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资本论》:为什么工资总不够用

 晴耕雨读爬格子 2024-04-09 发布于江西
《资本论》第三篇主要分析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马克思分别分析了工人的生产过程、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工作日、绝对剩余价值率等知识来分析资本家是如何生产绝对剩余价值以及为了获得尽可能多的绝对剩余价值资本家的一些做法。
《资本论》第三篇: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核心内容

一、生产过程:招熟练工的秘密
马克思为了揭露资本家的剩余价值究竟来自哪里对工人的生产过程进行了详细分析,把工人的生产过程分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
劳动过程。人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必须要对自然界按照自己的目的加以改造,这也是人的活动和动物的活动根本不同之处,人的活动是有目的能动性活动,动物的活动是被动适应自然的活动,为了说明这个问题马克思用蜜蜂筑巢的例子来说明,“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马克思指出人类要生存必须要付出劳动,劳动过程是生产过程必不可少的部分。
价值增值过程。通过分析发现,劳动过程不是剩余价值的来源,剩余价值来源于价值增值过程。什么是价值增值过程?就是工人生产过程中,除去必要的劳动过程,也就是除去为了满足自己生存繁衍包括子女教育的费用外,继续劳动的部分。比如,一个工人每天开销100元,只要三小时就可以创造出来,但是资本家却要求工人每天工作十小时,那么七小时的劳动就是创造剩余价值的过程,也就是价值增值过程。资本家为了尽可能多的获得剩余价值,尽可能缩小必要劳动的时间,对工人的劳动熟练程度、劳动强度做了严格的要求。一直到现在,工厂招工的时候都会有一个要求:有经验者优先。“有经验”意味着工人可以比较熟练地操作机器,这就可以保证招过来的工人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从而延长剩余劳动时间。
二、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我们已经知道了是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了剩余价值,那么,究竟是生产要素里面的哪个要素创造了剩余价值呢?人们生产总是要投入一定的生产要素,比如原材料、辅料、机器、厂房、劳动力,在这些要素中,是哪个要素会创造剩余价值呢?马克思分析的结论是劳动力。因为其它生产要素如原材料、机器等它们的价值是在工人的生产过程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了,比如织布用的棉花、纱锭的价值最后都转移到了织布上面去了,机器的磨损折旧的价值也慢慢地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去了。其它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价值不会发生增值,转移价值和生产要素的总价值是大致相同的。排除了这些生产要素会创造剩余价值之后,马克思就重点分析了工人的劳动。马克思指出劳动力的劳动“他的使用价值本身也能创造剩余价值”,这句话什么意思?什么是劳动力的使用价值?什么是劳动力的剩余价值?
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劳动力和商品一样,也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满足劳动者基本生活需要的价值,能保证第二天劳动力能够正常来工作。使用价值既包括劳动力个人的基本生活,也要保证劳动力抚养后代的费用,否则,劳动力再生产就不可延续。劳动力的剩余价值就是劳动者的劳动出掉应付劳动者必要生活开支的劳动。劳动者的剩余劳动创造的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用了。这也是我们为什么总觉得工资总不够用的原因,因为工资部分只能满足家庭的基本开资。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知道生产过程中,劳动力是可变资本,其它生产要素是不变资本。因此,能创造剩余价值的只能是劳动力
三、工作日
在第八章“工作日”这一章节,马克思深入分析了资本家为了无偿占有工人的剩余价值所做的事情,对剩余劳动的贪欲是资本家的根本目标,工人不再被当做人来看待,和原材料、机器、厂房没有任何区别。比如,资本家发明了日工、夜工、换班制,无限地延长工作日。马克思用了很多当时工人的例子,资本家利用童工,每天工作1215甚至18个小时成为常态,也出现了很多“过劳死”的案例,甚至对工人的吃饭时间都要严格限制,恨不得边吃饭边干活,这样能确保工厂的机器24小时不停转,工人吃饭就和给机器加油一样。劳动力死亡太多,后面资本家又干起了贩卖劳工的勾当,很多黑人和华人都被卖去资本家工厂做事去了。
现在工人的状况得到了改善,这和工人争取正常工作日的都在密不可分。马克思分析了工人是如何为了缩短工时,改善工作条件所做的斗争,最后在使得现在的工人工作条件和待遇变得更好了一点。这一切的取得,是建立在无数劳工付出生命的代价基础上的,建议读者可以自行去看一下这个章节,可以用“触目惊心”、“不可置信”来形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