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学评一体化:从学习任务单到核心素养的培养》(5):如何实施“教学评一体化”的大单元教学

 leeechen64 2024-03-18 发布于重庆

相关阅读:

《教学评一体化:从学习任务单到核心素养的培养》(1):教学评一体化的理论基础与框架

《教学评一体化:从学习任务单到核心素养的培养》(2):如何设计和实施学习任务单

6

第五章 “教学评一体化”大单元教学设计

在当今科技迅猛进步、教育理念持续革新的时代背景下,教育改革成为我们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面对传统教学模式的种种局限,我们迫切需要寻找一条既能顺应时代潮流,又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的教学新路径。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学评一体化”的大单元教学理念应运而生,为教育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带来了全新的教学视角。
“教学评一体化”的大单元教学,是对传统“教-学-评”分离模式的颠覆性创新。它将教学、学习与评价三者紧密融合,形成一个协同发展的有机整体。通过系统化的单元设计,不仅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知识,更能培养他们的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让他们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这种教学思路的提出,不仅是对传统教育理念的深刻反思,更是对教育实践的一次勇敢探索。它要求我们重新审视教学的本质,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它也重新定义了教育评价的角色,使其从简单的分数评判转变为促进学生成长的重要工具。

因此,本章将深入探讨大单元“教学评一体化”的内涵与实施路径及其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大单元教学的优势
在当前教育改革背景下,大单元教学以其系统化、连贯性和整体性的教学模式特点显得尤为重要。这一教学模式不仅有助于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还能促进各课程环节之间的有效衔接,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系统性:构建完整知识体系
大单元教学的系统性体现在其对知识体系的整体把握和有序组织上。通过将相关知识点整合至一个单元中,大单元教学突破了传统教学中知识点碎片化的局限,使学生得以全面、深入地了解某一领域或主题的知识体系。在此过程中,大单元教学特别注重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通过科学的编排与安排,帮助学生建立起层次清晰、结构完整的知识网络。这种系统性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在学习中形成整体观念,更好地把握知识的全貌,进而提升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此外,大单元教学还强调知识的层次性和递进性。通过设计不同层次的学习任务和活动,单元教学能够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探究某一领域或主题的知识,实现从基础知识到高级应用的逐步提升。这种层次化的教学方式不仅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还有助于促进每个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二)连贯性:形成有机教学整体
大单元教学的连贯性主要体现在各课程环节之间的紧密衔接和相互配合上。在一个单元中,各课程环节均围绕共同的主题或目标展开,它们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逻辑关系和相互依赖关系。通过科学的课程设计和组织,大单元教学能够确保各环节之间的顺畅过渡和有效衔接,进而形成有机的教学整体。
具体而言,大单元教学会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需求设计一系列相互衔接的学习任务和活动。这些任务和活动在内容、难度和形式上均呈现出连贯性,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学生在这一过程中需要依次完成这些任务和活动,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探究逐步达成学习目标。这种连贯性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在学习中形成连贯的思维和行动方式,进而提升学习效果和效率。
同时,大单元教学还注重各环节之间的评价和反馈。通过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及时、准确的评价和反馈,大单元教学能够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和问题所在,进而调整学习策略和方法。这种评价和反馈机制有助于形成教学合力,推动学生不断进步。
(三)整体性:提升综合素质
大单元教学的整体性主要体现在其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上。通过系统性和连贯性的教学方式,大单元教学不仅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还促进其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等多方面素质的发展。
在单元教学中,学生需要完成一系列具有挑战性和开放性的学习任务和活动。这些任务和活动往往需要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和探究,从而有效锻炼和提升其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大单元教学还注重学生的合作学习和实践探究,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完成项目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实践能力。这些能力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和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大单元教学还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通过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某一领域或主题的知识,大单元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其对知识的热爱和追求。同时,通过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和热点问题,大单元教学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这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对于学生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新时代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二、大单元“教学评一体化”的内涵
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大单元“教学评一体化”的内涵与路径得以深化与拓展。这一设计理念不仅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一次革新,更是对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一次深度推进,旨在实现教学的整体优化和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
