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论解读——《广艺舟双楫》学叙第二十二

 金镶玉石 2024-04-12 发布于辽宁

原文:今天下之士,学之难成者,非独其人之惰学,亦教之无其序也。蒙童就傅,不事小学而读大学,舍名物训诂而言性理,故有号称学人,问以度数之实而瞢如者,其他未学文史而遽为八股,未临碑刻而遽写卷拓,皆颠倒舛戾,失序之尤。即以临碑刻观之,则亦昧于本末先后之序,既以用力多而蓄德鲜,久之则懈,畏不敢为,此所以难成也。

学书有序。必先能执笔,固也。至于作书先从结构入,画平竖直,先求体方,次讲向背往来伸缩之势,字妥贴矣。次讲分行布白之章,求之古碑,得各家结体草法,通其疏密远近之故;求之书法,得各家秘藏验方,知提顿方圆之用。浸淫久之,习作熟之,骨血气肉精神皆备然后成体。体既成,然后可言意态也。《记》曰:“体不备,君子谓之不成人。”体不备,亦谓之不成书也。

作书宜从何始?宜从大字始。《笔阵图》曰:“初学先大书,不得从小。”然亦以二寸一寸为度,不得过大也。

学书行草宜从何始?宜从方笔始。以其画平竖直,起收转落,皆有笔迹可按,将来终身作书写碑,皆可方整,自不走入奇褎也。

学书宜用九宫格摹之,当长肥加倍,尽其笔势而纵之。盖凡书经刻石摹拓,必有瘦损,加倍临之,乃仅得古人原书之意也。

字在一二寸间而方笔者,以何碑为美?《张猛龙碑额》《杨翚碑额》。字皆二寸,最为丰整有势,可学者也。寸字方笔之碑,以《龙门造像》为美。《丘穆陵亮夫人尉迟造像》体方笔厚,画平竖直,宜先学之。次之,《杨大眼》骨力峻拔。遍临诸品,终之《始平公》。极意峻宕,骨格成,形体定,得其势雄力厚,一身无靡弱之病。且学之亦易似,吾教十龄小女作书,十二日便有意势,且有拙厚峻秀之气矣。

学书必须摹仿。不得古人形质,无自得性情也。六朝人摹仿已盛,《北史》赵文深,周文帝令至江陵影覆寺碑。影覆即唐之向拓也。欲临碑,必先摹仿,摹之数百过,使转行立笔尽肖,而后可临焉。

译文:

现今的学者,学习书法难以成功的原因,并非仅仅是他们自身懒惰,而是教育的过程缺乏有序性。孩童刚开始跟随老师学习,不先学习基础的小学知识而直接攻读大学的内容,舍弃对名物训诂的研究而直接探讨性理,因此有号称学人的人,当问到关于度数的实际知识时却一无所知。还有的人没有学习过文史就急忙写八股文,没有临摹过碑刻就匆忙开始写卷拓,这些都是颠倒错乱,失去了学习的顺序。就以临摹碑刻来说,也是不明白先本后末、先易后难的顺序,因为用力多而积累少,久而久之就会懈怠,畏惧而不敢尝试,这就是学习书法难以成功的原因。

学习书法是有顺序的。必须先学会执笔,这是肯定的。至于写字,首先要从结构入手,画线要平,竖线要直,先追求字体方正,然后再研究笔画往来伸缩的态势,这样字就会写得妥帖。接下来要研究分行布白的章法,从古代碑刻中学习各家结体和草书的法则,理解其疏密远近的原理;从书法作品中学习各家秘藏的笔法,了解提顿方圆的应用。经过长时间的浸淫和反复的练习,骨、血、气、肉、精神都具备了,然后才能形成自己的风格。风格形成后,才能谈论字的神态和气势。《礼记》中说:“身体不完备,君子称之为不成人。”同样,书法风格不完备,也称不上是成熟的书法。

学习书法应该从哪里开始呢?应该从大字开始。《笔阵图》说:“初学者应先写大字,不能从小字开始。”然而,大字的大小也应以二寸或一寸为限,不能过大。

学习行草书法应该从哪里开始呢?应该从方笔开始。因为方笔的字画平竖直,起笔收笔转折都有明确的笔迹可循,将来无论写大字还是碑刻,都能保持方正,不会走入奇怪的歧途。

学习书法宜用九宫格来摹写,应当把原字放大一倍,充分展现其笔势然后放大书写。因为凡是经过刻石摹拓的书法,一定会有瘦损,放大临写,才能更接近古人原书的精神。

在一二寸见方的字中,哪些碑刻的方笔字体最美呢?《张猛龙碑额》和《杨翚碑额》的字体都是二寸大小,最为丰满整齐而有气势,适合学习者临摹。一寸见方的方笔碑刻,以《龙门造像》最美。《丘穆陵亮夫人尉迟造像》字体方正笔力厚实,画线平直竖直,宜先学习。其次,《杨大眼》的字体骨力峻拔。临摹完这些碑刻后,最后可以学习《始平公》。极尽峻峭跌宕之势,形成坚实的骨架,确定字形,得到其雄浑厚实的笔势,使整体书法没有软弱无力的弊病。而且学习这些碑刻也容易上手,我教十岁的小女孩学习书法,十二天后她的字就有了意态,而且还显露出拙厚峻秀的气质。

