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帝之死

 直尾昂述 2024-04-10 发布于广东

​尼采:上帝之死

-

他是教授

精通古典

语言文学

-

他是一位诗人

用激越的语言

表达思想情感

-

他是哲学家

对于传统的

道德和价值

进行了彻底

批判和重估

-

他是孤独的漂泊者

不归属于任何团体

不受任何权威束缚

-

是他宣告了

“上帝已死”

但不是恶魔

-

而是一个敢直面

虚无主义的挑战

并寻求新的

价值和意义

的思想先驱

-

他,是尼采

-

西方哲学

经由近代

转向现代

的过程中

-

尼采

是一个

关键性

的人物

-

他不只是,一位关心

人生问题的诗性哲人

-

更是一位对

理性、道德、宗教、文化

等西方哲学核心问题有着

透彻思考

并开辟了

新路径的

大哲学家

-

他意识到

传统价值观

和宗教信仰

的衰落

-

为了克服

虚无主义

-

他提倡

一种彻底的虚无主义

把虚无主义推到极致

-

通过

否定一切

最高价值

为一切价值的重估

和形而上学的重建

铺平道路

上帝已死与虚无主义:

19世纪80年代是一个

乐观、进步、发展的

年代

-

在这样的背景下

-

尼采

宣布他的惊人发现:

近来最重要的事件

——

'上帝死了’

即对基督教上帝的

信仰是毫无价值的

——

已经开始对欧洲

投下第一道阴影”

-

尼采认为:

这个

恼人的消息还需要几个世纪

才会成为欧洲经验的一部分

-

但到那时

所有的传统价值

都将失去约束力

欧洲的虚无主义

将成为一个事实

-

虚无主义

被尼采作为一个哲学问题提出

并成为尼采哲学思考的出发点

-

虚无主义:

屠格涅夫《父与子》

把虚无主义者描绘为

“不向

任何权威

折腰的人

-

不把

任何原则

当作信仰

-

不管

这个原则

怎样受到

广泛尊敬”

-

尼采从价值出发:

认为“虚无主义就是丧失最高价值,

缺乏目标,缺乏对'为何’的答案”

-

其中所谓的“最高价值”是指历来

形而上学所设置的赋予生存以

终极根据、目的和意义的本体

-

从柏拉图的理念

到基督教的上帝

也都可归于

“最高价值”

-

欧洲近代的虚无主义

始于基督教信仰的破灭

尼采用“上帝死了”来描述它

-

上帝,在基督教信仰中

不仅是全知全能的存在

更加是价值体系的核心

-

是道德律令的颁布者

和道德行为的审判者

随着“上帝死了”

-

基督教的

价值体系

崩溃

-

这意味着:

欧洲文明丧失了

以基督教价值观

作为基础

的约束力

和建构力

-

失了

基点、目标和理想

从而变得茫然无措

-

随之而来的

便是

整个文化领域

的混乱和失序

-

尼采认为:

虚无主义是

西方文明

发展到了

一定阶段的

必然产物

-

乃是价值和理想

崩溃的必然结果

-

它既

体现出现代人的

沉沦和无所适从

又展现出现代人

摆脱传统道德、

重估一切价值

的渴望

-

尼采眼中

历史的转折点

已经正来到了:

人类不向

动物式的

野蛮状态沉沦

就是克服

虚无主义

-

但是,虚无主义

只有被推向极端

并转化为

它的反面

-

才可能

被克服

-

尼采之前的哲学家们

一直也都认为历史和世界是

有意义的、合理的和正义的

-

并不是

盲目的

偶然的

-

存在一个由上帝

确立的世界秩序

人类在其中拥有

一个

有意义

的位置

-

这一切随着

尼采的出现

而崩溃

-

对他来说,哲学和宗教的世界观

只表达了,人类逃避混沌的需要

-

因为没有

对世界的

持续“伪造”

人类也就

无法生存

-

尼采把世界

视为混沌的

没有计划的

不过是一场

命运的游戏

-

换言之,我们的思想

总要求一种严格的逻辑形式和结构

但事实上并没有所谓的形式和结构

-

为了活下去

为了和平和安全

我们赋予生存以形式

并加上“意义”和“目的”

-

而人有一种

特别的能力

将我们赋予

世界的结构

逐渐理解为

世界自身的

结构

-

一种由上帝

创造的秩序

-

当我们意识到

生存是无法用

“目标”、“统一性”、

“目的”和“真理”