在新课标理念下,大单元教学强调课堂应基于真实问题情境、大任务、大活动开展。这种转变反映了教学理念从知识逻辑向学习逻辑、认知逻辑的过渡,更加关注人的全面发展。通过将学习任务分解到每个学生,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深度参与学习过程,从而实现深度学习。
“教学评一体化”不仅是一种创新的课堂教学设计理念,更是指导教学实践的重要思想。自20世纪80年代起,这一理念便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教育改革的热潮。美国率先开展了“基于标准的教育改革运动(SBR)”,其核心便是强调“教学评”与课程标准的紧密契合。这一运动的核心目标在于确保教学活动、学生学习成果以及评价方式都与既定的课程标准保持高度一致,从而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和学生的学习成果。
进入90年代中后期,英国提出了“为了学习的评价”理念,这一理念进一步深化了“教学评一体化”的内涵。它强调评价不再是教学的附属品,而是成为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教师的教学应致力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而评价则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随后,世界各国纷纷加入到这一研究领域中,探索如何在各学科的日常教学中实现“为了学习的评价”。这些研究和实践的共同点在于,它们都试图打破传统教学中教、学、评相互孤立的局面,将三者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教评一体化”的核心理念在于:教学、学习和评价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评价不再是一个孤立的过程,而是持续地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与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紧密相连,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这种评价方式更强调形成性评价,即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发展,而非仅仅关注最终的学习成果。
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教师的教学活动应始终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精心组织和实施课内外的教学活动。而学生则应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各种学习实践活动,通过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将学科知识转化为自身的核心素养。同时,评价也应成为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确定评价内容和标准,引导学生参与评价活动,从而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调整教学策略,提升教学效果。
在“教学评一体化”的设计中,我们首先要明确目标是核心。无论是课时目标、单元目标、学段目标还是教学目标,都应作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此基础上,大单元教学的“教学评一体”设计内涵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课程视角的整合性。学习目标、学业质量和任务活动应相互一致,形成有机的整体。这要求我们在设计大单元教学时,要充分考虑课程目标、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确保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与课程目标相匹配。
二是教学视角的协同性。学生的学、教师的教和课堂评价应相互协同,形成合力。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过程,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同时通过有效的课堂评价来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指导学生的后续学习。
三是核心素养的聚焦性。在把握教材和读懂学情的基础上,我们应基于目标做到教学评一体,确保核心素养的有效落地。这要求我们在设计大单元教学时,要深入挖掘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和要求,将其融入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中,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核心素养。
三、“教学评一体化”与“教学评一致性”:理念与实践的深度解析
在当代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中,“教学评一体化”与“教学评一致性”作为两大核心理念,不仅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指导方向,更为教学实践注入了新的活力。
“教学评一体化”的理念,强调了在教学过程中评价的重要性及其与教学的紧密结合。它主张将评价作为教学的一部分,通过评价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发现教学中的问题,进而调整教学策略,优化教学效果。唐云波老师提出的“教学评一体化”范式,正是这种理念的生动体现。他强调了评价在确认学生学习进度、确定学习目标与差距、以及制定教学策略中的关键作用。华东师大崔允漷教授则从更宏观的角度,阐释了“教学评一体化”的本质与路径,强调从课程标准出发,通过明确的教学目标和评价任务,确保学生的学习效果与核心素养的提升。
与“教学评一体化”相呼应的是“教学评一致性”的理念。这一理念关注的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评价三者之间的协调与配合。崔允漷教授提出的“教学评三位一体”理念,明确指出教、学、评之间的紧密关系。其中,“教学评一致性”强调的是三者目标的统一,即教学目标、学习目标和评价目标应当保持一致,共同指向学生的全面发展。这种一致性不仅体现在目标的设定上,更体现在教学实践中的每一个环节,包括教师的教学活动、学生的学习活动以及评价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在实践中,“教学评一体化”与“教学评一致性”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前者为后者提供了实施的具体路径,即通过评价贯穿教学始终,实现教学与评价的无缝衔接;后者则为前者提供了实践的目标与方向,即通过确保教、学、评的一致性,提升教学的整体效果。这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得“教学评一体化”与“教学评一致性”不仅成为教育理念,更成为教学实践中可操作、可评估的指标体系。
在实施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通过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和评价任务,确保教学的有效性和高效性。同时,学生也应积极参与其中,通过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等方式,不断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此外,教学评价的主体应多元化,包括教师、学生及学习共同体等,评价方法也应灵活多样,以适应不同学科、不同教学内容和不同学生群体的需求。

