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心语 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与君共修,同登善域。 点击上方按钮 收听朗读音频
1.2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本章的意思是,有子说,一个人在做人方面能够孝敬父母、友善兄弟,但却喜欢犯上,这是十分罕见的。不喜欢犯上却喜欢做乱的,没有这种人。君子致力于从根本上做起,根本牢固建立后,才能产生仁人爱物、修身治国之道。 《论语》主要记述的是孔子的言论,孔子弟子的言论相对较少。但在首篇第二章就记述有子的话,可见有子非等闲之辈。有子名有若,是孔子的学生,小孔子43岁。孔子去世后,学生们怀念老师,因有子的学问好就请他上堂讲课。这与有子在孔门中的地位直接相关。孟子说他智足以知圣人,又说有若似圣人。他在传述孔子思想学术方面曾得到多数人的认可。所以孔门弟子在编书时就把有子的话提了出来。 孝敬父母、友爱兄弟,是施行仁爱的根本。有子认为,看一个 人有没有学问,就看其能否对父母尽孝、对兄弟姊妹友爱,若能做到这一点,他是不会犯上作乱的。这就把孝道与治理社会联系了起来。《论语》第二章就把孝道提了出来,可见其在儒家思想中地位的重要。 儒家或曰中国的社会伦理是以家庭伦理为基础的,所以把国与家联系起来叫国家。国是大家,家是小国,家国同构。只有齐家才能治国平天下。儒家认为孝是万善之首、百行之本。这为人类道德找到了一个基点,即亲情。一个连父母都不孝、连兄弟都不友爱的人,何谈仁爱他人呢?一个对家庭都不负责的人也绝谈不到对社会负责。 伦理是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时应遵循的准则。中国社会伦理的基础是五伦,即君臣、父子、兄弟、夫妇和朋友五种人伦关系。在这五伦关系中,父子关系重在孝,君臣关系重在忠,夫妇关系重在爱,兄弟关系重在悌,朋友关系重在信。在五伦中家庭伦理就占了三个方面。在某种意义上讲,社会伦理中的君臣和朋友关系不过是父子、兄弟关系的延伸和扩大。而父子、兄弟关系可概言为孝悌,主要是孝。真孝之人不会处理不好兄弟关系,而处理好兄弟关系也是在尽孝。因为父母最欢喜的是看到兄友弟恭、夫妇恩爱,最不希望看到的是兄弟相争、夫妇反目。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此言有理。人生七岁前基本上在家庭中度过,孩子从小受到什么样的家庭教育,会影响他一生的命运。这种教育最根本的是孝悌,主要是孝的教育。孝文为教。可理解为“教”是关于孝的文化,是教人行孝的文化。家庭伦理做好了,走上社会即可移孝为忠、移悌为信、移家为国。忠的对象不仅指国君而且包括上级组织、长上和国家等。信的对象也不仅指朋友而且指同事、合作伙伴及其同级别的人。可以设想,孝悌做得好的人不仅不会犯上作乱,也不会处理不好与上级和同级的关系。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此中讲到的本,就是孝悌,主要是孝。人若违背了孝道,就是丧失了根本,就会成为无根之树、忘本之人。那他一辈子做的就是无本生意,开的就是皮包公司,这样的人不能称为君子,只能算个小人。 本章讲到两个重要概念,即君子与仁。关于君子与小人的论述是孔子学说的重要内容。在孔子看来,君子作为仁道的自觉践行者,会毕生不懈地坚持精神品格的追求乃至成贤成圣,且不只是独善其身,而是在自我提升的同时奉献社会,实现共同理想目标。而小人则生活在财货利禄、权势地位的追求中。 《论语》中论述君子的地方很多。比如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等。我认为,君子与小人的重要区别在于,一事当前,君子能为对方着想,能为大多数人着想,而小人则往往是只为自己着想。君子能自立立人、自达达人或曰会舍己为人,而小人则只顾自己不顾他人,甚至会利己损人。“君子务本”,本就是践行孝道,把仁作为最高的追求标准。“儒”与“仁”字都有人字旁,说明儒家是积极入世、人间之需的学问。仁者,首要完善自己的人格,进而做到爱人、立人。 处理自他关系的基本要求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从修己以敬做起进而实现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的最高目标。而这一切,都须从孝道做起,从处理父子、兄弟、夫妇关系做起,然后由父及君、由兄弟及朋友、由己及人、由家及国来实现。若孝道没有做好,则一切无从谈起。
![]() ![]() 欲购《我读论语》及其它如是系列书籍,可联系“正己而已”公众号管理(15031160866)。 ![]() 长按识别关注“正己而已”微信公众平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