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两材料)关于“物质·实践论”(马克思·毛泽东)

 阅读美丽星空 2024-04-02 发布于山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摆在面前的对象,首先是物质生产,个人的一定社会性质的生产是出发点。被斯密和李嘉图当作出发点的单个的孤立的猎人和渔夫,应归入18世纪鲁宾逊故事的毫无想象力的虚构;同样,卢梭的通过契约来建立天生独立的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联系的社会契约论,也不是奠定在这种自然主义的基础上的,这倒是对于16世纪以来就进行准备,而在18世纪大踏步走向成熟的“市民社会”的预感。

我们愈往前追溯历史,个人——也就是进行生产的个人,就显得愈不独立,愈从属于一个更大的整体:最初还是十分自然地在家庭和扩大成为氏族的家庭中,后来是在由氏族间的冲突和融合而产生的各种形式的公社中。人是最名副其实的社会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孤立的一个人在社会之外进行生产——这是罕见的事,偶然落到荒野中的已经内在地具有社会力量的文明人或许能做到——就像许多个人不在一起生活和彼此交谈而竟有语言发展一样,是不可思议的。

因此,说到生产,总是指在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的生产——社会个人的生产。因而,只要一说到生产,我们或者就要把历史发展过程在它的各个阶段上加以研究;或者一开始就要声明,我们指的是某个一定的历史时代,例如,现代资产阶级生产这种生产事实上是我们研究的本题。生产一般是一个抽象,但是只要它真正把共同点提出来,定下来,免得我们重复,它就是一个合理的抽象。不过,这个一般,或者说,经过比较而抽出来的共同点,本身有一些是几个时代共有的,(有些)规定是最新时代和最古时代共有的,没有它们,任何生产都无从设想;如果说最发达语言的有些规律和规定也是最不发达语言所有的,但是构成语言发展的恰恰是有别于这一般和共同点的差别,那么,对生产一般适用的种种规定所以要抽出来,也正是为了不致因见到统一就忘记了本质的差别。如果没有生产一般,也就没有一般的生产,生产总是一个特殊的生产部门——如农业、畜牧业、制造业等,或者是他们的总体。

摘选自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材料二:

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因此不能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即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人的认识,主要地依赖于物质的生产活动,逐渐地了解自然的现象、自然的性质、自然的规律性、人和自然的关系;而且经过生产活动,也在各种不同程度上逐渐地认识了人和人的一定的相互关系。一切这些知识,离开生产活动是不能得到的。

人的社会实践,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还有多种其他的形式,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总之,社会实际生活的一切领域都是社会的人所参加的。因此,人的认识,在物质生活以外,还从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中(与物质生活密切联系),在各种不同程度上,指导人和人的各种关系。其中,尤以各种形式的阶级斗争,给予人的认识发展以深刻的影响。在阶级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人们的认识,不论对于自然界方面,对于社会方面,也都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即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大家对于社会的历史只能限于片面的了解,这一方面是由于剥削阶级的偏见经常歪曲社会的历史;另一方面,则由于生产规模的狭小,限制了人们的眼界。人们能够对于社会历史的发展作全面的了解,把对于社会的认识变成了科学,这只是到了伴随巨大生产力——大工业而出现近代无产阶级的时候,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

而且,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实际的情形是这样的,只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时,人们的认识才被证实了。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人们经过失败之后,也就从失败取得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的规律性,人们就能变失败为胜利,所谓“失败者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个道理。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把实践提到第一的地位,认为人的认识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排斥一切否认实践重要性、使认识离开实践的错误理论。列宁这样说过:“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但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辩证唯物论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一个是它的阶级性,公然申明辩证唯物论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再一个是它的实践性,强调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反过来为实践服务。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摘选自毛泽东《实践论》)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人是社会性的,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处在一定社会发展阶段的个人都具有一定的从属性,孤立一个人在社会之外的生产是罕见的。

B. 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的思想与客观世界的规律性是否相合,决定着实践的成败。

C. 人类能大踏步走向成熟的“市民社会”,是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为其奠定了基础。

D. 材料一论证方法多样,采用了因果论证、举例证法、假设论证等,有力地论证了一定社会中的人们在社会生产中的相互关系。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由于剥削阶级的偏见经常歪曲社会的历史和生产力的制约,有的历史时期,人们不能全面地了解社会的历史。