总之,“教学评一体化”与“教学评一致性”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一)联系

▪ 两者都强调教学、学习与评价之间的紧密关系。无论是“教学评一体化”还是“教学评一致性”,都主张将评价融入教学和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评价来导教促学,实现教学目标的达成。

▪ 者都重视目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核心作用。目标是教学、学习和评价的共同指向,是三者保持一致性的基础。在“教学评一体化”和“教学评一致性”中,目标都发挥着“导学、导教、导评”的作用。

(二)区别

▪ 侧重点不同。“教学评一体化”更侧重于评价与教学、学习的有机融合,强调评价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将评价视为教学和学习的一部分。而“教学评一致性”则更侧重于三者之间的协调配合程度,强调三者之间的目标、内容和方法的一致性。

▪ 实施方式不同。“教学评一体化”强调评价要贯穿于教学的始终,教学过程与评价过程融为一体,通过多样的评价方式间的相互融合与补充,充分发挥评价促进教学的作用。而“教学评一致性”则更侧重于目标设定、教学活动和评价任务的相互匹配,确保三者之间的协调一致。

▪ 关注范围不同。“教学评一体化”不仅关注课堂上的教、学、评的统一,还关注通过学案设计和作业设计等方式将评价延伸到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中,对学生学习的各个环节起到监督、引导和促进作用。而“教学评一致性”则更侧重于课堂内的教学、学习和评价活动的一致性。

四、大单元理“教学评一体化”的五个阶段
◇ 分析阶段:深入分析课程标准、教材和学情,明确大单元的教学目标,确定核心素养的培养方向。同时,叙写大单元目标及学业质量,为后续教学设计提供依据。
◇ 设计阶段:依据分析阶段的结果,设计大单元教学理念、教学结构图或概念网络图,规划分课型课时安排。此外,还需设计具有针对性的评价方式和评价工具,以监测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效果。
◇ 开发阶段:在大单元主题下,开发不同版本教材资源,梳理教学流程,设计大单元活动。同时,选择适当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 实施阶段:按照大单元设计的要求,分课时实施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
◇ 评价阶段:通过课堂观察、作品展示、测试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综合评价。同时,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和总结,为今后的教学设计提供借鉴和改进方向。

新课标下基于大单元教学的“教学评一体化”设计,不仅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举措,更是确保核心素养有效落地的重要保障。这种教学设计和组织理念,旨在引导教师深入研读课程标准,紧扣核心素养要求,科学把握教材精髓,全面分析学生学情,从而提出具有统领性和引领性的大主题或大概念。

在这一设计理念下,教师需精心叙写大单元目标及学业质量,确保学习目标明确、具体、可测量,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清晰的方向。同时,通过任务驱动的方式,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开展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深度学习,提升核心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评价环节同样至关重要。教师需要巧妙地将评价嵌入到各个环节中,通过表现性评价、形成性评价、过程性评价等多种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此外,作业设计也是基于大单元教学评一体化”设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师应根据大单元目标和学业要求,设计具有针对性、层次性和趣味性的作业,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巩固所学知识,提升综合能力。
因此,基于大单元的“教学评一体化”设计通过搭建学习支架、铺设学习路径,让“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怎么学、学得怎么样”等问题得到明确解答,使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得以真实发生。这种设计理念的实施,必将有力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时代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五、“教学评一体化”大单元教学的有效落实
(一)大单元目标及学业评价设计
大单元目标及学业评价设计,要求教师明确教学预期目标,细化到每一个小目标点,并设计相应的学业评价方式来证明学生是否达到了这些目标。如,在科学学科中单元目标及学业评价设计是确保学生深入理解科学概念、掌握科学方法和培养科学素养。
案例:以科学学科中“生命科学中的植物世界”单元为例

1.单元目标设计

▪ 学生能够认识并描述植物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 学生能够理解植物的光合作用过程及其意义。

