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方剂-麻黄附子甘草汤

 身心灵健康 2024-03-29 发布于河北

歌诀

甘草麻黄二两佳,一枚附子固根荄。少阴得病二三日,里证全无汗岂乖。

组成

麻黄(去节)二两(6g) 、甘草(炙)二两(6g)、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3g)。

用法用量

上三味,以水七升(1400ml),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600ml),去滓,温服一升(200ml),日三服。

功用

温经解表。

主治

素体阳虚,感受风寒,恶寒,不发热,或有微热,苔白,脉沉;肾阳不足,风湿外侵,通身浮肿。

方义

本方即麻黄附子细辛汤去细辛加甘草组成。方中用麻黄发汗解表,附子温肾助阳,甘草调和药性。治证略同,只是发汗力量不及麻黄附子细辛汤。因微发热,无里证是病情稍缓。故不用细辛,而用甘草以缓麻、附之辛烈,又金匮要略治水之为病,其脉沉小,属少阴。麻黄附子汤,其药味与本方相同。由于麻黄有宣肺,发汗,利尿三大功效,故本方既体现了助阳发汗,使邪从汗解,又体现了宣肺利水,使水邪从小便去的法则。

运用

1、本方主治,既有阳虚之本,又有感寒之标,是标本兼治之剂。临床以恶寒重,发热轻,无汗,舌淡苔白,脉沉为应用指征。

2、本方不仅治阳虚复感外邪,尚用于急慢性肾炎,肺心病之浮肿属阳虚水停而兼表证者;亦可用于病态窦房节综合征、外感、关节挛缩等病症而见本方证者。

化裁方之间的鉴别

麻黄细辛附子汤与麻黄附子甘草汤均治阳虚外感风寒证,但前方证病重势急,外感与里寒均较重,故以麻、附配细辛,助阳发汗,使表里之邪速解;后方证病情势缓,故用麻、附配甘草,助阳益气而微发汗,使表里之邪缓解,此正是病由轻重,治有缓急之义。

重要文献摘要

1、《医宗金鉴》:此详上条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仍脉沉发热不解者,宜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其汗也。盖谓二三日不见吐利里寒之证,知邪已衰,然热仍在外,尚当汗之,但不可过耳!故不用细辛而用甘草,盖于温散之中有和意也。此二证,皆未日无汗,非仲景略之也,以阴不得有汗,不须言也。

2、《伤寒来苏集》:彼太阳病而反沉,便用四逆以急救其里,是里寒阴盛也。此少阴脉而表反热,便于表剂中加附子以预固其阳,是表热阳衰也。夫以发热无汗,太阳之表;脉沉,但欲寐,少阴之里。设用麻黄开媵理,细辛散浮热,而无附子以固元阳,则太阳之微阳外亡。惟附子与麻黄并用,则寒邪散而阳不亡。此里病及表,脉沉而当发汗者,与病在表,脉浮而发汗者径庭也。若表微热,则受寒亦轻,故以甘草易细辛而微发其汗,甘以以散之者间矣。[柯琴]

3、《绛雪园古方选注》:少阴无里证,欲发汗者,以熟附固肾,不使麻黄深入肾经劫液为汗,更妙在甘草缓麻黄,于中焦取水谷之津为汗,则内不伤阴,邪从表散,必无过汗亡阳之虑矣。

4、《伤寒论三注》:少阴证见,当用附子,太阳热见,可用麻黄,已为定法,但易细辛以甘草,其义安在?只因得之二三日,津液渐耗,比始得者不同,故去细辛之辛散,益以甘草之甘和,相机施治,分毫不爽耳。

5、《伤寒论悬解》:麻黄发太阳之表,附子、甘草温癸水而培已土,少阴禁汗,以二日尚无少阴之里证,故微发汗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