等概念来诠释时

-

我们就会

被价值的

虚无感

所击中

-

世界

即就显得

毫无价值

-

虚无主义只是

尼采的起点

而非是终点

在尼采那里

-

“上帝死了”的思想唤醒了

对于世界的一种新的理解

基督教

传统中

道德和真理

根源于上帝

-

若“上帝死了”

道德和真理的

基础不复存在

虚无主义时代

如何才能获得

新的价值导向

-

尼采的答案:

生命之光

的照耀下

谈论价值

要把生命本身

作为价值标准

-

重估一切价值:

对宗教、道德和科学的批判

-

尼采的主角

查拉图斯特拉

旨在超越上帝

克服虚无主义

-

前提是:重估一切价值

-

重估的

标准是:

“迄今为止

它们是阻碍了

抑或是促进了

人的发展

-

是否使生活

困惑、贫困、退化?

或者恰恰与之相反

-

它们

自身显现了生活的

充实、力量和意志

或者显现了生活的

勇气、信心和未来?”

-

尼采

非常重视

这种估价

在他看来:

任何民族

倘若不

先进行估价

就不能生存”

-

“重估一切价值”

是尼采为自己的哲学

所提出来的中心任务

-

重估一切价值中的

“一切”

上至古希腊,

中连基督教信仰,

下接近代科学

理性主义思潮

-

内容包括:

知识、伦理、艺术

的全部领域

-

果然即如

尼采自称

他是“炸药”

是“真正

的破坏者”

-

重估一切价值,主要体现为

对宗教、道德和科学的批判

-

对基督教的批判:

“那高傲

的伪君子

就是上帝”

-

中学时期,尼采阅读了大卫·施特劳斯的

《耶稣传》,就对基督教信仰有所动摇

-

进入大学后,研读了大量希腊文献

开始对《新约》进行追本溯源的批判

-

《悲剧的诞生》:

尼采首次攻击基督教

影射基督教牧师是险恶小人

悲叹德国精神背离神话故乡

而在服侍险恶小人当中度日

-

在《快乐的科学》

和《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上帝死了”的

命题被正式提出

-

关于上帝,尼采并不单纯地

将其理解为一种宗教的力量

-

而是将其理解而为一种

独立于人的客观性价值:

所有的价值和道德标准

都是上帝给予的

因此道德便有了

一个宗教的基础

-

对尼采来说:

“上帝之死”即意味着

剥去了价值的客观性

-

重新发现到

所有的价值

是人的创造

这一个发现

是毁灭性的

使人们认识到

两千年来

所崇敬的东西

只是人的创造

而非神的创造

-

关于形而上学

这在尼采看来:

传统

哲学理解为

现实的存在

(即实体)

其实并不存在

-

只有

可见世界的

生成和变化

-

才是真实的存在

-

时空之外

没有实体

没有可知世界

没有永恒理念

-

只有在时空当中

展开的感性世界

-

只有这才是

真实的世界

-

因此,查拉图斯特拉规劝众人:

“兄弟们,我祷求着:忠实于大地罢,

不要信任那些侈谈超大地的希望的人

-

无论有意地

或者无意地

-

他们乃是施毒者

他们乃是生命之

轻蔑者、将死者

-

而他们自己

也是中毒者

……

让他们去罢”

-

尼采认同

赫拉克利特

的说法:

-

一切皆流

-

尘世中并无永恒的东西:

只有运动、时间、生成

-

“此外无他”:

所谓

“真实”的世界

只是一个谎言

-

在尼采的理解中:

形而上学

竟贬低了

感性世界

-

代之以

一个号称是

真实世界的

想象的世界

-

一个虚构

-

上帝

就是这一虚构

最典型的代表

-

然而“上帝死了”

人们再也不需要

超越感性的存在

转向神圣的理念

-

进而

完成自己的

道德义务了

-

来世道路

并不存在

应把能量

重新集中

此世生活

绽放生命

-

这是尼采

所认为的:

对人类最大错误的纠正

以及

“重估一切价值”的起点

-

对道德的批判:

主人道德

奴隶道德

-

尼采发现到:

西方的道德

是一种束缚

-

乃是一种

保护社会

-

避免破坏性

力量的手段

-

这样的道德

违背了自然

毁灭了生活

阉割了人性

-

所谓的善恶好坏

其实并无绝对性

伪装而成为

绝对的样子

-

束缚了人的生命

压制了人的生命

剥夺了人的自由

-

因此

尼采提出:

消灭道德

解放生命”

-

他称之为:

“对

两千年来

违背自然、

损害人性

的恶现象

-

进行的一次行刺”

-

其实

-

尼采并未曾反对一切道德

只是反对扼杀生命的道德

具体而言就是基督教道德

-

是它利用了

恐惧和希望

——

地狱和天堂

-

最终将会

强迫机制

内化成为

所谓的

道德良心

-

《善恶之彼岸》

尼采宣布他竟然发现

两种基本的道德类型:

主人道德和奴隶道德

-

这里的“主人”和“奴隶”乃是隐喻

并没有社会学意义上的对应关系

-

主人道德的特点乃是:

积极进取,独立特行;

崇尚强大,鄙视柔弱;

追求创新,拒绝平庸。

-

奴隶道德

则反转了

主人道德

-

其特点是将

同情、仁慈和谦卑

看成美德

-

强者和独立不羁的人

则竟被视为危险邪恶

-

尼采认为:

基督教倡导的道德

是典型的奴隶道德

-

在他看来:

基督教道德

有一个公式

即“你应”

-

并且大强调:

不要做这个

断绝诸念头

克服你自己”

-

尼采

认为这种“你应”的道德

是奴隶道德的重要标志

-

因为这是对生命

自然本性和欲望

的敌视

-

弱者的

避难所

-

尼采提倡的是

“我要”的道德

-

因为它是

主人道德

而它激励

人的斗志

-

基督教在

神圣道德

的名义下

-

丰富多彩、

欣欣向荣

生命弄得:

苍白无力、

死气沉沉

是主人道德

的最有力的

破坏者

-

基督教道德赞美:

虚弱、谦卑和

逆来顺受的品性

-

并不是因为

爱这些品性

而是出于对于:

力量、生命的

骄傲和自我肯定

的憎恨

-

在神的权威

的压迫之下

奴隶道德

逐渐被接受为

一种普遍标准:

-

主人接受了

奴隶的标准

-

这引发了

强者的

自我憎恨

-

他们开始

憎恨自己

强有力的

欲望

激情

-

基督教道德

利用了

强者的

挫败感

-

毒化了

高贵的本能

使本能之力

和权力意志

败下阵来

-

竟然掉头

反对自身

-

直至强者

由于滥用:

自我鄙视和

自我虐待而

灭亡

-

尼采认为:

弱者看到,强者受苦时

流下的是,鳄鱼的眼泪

-

基督教的

温顺、宽容、忍耐和慈爱

只不过是经过伪装的怨恨

-

受苦的欢乐是人性的

《论道德的谱系》:

-

看别人受苦

会使人快乐

-

给别人制造痛苦

而使人更加快乐

——

这是一句

严酷的话

但是这个

也是一个

古老的、

强力的、

人性的

而却又

太人性

的主题

……

若没有残酷

就没有庆贺

——

人类

最古老、

最悠久

的历史

如是教诲我们

——

且就连

惩罚中

也带着

那么多

的喜庆

-

这不意味着尼采

宣扬残忍和兽性

他试图表明:

我们的欲望

如此的复杂

-

在折磨

反对者

的过程

隐藏着

多少快乐

-

尼采在批判

基督教道德的

同时并不否认

它的现实意义

-

他认为:

所有的道德

包括超越了

善恶的道德

都是必要的

-

没有道德

生活就会

失去价值

-

没有某种程度的强迫

没有对生活的一种

禁欲主义的态度

-

就不可能有艺术、诗歌

更不用说这伟大的哲学

-

问题的关键

即在于升华

要重新成为:

强有力的、高贵庄严的人

自我创造、自我立法的人

-

而这一切为尼采

关于人类的理想

即“超人”

(Übermensch)

作好了铺垫

-

对科学的批判:

“认识论中的唐璜”

-

尼采,对科学的批判

乃是,对整个人类知识的批判

或说,对以往知识观,的批判

-

西方传统的知识观建立在

“人是理性动物”的基础之上

-

人追求知识

乃即是出于

知识本身的目的

即“为知识而知识”

-

尼采对这种

理性主义知识观

提出了挑战

-

从苏格拉底开始

灵魂与身体的二元说

就是西方思想的主流

-

灵魂总是

高于身体

-

灵魂是根本

身体是附庸

-

灵魂是主宰

身体是工具

-

尼采将这一观点颠倒过来

他笔下的查拉图斯特拉说:

-

灵魂与身体

是不可分的

-

灵魂

并不高于

身体

-

相反

灵魂是

身体的

工具

-

尼采

赋予身体

以哲学的

基础性意义:

-

身体

是本能

与冲动

的集合

是力的集合

不仅是

美德的

起源

-

也是一切

知识和

真理的

起源

-

我们追求知识

-

是因为

我们有

征服欲

-

知识是

权力的

工具

-

知识

不是客观世界的摹本

而是一个解释的过程

-

但是科学,却将

这种解释,当成

事物本来的样子

-

将自己的虚构

强加于,现实

之上

-

这理性的知识

在限制着生命

-

《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

苏格拉底以来的

西方知识传统中

获取知识的本能

总也是受到约束

它被迫放弃人们

习以为常的

生命根基

-

并使自己坠入

不确定的深渊”

-

这样子的

知识传统

使得科学

-

在现代,竟然

取代了,宗教

成为了,新的

信仰

-

尼采敏锐感到

盲目崇拜科学

的危险

-

他要求恰如其分地看待

科学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科学只是手段,不是目的

-

人们

应用,感性的身体

代替,理性的主体

-

从生命和

权力意志

角度重新

理解知识

-

这就意味着:

-

知识

一种,理性活动

变为,生命活动

-

它乃是

生命力

的表达

-

既然科学

是“虚构”,是强加于

实在之上的概念构造

-

那么尼采自己的理论

是否也是一种,虚构

-

尼采的理论

是否给出了

关于世界的

真理

-

尼采否定了

第二个问题

-

因为他质疑真理

-

他说:

一旦否定了

对神圣事物

的信念

-

一个

新的问题

就会产生

-

即真理的

价值问题:

“真理的价值

就会受质疑”

-

尼采否定

绝对真理

-

认为所谓:

客观的、

纯粹的、

排除了

个人的

主观因素

干扰的真理

根本不存在

-

一切所谓的,“真理”

只是隐蔽的,解释

是系列其他

解释之外的

另一个视角

-

简言之

尼采认为:

一切认识

都是解释

-

科学的发展

不断地推翻

过去的所谓

确凿的事实

恰恰

证明,一切认识

也都,只是解释

-

并不可能存在

非解释性质的

“真理”

-

这个并不难理解

但是他更进一步

肯定谎言的价值:

-

模糊

真理与谎言、

真理与错误

的区别

就令人

费解了

-

比如他说:

真理就是:

若是

离开了它

某种生物

便不能活

的大错误

-

为了理解这句

需要回顾一下

他的理论前提:

实在是,生成的流变

而不是,固定的存在

-

这意味着

任何判断

(必是某种

固定的存在)

都不可能

是正确的

-

故他会说

真理乃是

某种错误

-

然而,在尼采看来:

真理这种错误却是

人类生存所必需的

-

尽管概念

并不等于

事物本身

-

但是不运用概念

人们就没法生活

-

之所以

信它们

不是因

它们是:

超验的、

绝对的

真理性

-

而是不信不行

-

若离开它们

将寸步难行

-

尼采

将自己

的理论

视为真

-

并不在于它们

表达了

关于世界

的真理

-

而在于它们

服务于生命

-

也许

尼采把他的哲学

看作是一个实验

-

他自称是

“认识论中的唐璜”

-

他对于人们一些

根深蒂固的信念

作了分析

-

人们想当然的

价值加以质疑

-

瓦解了人们

认为自明的

东西

对世界本质的重建:

-

尼采哲学对

传统形而上学的

攻击是摧毁性的

-

然而,尼采,并没有停留于摧毁

他还致力于,对世界本质的重建

-

在尼采对世界本质

所做的,论断当中

-

“权力意志”、

“永世轮回”

乃是两个

主要范畴

-

而“超人”则是

对抗虚无主义

-

勇敢重建

生活方式

和价值观

的途径

-

权力意志:

“意志

勇往直前

总是

要制服那些

阻挡它前进

的障碍”

-

权力意志

乃是尼采

最重要的、

最核心的

思想

-

在他的著作中

几乎无处不在

-

同时也是最容易

引起误解的思想

-

因为

“权力”这个概念

会让人产生联想

-

在尼采这里,权力

并非指征服他人的权力

而是指征服自己的权力

-

对此,海德格尔指出:

-

尼采的意志

即就是命令

命令是主人

-

它要支配

一切行动

-

命令

是人发给自己

自己服从自己

-

作为叔本华衣钵的传承人

尼采的意志与

叔本华的意志

一脉相承

-

但是有了

重要转向

将叔本华的

悲观主义

转为一种

积极入世的

英雄主义

-

将生命意志

转为

权力意志

-

尼采用

“权力意志”

这个概念

表达生命

自我扩张、

自我创造、

自我改善、

自我超越

的能力

和倾向

-

哪里有生命

哪就有意志

-

意志即就是拥有

并且更多地拥有

-

尼采

认为叔本华的

生命意志概念

过于消极

-

生命

不仅是,自我保存和延续

而且是,自我扩张和强化

-

“一切生物

清楚地表明

它们竭尽全力,

不是为了自保

而是为了增长

……

人所意欲的,

活的肌体的

每个

最小部分

所意欲的,

是强力

的增长”

生命本身,

一言蔽之,

-

就是

成长、延续、

累积力量和

追求力量的

本能。

-

可见,在

尼采眼中,

-

权力意志

不仅是,人类背后的,某种力量,

且也是一切事物背后的推动力量。

-

从权力意志出发,

-

尼采

对生命“趋乐避苦”

的本能进行了批判。

-

他指出,

生命并不

追求快乐,

快乐只是

强力增长

的副产品。

-

通过

克服阻碍获得增长,

生命体验到了快乐。

-

比如,解出了

一道数学难题、

-

比昨天

多完成了一个俯卧撑、

突破了某个工作障碍,

-

事情虽小,

-

但是

只要它们

让人感到,

能力在增长、

阻力被克服,

-

就会有

欣喜、骄傲和

幸福感产生。

-

因此,

快乐与痛苦

并不矛盾,

而是共生体,

-

一切快乐

都包含着

痛苦。

-

尼采进一步指出,

生命不但

并不避苦,

反而趋苦,

“生命本身需要敌意、死亡和痛苦的十字架”,

只要指示出一种意义,指示出痛苦的目标。

-

尼采的权力意志是

一个有争议的概念。

作为一种经验假设,

权力意志是一种虚构,

但尼采却认为权力意志

是我们遇到的最终事实,

是存在的本质。

这相当于将

权力意志

视为先验,

而不是经验。

-

因此有学者将权力意志视为

尼采哲学的“阿喀琉斯之踵”,

-

视为他所反对的

形而上学传统在

他哲学中的残余。

-

此外,

作为一种

追求未来

某物的意志,

权力意志与

永世轮回学说

也有冲突。

-

永世轮回:

“存在的

永恒沙漏将反复转动,

而你只是,一颗尘埃”

-

在尼采哲学中,

“权力意志”

的重要性

毋庸置疑,

-

而关于“永世轮回”,

学者们观点则不一,

-

有人认为

它并不重要,

也有人认为

-

和权力意志

同样重要。

-

海德格尔

是后一种

观点的

持有者,

-

他认为:

永世轮回与权力意志

有着最为内在的一致,

-

构成了

尼采形而上学

思考的最核心”。

-

尼采本人十分的

重视永世轮回说,

他借查拉图斯特拉之口来

宣扬万物永世轮回的思想。

-

对于习惯了

线性时间观

的人们来说,

并不易接受

永世轮回说。

-

但其实,这个命题古来有之,

如《尚书大传·虞夏传》有曰:

“日月光华,旦复旦兮”;

-

赫拉克利特说

“世界是一团

永恒的活火,

周而复始地

燃烧和熄灭”。

-

在斯多葛哲学

和古印度哲学

也有类似的观念。

基督教出现之后,

有了线性时间观。

-

牛顿的绝对时间观

即又给线性时间观

打上了科学的烙印,

以致于它

几乎成了

如今人类

统一的

时间观。

-

尼采

把“永世轮回”

作为一个假说,

-

它建立

在一系列

预设之上:

时间是无限的

(如果有限的话,

就会有起因的问题),

-

而组成

世界的

权力意志的

力量单位是

有限的,

-

因而它们的搭配

肯定就是有限的,

这就意味着它们

构成的种种状态

在无限的时间里边

会重复出现或回归。

-

尼采认为,

-

如果

一切理论

都是假设,

-

永世轮回,则是一切

可能假设中最科学的。

-

尼采的

永世轮回思想

引发不少误解。

-

事实上,

它不是一种

可以证明的

宇宙论,

-

而是尼采的

形而上学。

-

尼采

想要通过它

来拯救存在。

-

如赫拉克利特所言,

-

万物皆流,

世界乃是生成,

没有最终状态,

-

但是宇宙空间

是有限的,

权力意志的力量

是有限的,

-

因此

不断的生成

是不可能的。

-

若是没有

终极状态,

所剩下的

也就只有

永世轮回。

-

循环往复

就是生成,

就是存在。

-

在尼采看来,

这才是,世界的本然,

而不是,人类的强加。

-

既然

一切都会

再次出现,

-

无论

伟大还是渺小,

高尚还是卑鄙,

那么每个人

都会问自己:

此刻的所作所为所感,

你是否愿意永世重复”

-

康德的伦理学命题是:

“使你的行动准则

成为,普遍律令。”

-

尼采的则是:

“你必须体验

这一个时刻,

以至你愿意

永世重复它。”

-

也就是说,

使你的行为

可以在未来

无数次重复,

成为典范。

-

永世轮回说把人们

从许诺未来幸福和

欢乐的传统形而上学

和宗教观念

中解放出来。

-

它意味着:

永恒和无限

只是重复今生

-

今生就是

你的永生

-

然而,这个理论

似乎与超人理论

有冲突。

-

如果超人

只是在此

永世轮回中

重复自身,

那么,

创造超人

意义何在?

超人与末人:

-

积极创造

消极平庸

-

人是什么?

-

怎样活着

才有意义?

-

而以探索

人生意义

为使命的

尼采哲学,

-

对于人的问题,

给出的答案是:

人的价值必须

靠自己去寻找。

-

尼采对人的

状态很不满,

-

这一种不满是

他哲学思考的

重要的出发点,

-

但尼采的不满并不是

冷嘲热讽者的不满,

-

而是一位

心怀期待与

盼望者的不满。

他热烈向往的

是一种真正的人。

-

德国哲学家

卡尔·雅斯贝尔斯

(Karl Jaspers)

在《尼采其人其说》中

谈到尼采的超人学说时

说:

随时随地都

驱动着他的,

-

既是他对

现今的人

的不满足,

也是他对

真正的人、

可能的人

的渴求

与期望。”

-

在尼采看来,

西方的理性主义传统

使人们日益丧失

原始的生命力,

而基督教传统

则使人失去了

自我。

-

人们变得

一模一样,

而在一切

集体力量面前

只会唯唯诺诺。

-

他认为,

多数人本质上都是动物,

与黑猩猩并没什么两样。

-

既然

芸芸众生

绝大多数

也都处于

动物王国,

世界历史就决不会像

黑格尔所认为的那样

是积极的、

不断发展进步的,

-

而只可能

是无穷的

和徒劳的

零的增加。

-

我们

不仅无法

相信未来,

而且看到了

人类堕落后

陷于绝望。

-

尼采眼中的人类

已经变得太平庸,

-

他用“末人”

来指那一些

虚无主义时代

自甘堕落的人。

-

“末人”

平庸畏缩、

浅陋渺小、

无所作为

而又

洋洋自得。

-

末人只有

克服自己,

-

努力完善自己,

而从自身丰富

的生命力当中

创造新的价值,

-

才能离开

动物王国,

向更高的

方向发展。

-

这个

更高的方向,

即就是超人。

-

尼采用超人这个词

来去指心中的理想。

-

成为超人,也就是成为树立远大目标,

具有创造性,积极进取,勇敢无畏的人,

成为更好、更高级的一种存在。

-

最接近尼采

超人理想

的是歌德。

-

《偶像的黄昏》

-

尼采写道:

“他追求

整体性,

-

反对

理性、感性、

情感和意志

的分裂,

-

而他使自己

契合整体性,

他创造了

他自己”

-

尼采认为,

歌德是

宽容的,

-

但这

不是出于虚弱,

而是出于力量。

-

他不是一个德国人,

他实是一个欧洲人。

-

歌德是

一个对生活

说“是”的人。

-

这样子一个

自由的灵魂,

-

不是否定生命

而是接受生命。

-

尼采

希望借查拉图斯特拉之口,

阐明关于超人的独特洞见。

-

查拉图斯特拉

(尼采)

把确定和发展

这个惟一的目的

作为自己的任务:

“超人是大地之目的。”