▪ 学生能够探究不同植物的生长条件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性。

▪ 学生能够培养观察、实验和记录数据的科学能力。

这些目标涵盖了知识理解、科学探究和科学能力三个维度,旨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细化目标点
在明确单元目标后,我们需要将其细化为具体的目标点。以“植物的光合作用”为例,目标点可以包括:
▪ 学生能够描述光合作用的定义和过程。
▪ 学生能够解释光合作用中光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过程。
▪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并记录植物在光照和黑暗条件下的生长情况。
▪ 学生能够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光合作用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这些目标点使得教学目标更加具体、明确,便于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和学生进行学习。
3.学业评价设计
学业评价是检验学生是否达到目标的重要手段。在“生命科学中的植物世界”单元中,我们可以设计以下评价方式:

▪ 知识测试:通过选择题、填空题等形式,检验学生对植物基本结构、功能以及光合作用等知识的掌握情况。

▪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记录实验过程、观察结果和数据分析,评价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质量和合作能力,评价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学习态度。

同时,我们还需要制定明确的评价标准,如知识掌握的准确性、实验操作的规范性、数据分析的合理性等,以便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4.研究学情与调整策略
在实施教学过程中,我们还需要不断研究情,即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困难。通过课堂观察、作业分析等方式,我们可以发现学生在哪些知识点上存在困惑,哪些能力点需要进一步加强。
针对学情研究的结果,我们需要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评价方式。例如,对于普遍存在的难点问,我们可以设计专题讲解或组织小组讨论;对于个别学生的学习困难,我们可以提供个别辅导或学习支架。
(二)大单元结构化、活动设计
大单元结构化、活动设计要求教师在深入理解教材和课程标准的基础上,以核心素养为导向,通过结化的设计和活动安排,实现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
首先,明确大单元教学的设计理念。当前,大单元教学有多种教学理念,如“基于深度学习的大单元教学设计”、“项目化大单元教学”、“核心素养下的大单元教学”等。这些理念各有侧重,但共同点在于都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深度学习。本章主要讨论的是“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评一体化”大单元教学”。这一理念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以核心素养的培养为目标,通过大单元的设计,实现知识的整合和能力的提升。
其次,绘制大单元结构图。这包括主题、知识线、认知线、教学线等要素。大主题是整个单元的核心,它统领着整个教学过程。知识线是单元内知识的逻辑脉络,是学生学习的基础。认知线则反映了学生从认知到理解的过程,它基于学生的常识和自主学习,只有当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教学线才应介入。这样的设计有助于实现从教的进度向学的进度的转变,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案例:大单元结构图绘制举例
1.大主题
以高中语文课程中的“中国古代文学经典赏析”为例,大主题可以设定为“探寻古代文学之美,领略经典文化之韵”。
2.知识线

▪ 古代文学体裁概述:介绍诗、词、曲、赋、散文等古代文学的主要体裁形式。

▪ 经典作品选读: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古代文学作品,如《诗经》中的《关雎》、《蒹葭》,唐诗宋词中的《春江花月夜》、《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 文学风格与特点:分析古代文学作品的风格特点,如豪放、婉约、平实等。

▪ 文学批评与鉴赏方法:教授学生如何进行文学作品的鉴赏和批评,包括意象分析、情感体会、语言品味等。

3.认知线

▪ 常识性了解:学生通过自主预习,对古代文学的基本概念和作品有个大致的了解。

▪ 初步感受:通过课堂上的作品朗读和初步分析,学生能够初步感受到古代文学作品的魅力。

▪ 深入理解:在教师引导下,学生深入分析作品的主题、意象、情感等,提升对作品的理解能力。

▪ 鉴赏与评价: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鉴赏和批评方法,对古代文学作品进行独立评价和鉴赏。

4.教学线

▪ 导入新课:通过相关背景介绍或故事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知识传授:系统讲解古代文学的基本知识,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打下基础。

▪ 引导探究: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作品内涵,培养其批判性思维。

▪ 实践应用:安排学生撰写鉴赏文章或进行课堂演讲,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

示例说明
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教师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教学设计:

▪ 知识线:首先介绍词的基本知识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创作背景,然后引导学生逐句赏析词中的意象和情感。

