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越来越多的人不想进入关系中了

 懿非宇 2024-04-07 发布于湖北


有人认为,人是社会性动物,总是生活在各种各样的关系中,没有人能活成一座孤岛;
也有人认为,人并不一定要活在人群中,脱离了群体也可以活得很好。
这两种看似对立的观点并没有对错之分,只有合适与否。
有人渴望陪伴,有人喜欢孤独,每一种活法都有各自的精彩,每一种个性都是独特的存在。

最近加了一个单身独居养老女性群,这个群明令谢绝男性。
在群里交流之后,我发现这个群里的姐妹几乎都不想进入亲密关系中了。别说婚姻,就连恋爱的想法都没有。
大家对亲密关系的感受几乎出奇地一致。正是因为自己在亲密关系中感受不到快乐,甚至给自己带来了很多不好的感受,最后彻底演变成了对亲密关系的排斥。
不仅如此,我们都做好了孤独终老的准备。提前为自己未来的养老做规划。
除了亲密关系,很多人可能连朋友关系都不想建立。
因为一旦确定了关系,就意味着自己需要消耗时间和精力去维护这段关系。
生活已经很累了,哪还有时间和精力去照顾别人的感受呢?
所以大家都是很有默契地在群里交流,几乎不会主动去加别人为好友。
不进入关系最大的好处就是,这样既能相互满足自己的社交需求,又不用去维护任何关系。对任何人都不会造成负担。
大家都有着相似的看法和感受,交流起来也很轻松愉悦。
这对独居的人来说,大概是最好的社交方式了。
此外,我还发现一个问题。平常那些主动来加我为好友的人,大多数都是带有强烈的目的性。
除了合作方和少数的粉丝,其他都是各种引流,想要相互关注或打广告的。另外,还有想要找对象的。
其实,单向的索取是没法建立交互关系的。
凡是不能构成交互的关系,我一律拒绝了。

曾经看到某位心理学家表达的一个观点,人要进入亲密关系中,才能看见自己。
这个观点让人感觉还是有些矛盾的,大概是男女思维的差异。
有很多女性,明明是很可爱又招人喜欢的小仙女。一进入亲密关系,就变成了“泼妇”。情绪各种不稳定、内耗等等,平常光彩照人的一面都消失了。甚至还会出现异常的言行,最后变得连自己都不能接受这样的自己。
但是,一个人独处的时候,却拥有想象不到的快乐和自由。
在关系中感到的是消耗,在独处中获得的是滋养,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大概是大多数女性不愿意进入亲密关系的原因。

我想起了我之前的一段恋爱,前男友觉得我温柔体贴,很多事都能替他考虑到。
最后却演变成了我根本没办法让自己的情绪稳定下来。只要和对方交流,我就会暴怒,会骂人。
因为两个人出现的问题我和他沟通了很多遍都没有结果。每一次他的态度都是忽视和逃避,从来没有正视过两个人之间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他以为只要他回避了,这些问题就自动消失了。
但是,未解决的矛盾只会愈演愈烈。而我的耐心也在矛盾中消磨殆尽。
情绪到了顶点就是骂人,到了尽头就只剩下沉默。
最后,我果断地提出分手了。即使对方再挽留,我也觉得毫无意义。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做“彼得潘综合症”,常见于成年男性。
它是指有的人虽然已经是成年人,但却拒绝长大,不愿意承担成人的责任。认为他人对自己的爱是理所当然,却不愿意以同样的爱回报别人。
其实这样的人就是人们常说的“巨婴”。
大概很多女性都遇到过这样的人,自己拒绝成长,忽视对方需求,这类人常常会给身边的人带来痛苦。
我对此类人更是深恶痛绝,教育是没用的,唯有放手让他自己去撞南墙。或许撞够了,就能长大了。

经历过情感忽视以后,让我学会了不再把自己的期待投射在别人身上。而是重新开始由外到内整理自己,满足自己的需求,圆满自己的缺失。
然后,我选择了一个人的独处,从适应孤独到享受孤独。
我开始写作,在写作中我看见了自己内心的缺失和匮乏,试着去感受各种情绪的交替。通过写作,我疗愈了自己的创伤,也填满了内心的匮乏。
或许并不完全像那位心理学家所说的,人并非只有进入亲密关系中才能看见自己,在独处中同样可以看见自己。
每个活法不同的人,只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

The end

我是懿非宇,一个归隐田园的自由写作者。
北漂十年的文案策划人。
专注自我成长,陪你遇见更好的自己。

既然在看了,就点一下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