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科举与北京 北京孔庙的进士题名碑

 文化龙乡 2024-04-17 发布于河南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郑亦宁

  在唐代,学子中了进士后会于大雁塔内题名,北宋起开始设立进士题名碑,均未立于北京。直到元朝,北京才出现进士碑。史载1315年,元仁宗命人将所取进士的姓名、籍贯和名次刻于石碑,立于孔庙,成为北京第一批进士碑。明清两朝沿用这一制度。北京孔庙至今保存着元、明、清三朝总计198块进士题名碑,共刻有51624名进士,其中包括著名的张居正、王阳明、纪晓岚、曾国藩、沈钧儒等人。这些碑刻是北京与科举文化渊源的见证者。

  在这198块题名碑中,元代仅存3块。据前人考证,元代本有9块,其中6块被抹去字迹,改为明碑。元朝题名碑寥寥无几,非常宝贵。孔庙所藏分别为顺帝至正十一年(1351年)、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以及一座查不清年代的国子题记碑。

  明代立于北京孔庙的进士碑共77块,大都保存完好。明初定都南京,所以前11次殿试在南京举行,进士题名碑也都存于南京。北京孔庙的石碑则为永乐、宣德、正统、景泰、天顺、成化、弘治、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天启及崇祯朝的。其中明宣德二年(1427年)的石碑乃孔庙现存的唯一一块大青石碑,其余均为白色大理石。另外,景泰五年(1454年)的碑因残破过度而无法再在孔庙中立于露天。

  明朝题名碑的碑首基本刻有“赐进士题名记”的字样。碑身刻写正文,内容共分两部分:先刻皇家诰示,申明朝廷开科取士的目的,配以溢美之词;接下来就是正式的进士名录。

  清代的进士题名碑最多,共118块。碑首所刻为开科时间加“进士题名记”,如“壬辰科进士题名记”。碑身亦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先申明立碑目的,如“奉天承运皇帝制曰道光×年×科×月×日策试天下贡士×××等名第一甲赐进士及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故兹诰示”,并无过多赞颂之词;第二部分就是按照三甲的顺序,刻写进士姓名与籍贯。

  清代题名碑很有特色。譬如,出现了两块均标明为“乾隆十三年”的题名碑,还有两块碑同注为“乾隆十六年”。貌似重复,经考其内容就会明白,这4块碑中有2块刻有“……策试八旗满洲蒙古汉军贡士……”而另外2块则是“……策试天下贡士……”显然前者记录的是清代特有的八旗科。

  清碑中还有翻译科进士碑。翻译科始于顺治八年(1651年),分为“满洲翻译”和“蒙古翻译”两科。乾隆年间,翻译科走向没落。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翻译科的报考人数还不及开考规定人数,这也反映出满语衰弱的过程。《清史稿·选举志》则感慨“所诏旨谆谆勉以国语为旗人根本,而应试者终属寥寥。”

  另外,顺治十二年(1655年)的进士题名碑则全为满文刻写,这应该是满、汉分榜录取的一个见证。

  孔庙的进士题名碑,古朴典雅,深沉内敛。它们伫立在此,历北京数百年之风雨,融无数学子之汗水,它们记录了进士们的喜悦,更见证了北京的历史以及我国科举考试文化,是珍贵的石刻文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