-

人类,

处于非人和超人之间,

既能超越,也能堕落。

-

可见,

尼采所说的

超人和末人

并不是两种

截然不同的人类个体,

而是每一个人类个体

也都

可能拥有的两种

不同的发展倾向。

-

无论

此时你处于

怎样的状态,

都可能通过

克服自我、

完善自我、

超越自我

而成超人,

-

也有可能

陷入自我、沉溺自我、

放任自我,从而导致

自我的沉沦与退缩,

进而,成为了末人。

-

酒神精神与日神精神:

本能狂放与秩序克制

尼采在《悲剧的诞生》

所倡导的

以,酒神精神

取代日神精神,

可视为他

思想的

主旋律。

-

《瞧,这个人》:

“我是哲学家

狄俄尼索斯

的弟子。

-

我宁愿做一个,酒色之徒,

而不愿做一个,圣者。”

-

酒色之徒,体现的是,生命的纯真,

而圣者的,道德说教,扼杀了生命。

-

尼采把意志与理性

的关系比喻为

酒神与日神的关系

-

希腊神话中的

酒神狄俄尼索斯,象征意志,

代表本能、情感、创造和狂野,

-

它乃是一种对生命的肯定,

一种深入生命本质的冲动。

-

日神阿波罗,

象征光明、理性,

代表形式、秩序和克制,

-

它是一种对生命的美化,

一种对现象世界的塑造。

-

通过狄俄尼索斯和阿波罗,

尼采重构了欧洲思想史。

-

他认为,在古希腊

早期的悲剧作品中,

阿波罗(理性)是为

狄俄尼索斯(意志)服务的,

但随着希腊理性主义的兴起,

-

阿波罗的

理性主义

就一直在侵蚀

狄俄尼索斯的

生命意志。

-

从苏格拉底到黑格尔,

西方两千年的哲学史

就是阿波罗的理性主义

不断侵蚀狄俄尼索斯的

生命意志的历史。

-

然而,

狄俄尼索斯

的生命意志

不应被压制,

因为它象征着

生命的原动力,

世界归根到底

是由意志主导

-

尼采主张,弘扬生命,

而并不是,摧残生命,

因此他尊崇酒神精神。

-

酒神精神的本意是肯定生命,

包括了肯定生命内涵的痛苦。

-

酒神精神

达到了

肯定的极限,

-

肯定万物的

生成和毁灭,

-

肯定矛盾和斗争,

肯定受苦和罪恶,

肯定生命中一切

可疑可怕的事物。

-

总之,肯定

生命的整体。

-

尼采赞同

叔本华有关意志

是原动力的观点,

-

但不赞同叔本华欲望

导致痛苦的悲观主义,

-

反对通过

佛教式的

禁欲摆脱

生存意志

带来的痛苦。

-

尼采指出,希腊人虽然

感知到了,生命即痛苦

-

但并没有对生命采取

退缩的悲观主义态度

-

而是直面人生,

欣然承受生命的痛苦,

这是一种悲剧的精神。

-

其有不可

承受之重

而承受之,

-

知其有

翻船覆舟的危险

而昂然扬帆远航,

-

面对

痛苦、险境和未知,

精神愈加欢欣鼓舞,

这就是希腊悲剧

体现的英雄主义,

-

是悲剧精神,是酒神精神,

也是尼采所倡导的人生观。

回看尼采:是非与影响

-

尼采是哲学家群体中的另类,

-

通常情况下,另类很难被接受,

尼采的确不被同时代的人接受,

生前只是小有名气,但他死后,

人们却如梦方醒,越来越认识到他思想的伟大,

以至于尼采成为了20世纪最为重要的大哲学家。

-

20世纪匈牙利

哲学家和批评家

卢卡奇评价尼采是

“颓废主义(虚无主义)

最聪明、最有才华的解释者”。

-

他更为深刻的意义在于,

“在承认颓废

是他那一个

时代发展的

基本现象时,

他指出了这种

颓废自我克服

的道路”。

-

这一自我克服的道路

即就是重估一切价值。

-

尼采告诉人们,

人类的价值即就在于

与可怕的东西作斗争。

-

自由的人首先是

一个战士,一个征服者,

一个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

而把弱者碾碎在脚下的人。

-

这令人心生疑虑,

难道为了要避免

虚无主义的恐怖,

-

我们必须

要去接受

这样一种

新的恐怖?

