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识食物者为俊杰丨黄长贵:一面之缘

 长河副刊的书架 2024-04-17 发布于山东

江南人都知道,面食是一种待人以诚的接客方式。第一次见面,煮碗面条吃,暖胃又暖心。

小时候,看过母亲待客之道。平时,家贫无肉,养了几只鸡,下了蛋,母亲就一个一个集着。等有客人来了,母亲就煮面条,再加三个鸡蛋,以示欢迎与尊重。

我满十周岁生日的时候,父亲亲自磨好几百斤白面粉,母亲一盆一盆把面粉和水,揉成有劲道的面筋,然后,用擀杖滚成白皙面饼,挂在新绿竹杆上,做手工拉面。

花了近一天工夫,用祠堂里的大锅煮做出了江南拉面,分送给全村人享用,以此来表达对我十岁生日的祝福和喜悦。我知道,这是老家的传统习俗。

那一天,我剥了蛋壳、吃了鸡蛋面,感觉自己真的就长大成人了。剥了蛋壳,就是破了旧、迎来新。吃了面条,意味着天长地久。

面条在我印象中,就像老家一样刻骨铭心,也让我懂得了很多人世间的道理。

小孩出生后,初次到人间世,父母要煮面条,意味着庆生和祝福。也让我第一次了解“一面之缘”的含义。

每过一旬,父母都会给孩子庆生。吃生日面,自然是一种美丽可爱的习俗文化。

到了三十岁,父母还是会给而立之年的成年子女庆生。烧一碗面条,煮三个鸡蛋。

父母到了六十岁,子女为了表示孝顺,也会主动传承“生日面”文化。或者亲手煮一碗热气腾腾的寿星面,或者请外卖送一碗清淡可口的长寿面。让父母感受到“六十花,甲天下”的喜悦与幸福。

一面之缘,在上班族中。

赶早班的人,进个早餐店,就有“面点”可吃。

为了图个快捷方便,许多人都会点一碗面条。或煮面、或炒面、或伴面。吃味不同,感觉却一样很享受。

一面之缘,在旅途之中。

旅行时,身心俱疲,一旦遇见了“面馆”,那自然是第一选择。

“来一碗吧!加点肉丝、香菇。”然后,看着碗里袅袅升起的热气,慢慢分享“面前”的风景。

如今,一面之缘,已不仅只是江南人的土著文化。

改革开放以后,全国出现了休闲旅游热。

机场、高铁、高速,等等,都建有餐饮驿站,出现在公共场合的桶装面、方便面、麻辣面、牛肉面等等,既可以作为三餐四季的食物,又可以当零食。

确确实实让人感觉到了不一样的一面之缘。

我带博士生到古村游学,开展教育调研活动,杭州市桐庐县富春江镇茆坪古村,有回乡大学生反哺家乡创业的“面对面煮业”。

我觉得店招名副其实,也很应景,还体现了大学生自主创新精神。

“面对面”既有实实在在的饮食理念,又有真真切切的精神寄托。“煮业”,那就是平平淡淡的烟火人世间。

这样一爿店,一个民宿,一次体验,我感受到了当代年轻人最具创造力、最有想象力、最爱接地气。

我走进上海广富林文化遗址公园的寺庙里,本只想去看看吃斋面的情景。甫踏进禅膳门,就闻到一股淡淡的面味清香,似乎是接受到了佛陀的体香一样暖心。

我干脆择一桌坐下,慢慢体验“一面之缘”。

很快就有一衣着灰色袈裟年轻女子,轻轻问我一句:“侬沏面伐?”我知道她是用沪语表示更接近更亲切。

她问我是否吃面,因为还有其他主食。进来了,都是免费体验。

当一回佛徒,这叫意识不强精神补,体验一下也知足。

我是第一次在寺庙里看到,又如此庞大的“吃面大军”,尽管只是体验,但是,依然还是很受关注和重视的。俗名“一面之缘”,在此一举,令人仰叹。

国人的确都喜欢吃面食。北方有小麦,更是面条的主产地;南方有杂粮面,也是面条消费的重点区。

我有个老乡,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出差到山东,在德州车站餐饮店准备吃饭。

老乡看见店招是餐饮店,就用“方言”问:“有面条呷哺?焐碗面吧!”结果,店主端来了五碗面。

为什么呢?因为“焐”谐音“五”。“焐”江南土话是“烧、热”的意思。结果,一面之缘,一场误会,成了一个小笑话。

可是,正因为有此一笑,可见面条是普遍受到消费者欢迎的食物。

北方有个文友,受我之约,本是“一面之缘”,我征求对方饮食习惯。她爽快地问我:“为什么不能和你一样呢?”

我理所当然地告诉她:“我们南方人待客礼仪,第一次见面,就得吃面。意味着天长地久。也祝福身体健康长久。”她二话不说,要我赶紧定下来。

我请她吃了一顿面食,佐料有鸡蛋、牛肉、猪肉、鸡肉、鱼肉、鸭肉。还有江南野青果、野草头等等。

她高兴地对我说:“这碗面,可真不简单啊!您是备足功课的吗?”

我笑着告诉她:“进了江南门,就是江南人。吃碗面,见了面,面对面,友好可亲。”

三月三,是一个节日,主要是曲水浮觞,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就是要在早餐吃一碗面条,“曲曲弯弯”“地久天长”。

我家是五代同堂其乐融融的大家庭。百岁父亲说:“进屋的,就是客;一碗面,是礼节。”母亲笑着说:“吃了一碗面,心里有想念。”

就因为我们热情好客,以面待客,至今,还保留着“一面之缘”的好家风。

好好吃碗“中国面”,淡淡清香、绵绵长长,一面之缘,希望国人都有一颗平常心、爱国心。

【作者简介】

黄长贵,江南人,黄庭坚后嗣,记者、学者、诗人、作家。心理咨询师、高校兼职教授、自由撰稿人。

■作者:黄长贵  ■编辑:王晓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