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65年毛泽东重回井冈山,半路车辆抛锚,毛泽东:把我的水给它喝

 乘风而来plus 2024-04-13 发布于湖北

1965年,毛主席在离开井冈山36年后,又重新回到了他曾经战斗的地方。

这次回到井冈山,他的兴致特别高,不仅写了两首诗词,还即兴唱了一段红军改编的《空城计》。

路上还有一件趣事,毛主席乘坐的汽车在半山腰上抛锚,工作人员正急的团团转时,毛主席大手一挥:把我的水给它喝。

毛主席的饮用水,能解决车辆抛锚的问题吗?

一 黄洋界上炮声隆

“你能不能同我一道上井冈山呀?”

1965年4月的一天,当湖南省委第一书记张平化踏进武汉东湖梅林宾馆来见毛主席时,毛主席问了他这么一句话。

自从毛主席1929年带领红军离开井冈山,开辟新的革命根据地,到如今已经36年了。

他经常做梦梦到这个曾经战斗过的地方,所以看到张平化这位井冈老战友之后,才萌生了让张平化陪自己回井冈山看看的想法。

于是在汪东兴的协调安排下,5月21日结束对湖南的考察后,毛主席就张平化等人的陪同下来到江西考察。

来到江西境内后,他们在永新县吃过午饭后,就直奔海拔1343米的黄洋界而去。

1928年8月30日,敌人趁着红军主力在赣西南的工夫,集结大军向井冈山杀来。

当时井冈山留下的守军还不到一个营,他们凭借天险,打退了敌人的多次进攻,用受伤几个人的代价,消灭了200多名敌人,最终等回了大部队。

那门架在哨口的,从南昌一路带过去的迫击炮立了大功,一炮就打掉了敌人的团指挥所。

毛主席带领红军主力回师途中,听到山上传来胜利的消息后非常高兴,才有了“黄洋界上炮声隆”那句诗。

这次重回黄洋界,毛主席还特地告诉大家,因为山上潮湿,前两发炮弹虽然没有打响,但却烘干了炮膛,第三发这才打响了。

说到兴起,毛主席还即兴唱起了新编京剧《空城计》,唱完之后他又拉着大家在纪念碑前合影留念,足足在这里停留了40多分钟才心满意足地离开。

二 把我的水给它喝

离开黄洋界后,毛主席一行人的车队直奔红军当年的机关驻地茨坪。

去茨坪的山路虽然没有黄洋界险峻,但是坡度越来越大,时间一长,给毛主席开车的司机赵毅雍开始感到吃力了。

爬坡多了,也让水箱的水直冒热气,车头温度一高,没多久车就熄火了。

汪东兴等随行人员赶忙下车查看,听赵毅雍说明情况,大家考虑到天色不早,周围又没有水源给车降温,就劝毛主席换一辆车乘坐。

毛主席有个习惯,出门坐车从不轻易换车,听到大家的建议后,他就表示这辆车很好,司机也很好,他不赞成换车。

看着赵毅雍急的满头大汗,毛主席风趣地说,既然是“水开了”,那就加点凉水降降温。

他还告诉赵毅雍,说自己带来的饮水箱就有凉水,是准备路上喝的,你就把我喝的凉水先给汽车喝吧。

车加了凉水,很快再次发动,载着毛主席来到了茨坪。

1927年10月毛主席带着秋收起义部队来到井冈山时,茨坪还是一个只有十几户人家的小山村。

如今这里已经是一个由上中下、大小五井村簇拥的小城镇了,他们进城时,万家灯火伴随着喇叭中《十送红军》的歌曲,让毛主席感触很多。

当年他们在敌人的围追堵截下,一千多公里的路足足走了半个多月,这次只花了两天时间。

由此他感叹说能有今天的生活,离不开井冈山人民的支持,也少不了在井冈山的艰苦奋斗。

下榻宾馆后,毛主席还特地让工作人员每天午餐都给他蒸一小红米饭。

三 指名要见“袁嫂子

毛主席在茨坪住了一个星期,了解当地的建设和人民生活情况、重新走一走熟悉地方。

他还特意提出,要见一见袁文才和王佐两位烈士的遗孀。

5月26日,当袁文才的遗孀谢梅香老人来到毛主席面前时,不等工作人员介绍,毛主席就快走几步,握着谢梅香的手,亲切地叫她“袁嫂子”。

秋收起义部队能在井冈山立足,少不了袁文才和王佐两位烈士的帮助。

从刚开始接触的不信任,到被毛主席的个人魅力折服,两位绿林出身的好汉,不仅加入了红军的队伍,也和毛主席结下了很深的情谊。

他们和毛主席称兄道弟,毛主席也很自然地称呼他们的妻子为“嫂子”,时隔30多年,他还能一眼认出“袁嫂子”。

听到熟悉的称呼,谢梅香忍不住泪如雨下,嘴里喃喃地叫着袁文才的小名“选三”,说毛主席回来看你们了。

听到谢梅香的话,毛主席也忍不住红了眼眶。

袁文才、王佐两位烈士被错杀,一直让毛主席惋惜不已,他也一直关心两位烈士家属的生活情况,曾请有关方面妥善照顾。

当毛主席再一次询问谢梅香有没有需要帮助的地方时,谢梅香提出,自己只想到毛主席当年住过的八角楼去看一看。

从那之后,谢梅香就成了八角楼的义务讲解员。

送走谢梅香,毛主席还惦记着井冈山的其他乡亲,临走之前,他又专门抽出时间,让汪东兴安排他见一见井冈山的乡亲们。

5月29日下午四点,茨坪宾馆门外人声鼎沸掌声不断,从茨坪、拿山、罗浮等山村赶来的乡亲们,都在这里等着见毛主席。

看到毛主席走出大门时,人群瞬间爆发一阵欢呼声,掌声伴随着“毛主席”来了的欢呼声,持续了很久很久。

更多的乡亲守在公路两边,等毛主席和和大家合完影后,就在乡亲们的夹道欢送中,登上汽车离开井冈山,结束了为期七天的故地之旅。

结语:

井冈山时期酝酿下的星星之火,不仅对中国革命意义重大,在毛主席的革命生涯里同样重要。

当年他以凌云之志,在九死一生间,带领队伍在这里开辟了一个全新的革命根据地。

从1927年到1965年,回首往事,三十八年犹如弹指一挥,正如毛主席在《重回井冈山》两首词中写的那样,“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

这是胜利者才有的胸襟和气魄。

参考资料:

1、毛泽东重上井冈山——汪东兴日记[J].湖南党史月刊,1992,(03):5-10+4.

2、毛泽东千里来寻故地[J].湖南党史,1994,(S1):33-35.

3、1965年毛泽东重上井冈山,党史频道,29130227.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