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白话老子》连载第75期:【民之饥】章

 花间一酒壶 2024-03-31 发布于浙江

图片

图片

点此收听本章音频讲解

图片
《白话老子》75期:【民之饥】章

讲述:黄晓明

【原文】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fú)唯无以生为者
是贤于贵生
注:
王弼本为: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轻死,根据本章全文意旨,之如何,皆因之所为而致,而傅奕本有。据全文要旨与傅奕本校订。

【解说】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老百姓之所以饥饿,是因为统治者吃掉税收太多,所以老百姓才饥饿。
这里的民,指的是最底层的老百姓。在老子那个年代,人与民分的很清楚。最底层的就是最下面的百姓,就是民。那么,有下就有上;所以,就有个相对为上的管理阶层,掌握了国家的税收等等,可以收敛财富。但是财富来之于民,应该用之于民,而不能用于自己的享受。所以老子指出,老百姓之所以处于饥寒交迫的状态,就是因为上面的管理阶层消耗了太多的税收在自己的享受上,收敛了有余的财货,却没有用到百姓的生活上。注意多,老子没有说不能食税,但是食税之多,就错了。食税之多的前提是征税之多,错就错在了横征暴敛上。
我们要注意到这里老子提到了税,在别的章节也提到了税。税是一个国家的根基。一个国家的衰落,就在于税基的减少。有些人生下来就可以锦衣玉食;而有些人生下来却无衣无食,要靠非常艰辛的工作才能养家糊口。这是极其不合理和不公平的社会现象。但是实际上是社会的底层人民却成为了纳税的主体,而同时存在着大量的靠吃税收的官员。干活纳税的人相对少,吃税收的官员多,以及存在一大批不纳税从而不承担国家责任的特权阶层。这就是中国长期以来存在的几百年更朝换代的周期律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所以如何合理征税和二次分配,这对所有国家都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憨山注解:然在上之食,必取税下民。一夫之耕,不足以养父母妻子。若取之有制,犹可免于饥寒。若取之太多,则夺民之食以自奉,使民不免于死亡。在过去劳动力水平低下的朝代,这是非常沉痛的话语。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老百姓之所以难以管理,是因为统治者妄为,所以老百姓才难以管理。
这句是承接着上句,因为老百姓吃不饱饭,饿着肚子,所以他就要想各种办法,就难免有些人会有偷盗抢劫等行为。
憨山注解:凡贼盗起于饥寒也,民既饥矣,求生不得,而必至于奸盗诈伪,无不敢为之者。虽有大威,亦不畏之矣。是则民之为盗,由上有以驱之也。既驱民以致盗,然后用智术法以治之。故法令兹彰,盗贼多有,此民所以愈难治。
憨山注解这里讲清楚了老百姓成为盗贼的原因是因为食税之多;然后要用有为的方法来加强法令,也就是法令滋彰,盗贼就更多了。其实,上之有为,可能是方方面面的,比如管得太多,这也不让干,那也不让干,必然会增加吃财政饭的人员来加强管理监督(这也是食税之多),同时又减少了老百姓的财富;也可以指瞎折腾,搞一些没有什么效益的超大的工程,或者给自己建一些楼台馆阁等等,或者做一些重复建设等等,从而消耗了大量的国家财富。这些有为,就进一步加剧了老百姓的生活困境,增加了生活的痛苦。当然老百姓就更加难以治理了。

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老百姓之所以铤而走险,是因为统治者的生活过于奢华,所以老百姓才铤而走险。
什么是轻死?就是看轻自己的生命去冒险。什么是求生之厚?就是这些国家的官员、贵族阶层,贪得无餍,追求生活享受,乃至追求成仙。那么必然是要向底层的老百姓去索取,从而导致民不聊生,生活的极其痛苦,活着还不如去死。所以老百姓就宁可冒着生命危险,也要迁徙到远方;要不就是奋起反抗暴政。

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唯有不在自己的有形生命上去有为折腾,才是比看重保养生命还要高明的方法。
前面三句话指出了老百姓的饥饿、不服管理、反抗暴政等等,其根源都是上位者的横征暴敛,用于自己的物欲享受,感觉这样就对自己的生命有益了。所以这句话其实是还是对上位者所讲的。
什么是无以生为者?无以生为者,对着有以生为者。比如吃的好点,穿的好点,住的好点,马车奢华点,由此而带来的物质上的享受感,觉得这样做就是对自己生命有益了。这些都是有以生为者,是贵生。因为天子、侯王、贵族们,是有条件贵生的;而民,哪有什么条件贵生呢?或者求生之厚呢?但是,实际上这样的贵生,其效果并不好。
比如近代史上的袁世凯,他是怎么早死的?当了皇帝,压力太大,又被人欺瞒,所以相当程度上是被气死的。但是,也有他养生上的问题。袁世凯是在朝鲜起家发迹,所以他有条件吃大量的人参鹿茸人奶等等,而且还有妻妾成群。所以,越是进补,越是加速他走向死亡的步伐。袁世凯到56岁的时候他就黯然叹息,自己的身体不行了,参茸补品补不进去了。这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所以,老子才针对这些上位者,提出来:唯有不在自己的养生上去特意为之的,才是比上面说的厚生、贵生更好的养生,反而取得了很好的养生效果。无以生为者,有无为的含义。
通观《老子》全文,厚生、益生、贵生都不是好词。那什么才是正确的对待自己的生命?摄生。也就是要收敛自己的各种欲望。在老子思想中,这样做才是正确的。这是为什么呢?
25章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维护我们的生命,需要放在道天地人这个巨系统之中去思索。人,是所有人的集合;而我与其他人如何相处和谐才是最重要的,也是最基础的。上位者,多吃多占、财货有余、胡作非为,侵犯了他人的利益,能不招老百姓痛恨吗?更何况,违背了天之道,违背了大道无私,跟天地、跟大道完全格格不入,那么,他的精神层面,能好的了吗?在生命的无形的层面上,他肯定是受损的。而从无形而必然降到有形,影响到有形;那么,在生命的有形的层面,他也必然是受损的。
所以,老子最后一句话是总结,指出:要顺应生命的自然,要以无为的原则来养生,比有为的贵生要好得多。这就对所有人都有了指导意义。那具体应该如何养生呢?我们就要从《老子》全文的有关章节来思索,从生命的各个维度来具体操作。在这里就不赘述了。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