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鹏书||农家往事之做豆腐、蒸酒

 安福县南乡风物 2024-03-30 发布于广西
作者:刘鹏书,安福县金田乡人。安福明月山林场退休助工。安福县作协、吉安市作协、江西省作协会员,安福县诗词学会、庐陵诗词学会、中华诗词学会会员

之三 做豆腐


家乡俗语:“若要做,蒸酒做豆腐”。足见人工蒸酒做豆腐是很辛苦的。现在普遍使用机电研磨豆子,做豆腐比以前要轻松得多了。
四十多年前的农家,大多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每年农历年前,各家各户必定会用自产的黄豆做上一两锅豆腐,一是正月招待来客,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寓意深长。二是做成霉豆腐应付三荒五月。
磨豆子的石磨是青石凿制而成的,由上下两片磨盘构成。青石坚硬耐磨,研磨时极少产生石末。我家就有一个两片共重一百三四十斤的重型石磨。磨片的对合面,凿成放射状的石槽齿。石磨下方安置一个v字形的支架,方便承接研磨后的豆浆渣收集流出。
磨豆之前,先要将黄豆洗净浸泡几个小时,使之膨大。人工磨豆是个拼力气与耐心的活计。重型石磨由两个人搭手,上片磨盘旋转一圈,便把一小酒杯的黄豆与水倒入磨孔中。豆子倒多了可不行,磨出来的豆渣浆会成较粗砺的豆瓣,豆子的大部分组织没磨破,有效豆浆就很少了。
不徐不疾地把几斤豆子磨完,将渣浆倒入由十字支架固定的“摇布”中。摇布下是一个大浆盆。摇浆前用食用油“油脚”反复涂抹摇布内侧,为的是不使豆浆堵住布眼出浆。每次摇完沥干后,加水再摇,反复摇沥三四次。待摇出的浆液比较淡薄,浆盆中的水浆大约七八十斤左右,就可以倒入大锅内急火煮浆了。煮浆一定要煮透,锅中沸腾的浆泡即将溢出锅沿时,冲入一瓢冷水,出锅舀入水桶中凉浆。凉浆经过一段时间后,要不时用手指试试温度,以手指不感到很烫为度,大约在45-50度左右,揭去豆浆上面的那层嫩腐竹,就可以冲浆了。
制作豆腐用的凝固剂有:石膏、卤水、葡萄酸内脂等。我们家乡是主要是用石膏。石膏做凝固剂的原理是:豆浆中的豆类蛋白质与水分子呈融合状态,当石膏的正负离子进入到豆浆中,会与水分子结合,从而打破蛋白质与水的交融状态,使蛋白质从水中分离出来,继而凝聚、沉淀,形成嫩豆腐。

石膏制豆腐,分为熟、生石膏两种方法。熟石膏经过柴火煨熟过,质地疏松,易碾成粉末。一般按一斤豆子用三钱熟石膏末的比例,置于空置的浆盆中,加入些凉水备用。冲膏前必须把熟膏水充分摇晃均匀,两个人各自高高地提起一桶豆浆,迅速地冲入浆盆内,旋即盖上盆盖,静候二十来分钟,就能凝固出嫩豆腐了。主人家舀出一两碗嫩豆腐,加入些白砂糖,或是当场喝,或是放在锅里加些油盐香料煮成菜品吃。嫩豆腐作菜,鲜嫩可口。将浆盆里的嫩豆腐舀入豆腐木箱中,盖板挤压出卤水,豆腐就成型了。熟石膏制豆腐,叫做“冲膏”,成品嫩滑爽口,可作日常菜肴或制作霉豆腐用。
生石膏制豆腐叫“扒膏”。在一个较小的盆子里放入一定量的凉水,将石膏块在盆中的粗石上来回摩擦成粉末状。扒膏用的豆浆水温要稍高于冲膏,因为扒膏时需要注入较多量的生膏凉水,凉水多会降低豆浆的水温,如果水温太低,则蛋白质难以凝固沉淀成豆腐。操作者一手将勺子里的生膏水徐徐地注入浆盆中,一手用锅铲慢慢地划动豆浆,使生膏水与豆浆充分均匀地混合,待到浆盆中出现蛋花状,说明水和蛋白质已开始分离。随着蛋花状越来越多了,方可停止注入生膏水。盖上盆盖,静候若干时刻,舀入豆腐箱中,挤压成型。生膏制成的豆腐卤水量较多,是没有嫩豆腐可吃的。成型后的豆腐中孔隙也多,显得比较粗糙,这种豆腐是用来煎制油豆腐的。
之四 蒸酒