B. 生产一般的抽象是为了让我们来更好地分析生产的共同性,但也不能让人们忘记生产的本质差别。

C. 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人们认识的来源,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同时也影响着认识的发展走向。

D. 社会实践包括生产活动、政治生活、阶级斗争和文化生活,尤其阶级斗争对人的认识发展影响深刻。

3. 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正面论据来直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

B.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C. 欲知山中事,需问打樵人。

D.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4. 材料一论证语言具有准确、严谨的特点,请结合材料简析。

5. “知行”观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哲学思想,从古至今一直是思想家思考和探讨的问题。孔子曾说“生而知之者上也”,你认为正确吗?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及解析

1. C 2. B    

3. D 4. ①“首先”、“最”、“总是”、“只要……就”等词语的运用,观点表达准确有力;②大量结构复杂的长句使表达缜密,逻辑性强。    

5. “生而知之者上也”的意思是说,圣人的知识是生来就有的,是先于实践而存在,是错误的。因为:①人的社会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人的认识一点儿也不能离开实践。②人类的活动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所以人的认识也由低级向高级发展。③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奠定了基础”错误。由原文“卢梭的通过契约来建立天生独立的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联系的社会契约论,也不是奠定在这种自然主义的基础上的,这倒是对于16世纪以来就进行准备,而在18世纪大踏步走向成熟的'市民社会’的预感”可知,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是人类能大踏步走向成熟的“市民社会”的预感,而不是奠定基础。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生产一般的抽象是为了让我们来更好地分析生产的共同性”错误,原文是“生产一般是一个抽象,但是只要它真正把共同点提出来,定下来,免得我们重复,它就是一个合理的抽象”,可见,生产一般的抽象是为了让我们来更好地分析生产的特殊性,而不是共同性。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的主要观点是“实践对于认识的作用”。

A.“登高山”是实践,“知天之高”是认识。

B.“读书”和“下笔”都是文学方面的实践活动。

C.这句话的意思是:想要了解山上的事情,就要问在山上砍柴的人。“打樵人”是在山上进行生产实践的人,因此会对山上的事情比较了解,属于实践的范畴。

D.意思是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几千尺,让人怀疑是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人间。不能直接体现该观点。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语言的特点的能力。

根据“首先是物质生产,个人的一定社会性质的生产是出发点”“人是最名副其实的社会动物”“(有些)规定是最新时代和最古时代共有的,没有它们,任何生产都无从设想;如果说最发达语言的有些规律和规定也是最不发达语言所有的”“生产总是一个特殊的生产部门”“只要一说到生产,我们或者就要把历史发展过程在它的各个阶段上加以研究”分析,以上句子中“首先”“最”“总是”“只要……就”等词语的运用,使得观点表达准确有力。

根据“我们愈往前追溯历史,个人——也就是进行生产的个人,就显得愈不独立,愈从属于一个更大的整体:最初还是十分自然地在家庭和扩大成为氏族的家庭中,后来是在由氏族间的冲突和融合而产生的各种形式的公社中”“如果说最发达语言的有些规律和规定也是最不发达语言所有的,但是构成语言发展的恰恰是有别于这一般和共同点的差别,那么,对生产一般适用的种种规定所以要抽出来,也正是为了不致因见到统一就忘记了本质的差别”分析,大量结构复杂的长句使表达缜密,逻辑性强。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生而知之者上也”的意思是说,圣人的知识是生来就有的,是先于实践而存在。

由原文“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把实践提到第一的地位,认为人的认识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排斥一切否认实践重要性、使认识离开实践的错误理论”可知,人的社会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人的认识一点儿也不能离开实践。

由原文“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人们的认识,不论对于自然界方面,对于社会方面,也都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即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可知,人类的活动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所以人的认识也由低级向高级发展,而不可能生来就掌握非常正确、高深的认识。

由原文“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可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圣人们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

所以,“生而知之者上也”的观点是错误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