学习书法必须摹仿古人。如果不得到古人的形质,就无法表现出自己的性情。六朝时期摹仿的风气已经很盛行,《北史》记载赵文深,周文帝命令他到江陵摹影覆寺碑。影覆就是唐代的向拓。想要临摹碑刻,必须先摹仿,摹仿几百遍,使转行立笔都尽肖原作,然后才能开始临摹。

原文:能作《龙门造像》矣,然后学《李仲璇》,以活其气,旁及《始兴王碑》《温泉颂》以成其形,进为《皇甫摐》《李超》《司马元兴》《张黑女》以博其趣,《六十人造像》《杨翚》以隽其体,书骎骎乎有所入矣。于是专学《张猛龙》《贾思伯》以致其精,得其绵密奇变之意。至是而习之须极熟,写之须极多,然后可久而不变也。然后纵之《猛龙碑阴》《曹子建》以肆其力,竦之《吊比干文》以肃其骨,疏之《石门铭》《郑文公》以逸其神,润之《梁石阙》《瘗鹤铭》《敬显隽》以丰其肉,沈之《朱君山》《龙藏寺》《吕望碑》以华其血,古之《嵩高》《鞠彦云》以致其朴,杂学诸造像以尽其态,然后举以《枳阳府君》《爨龙颜》《灵庙碑阴》《晖福寺》以造其极。学至于是,其几于成矣。虽然,犹未也。上通篆、分而知其源,中用隶意以厚其气,旁涉行、草以得其变,下观诸碑以备其法,流观汉瓦、晋砖而得其奇,浸而淫之,酿而酝之,神而明之,能如是十年,则可使欧、虞抗行,褚、薛扶毂,鞭笞颜、柳,而狎畜苏、黄矣,尚何赵、董之足云?吾于此事颇用力,倾囊倒箧而出之,不止金针度与也。若能如是为学,遍临诸碑,虽不学一唐人碑,岂患不成?若急于干禄,不能尔许,亦须依此入手,博学数种以植其干,厚其力,雄其笔,逸其韵,然后学唐碑,若《裴镜民》《灵庆池》《郭家庙》《张兴》《樊府君》《李靖》《唐俭》《臧怀恪》《冯宿》《不空和尚》《云麾将军》《马君起浮图》《罗周敬》诸碑,则亦可通古通今。若夫入手之叙,则万不可误耳。

书体既成,欲为行书博其态,则学阁帖,次及宋人书,以山谷最佳,力肆而态足也,勿顿学苏、米,以陷于偏颇剽佼之恶习,更勿误学赵、董,荡为软滑流靡一路。若一入迷津,便堕阿鼻牛犁地狱,无复超度飞升之日矣。若真书未成,亦勿遽学用笔如飞,习之既惯,则终身不能为真楷也。

译文:如果能写好《龙门造像》,接下来就可以学习《李仲璇》,以增添其生气,再旁及《始兴王碑》《温泉颂》来形成自己的字形,进而学习《皇甫摐》《李超》《司马元兴》《张黑女》来丰富其趣味,学习《六十人造像》《杨翚》来使其字体俊逸。这样,书法就已经有了明显的进步。

接下来,应专心学习《张猛龙》《贾思伯》以达到精通,领会其绵密奇特的风格。到这一步,练习需要非常熟练,书写需要数量极多,这样才能持久而不变。然后,可以用《猛龙碑阴》《曹子建》来纵其力,用《吊比干文》来肃其骨,用《石门铭》《郑文公》来逸其神,用《梁石阙》《瘗鹤铭》《敬显隽》来丰其肉,用《朱君山》《龙藏寺》《吕望碑》来华其血,用古碑《嵩高》《鞠彦云》来致其朴,杂学各种造像来尽其态。最后,用《枳阳府君》《爨龙颜》《灵庙碑阴》《晖福寺》来造其极。学到这个地步,就差不多成功了。

尽管如此,还不能止步。上通篆书和分书以知其源,中用隶书之意以厚其气,旁涉行书和草书以得其变,下观各种碑刻以备其法,观赏汉瓦晋砖以得其奇。深入研习,反复琢磨,心领神会,如果能这样坚持十年,那么就可以与欧、虞并驾齐驱,与褚、薛并肩同行,超过颜、柳,而从容驾驭苏、黄,又何足道哉赵、董呢?我在书法上颇下功夫,现在倾囊相授,不仅仅是传授技巧而已。如果能按照这样的方法学习,遍临各种碑刻,即使不学唐人的碑刻,又怎么会担心不成功呢?如果急于求成,不能如此,也必须按照这个方法入手,博学数种碑刻以植其基础,厚其力,雄其笔,逸其韵,然后再学唐碑,如《裴镜民》《灵庆池》《郭家庙》《张兴》《樊府君》《李靖》《唐俭》《臧怀恪》《冯宿》《不空和尚》《云麾将军》《马君起浮图》《罗周敬》等碑,那么也可以做到古今贯通。至于入手的顺序,千万不可有误。

书法风格形成后,如果想学习行书以丰富其形态,那么应学习阁帖,接下来学习宋人的书法,其中以黄庭坚最佳,他的书法力量充沛且形态丰富。不要一开始就学习苏轼、米芾,以免陷入偏颇和浮华的恶习,更不要误学赵孟頫、董其昌,以免走上软滑流靡的道路。一旦误入歧途,就会陷入无法自拔的境地,再也没有机会超越和飞升了。如果楷书还没有练成,也不要急于学习快速用笔,一旦习惯了,就会终身无法写出真正的楷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