以专文论述,这里仅举几个典型病例。

  • 典型病案一

据张鸣鹤医师介绍,曾治疗过一个类风湿性关节炎病人,表现为腰髋背部疼痛,不能翻身、弯腰,行动困难,病已多年。X线摄片见椎体和两侧骶髂关节普遍呈典型的类风湿样改变。

1964年10月6日入院后,经中西医治疗年余,均无效果。于1965年11月22日起开始服用猪蹄子方(由猪蹄、双花、花椒、茶叶、生姜、大枣等组成)。

服药当晚,即觉全身发热,周身筋肉跳动发麻,尿量明显增多,一夜竟达七、八次,通宵不得安眠。午夜以后,腰髋疼痛大减,全身肌肉松缓,能自翻身。次日起床弯腰幅度大增,行动已不困难,能步行五里路之遥。

以后续服该方95剂,病情更加好转。出院后症状完全消失,能照常工作,经随访多年一直未复发。

笔者认为这是一例非常典型的瞑眩反应。其人病久而深重,药后反应剧烈,疗效也出奇地好,一夜之间,病愈大半,一鼓作气,竟收全功。像方中花椒、生姜之辈,皆能温壮阳气,蠲除寒饮,合用则效力愈宏,对体力较好者尤当一试。

  • 典型病案二

日本江户时代名医吉益东洞在《医事或问》中记载一例,颇奇,现摘其大意如下:

某人患泄泻证,世医皆谓难治,延余往诊。

见其心下痞硬,水泻呕逆,奄然待毙,便曰:此人治疗如能中病,将发生大瞑眩。病者亲属表示领会而乞药,乃与生姜泻心汤三帖。

结果服药之后,病人于午后四时左右发生剧烈吐泻,随之昏厥过去。故尔家人大乱,急延数医来诊,皆曰已死而告归。

因又速招余往,见其色脉呼吸皆绝,家人也尽以为死。然其虽如死状,形态却有可疑之处,故嘱继续观察以辨真伪。

至半夜时分,病人如梦而醒,睁目问道:一族人围聚何故?众人皆作惊骇状,遥告知前情。病人亦觉难以想像,日内大泻一场,而后病痛全无,感到像睡醒一觉,气力也增。

族人仍感诧异,复请日间来过之医生诊脉,谓脉象如常无病。尔后病人觉甚饥,啖饭三碗,悦然而寝。翌晨更觉强健,竟忘前疾。

如此瞑眩,举世罕见。更令人奇者,是息脉皆无,八小时之后方苏醒过来,痼疾亦愈。其言色脉呼吸全无,固难令人相信,不过就请数医来诊也谓已死来看,可知病人当时确如死状,即使有呼吸脉息,也是极其微弱,不易觉察。

此乃正气驱邪随剧烈吐泻共去,而后体内生机复萌之象。病人并非因吐泻而厥,实乃一种特殊的休养将息方式。待体内阳气生成复布,恢复了正常生理节律,则寤来如常,以至于出现起沉疴于一旦、判病者若二人的惊人结果。由此可见,瞑眩虽为好事,有时也确能惊煞人。




笔者临证经验
Image
笔者临证经验甚少,然几年来亦遇到两例,一为经方所致,一因杂方引起,兹简介如下:

  • 病案一

刘XX,男,59岁,干部。于1972年12月某日初诊。该患者因高血压症、脑
动脉硬化症住某县医院治疗。一日在室外为寒风所呛,遂发呃逆不止,终日连作,夜难成眠,饭食少进,已达三天。曾用西药镇静剂和针刺内关等法治疗,罔效,最后延中医诊治。

诊时见病人呃逆频作,苦恼不堪。其人体态丰腴,胃脘部饱满,按之漉漉有声,脉弦,苔白腻。

证属伤寒停饮,胃气失和,爰处以旋复代赭汤原方。药后约20分钟,病人呕吐大作,吐大量清冷水液,杂有少许食物残渣。俄而吐止后,呃逆自平,安然入睡。

旋复代赭汤方出《伤寒论》,为涤饮镇逆之剂。服后反吐,乃胃中浊邪停饮为药力所逼,不及下行化散而径自出上使然。饮邪既去,胃气自降,呃逆遂平。

  • 病案二

张XX,男,34岁,工人。1977年8月23日初诊。

该患者患胃溃疡病多年,时有轻重,近又发作。自觉胃中热辣,疼痛坠胀,嘈杂吞酸,每进食后疼痛加重。性易急躁,平素寒温不适、进食不当或情志失和时,均可诱发胃痛。口不渴,嗳腐食臭,舌苔微黄,脉弦缓。曾作上消化道钡餐透视检查,除证实胃小弯处溃疡之外,尚有轻度胃下垂。

诊为肝胃不和,食滞化热。疏方:
Image

疏方

香附12克、白芍18克、吴茱萸3克、黄连须6克、木香9克、良姜3克、海螵蛸12克、甘草9克、炙米壳9克,三剂。

8月27日二诊。述当晚服第一剂药后,不久即觉全身发热,辗转难眠。自翌晨起,胃脘隐痛不休,伴有拘紧感,其疼痛性质与素日迥然不同,延至午后方渐渐自然缓解,精神亦转佳。

递进两剂,再无发热反应,胃脘亦不复疼痛,诸证皆除,惟感口干,左手脉细缓。考虑肝木得平,胃内郁滞已解,故于上方中酌减香燥止痛之品,入玉竹、麦冬善后。

本例胃脘痛系肝胃不和,并有食滞化热情况。药后出现发热、胃痛之反应,乃是胃阳得振、郁热得除之瞑眩反应,估计主要与良姜、吴萸等有关。





结语
Image
综上所述,瞑眩是在辨证无误、处方恰当的前提下,伴随着疾病的迅速趋愈而发生的一种治疗反应,呈一过性症状激剧,或出现意外症状,乃是机体内正气借药力相助与邪剧争并驱之于外的表现,其预后良好,但应注意与其他类似情况相鉴别。

瞑眩现象在临床上虽属少见,但还是有许多实例可寻的,惟在早期尚无可靠方法或客观指标能以判断之。其发生原因,也有待于更科学地解释。今后如能运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方法阐明其本质,对解释人类生命现象无疑是一个贡献。(本文承山东中医学院附院内科王文正主任审阅,特此致谢!)
Image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