-

也许作为

庸众的

一部分,

我们还

无法完全理解尼采

并且接受他的教导。

-

有人始终与尼采保持距离,

甚至说他的哲学是危险的,

-

助长了希特勒的

民族社会主义。

-

尼采的确

被纳粹利用了,

主要是因他的

妹妹伊丽莎白

(一位

种族主义者

反犹主义者,

后来成了

一名纳粹)

在他死后编辑

(篡改)了

尼采的部分手稿,

出版了《权力意志》

-

人们对尼采的

很多误解和指责

正是源于这本书。

-

虽然这本书

的影响很大,

但可靠性存疑,

所以权威的尼采文集

大多不会收录这本书。

-

尼采本人肯定

也会鄙视纳粹的做法,

他公开批评民族主义,

尤其是德国民族主义、

社会主义和种族纯洁。

-

事实上,

尼采几乎公开,质疑所有的事情。

他这样做多少,是因他始终认为,

-

执着于

真理和爱

是一种病,

-

这种病本身

就值得研究。

-

尼采鄙视

佛陀与基督

怀有的那种

对小人物

苦难的悲悯

和普遍的爱,

-

认为

那个是一种

消极的理想,

-

他认为

不应该通过怜悯

表达对同胞的爱,

-

而应该帮助他们获得

更为丰富的生存状态,

-

为了达到

这个目的,

-

有时要

对他们

狠一些。

-

佛陀和

耶稣的

理想

——

即没有苦难,

-

也许有

消极

的成分,

-

他们相信

普遍的爱

并不消极

-

为什么

普遍的爱

并不消极

-

罗素给出了答案。

-

罗素

直言自己

在情感上

讨厌尼采,

-

“因他喜欢

冥想痛苦,

-

爱把自负

树立而为

一种责任,

-

因为他

最崇拜的人

都是征服者,

而他们

的光荣

不过是在

夺人性命

这件事上

更加机灵

而已。”

-

至于

普遍的爱,

罗素相信,

是此世界

一切事物的

推动力量。

-

尼采所处的

时代正即是

西方自由经济

崛起的时代。

-

自由经济

强调竞争,

胜者为王,

靠自己的奋斗

而去争取成功。

-

尼采哲学契合了时代精神,

而对整一个西方文化传统

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

如果说基督教道德是

欧洲传统文明的支柱,

-

那么尼采的“重估一切价值”

意味着把这根支柱连根拔起,

终结了超验世界的漫长旅程。

-

这对于20世纪

上半叶兴起的存在主义和

下半叶兴起的后现代主义

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

尼采就是一个

身体力行的人,

-

他将自己的学说

作为行事的原则。

-

在他的自传

《瞧,这个人》

每一个小标题

都彰显着他的

自负与骄傲

——

“为什么我如此有智慧”、

“为什么我如此聪明”、

“为什么我能写出这么好的书”、

“为什么我是命运”。

-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结尾处,

-

他向人们

发出邀请:

“兄弟们,

-

我把

这顶王冠

抛给你们

-

我给欢笑祝圣;

-

你们

众位高人,

跟我学会

——

欢笑吧”

-

可见,尼采哲学的本意是激发人们

在沉沦的时代,摆脱一切外在权威,

-

充分释放

自己的潜能,

成为卓越的人。

-

尼采哲学对

中国思想界

也产生了

深远影响。

-

20世纪早期

已有中国知识分子关注到尼采,

梁启超、王国维、鲁迅、陈独秀

等相继翻译和评介尼采的作品,

-

将其作为

反传统

和倡导

个人主义的

哲学资源。

-

比如

陈独秀就借用尼采的

主人道德与奴隶道德

抨击儒家的忠孝节义。

-

尼采思想与

当时中国新青年们

寻求摆脱封建束缚,

追求自由和现代化

的解放思想相呼应。

-

抗战时期,

尼采的权力意志和超人理念

被解读而为民族复兴的象征,

-

鼓舞中国

人民在困难时期

保持坚韧和斗志。

-

而在

改革开放后,

中国思想界

对西方哲学

的兴趣重燃,

尼采的大量著作

被译介到了中国,

相关研究

逐渐深入。

-

20世纪80年代,

那个

“精神浪漫的年代”

(周国平语),

谈论

尼采、弗洛伊德、萨特

更是成为一种文化时尚。

-

而今,在

每个内心

仍燃烧着

“精神浪漫”

渴望的人们

心中,

-

尼采仍是一个

超越性的象征,

鼓舞着他们聆听

自己内心的声音,

鼓舞着他们不断

探索现实的局限,

鼓舞着他们敢于

质疑现有的权威,

鼓舞着他们

追求内心的

真实与自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