无酒不成席。爱喝酒的人,每天喝上几盅,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精神愉悦。家乡有人说:“早酒一冲,一天威风”。至于因酒而派生出来的酒文化,在中国历史文化的长河中,更是璀璨耀目。你看,当年曹孟德率大军南下征讨孙刘,于长江横槊赋诗:“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踌蹰满志;李白的“烹牛宰羊且为乐,会当一饮三百杯”,何其豪放!
当然,过量饮酒有害健康,这已是共识。
酿酒在我国有近五千年的历史。据史料记载,可以追溯到夏朝以前。
仪狄与杜康:在中国古代的传说中,仪狄被认为是酿酒的创始人之一。据《战国策》记载,仪狄曾制作了一种美味的酒供夏禹饮用。另一种说法是杜康是酿酒的始祖,他在黄帝时期通过粮食的自然发酵发现了酒的制作方法。
夏朝初期:《说文解字》提到:“古青少康初作萁帚,秫酒,少康,杜康也”,这表明至少在夏朝初期,酿酒已经成为一种习俗。
龙山文化时期:考古发现表明,龙山文化时期(约公元前2600年至前2000年)的酿酒业相对发达,当时的酿酒器具表明酿酒工艺已经相当成熟。
伏羲氏与神农氏:在远古时代的传说中,伏羲氏被视为酒文化的早期传播者,而神农氏则是农业和饮食的重要人物,他们都与酒文化的起源有着密切的联系。
史前遗迹:西安半坡村的考古发现提供了实物证据,表明早在七千年前的史前社会中,就已经有了类似甲骨文中“酉”字的陶器,这些可能是用于存储发酵食物的容器。
综上所述,中国的酿酒历史起源于夏朝之前的时期,经过多个朝代的发展和完善,形成了独特的酒文化和酿造技艺。
时代在不断地前进,很多传统手工制作行业已经被机械化、产业化所替代。个体农家的做米、作豆腐基本消失了。但是农家蒸酒,却是各家各户传承不衰的。
  自家酿造的水酒,酒精度数不很高,安全、醇厚、价廉、方便,这是商品酒不能比拟的。
每年冬季以至春季,爱喝酒的农家都会酿好几坛水酒自饮。不怎么喝酒的也至少会蒸上一两甑酒,用以平时招待客人。冬季酿造的叫做冬酒,储存一年以上的叫老冬酒,色如琥珀,醇香可口。春季酿造的又叫桃花酒,质量次之。
蒸酒用的糯米多是选用一季晚稻“条糯”。一季糯稻生育时间比早稻和二晚要长一个月左右。一般是种植在不宜种双季稻的山冲冷浆田,这种糯稻家乡称作“大禾谷”,单产量不太高。但作为酿酒用的原料,出酒率较高,其酒质也强于二晚糯稻。
条糯一般用砻盘砻成糙米,没有砻盘的农户也会用碾米机做成糙米,也就是成米只去除谷壳,保留米皮,才不至于蒸酒、榨酒时糯饭、糟皮变糊,影响酒质与“看相”。
一甑酒糯米用料一般为45斤,可酿造两坛酒。
酿酒及装酒用的酒盆、木甑、酒坛等器皿,必须反复清洗,千万不能沾有酸、碱、盐类,否则酒质会变酸。
糯米置于酒盆内浸泡一昼夜。清洗后用簉箕漉干,倒入灶上大锅内的木甑中隔水蒸制,每次倒米后,用长长的“竹筷子”插几个孔,便于“上气”。俗话说:“蒸酒冇巧,久蒸干搅”。蒸酒火要大、要烈。第一次倒入的糯米“上气”了,再依次倒入第二、第三簉箕的,直至整甑糯米完全熟透。
