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歌表达技巧之列锦白描点染点面结合

 一中大语文 2024-04-06 发布于福建

一、列锦的修辞手法

列锦是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选择组合,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像,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的一种修辞。列锦的诗句节奏鲜明,词约意丰,词断意连,形散神聚。因而,给读者以丰富的想象、进行艺术再创造的空间。

列锦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特殊而常用的修辞方式。这个名称是当代修辞学家谭永祥提出的,他对列锦的解释是:古典诗歌作品中一种奇特的句式,即全句以名词或名词短语组成,里面没有动词或形容词谓语,却同样能起到写景抒情、叙事述怀的效果。

列锦作为汉语一种重要的修辞现象,早在先秦时代的《诗经》中便有运用。之后,随着中国文学的发展,在诗歌、词曲、散文、小说等文体中都有出现,并且在结构形式上有了很大发展变化。纵观汉语列锦辞格结构形式的发展变化,其基本类型大致可以归纳为两大类若干小类:

(一)不带结构助词或连词的形式,分为单句式、双句式、多句式;

(二)带结构助词或连词的形式,分为带"之"式、带"和"式、带"与"式、带"的"式、带"的"兼"和"式、带"的"兼"与"式、带"的"兼衬字式。前一大类主要出现于古代文学作品中,后一大类主要出现于近现代文学作品中。

(《修辞新格》,福建教育出版社)中国的古人早就注意到这种现象,如明代李东阳在《怀麓堂诗话》中谈到:“'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人但知其能道羁愁野况于言意之表,不知二句中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出紧关物色字样,而音韵铿锵,意像俱足,始为难得。”用散文的文字来诠释,可以这样来理解:鸡叫了,天还没有亮,残月挂在茅店的上空,赶路的人已经登途了,他走过满是凝霜的木桥,留下了一个一个的足印。区区十个字,不仅有景有情,而且还有动态的叙述,妙就妙在没有一个动词。如果写作“鸡鸣茅店月,人行板桥霜”,意思也许是完整的,但也就不会传诵至今了。

运用列锦最为精妙的莫过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这首脍炙人口的小令。那“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精妙词句,乍一看,前三句的九个名词似乎各不关联,但合而为一,却气象大变:这种傍晚时分的情景被一条完整的感情意脉穿珠般串起来,组成了一幅萧瑟冷寂的深秋晚景图,把天涯游子的羁旅惆怅烘托得十分浓烈。这种以景写情思,情景如此有机交融的艺术效果,使得小令荣获“秋思之祖”的雅号。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作者运用列锦手法,把杨柳岸、晓风、残月艺术地排列在一起,表面上完全是写景,而深情寓于其中,用美好的自然景物,反衬诗人的空虚寂寞之感。

其余例子还有:“楼船夜雪瓜舟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水浒》回目,课文标题)“(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岳飞《满江红》)

古代词曲中有的一首全由列锦组成:“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白朴《越调·天净沙·春》)运用“列锦”,可以收到很好的表达效果。

列锦具有凝炼美、简约美、含蓄美、空灵美和意境美。

拿今天的艺术品类来比方,列锦获得了影视镜头巧妙剪辑(即蒙太奇)的某些效果,能激发读者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言有尽而意无穷。

【赏析示例】

1、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

赏析:对偶兼用列锦。只通过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六个名词的排列,勾勒了一幅凄清萧索的清晨景色,曲折的透露出早行旅人孤独的心境和羁旅行役的艰辛。

2、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赏析:设问中套用列锦、虚写。诗人设想与恋人别后的(剧情)情景。“柳”“留”谐音,写难留的离情;“晓风”凄冷,写别后的寒心;“残月”(意象)破碎,含此后难以团圆之意。用景写情真正做到“景语即情语”。将离人凄楚惆怅、孤独忧伤的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3、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

赏析:设问套用比喻、列锦。连用三个比喻,将本来无情的风、雨、草、絮做为喻体叠加复合,以实拟虚,把作者纷乱的愁情形象生动地描摹出来。那一腔愁绪仿佛遍地如烟的青草,连绵弥漫,无边无际;又像那满城随风飘舞的柳絮,濛濛一片,遮天盖地;更似那江南黄梅时节的霏霏细雨,淅淅沥沥,飘飘洒洒。

4、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赏析:排比中套用列锦。三句的九个名词组成了一幅萧瑟冷寂的深秋晚景图,把天涯游子的羁旅惆怅烘托得十分浓烈。景由情生,情由景显,情景交融。给人留下强烈而深刻的印象。