▪ 认知线:学生先自主预习,了解词的大意;然后在课堂上跟随教师的引导,深入理解词的主题和情感;最后通过小组讨论或写作练习,表达自己对这首词的鉴赏和感受。

▪ 教学线:教师先通过讲述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的兴趣;接着讲解词的基本知识和赏析方法;再引导学生分析词中的意象和情感;最后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或写作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通过这样的大单元结构图设计,教师可以清晰地展示出整个教学过程,确保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同时也有助于实现学生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究的转变,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
第三,制定大单元课时规划表。此表应包含课型、课时、目标、任务、作业等要素。课型应根据单元特点和教学目标选择,如新课、复习课、讲评课等。课时安排需合理,既保证内容完整性,又避免学生疲劳。目标和任务应具体明确,指导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作业设计应具有针对性和层次性,巩固知识、提升能力。

案例:大单元课时规划表示例

单元名称:初中数学 - 二次函数及其应用
1.课型与课时安排
(1)新课(4课时)

· 课时1:二次函数的基本概念与性质

· 课时2:二次函数的图像与开口方向

· 课时3:二次函数的顶点与对称轴

· 课时4:二次函数的实际应用(如最大最小值问题)

(2)复习课(2课时)

· 课时5:二次函数知识点梳理与巩固

· 课时6:二次函数解题技巧与常见错误分析

(3)讲评课(1课时)

· 课时7:二次函数单元测试卷讲评

2.教学目标
(1)新课教学目标

· 理解二次函数的基本概念与性质

· 掌握二次函数的图像特征,包括开口方向、顶点与对称轴

· 能够运用二次函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复习课教学目标

· 巩固学生对二次函数知识点的掌握

· 提高学生解题技巧,减少常见错误

(3)讲评课教学目标

· 分析单元测试卷中的典型错误,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 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强化训练

3.教学任务
(1)新课教学任务

·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等方法探索二次函数的性质

· 组织学生绘制二次函数图像,加深对图像特征的理解

· 设计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二次函数知识解决问题

(2)复习课教学任务

· 总结归纳二次函数的知识点,形成知识体系

· 引导学生分析典型例题,掌握解题技巧

·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学习心得和解题经验

(3)讲评课教学任务

· 讲解单元测试卷的整体情况,分析得失分原因

· 针对重点题型和易错点进行详细讲解

· 设计针对性练习,帮助学生巩固薄弱环节

4.作业设计
(1)新课作业

· 基础题:巩固学生对二次函数基本概念和性质的理解

· 应用题:提高学生运用二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复习课作业

· 综合题:检验学生对二次函数知识点的综合运用能力

· 拓展题: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解题能力

(3)讲评课作业

· 改错题:针对单元测试卷中的错误进行订正

· 巩固题:强化学生对薄弱环节的理解和掌握

注意事项:

· 在课时安排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确保内容的连贯性和递进性。

· 在教学目标和任务的制定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确保目标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评估性。

· 在作业设计时,要注重作业的针对性和层次性,避免“一刀切”,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第四,分课时实施。在具体分课时实施中,需设计学习目标及评价任务、问题情境和任务活动、学习检测与作业设计。学习目标与评价任务应与单元目标一致,反映学生应达到的学习水平。问题情境和任务活动应真实、具体,激发学生兴趣和探究欲望。学习检测与作业设计应与课时目标相匹配,检验学习效果并提供反馈。
最后,大单元学习结果评价及反思改进。这包括构建学习整体建构图、进行单元测试及分析、开展学习反思与改进等。通过这些步骤,了解学生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
案例:以“中国古代文学经典赏析”大单元为例

1.构建学习整体建构图

▪ 知识点分布:展示学生在本单元学习中需要掌握的主要知识点,如文学体裁、经典作品、风格特点等。

▪ 能力发展:描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文学鉴赏能力、批判性思维等能力的发展轨迹。

▪ 学习路径:记录学生从预习、课堂学习到课后巩固的完整学习路径,体现学习过程的连贯性和系统性。

通过构建学习整体建构图,教师可以清晰地看到学生的学习进度和能力发展情况,为后续的评价和反思提供依据。
2.进行单元测试及分析
单元测试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在“中国古代文学经典赏析”大单元学习结束后,教师可以设计一份涵盖本单元知识点的测试题,对学生进行测试。
测试完成后,教师需要对测试结果进行详细分析,包括:

▪ 分数统计:统计学生的得分情况,了解整体学习水平。

▪ 错题分析:分析学生在测试中出错的题目及原因,找出教学中的不足和学生的学习难点。

▪ 能力评估:根据测试结果评估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水平,为后续教学提供指导。