将蒸熟的糯米甑扛到酒盆上的酒架上,用洁净的泉水倒入甑内,使糯饭降温。然后在糯饭表层均匀地撒上适量粉碎的酒曲,从酒盆中舀出温水再次倒入甑内,叫做“打回水”。打回水一是让甑内糯饭继续降到合适的温度(大约50度),二是让酒曲药性均匀地渗入糯饭中。当木甑下缘不再滴水了,就可以将糯饭倒出装入酒盆。装盆前将几颗粉碎的酒药撒在盆底,糯饭搅拌压实,尔后在糯饭中央掏出一掌来深拳头大小的孔洞,方便观察糯饭发酵后米酒渗入孔洞的状态。将酒盆移入四周铺有稻草的室内角落,酒盆上盖个团箕和莆团,再盖上稻草和棉被捂实。经过一昼夜,酒室内就可以闻到酒香了。
酿酒离不开酒曲(家乡叫做酒药)。酒曲可以自制。酒曲的主要原料是:秋季采集红蓼全草,去除根部,洗净后晒干研成粉末,与大米粉充分搅拌,加入适量的水,做成汤圆大小的药团,上蒸笼蒸熟,置放几天后,药团上会上长出菌丝(孢子),这些菌丝就是由酵母菌、霉菌和其它菌组成的。将药团晒干,酒曲就制作好了。家乡的这种酒曲(酒药)在制酒业上叫做小曲。
酿酒,其实质就是一场生物化学分解反应的过程。糯米的主要成分是淀粉,也就是碳水化合物。从生物化学的观点来说,只要是碳水化合物(包括谷类、薯类、土豆、水果等等)都能发酵成酒类。简单地说,蒸熟了的糯米在酒曲酵母菌等菌种的作用下,将淀粉转化为葡萄糖和麦芽糖,葡萄糖再进一步分解为乙醇和二氧化碳。酒就是这样生成的。
装糯饭的酒盆飘出了酒香,但这场生物化学反应仍在不断地进行中。第二天需要掀开木桶上的稻草等覆盖物,先洗净双手,用一条干净的干毛巾将附着在团箕及木桶内缘的水汽小心地擦去,家乡话叫做“擦汗”。这些水汽主要是二氧化碳和水的混和物。如果没有及时擦去,水汽凝结过多,返流到糯饭(这是应该叫做酒糟了)中,会使酿出来的酒变酸。将桶内的酒糟上下翻转一遍,使其温度和酒曲达到更趋均匀,促进其充分反应。这个搅拌程式,家乡叫做“翻缸”。然后再次覆盖好稻草等。因为良好的生物化学反应需要合适的温度下才能有效进行。“擦汗、翻缸”每天一次。经过五六天后,酒盆内的糯饭全部发酵完毕成为酒糟,就可以将酒糟舀出榨干了。
以前榨酒没有机械,全靠用双手手掌握住酒糟团用力地挤压,很是累人。第一次榨出的酒呈乳白色,饱含着浓郁的酒香和甜腻的味道,称做“酒娘”,家乡叫“醐”。这种醐,如果不稀释,直接装坛封存的话,经过一年后,颜色转换为紫红至暗红色,味道极香、极醇、极甘厚,这是酒类中的精华,即使不会喝酒的人也能饮上几口、几杯。将第一次榨干后的糟皮再次倒入酒盆内,注入适量洁净的泉水,浸泡一两天后,再次榨干,滤除酒渣与醐兑合,装入酒坛,米酒就制成了。米酒的浓淡(酒味的厚薄),与浸泡时加入的水量密切相关,因为第一次榨出的醐的数量比较衡定,浸泡用水多,酒的醇度就低了,酒味也就薄了。至于其醇烈与否,还与放入的酒药多少有关。酒药放得多,容易“上头”醉人。
金田大村的某些人家制酒,只有一道榨酒过程。糯饭充分发酵完毕后,直接将适量的冷水加入到桶内浸泡一两天,然后再予榨干,他们叫做“兑缸酒”。
装入酒坛的新酒呈淡白色,酒坛不能立即扎实密封,醐与第二次的薄酒还有两三天的进一步融合与反应进程,叫做转缸,在这个过程中,水酒会散发一定的热能,体积会有一定的膨胀。如果这个时段就把酒坛扎紧了,其反应过程中释放的能量会把酒坛胀破。只能在坛口盖上几片箬叶,再放个沙袋压着就行,过了三四天后就可以将箬叶扎紧,再用干净的湿细沙封住坛口。至此,制酒工序全部完结。
第二次榨干的糟皮也可以装坛密封,待来春末烤制白酒(烧酒)。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