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中华书局之友书友会之邀, 以中华书局为主, 浅析《资治通鉴》版本 ——兼谈对修订版的希冀 壹 司马温公与吾同为桑梓,《资治通鉴》又为其经典之作,不仅有政治学的学习价值,作为最大的编年体史书,它在史学上也有极高的地位,乃至后来衍生出南宋蜀人史炤的《资治通鉴释文》、南宋朱熹的《通鉴纲目》、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宋末元初胡三省的《资治通鉴音注》等周边著作,围绕着《资治通鉴》也发展出了纲目体、纪事本末体。《资治通鉴》同时又对后来的史书编纂者影响深远,引出了《续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长编》、《明通鉴》等史学著作。由于吾执迷于此,承蒙中华书局之友书友会相邀,姑且妄言讨论相关版本,还请各位指点。 一、 北宋时期:《资治通鉴》成书与注解 《资治通鉴》是与《史记》并肩的史学两座极峰,格外巧的是两个的作者都是司马,司马光患历代史学著作繁浩巨大,不能使人迅速了解相关事件,故产生自己整理编写史书的愿望,最初作《通志》8卷,后奉敕命在多位助手协助下编纂,于元丰七年书成。神宗感于“有鉴于往事,以资以治道”故赐名《资治通鉴》。 元佑本。《资治通鉴》成书后,于宋神宗元丰八年,范祖禹、黄庭坚等人奉命重新校订,元佑元年校订完毕,送往杭州雕版,元佑七年刊行。 余姚官刻本。据《铁琴铜剑藏书目录》记载:南宋高宗绍兴三年(1133年)由两浙东路茶盐司公使库下绍兴府余姚县重刻本,孝宗朝或稍后印本,南宋的建、鄂、蜀诸种版本,都是直接或间接地来自于这一版本。此版书卷后有刊板题识:“绍兴二年(1132)七月初一日两浙东路提举茶盐司公使库下绍兴府余姚县刊板,绍兴三年十二月二十日毕工,印造进入”。
《资治通鉴》(国家图书馆藏) 景佑本。民国时期藏书家傅增湘捐赠百衲本《资治通鉴》,他在《藏园群书题记》分析:“缘公库开版,例宜进御,故写官削氏必选精良,校勘监修又皆时彦”。 由于《资治通鉴》过于宏大和用笔简洁,随着《资治通鉴》的完成,为之解读的书籍就增加了起来。为此在成文之初,司马光的门人刘安世就著了《资治通鉴音义》、南宋蜀人史炤的《资治通鉴释文》、南宋朱熹的《通鉴纲目》、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宋末元初胡三省的《资治通鉴音注》等对其进行研究。 宋绍兴二年两浙东路茶盐司公使库刻宋元递修本 《资治通鉴考异》(国家图书馆藏)
(国家图书馆藏) 宋刻本《资治通鉴释文》 (国家图书馆藏) 宋刻本《入注附音司马温公资治通鉴》 (国家图书馆藏) 胡三省的注解则开始于宝祐四年(1256年),开始的著述名为《资治通鉴广注》,贾似道门客廖莹中聘其校勘《通鉴》,以教授弟子。日后以三十年的岁月为《通鉴》写注,初稿有97卷。 南宋末年,胡三省在逃难新昌时,将97卷《资治通鉴广注》书稿装进木箱,掩埋在村旁的山野里。乱过之后,返回家中,发现书稿全被窃贼盗劫。 胡三省毫不气馁,又重新写起,时年已四十六岁,闭门绝客,日夜疾书,“孜孜卫翼,拾遗补误,亦几乎司马氏之忠臣而无负”,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资治通鉴音注》全部成编,公认是对《资治通鉴》的注释最佳者。 有学者对胡注《唐纪》部分所引用书目进行了全面的统计,并对其中的佚书进行辑考,发现胡三省光是《唐纪》即引用102位学者之论点,引文超过一万条,可谓旁征博引,还包含大量的佚书,皆远超过司马光的《通鉴考异》。 《资治通鉴》的诞生引发了后世对通鉴学的研究及通鉴体的发展,《续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长编》等均为《资治通鉴》的发展和延续。 宋刻本《续资治通鉴长编》 (辽宁省图书馆藏) 元刻本陈氏余庆堂刻本《续资治通鉴》 (国家图书馆藏) 贰 二、 元明清时期:《资治通鉴》研究不断完善 至于元代兴文署刻本,据《皕宋楼藏书志》载《资治通鉴》二百九十四卷:叶石君旧藏,卷一后有叶氏石君题识,元佑元年,绍兴二年刊板衔名。此元代兴文署刻本。由王磐作序。