3.开展学习反思与改进
基于单元测试及分析的结果,教师需要开展学习反思与改进工作。

▪ 教学反思:教师反思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进度等方面是否存在问题,思考如何改进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 学生学习反思: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学习经验和方法,发现自身学习中的不足,并思考如何改进。

▪ 改进措施:根据反思结果,制定具体的改进措施。例如,针对学生在测试中暴露出的知识点掌握不牢固的问题,教师可以加强相关知识点的讲解和练习;针对学生在文学鉴赏能力方面的不足,教师可以提供更多的鉴赏材料和指导方法等。

通过这些步骤,教师可以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并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从而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促进其全面发展。
总之,基于新课标的大单元教学设计一体化,教师课前设计旨在实现学生课中与课后的有效学习建构,并与教学评一体化目标相契合。关键要素包括主题统领、素养目标、评价任务、结构化活动、分课时实施、问题情景、迁移应用及总结反思。主题体现学科本质,激发探究欲;素养目标围绕学生发展;评价任务贯穿教学全程;结构化活动逻辑关联,有趣实效;分课时实施确保进度;问题情景引导思考;迁移应用巩固所学;总结反思提升教学。
(三)大单元主题设计

大单元主题设计,承载着整个单元的教学目标和内容,是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和探究的关键所在。一个精心设计的大单元主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提升他们的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

1.确定大单元主题应遵循的原则
(1)指向核心素养。单元主题的确定应始终围绕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和发展过程中所必须具备的关键能力和品质,包括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多个方面。因此,在确定大单元主题时,教师应充分考虑如何通过这一主题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获得必要的学科知识,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而全面提升他们的核心素养。
(2)落实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教学和评价的重要依据。在确定大单元主题时,教师必须深入研读课程标准,确保所选主题与课程标准的要求相契合。这包括理解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学段目标以及具体的内容标准,确保大单元主题能够涵盖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核心知识和技能,并体现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要求。
(3)遵循教学规律。教学规律是教育活动中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联系,是教育现象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在确定大单元主题时,教师应遵循教学规律,确保主题的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这包括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和认知水平,选择适合他们的主题内容;同时,也要考虑教学的连贯性和循序渐进性,确保大单元主题与前后单元的内容相互衔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4)体现学科本质。学科本质是学科固有的根本属性,是学科发展的内在规律。在确定大单元主题时,教师应深入挖掘学科的内在逻辑和本质特征,确保所选主题能够充分体现学科的核心思想和价值。这包括理解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把握学科的知识结构和体系,以及关注学科的前沿动态和发展趋势。通过体现学科本质的大单元主题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学科知识,形成对学科的深刻认识和理解。
(5)体现学科育人价值。学科育人价值是指学科在培养学生品德、能力、素质等方面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在确定大单元主题时,教师应注重挖掘学科的育人价值,通过主题学习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包括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发展,通过主题学习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个性发展,通过主题学习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这些原则,确保大单元主题的设计既符合教育教学的总体要求,又能够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发展目标。

