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14条心理学原理

 愚然楼 2024-04-11 发布于湖南

《教学设计原理》(第五版修订本)第六章 提到美国心理学会教育事务委员会于95年发布的《Learner-centered psychological principles _a framework for school reform and redesign》,搜集到原文献,运用Kimi进行了全文翻译,并对比网络上传播的庞维国(《教学设计原理》译者)、盛群力(《综合学习设计》译者)两位老师的翻译版本,进行了修订。

1995年总结的14条学习原理,融合了认知、建构、情境等不同学习观点,这些观点,在当前教育领域是被普遍认可的理论。这些原理旨在从整体上阐释在真实世界情境中的学习问题。因而对这些原理不能孤立地理解。而应把它们看成一个有机整体。这些原理适用于所有类型的学习者,包括儿童、教师、管理者、父母以及社区成员等。

下文呈现14条原理,其中 { ~}括号内容,是我以课堂教学情境成人培训为视角,所作的一些个人理解,供参考。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心理原则

199512月,美国心理学会教育事务委员会分发了一个关于学习者为中心的心理原则草案:学校重新设计和改革的框架。(由美国心理学会教育事务委员会工作组修订,1995年)。该文件既受到了赞扬也遭到了批评。实际上,在我写这段话的时候,讨论和辩论仍在继续。文件的作者计划继续修订,但这个草案是支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和动机的倡导者的简洁声明。原则如下:

一、认知和元认知因素

原理1:学习过程的本质

有不同类型的学习——从学习运动技能的习惯,到生成知识,再到学习认知技能和策略。

{

从学习结果看,加涅将学习分为言语信息、智慧技能、动作技能、认知策略、态度;布鲁姆将学习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大领域;不同的学习类型,教与学的策略是不同的,这是教学设计领域的共识,实践中我们需要作教学目标的类型作区分,让教学更加科学,而非经验性。

}

在学校学习复杂学科最有效的方式是从信息和经验中有意地构建意义。

{

意义是人对自然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给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人类在传播活动中交流的一切精神内容,包括意向、意思、意图、认识、知识、价值、观念等等,都在意义的范畴之中。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就是意义的建构。

认知建构派(皮亚杰)从个体的学习是基于学习者旧知学习新知,包括同化、顺应两种方式,同化就是旧知吸纳了新知,顺应则是新知改变旧知。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新旧知识不断出现观点冲突,学习者就是在不断解决冲突中,得到学习,当学习者发出:哇,原来是这样!,这时意义建构就发生了。

社会建构派(维果斯基)强调社会性情境、学习背后的社会文化机制的重要性,学习者在社会性交往中不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学习是知识的社会协商。像传统的学徒制,就是一种社会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学徒在这种学习环境中习得师傅的心法(这种心法可能是可以用语言表达,但内涵表达不全,用语言符号萃取出来后,可能会丢失关键性细节,因此,学徒只能通过一点点的实践环境浸润、实践,慢慢从边缘角色走到实践的中心位置,从从而出师)。学徒制环境,知识就是存在于社会环境中,存在于人们的心中。学徒制是一种个性化教学环境,但是弊端是效率低,无法满足时代发展。认知学徒制,将学徒制的学习机制迁移到学校课堂情境,带来了一些创新教学策略,所有教学策略里有一个关键点就是:将思维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教师要做就是用自己的教学技能构建这种表达的机会。

对于课堂情境的教学,教师要了解意义建构的内涵,帮助学习者进行意义建构,而不是简单的传播信息。只“传播信息”的课程,就是一种水课

}

成功的学习者是积极的、目标导向的、自我调节的、坚持不懈的,并承担个人对自身学习的责任。

{

成人学习者,更是如此。然而,成人培训的课堂上,我们能够使学习者成为成功的学习者的面临的挑战比较多,比如时间短,学习内容多;学员的知识背景差异大。

好的培训,就是让学员成为成功的学习者”。

}

原理2:学习过程的目标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支持和指导下,成功的学习者可以创建有意义的、连贯的知识表征。为了学习,学生必须有一个目标。为了构建有用的知识并获得终身学习的策略,学生需要追求个人相关的目标。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设定短期和长期目标,这些目标既具有个人意义又符合教育原则。

原理3:知识构建

成功的学习者可以将新信息与现有知识以有意义的方式联系起来。由于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经历,而且大脑会有意义地链接信息,每个学生都会以独特的方式组织信息。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发展对重要知识和技能的共同理解。然而,除非新知识与学习者先前的理解相整合,否则新知识将保持孤立,难以应用于新情境。