每半页十行,每行二十字,大小同是,即嘉庆间鄱阳胡氏翻刻本之所出也。 元至元二十六年至二十八年天祐刻本 《资治通鉴》 (国家图书馆藏) 元刻明修本。《善本书室藏书志》记载:《资治通鉴》二百九十四卷,元刊明修本,后学天台胡三省音注。至元二十七年正月立兴文署,召良工刊刻诸经子史,以《资治通鉴》为起段,即是本也。前有温公进书表,元丰七年奖谕诏书,元祐元年奉诏下杭州镂版,校订诸人衔名。 明代正德嘉靖年间兴文署原版归入南雍,历朝多次修补。明天启刻本,陈仁锡评阅,附刻刘恕《外纪》、胡三省《辨误》、薛应旆《宋元通鉴》与《甲子会要》,陈仁锡序。 坊刻本。嘉靖年间,河南左布政使孔天胤建藏书楼,刻书坊名“寄园”,刻《资治通鉴》。 汲古阁刻本。崇祯年间,汲古阁刻《陆状元增节音注精议资治通鉴》。 汲古阁刻《陆状元增节音注精议资治通鉴》 清代通过《四库全书》修订等工程对古籍进行删改,但还是影响不了读书人对《资治通鉴》的热爱。据《善本书室藏书志》记载:清仁宗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胡克家仿刻元代兴文署本;清同治八年江苏书局又对胡刻本进行了修补。 宋代余姚官刻本为众本之祖,由传承顺序可以看到元代兴文署由余姚本而来,明代嘉靖等也多以兴文署修补而来,清代胡氏同样出自兴文署刻本。同时期还有同治十年湖北崇文书局本、清光绪十四年上海蜚英馆本等相继流传,在此就不多叙。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同治八年江苏书局补鄱阳胡氏仿元本 叁 三、 民国时期:版本更加丰富,印刷更为便捷 说到民国就不得不提起我们的中华书局经典之作----《四部备要》。中华书局的创始人陆费逵祖父为清代乾隆年间修纂《四库全书》的总校及副总裁官,因此陆费逵也是从小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中华书局1920-1936《四部备要》采用的也是经过挑选的版本,1921年开始采用杭县著名藏书家、八卷楼主人丁氏兄弟创的聚珍仿宋版活字印刷,颇有宋版书的感觉,吾也藏有一册,偶尔翻阅体会当年那些文人阅读时的感觉。《四部备要》不仅出版了线装本,也同时出版了平装的缩印本,《四部备要》版本的《资治通鉴》同样是使用我们前面提到的鄱阳胡氏仿元本作为底本进行校勘的。 中华书局民国时期处于跟对手商务印书馆的竞争, 在对方推出以版本见长的《四部丛刊》后推出了《四部备要》,中华书局在古籍方面不如商务馆所藏宋版书丰富,因此剑走偏锋。除了个别采用影印的之外,大部分采用丁氏兄弟的铅字印刷,美观的同时也降低了成本;书籍的选择上以清代校勘学大家修正过的版本,经过了那些大家和著名学者的校刊和注解、考订,质量方面不逊色任何善本。 经过校刊的本子好处是节省了很多考证的时间,校勘学大家对不同版本进行了分析对比,避免了因流传、破损等古代经常可以遇到的一些问题造成的书籍错误,这则避免了很多麻烦,因此也可以说这个本子是完全可以直接用的本子,虽然不是最古老的,但是是最实用的。民国读《四部备要》版的《资治通鉴》,犹如今人阅读1956年以后各位大家点校、整理的版本。 《四部备要》(中华书局) 吾手上也有一册 民国时期商务印书馆、世界书局也对《资治通鉴》做了相关的印刷,商务印书馆以其涵芬楼的藏书作为基础,曾在民国初年铅印《资治通鉴》,后编纂《四部丛刊》则影印了宋刻本。傅增湘先生的双鉴楼所藏宋本后交付商务印书馆印刷《百衲本资治通鉴》。 世界书局印刷的《资治通鉴》为胡刻本,建国后上海古籍出版社曾对世界书局的《资治通鉴》进行校对、缩印出版,在中华书局的点校本出现之前是为善本,但与宋本互勘,错字、漏字脱节之处据说有万处。此类版本较为普遍,就不进行贴图了。 1926年上海大中书局也曾对胡克家本进行翻印,采用的同样是颇有宋版书感觉的字体进行印刷的,至于是否是元刻本字体现已不可考。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资治通鉴》 (民国十五年大中书局) 肆 四、 建国后1956年:划时代的里程碑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提出要做三大史学工程,即标点《资治通鉴》、标点二十四史和改绘杨守敬的《历代舆地图》。