2.确定大单元主题的思路

(1)沿用教科书的自然单元
教科书是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重要依据,它经过专家学者的精心编制,已经很好地体现了学科的知识结构、学科思想以及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因此,直接沿用教科书中的学习单元作为大单元主题,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方式。
在采用这种方式时,教师需要仔细阅读和分析教科书的内容,找出那些能够体现学科核心思想和知识结构的单元。这些单元通常具有系统性、连贯性和完整性,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清晰的学习框架。同时,教师还需要关注这些单元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确保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中。
(2)通过专题整合教科书章节内的教学内容
虽然教科书已经为我们提供了相对完整的学习单元,但有时候这些单元可能过于细碎或分散,不利于学生进行整体性的学习和理解。因此,教师可以通过专题整合教科书章节内的教学内容,形成一个更具综合性和深度的大单元主题。
在整合教学内容时,教师需要分析各章节或专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找出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然后,教师可以根据这些联系和关系,将相关的章节或专题进行合并或重组,形成一个新的大单元主题。这个主题应该能够涵盖多个章节或专题的核心知识和思想,同时又能体现它们之间的层次性和递进性。
(3)通过寻找涵盖核心知识的实际问题确定单元学习主题
除了整合教科书内容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寻找涵盖核心知识的实际问题来确定单元学习主题。这种方式能够使学生更加关注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确定实际问题时,教师需要关注那些与学科核心知识密切相关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来自社会热点、科技前沿、学生生活等各个领域。通过这些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其中的学科知识和思想方法,从而深化他们对学科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同时,教师还需要确保所选问题具有足够的开放性和挑战性,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创新精神。通过解决这些问题,学生可以形成对学科知识的深刻理解和应用,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
(4)跨教科整合构建单元学习主题
种思路更加具有创新性和挑战性,它打破了教科书章节和学科的界限,以真实情境下的一系列问题为线索,构建出一个跨学科的大单元主题。
在构建这样的主题时,教师需要具备宽广的视野和深厚的跨学科素养。他们需要关注不同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和交叉点,找出那些能够共同解决现实问题的知识和方法。然后,教师可以根据这些联系和交叉点,设计出一系列真实情境下的问题,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进行探究和解决。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更加全面地了知识的内在系和应用价值,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同时,这种跨学科的学习方式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确定大单元目标
大单元目标是教学设计的核心,它承载着核心知识,指向学生对学科思想和方法的理解,以及迁移应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在确定大单元目标时,我们需要遵循一定的步骤和原则,以确保目标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1)确定大单元目标的步骤
◇ 初步列出大单元目标。依据课程标准、教科书或教参内容,以及核心知识承载的核心素养,结合教师多年的教学经验,初步列出大单元目标。这些目标应涵盖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多个方面,体现学科的核心思想和方法。
◇ 确定大单元主题或大概念。在初步列出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确定大单元的主题或大概念。主题或大概念应能够贯穿整个单元,统领各个知识点和技能点,形成有机的整体。
◇ 分析学情,综合考虑学生发展空间。在确定主题或大概念后,需要对学生的学情进行深入分析,了解他们的已有知识、技能水平和兴趣特点。同时,还要综合考虑学生的发展空间,即他们在未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些信息有助于我们制定出更具针对性和可行性的大单元目标。
◇ 多方论证,完善大单元目标。通过与其他教师、教研员或专家的交流和讨论,对大单元目标进行多方论证和完善。这有助于我们发现问题和不足,进一步完善目标的设计和表述。
◇ 总结出大单元目标。经过以上步骤,我们可以总结出最终的大单元目标。这些目标应具有明确性、可操作性和可评价性,能够指导整个单元的教学活动。

(2)如何实施大单元教学“教学评一体化”

◇ 明确大单元的核心目标。大单元的核心目标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和焦点,所有教学活动都应围绕这一目标展开。因此,我们需要清晰地阐述核心目标,确保教师和学生都能明确理解。
◇ 设计学习任务和学习活动。为了实现核心目标,我们需要设计一系列的学习任务和学习活动。这些任务和活动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引导他们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同时,我们还要关注任务和活动的层次性和递进性,确保学生能够逐步深入理解和掌握知识。
◇ 收集证据和评价反馈。为了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达标情况,我们需要收集相关的证据和评价反馈。这可以通过课堂观察、作业分析、测试等方式进行。通过收集和分析这些证据和反馈,我们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以确保高质量地达成大单元目标。

(4)设计学业质量和评价任务

在确定了大单元目标后,我们还需要设计相应的学业质量和评价任务来证明目标的完成情况。这些任务应与大单元目标紧密相关,能够全面反映学生的知识掌握、技能运用和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表现。同时,我们还要关注评价任务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以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和特点。

(5)倡导“大任务”和“表现性评价”

单元教学倡导设计“大任务”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这些“大任务”应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和综合性,能够引导学生通过完成某项任务来展示他们的知识和能力。同时,我们还倡导采用“表现性评价”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这种评价方式能够更全面地反映学生的表现和发展情况,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和需求。

本章深入探讨了基于大单元理念的“教学评一体化”设计的内涵、路径及其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通过明确大单元目标、优化学业评价、结构化教学内容、组织有效活动以及精心设计主题,我们能够实现教学的系统化、高效化和个性化。展望未来,大单元“教学评一体化”设计将继续发挥其在教学改革中的引领作用,为培养新时代高素质人才贡献力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