{

知识构建,和上面的意义建构,内涵是一样的。这里提到发展“共同理解”, 对于工作场所学习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理念,团体对于某块知识技能或某个问题,共同理解的空间越大,团队沟通越顺畅、工作效能越高,所谓团队精神,核心就在于团队拥有共同理解能力;所谓学习型团队建设的关键,就在于共同理解能力的提升。

}

原理4:策略性思维

成功的学习者可以创建和使用一系列思维和推理技能来实现复杂的学习目标。成功的学习者在学习、推理、解决问题和概念学习中使用策略性思维。他们可以使用多种策略,并通过反思和改变当前策略、观察他人和从教学中受益来不断扩大他们的技能库。

原理5:对思维进行反思(提升基本的学习能力,时时复盘,时时反省)

对思维进行反思——监督和监控心理操作——促进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以及专业知识的发展。成功的学习者可以反思他们如何学习,设定合理的目标,选择合适的策略,监控向目标的进展,并在必要时改变策略。这些能力可以通过教学得到发展。

原理6:学习情境

学习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包括文化、技术和教学。教师在学生和学习环境之间扮演重要的互动角色。教学必须适应学生的知识水平或先前知识、认知能力和思维方式。课堂环境的培养特质对学生的学习特别有影响。

二、动机和情感因素

原理7:动机和情感对学习的影响

学习者处理信息的深度和广度,以及学习、记忆的内容和数量,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

a)自我意识和对个人控制、能力和能力的信仰;

b)个人价值观、兴趣和目标的清晰度和显著性;

c)个人对成功或失败的期望;

d)情感、情绪和一般心态;以及

e)由此产生的学习动机。

信念、目标和期望的内在世界可以增强或干扰学习。强烈的负面认知和情绪(例如,感到不安全、担心失败、自我意识或害羞,以及害怕惩罚、嘲笑或污名化标签)会阻碍复杂学习。

原理8:学习的内在动机(学习任务本身能引发学习者的兴趣)

学习任务是真实情境的、适合于学习者的学习任务,才能引发学习者的内部动机、培养学习者的创造力和高阶思维能力。这种学习任务的特点:

a)任务情境具有真实性、新奇性

b)与学习者的知识经验、兴趣相关匹配

c)学习者有机会可以根据个人兴趣做出学习选择

d)学生更有可能对与现实世界情境一样复杂的项目进行创造性和深入思考。

{本条,我将英文长句,做了拆分}

原理9:动机对努力的影响

学习复杂技能和知识需要持续的努力、坚持和实践(在指导和反馈下)。学习复杂学科需要大量的时间和能量投入。除非学生有学习的动力,否则他们不太可能在没有强迫的情况下付出所需的努力。

三、发展和社会性因素

原理10:发展的约束和机会

个体通过身体、智力、情感和社会发展的阶段取得进展,这是独特的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功能。当材料适合发展时,学生学习效果最好。过分强调某种发展准备——例如阅读准备——可能会干扰其他领域的发展。

原理11:学习中的社会影响

学习受到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和交流的影响。当学生有机会在教学任务上与他人互动和合作时,学习可以得到增强。允许并尊重多样性的学习情境鼓励灵活思维、社会能力和道德发展。当个体与尊重和关心他们的人建立关系,看到他们的潜力,欣赏他们独特的才能,并接受他们作为个体时,自尊和学习会相互增强。

四、个体差异因素

原理12:学习中的个体差异

个体有不同的能力。这些差异是环境(在不同文化或其他社会群体中学到和交流的内容)和遗传(基因自然发生的内容)的功能。通过学习和社会实践,学习者已经获得了他们喜欢以何种方式和速度学习的偏好。但这些偏好并不总是有助于学习者实现目标。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审视他们的学习偏好,并在必要时扩展或修改它们,同时尊重个体差异。

原理13:学习与文化多样性

当考虑到学习者的语言、文化和社会行为的差异时,学习最为有效。尽管学习、动机和有效教学的基本原则可能适用于所有学习者,但语言、族裔、种族、信仰和社会经济地位都可能影响学习。当学习者看到他们的能力、背景和文化的个体差异得到重视和尊重时,动机得到增强,学习得到支持。

原理14:标准和评估

设定适当高和具有挑战性的标准,并评估学习者和学习过程是成功学习不可或缺的部分。评估在各个阶段为学习者和教师提供重要信息。持续评估可以提供向目标进展的反馈。标准化、表现和自我评估——如果使用得当——可以指导教学计划,支持动机,并提供必要的纠正以指导学习。

基于这些学习者为中心的原则的教学将确保学生积极参与解决问题、实践学习策略、做出选择和发现重要思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