1954年9月,毛泽东向吴晗说起标点《资治通鉴》事,要吴晗转告范文澜,组织一些人,在一两年内标点出版,以供广大干部阅读。作为三大工程之首,《资治通鉴》的点校工作自然得到了社会的大力支持,相关部委、历史所、高校、科研机构等等纷纷被点名派人参与这项崇高的政治任务,而这项工程的具体工作,毛泽东则亲自点名顾颉刚,让外交部等从外地调来负责。 顾老主持过白文《史记》的点校,因此此类经验也更为丰富,但此时年纪已经偏大,所以在总校的工作机制上改为王崇武、聂崇岐、容肇祖与顾颉刚的四人校阅小组机制。这项工程被安排在北海未开放区域的一处小院作为工作地点,保障各位工作人员不受外界干扰。 作为最适合读者阅读,也是最权威的读本,中华书局版《资治通鉴》由多位历史大家共同配合,在1954年11月29日星期一召开的《资治通鉴》标点小组第二次讨论会上,范文澜、顾颉刚、王崇武、聂崇岐、齐思和、周一良、张政烺、邓广铭、何兹全、容肇祖、叶圣陶、徐调孚、蔡美彪等各史学大家和出版专业人士讨论商定:选用清胡克家翻刻的元刊胡注本作为底本。此本不仅有元胡三省的音注,而且将《通鉴考异》分注于正文之下,亟便检阅,书末附录《释文辨误》也足供参考。标点这一版本,既可供广大读者阅读,也便于研究利用,是较好的选择。 除了底本之外,标点的使用规范原本是属于现代汉语的范畴,对于古籍里面怎样规范缺少相关的范例和共识。《资治通鉴》流传千年,相关校记也都相去甚远,相关的选择也是需要讨论的问题。 第二次小组会的日记《顾颉刚日记》 (中华书局出版)
(中华书局出版) 在1955年6月底的时候小组终于向古籍出版社第一批交稿付印,据说当时毛泽东看书比较快,而出版的则比较慢,每次毛泽东也都想要去催稿,最终于1955年11月完成了全部的交稿任务。 出版时各位工作人员商议在书籍前面增加了标点说明,列出相关规范和范例为读者说明,同时也分卷进行标点的署名,同时保留了相关的续表,给现代的读者还原了当时的原貌。 《资治通鉴》于1956年6月正式印刷,印刷的版本分为:普通版、精装本、特装本以及未在名录之内,但据查是存在过的线装本。 平装本印刷2000本(定价30元);精装本印刷3000本(定价35元);特装本印刷200本(定价41元),均由上海印刷厂进行印刷。精装本1957年进行了第二次印刷,印刷4000本(定价40元)。 《资治通鉴》特装本 中华书局 《续资治通鉴》第一版第一次印刷精装本 中华书局 中华书局出版目录: 《资治通鉴》、 《通鉴纪事本末》 随着大家对《资治通鉴》需求的增多,精装、平装本《资治通鉴》中华书局也陆续印刷了数十次至今,以满足大家的阅读需求。1976年,吕叔湘先生将该套《资治通鉴》(1956年第一版)订正2000余处错误,交由中华书局,以后出版的《资治通鉴》大都是这个版本。即从1976年上海第四次印刷开始,均为修改后的版本,中华书局各印刷厂印刷效果,普遍以上海厂印刷视为最佳本,装帧、印刷字体清晰程度、着墨等均领先其他本。 1956年中华书局版《资治通鉴》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它开创了对古代典籍标点的先例,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中国文献史上第一次让古籍有了各种不同含义的标点符号,这是绝无仅有的开创。宋元明清民这些时代,虽然有各种贡献巨大的校勘整理,但还都属于同样的无标点本,唯有1956年中华书局这一版开始,对古籍有了标点,其实更像是擦亮了人类阅读知识的那枚火柴!没有这枚划时代的火柴,也就不会有后面二十四史、《清史稿》、《全唐诗》、《全宋词》等等诸多皇皇巨著的整理、点校、标点出版,它对中华文化的普及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有了各位大家对《资治通鉴》的整理、校勘、标点,才有了让现代读者更为便捷的阅读古人著作的机会,正是由于它的巨大成功,所以更坚定了毛泽东等国家领导人对点校二十四史工程的大力推进! 伍 五、 二十一世纪:百家解读、百花齐开 随着技术的变革,《资治通鉴》的平装本和精装本也由原来的铅字印刷改为电脑排版,装帧也逐步多样化。2011年首先对平装本进行了重新的排版印刷,2012年对精装本进行了重新的排版印刷。 