5、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赏析:作者回顾当年的戎马生涯,只抓住其中叙事基本要素:主体——楼船、铁马;时间——夜雪、秋风;地点——瓜州渡、大散关。就十分逼真地向读者展现出雪夜渡江、战船林列,金戈铁马、秋日杀敌的激烈战斗场面。以简驭繁,以主代次,叙事何其简洁,意境何其开阔。

二、白描

白描是用最朴素、最简练的笔墨,不事雕饰,不加渲染、烘托,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如实地勾勒出人物、事件、景物的情态面貌的一种描写手法。不用形容词或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捷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索地勾勒出事物的形状、明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

作用:可使描写的景物的内涵更加丰富,使描写的人物更富神韵,更能传神地表达人物内心,展现情操品质。能烘托气氛,增强诗歌的感染力,使所描写重点更加突出,使人过目不忘。

如温庭筠的《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第二联两句诗,就是六个名词(即六种景物)的组合,没有任何修饰语。它集中地表现了早行的辛苦。在鸡鸣声起,残目未落之时,冒着寒霜上路,可见早行辛苦。再如北朝民歌《敕勒川》中“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就是对草原景象的白描,显得简洁有风骨,写出了草原的壮美,点染出牧民的生活。又如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其中苍山,风雪,白屋,柴门,犬吠,归人,层次分明,有远有近,有声有色,形成了“风雪夜归人”的画境。

列锦与白描的区别:

①白描没有词性要求,列锦必须全由名词组成。

②白描,无修饰,无渲染,直白但不露骨;列锦中的意象是经过精选后的组合。

③白描追求无修饰的表达,列锦追求跳跃式的表达。

三、点染与点面结合手法

【古诗鉴赏题】

20.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送王昌龄

李颀

漕水东去远,送君多暮情。

淹留野寺出,向背孤山明。

前望数千里,中无蒲稗生。

夕阳满舟楫,但爱微波清。

举酒林月上,解衣沙鸟鸣。

夜来莲花界,梦里金陵城。

叹息此离别,悠悠江海行。

【注】莲花界:佛寺,诗中指洛阳白马寺。

(2)这首诗与柳永《雨霖铃》词都运用了点染手法,试赏析本诗的点染手法。

答案:①“送君多暮情”句点出了伤别之情。②“淹留野寺出”至“梦里金陵城”十句,层层铺写暮景,满篇幽淡惆怅,字字都是“暮情”,有力渲染烘托了离情。③结尾“叹息此离别”再次点明别离之情,“悠悠江海行”表达对朋友孤身远去的不舍。

关于诗歌中的点染手法,清代刘熙载《艺概·词曲概》中说“词有点有染,柳耆卿《雨霖铃》云:'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点染之间,不得有他语相隔。隔则警句亦成死灰矣。”可见,这个“点”就是点出、点明情感的意思,在诗词中是画龙点睛的抒情句(词)或议论句(词);“染”则是用景物描写对这个情感做渲染。点和染相互依存,辩证统一,位置上可以先点后染,也可以先染后点,二者结合,一起来增强诗词的表达效果。点染手法实质上也是情景结合手法中的一种。

这种手法,普遍存在于古典诗词中,如: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断肠人在天涯”为“点”,前面四句话为“染”。

再如: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西厢记·长亭送别》“总是离人泪”为“点”,前面五句均为“染”。

点面结合也是诗词鉴赏中的经典手法,“面”是指对多个人、事、景物等的总体性、概括性的描写或叙述,相当于“总写”“概说”;“点”则是指对具体某个人、事、景物等的具体化、详细性地描写或叙述,相当于“分说”“详写”。

典型例子如: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千山”“万径”是总写,为“面”的概写,写出总体环境的荒寒、苦寂;“孤舟”“独钓”为“点”的具象描绘,突出了渔翁的卓然独立、坚韧不拔。点面结合既能照顾全局、体现出广度,又能突出重点、体现出深度。

再如:柳永的《望海潮》,开篇三句“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是总写杭州位置的重要、历史的悠久、繁华的特点,为“面”的描写;而后面的“烟柳画桥、风帘翠幕……竞豪奢”则从多个层面和角度来铺陈渲染,具体展现这些“形胜”“繁华”的特点,为“点”的描写。从整首词来看,上片总写杭州,下片重点写西湖,也是由面到点的描写。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望海潮》既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描写手法,也使用了点染手法。从点染手法层面来看,开篇“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三句点明杭州的“形胜”“繁华”特点,是为“点”,“烟柳画桥……竞豪奢”多角度、多层次的渲染描绘这两个特点,是为“染”。同样,下片开头“重湖叠巘清嘉”为“点”,“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为“染”。

诗歌百练:什么是诗歌的点染手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