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匮悬解》卷十二——黄疸

 谷山居士 2024-04-08 发布于上海

图片

金匮悬解:卷十二

内伤杂病

黄疸二十三章

黄疸者,水旺土湿,外感风邪,湿郁为热,传于膀胱者也。水土合邪,法当利水而燥土,但高低不同,表里攸判。其表在经络,发其汗孔,里在膀胱,利其小便,高在上脘,吐其败浊,低在下脘,下其陈菀。四路清泄,黄疸无余矣。第黄生于土湿,湿原于阳虚,其小便清白,腹满欲利者,是湿寒之黄也。湿热者,黄疸之标证,湿寒者,黄疸之本色也。

湿寒之黄,仲景未尝立法,然痉湿暍中桂、附、术、甘诸方,具在推而扩之,附子、真武、茯苓四逆,亦何非湿寒之法也。读者变通而化裁之,法不可胜用矣。慎勿株守栀子大黄一法,以概寒热无定之黄疸也。 

1 黄疸者,水旺土湿,外感风邪,湿郁为热,传于膀胱者也。

水旺土湿,此为本气,是里气之虚也。外感风邪,此是外邪,是外感伤寒也。经阳伤寒,则阳闭生热,热与湿合,则为湿热,湿热则木陷,以土克其水,则传于膀胱也。膀胱湿热闭逆,则小便不利,表寒不解,热不外越。湿热外蒸,汗尿不利,则遍身发黄,即为黄疸也。  

黄疸,仍是内有本气之湿,外有伤寒表闭而郁发也。(湿热型)

师言,外感“风”邪者,此风即是外寒之义,表阳伤寒也。

2   第黄生于土湿,湿原于阳虚,其小便清白,腹满欲利者,是湿寒之黄也。湿热者,黄疸之标证,湿寒者,黄单疸之本色也。

    黄生于湿,此是一定之理,黄疸者,分湿热之黄与湿寒之黄。小便清白者,是小便自利而色清白,区别于湿热的小便不通而色黄之义。腹满欲利者,是太阴湿寒而下陷也,此是湿寒之黄。太阴湿寒证区别于表里的湿热证。

湿病四:湿热与湿寒一理,阳虚则生湿,湿郁其阳,此为湿热,阳虚无热,全是湿寒,湿盛不论湿寒与湿热,俱为阳虚。

湿热者,黄疸之标证,就是湿热,有外感经阳之郁热,或胃腑之浊热与膀胱之湿热。

湿寒者,黄疸之本气,就是湿寒,本气之虚,水旺土湿也。黄生于湿,湿为土气也。

附:太阴十二:脾补肝刑,土色外见,则皮肤熏黄,缘木主五色,入土化黄故也。

黄疸一:寸口脉浮而缓,浮则为风,缓则为痹,痹非中风,四肢苦烦,脾色必黄,瘀热以行。

寸口以候三阴,寸口脉浮而缓,浮则为表中于风,缓则为肌肤之痹,是为风痹,非中风也。风痹于表,则四肢苦烦,脾色必黄,瘀热以行。盖脾为湿土,其色为黄,脾气内遏,不得四达,故湿瘀为热,黄色外发。四肢秉气于脾,脾病不得行气于四肢,故四肢烦生。

《素问·平人气象论》:溺黄赤,安卧者,黄疸。目黄者,曰黄疸,《灵枢·论疾诊尺》: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黄疸者,土湿而木郁,木主五色,入土则化黄。溺者,肝木之疏泄,目者,肝木之开窍,爪甲者,筋之余,肝木之主司,安卧者,脾之倦,肝木之伤克,风木不郁,不成黄疸也。

1 寸口脉浮而缓,浮则为表中于风,此是外感伤寒,缓则为肌肤之痹,此是伤寒表闭,经络凝涩,气道壅阻,而见痹痛;此为伤寒,肌肤之痹,而非中风,故痹非中风。

“痹非中风”,此是伤寒之义,而非中风。前面浮则为风,此是伤寒之义,伤寒之痹,故非中风,是营郁中风的风,是区别于前面的浮则为风的风。

    寒从外闭,则经阳外闭而生,合于里湿,则湿热相合,是为瘀热。瘀热内蒸,不能外泄,故四肢苦烦。湿热外蒸,必发身黄。脾色为黄,而黄色外发,是瘀热以行也。

2   四肢苦烦,是什么症状?是手足心汗出,手足心热?虚劳篇也有手足烦热。(阳明三十二)是手足濈然汗出之义。四肢秉气于胃,胃寒则四肢厥冷,胃热则四肢气蒸汗泄,故手足汗出。

黄疸二:趺阳脉紧而数,数则为热,热则消谷,紧则为寒,食即为满。尺脉浮为伤肾,趺阳脉紧为伤脾,风寒相抟,食谷即眩,谷气不消,胃中苦浊,浊气下流,小便不通,阴被其寒,热流膀胱,身体尽黄,名曰谷疸。

趺阳脉以候三阳,趺阳脉紧而数,数则为热,内热则消谷,紧则为寒,内寒则不能消谷,食即为满。尺脉之浮,为风伤于肾,(上章:寸口脉浮而缓,浮则为风。寸口,关上、尺中三部俱浮,其尺中之浮,乃风伤于肾)。趺阳脉紧,为寒伤于脾,(紧为肾脉,风邪外束,郁其肾家之寒,寒水侮土,则脾气受伤,脾伤于寒,故趺阳脉紧也。)外风与内寒相抟,脾伤不能磨化,故食谷则头晕而目眩。(水谷不化,中气胀满,甲木不降,是以目眩。)谷气陈宿不消,胃中败浊,化生瘀热,(趺阳脉紧而数,数则为热,热在胃也,紧则为寒,寒在脾也)。浊气下流,出于溲溺,则瘀热泄矣。而水道阻梗,小便不通,又无外泄之路,其太阴少阴,俱被寒伤,瘀热不能内入于脏,因而外入于腑,流于膀胱,膀胱之瘀热,蒸于周身,身体尽黄,名曰谷疸。(胃热入于膀胱,水土合邪,湿热瘀蒸,则病黄疸。)谷疸者,胃热脾寒,谷气不消之所致也。

1 趺阳脉以候三阳,趺阳脉紧而数,数则为热,太阳表闭而胃腑内热也,胃热则消谷;紧则为寒,寒为水气,是少阴之内寒也;寒则伤脾,脾虚不能消谷,多食不化,故生胀满。

数则为热,此是外寒闭其胃腑之亢热;紧则为寒,寒为水气,此是本气之里虚也。

2   尺脉之浮,为风伤于肾。浮则为风,此风是外感伤寒之义。太阳与少阴,互为表里,经阳外伤,则少阴内寒,是为伤肾。经阳外伤,则里阴内盛,少阴以寒水而藏阳气,经阳外伤则里阴内盛,是为伤肾,是伤肾中收藏之阳气也,所以趺阳脉紧。

上章:寸口脉浮而缓,浮则为风,即是外感伤寒。其尺中之浮,乃风伤于肾。此风是外感伤寒之义,是寒伤经阳,而少阴阴寒之义。

趺阳脉位,在足趺上,以候阳明(以候三阳)。寸口脉位,在手腕处,手太阴肺脉,以候三阴,以肺朝百脉,肺气呼吸,百脉升降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