《资治通鉴》 2011、2012年平装、精装《资治通鉴》 为了满足收藏者的需要,中华书局于2013年印刷了典藏版《资治通鉴》,这套资治通鉴16开本共30本,红色布面装帧。 2013年典藏版《资治通鉴》 2011年中华书局也印制了一批线装本《资治通鉴》满足喜爱收藏线装本的爱好者,这部《资治通鉴》共80册,16开本,内容与前面几个版本一致。 线装本《资治通鉴》 2011年中华书局线装本《资治通鉴》 同时相关的《续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长编》、《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均多次出版以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 中华书局 中华书局《续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长编》、《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等系列 好的作品应当雅俗共赏,但读者的阅读水平能力的参差不齐,不能要求所有读者共同阅读同一个版本,因此中华书局紧跟潮流,推出了:中华经典普及文库《资治通鉴》(4册)、传世经典 文白对照 《资治通鉴》(全18册)、《资治通鉴选》(汉英对照3册)、中华国学文库《资治通鉴》(12册本)、中华经典藏书《资治通鉴》(1册)及《资治通鉴与家国兴衰》等等版本。 后面的诸多版本均为对二十册本的浓缩或者翻译亦或者解读,为广大普通爱好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也把中国传统文化推向了更大的平台,《资治通鉴》版本的全面化促使了各个阶层,各个文化水平乃至不同国界的人群都能够欣赏到这部伟大的著作。
中华书局的《资治通鉴》版本和为相关的心得、解读浩如烟海,实在不能一一枚举 同时,针对于《资治通鉴》及《续资治通鉴》的国家修订工程现已启动,此时此刻亦对陈尚君等主持修订工程的教授充满感谢之情,并对修订版《资治通鉴》充满期待。不仅是内容,包括装帧、用纸、排版、护封等细节充满了期待。吾痴迷于此,自觉有时会有强迫症及完美主义,因此屡屡研究相关排版及用纸等末端细节,吹毛求疵于中华书局,盖因对其爱之深所以要求之高,同时也是希望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再创当年版本的辉煌,此为读者之福,亦为收藏之福,人类之福也。 《资治通鉴》及二十四史+清史稿的修订工程是举国大事,在此也代表无数中华书局的忠实读者对徐俊徐总,以及相关的参与人员表示发自内心的感谢和尊敬!正是由于徐总的鞠躬尽瘁指挥得当,参与人员的严谨负责治学有方,才有了无数经典作品的问世,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正是由于大家的不懈努力才得以传承和发扬。这些认真做学问的态度是我们中华书局的精神,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应有的精神! 通过中华书局古籍整理课堂得知,总编在各类古籍出版时对排版也都是有很高的要求,可以看到总编的审美也一样是认为宋版书为最美的版本,为此吾还内心窃喜不已。 针对修订版,若有线装本,作为《资治通鉴》及中华书局的痴迷者,觉得如果能在线装本排版时按照古代双行夹注的排版,采用聚珍仿宋版字体印刷,选用黄白皮纸等宋代常用纸张,则亦足以作为传家之宝,流传子孙千百年矣。 吾钟爱《资治通鉴》不能自拔,尤以1956年特印本为甚,今偶翻得知几日前刚有一套《资治通鉴》及《续资治通鉴》均为特印本被打包以极低的价格在网上出现,但已被他人购去,无限悔恨,实为读书几大遗憾之一。 吾与中华书局及《资治通鉴》相见恨晚,奈何国学功底薄弱,内容不准确之处想必仍有不少,还请中华书局及中华书局贴吧各位斧正,谨再拜。 2019年8月3日 朱其方于深圳 |
|
来自: 小夏ho78b993zg > 《《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