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蜀夏(三星堆)二十 : 营盘山文化族群的夏属性、女娲西迁和神农天子对川西的统治

 澴川黄饮冰 2024-04-15 发布于湖北

追踪夏朝 第三篇  蜀夏(三星堆)

第二十章 营盘山文化族群的夏属性女娲西迁和神农天子对川西的统治

以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为标志的古夏王国,是距今6000年大洪水和大海浸消退之后出现的最早具有中国性质的超地域王国。古夏王国的历史分三期,即女娲王朝期(前40003500年)、北女娲南神农分治期(前36003020年)、神农王朝期(前30202495年)。

对于古夏王国的纪年,我在《古夏王国纪年与黄人、黄帝和黄帝王朝年表》一文中论述过。转录如下:

约公元前4000年,从豫东鲁西南逐步西迁到豫西的女娲集团与从半坡东迁到豫西的神农氏族结成婚姻联盟,神农氏承袭伏羲称号,为神农伏羲氏。建立女娲为帝君、神农为王君的古夏王国。考古对应的是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

约公元前3600年到3300年,由于小冰期的影响,古夏王国向北防御、向南扩展。女娲氏族与神农氏族逐渐分离。分离的原因是,在小冰期内神农伏羲氏逐渐向南发展,神农伏羲氏南支逐渐强大起来,有了不再承袭伏羲称号的趋势,逐渐发展到恢复神农氏的称号在南方称王。

公元前3300年到3020年,女娲氏族分裂。女娲一部西迁河湟、祁连,其考古文化是马家窑文化;一部处北中原,演化成了有蟜氏;北中原炎帝姜人、黄帝黄人、两昊昊人成为北中原主要势力。

约公元前3020年前,神农统一南中原两湖地区,把西王母集团纳入自己麾下,蚩尤氏族成为了神农的子氏族。

约公元前3020年,神农登天子位,尊伏羲为天帝。神农携蚩尤北伐,恢复了古夏王国对北中原的统治,建立北中原神农天子体制。

约公元前2800年后,因外星撞击事件,天子神农氏从豫西南撤,入居江汉地区的石家河。蚩尤作为山农的代表,居住在豫东北鲁西地区,大约前2700年前,蚩尤和炎姜发生矛盾,炎姜和鼋黄联合第一次击杀蚩尤于中冀。蚩尤氏族南归江汉。

约公元前2600年蚩尤奉神农天子之命北上,再次北伐。

公元前2600年后处于北中原的神农势力是蚩尤。对公元前2600年到公元前2500年之间的北中原的氏族征战,天子神农氏基本失去了控制力,所以说“神农世衰”。但是神农天威还在,蚩尤忽视了神农的存在,轩辕黄帝却正是利用了神农的天子余威,取得了神农氏的授权,占据了道义的最高点。轩辕黄帝于前2500年前后平定了北方氏族纷争。

在黄帝平定了北方氏族纷争之后,自然就会“代神农氏为天子”。大约前2494年,轩辕黄帝登天子位,建立黄帝轩辕王朝。由于轩辕氏族崛起于大夏高原,所以轩辕王朝也是大夏王朝。大夏处于古夏和夏朝之间,所以我又称之为中夏王朝。

一、营盘山文化族群是古夏人的一部分

1、营盘山文化受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的影响很大,也就是受古夏人文化影响很大

从考古上看,营盘山遗址是典型的旱作农业,种植粟黍,跟其北部的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一样。

营盘山遗址出土相当数量的彩陶碎片,这跟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具有文化上的共同性,特别是在彩陶上受马家窑文化的影响很大。

营盘山遗址墓葬是袋状灰坑葬,袋状灰坑葬更流行于黄河上游一带,也就是营盘山文化已被的区域流行。

2、营盘山也流行“陶人面”,陶人面就是庙底沟文化时期的夏图徽,所以营盘山族群是古夏人性质

营盘山遗址出土的陶人面

大溪文化陶人面

庙底沟文化陶人面

马家窑文化夏族徽(夓)

夓族徽一直在发生变化,但“人面”或“人头”始终是“夓”族徽的中心,所以曾经夓族徽被省略成“人头”或“人面”。我也曾经说过,我的家族祭祖,就会说“脑壳儿们回家吃饭”“脑壳儿们回家接钱去用”,这里说的“脑壳儿”,就是“祖灵”的意思。
庙底沟文化、大溪文化、川西营盘山文化,其出土的陶人面,就是简化成“人面”或“人头”的“夓”。而马家窑文化夏族徽,则是进一步深化和写实华的夓族徽,祖灵(人面)、主祭人(双手)、被献祭人(被双手捉住的裸体人)同处一个祭祀场景,给人以无以伦比的震撼和冲击。

   3、营盘山文化族群属于古夏人戎夏族群

距今6000年到5600年上古中国主要族群分布图

对古夏人我已经作了多次的论述。古夏人就是生活于上古中国中部、西部的农耕畜牧渔猎族群。这个族群的族徽就下夏族徽。其考古文化是仰韶文化。仰韶文化的上游文化是大地湾文化和裴李岗文化,下游文化是中部、西部的龙山文化,进一步演化成夏朝。

