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建构“有效权力”,必经“三重包装”

 z55j03b55 2024-04-17 发布于江西
有效的权力,才是权力。不能产生效用的权力,只是一种定义。
从权力的生成机制来看,获取权力者,都需要解决两个问题:
第一、是什么支撑了权力的现实意义。
也就是说,被赋予这种定义的权力,之所以生成,对于现实框架的意义逻辑是否闭环。比如能解决什么现实问题,通过权力的执行能产生怎样的效用等等。有效用,才能构成一定的持续性。
第二、以什么来保障权力的稀缺性。
任何权力的生成,都是有指向性的,一种是向下的管理,一种是效用的量化机制。因此,有效的权力,一定是基于认知结构和价值模型的,是一种利器。利器,不可能人人可得。
所谓稀缺性,就是这种所谓利器的另一种表述,实际上就是要把权力用到极致,以产生最大的效用。权力,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以其极端的稀缺性和巨大的效用性,成为了世人追逐的目标。
而权力要获得尽可能的有效性,从人类权力史的演变来看,始终没有偏离三重“包装”。这种包装,可以理解为一种运转装置,或者说是一种对人性认知逻辑的利用。

01
第一重:授权机制。
无论是“皇权神授”、“代天牧民”,还是“天赋人权”,等等,都不过是在建构一种权力的授权机制,也即为权力的来源,进行隆重的溯源式、合法性编码。
编码成功,权力的授权机制,就获得了合法性。
所谓编码成功,即以可能的手段,使得大多数不再表示质疑,或者挑战。也就是说,只要这套编码所在的框架系统,其成员大多数不表示反对意见,那么,这种编码背后所描述的权力,就获得了有效性。
就像所谓的公知,之所以被称为公知,就是其获得了足够规模群体的认可。基于此,公知的言行,就会形成一定程度的权力效力。也就是,公知的某条建议,就会立刻获得响应和支持,这就是权力的效用表达。
当然,授权机制,只是解决了出处问题,一方面解决来源问题,一方面解决响应规模问题。两个问题都解决了,权力有效性的初始值就构成了。

02
第二重:触达隔绝。
所谓触达隔绝,实际上就是建构权力的威严感,其底层逻辑就是稀缺性。因此,触达隔绝,本质上是建构起所谓的“圈外人”、“门外汉”的认知惯性。
如果以狭隘的视角看,这种触达隔绝,可以说,是为了保持权力在某种程度上的高高在上,或者是为某种“权力参与范围”设置障碍。这种障碍越多,权力就越走入稀缺,这取决其参与机制的不断被狭隘化。
而如果以程序机制来看,这种触达隔绝,却是在以可能的措施,独一参与进行“精挑细选”,是为了保证权力有效延续的高水准。高水准,意味着,只有极少的群体,可以进入到权力范畴。
但是,这种触达隔绝,有一点始终是共通的,即无论是物理属性的隔绝,还是认知层面的隔绝,都是在有意塑造大众与权力之间的信息差和认知差。基于这一点,权力,似乎会更倾向于走向精英权力。

03
第三重:效用量化。
毋庸置疑,即使在授权机制和触达隔绝层面,都做到了满分,如果没有实际的效用,那么,这种权力也必然会陷于“定义”,而不会产生实质的意义建构。
也就是说,只有产生出可以计量的效用,才能说这种权力的效用,闭环了。任何逻辑建构,只有闭环,才能进入可持续性。
因此,凡是权力,想要获取可持续性,就必须把权力从定义编码,转变为实际世俗功利。并且世俗功利的覆盖面越广,效用值越高,那么,这种权力的定义编码就是有效的。否则,就纯粹是自娱自乐。
当然,也正因此,每种权力都在努力把权力的使用,用可计量为导向。只是,这种可计量,一种是给人看的,一种是不能给人看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可计量的,往往是可算计的原因所在。
就像有人说,我是谁谁谁,但是,没有数据支撑,那么,这个谁谁谁就只是个定义。而如果有数据支撑,但是,这个数据不对题,那么,就纯属闹剧了。

04
权力,是一个广义概念。每个个体都可以在自己的领域,构成为某种权力模式。
但是,不管是哪种权力模式,都必须经过这三重包装。授权机制,是师出有名。触达隔绝,是技术壁垒。效用量化,是权力验证。
真正有效,并能持续的权力,三者缺一不可。如有缺,要么是收割心态,要么就是心太大。

◆◆◆ 关于阅读书单 ◆◆◆

窥破权力逻辑,才能捕捉到最大的“变量”(无相楼第2期书单)

修行路上,必读的5本书(无相楼第1期书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