据考古专家陈剑介绍,早年他们在距今5000多年前的营盘山遗址曾发掘先民遗骸,并进行过鉴定,确认为蒙古人种。所谓的蒙古人种,就是华夏人种。

二、桂圆桥二期晚期在农业形态上的根本性变化产生的首要原因是神农对川西的统治

考古已经证明茂县营盘山遗址的考古揭示营盘山文化来自黄河上游地区的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桂圆桥居民又是从川西高原迁徙而来的。

桂圆桥一期、二期中期的原始农业状态跟川西高原上的原始农业状态是一致的,这当然支持了川西高原上的居民(典型代表是茂县营盘山遗址居民)在距今5000多年前已经迁徙到了成都平原北部的很多地方(典型遗址代表是桂圆桥遗址)。川西高原的移民在成都平原,完成了农业由粟作农业到以稻作农业为主体、以粟作农业辅助根本性转变。这个从粟作农业到稻作农业的根本性改变的首要原因神农对川西的统治

以庙底沟文化为标志的早期古夏王朝控制着当时上古中国的核心区域

距今5600年,古夏王朝权力转换示意图(123456

3300年女娲氏从河洛地区西迁,在黄河上游地区及甘肃,青海境内的洮河、大夏河及湟水流域和凉州的谷水流域一带生活,发展出了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向西发展的一种地方类型——马家窑文化。女娲氏西迁,进一步加强了古夏人的中心族群华夏族对上古中国西部的统治。

3020年,神农氏为古夏王朝天子,接手女娲氏对古夏人行使统治权,成都平原和川西的古夏人,归属神农天子统辖。因为此时的神农天子以江汉为统治中心,稻作农业是其主导农业、粟作农业是其辅助农业,所以川西高原的移民在成都平原,完成了农业由粟作农业到以稻作农业为主体、以粟作农业辅助根本性转变。

三、成都平原上的大邑大邑高山古城可能是神农性质的古城

大邑高山古城遗址位于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大邑县原三岔镇赵庵村古城埂,海拔高度494.5米,地处成都平原的西南边缘。考古出土了大量石器、陶器以及墓葬、人祭坑、奠基坑、水井、建筑遗存等遗迹大邑高山古城属于宝墩文化最早的古城。

大邑高山古城居民以水稻为主食,驯养有猪狗大邑高山古城居民的植食很丰富。专家闫雪说,他们通过浮选等考古手法对土样进行了分析发现里面有水稻、黍、粟、薏米、苍耳等植物的种子。

闫雪说,“根据我们鉴定经验,出土的水稻能够占到90%的比例,说明水稻是当时人们的主食。”这也进一步证明了高山古城遗址的文明受到长江中游的影响较大。

守长江中游影响的考古证据还在于“拔齿”现象。考古专家们在部分遗骸中发现了“拔齿”现象。这部分遗骸的上颚两颗侧门齿均被拔除,并且这种现象均只出现在成年人骸骨中,儿童并未发现。所以这跟大汶口文化青春期“拔齿”现象不同,跟曲家岭文化时期江汉地区的“拔齿”现象相同在曲家岭文化时期,“拔齿”现象在考古上也有发现。

大邑高山古城遗址的灰坑内发掘出多个陶制纺轮在曲家岭文化也同样出土了陶制的纺轮。

为什么说大邑高山古城属于宝墩文化最早的古城呢?因为出土的陶器风格初步判定,高山古城遗址新石器遗存的主体年代处于宝墩文化的偏早阶段另外,还发现了一些略早于目前所认识的宝墩文化一期遗存的线索。

由于大邑高山古城建设时间最早,其建城年代应该处于神农氏为天子时期。早期南方古城的建设实际上跟战争的关系不大,跟防洪的关系更大。

四、宝墩文化和三星堆一期

宝墩文化是成都平原迄今为止能追溯到的最早的考古学文化,距今约45003700年,集中分布在成都平原。继1995年宝墩古城发现以来,随后温江鱼凫城、郫县古城、都江堰芒城、崇州紫竹古城、双河古城、大邑盐店、高山等史前古城等被发现,其中以宝墩古城面积最大、最为典型,考古学界由此将这类遗存命名为“宝墩文化”。

在三星堆一期,没有发现古城遗址,也没有青铜器出土。三星堆遗址最早一期文化遗存距今约4500-3600(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夏),约相当于成都平原的宝墩文化时期,重要遗迹有月亮湾、三星堆地点房屋建筑遗迹以及仁胜村遗址等。主要遗物有玉器和陶器两大类,其中,玉器有玉锥形器、螺旋形器等,陶器有平底或小圈足的盆、罐、壶等,花边口沿器占一定比例。这一时期没有出现青铜器,但已经出现规模较大的聚落。

黄饮冰随笔20240415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