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郏县三苏祠和三苏坟早在1963年就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首批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切实保护好、利用好郏县三苏祠和三苏坟,1983年,郏县县委、县政府成立郏县三苏纪念馆,解决了郏县三苏祠和三苏坟历史以来从没有管理机构的现状。 三苏坟外有广庆寺和三苏祠,均为宋元遗存,祠内古柏森森,青竹滴翠。苏轼生前曾多次来广庆寺,每次来都会与僧人叙谈,苏轼死后,宋高宗还亲为广庆寺赐名。寺院里的僧人日夜守护苏坟,每逢春秋大祭和苏轼兄弟的祭日,都要为他们超度安魂。三苏祠殿建于元代至正年间,内有三苏彩色塑像,殿内外有金、元、明、清石碑,清代的“三苏先生佳城图”碑尤为突出,出广庆寺即为小峨嵋山。 中科院院士、第七、八届全国政协副主席苏步青为郏县三苏纪念馆题写馆名。 三苏坟由三苏陵园、广庆寺、三苏祠三部分组成。三苏陵园,总面积14800平方米,坐北向南。步入神道,古柏相映。甬道两侧有石柱、石马、石羊、石虎、石狗、石人相对排列,仪仗严整。陵园门两侧蹲一对石雕雄狮。进入红漆大门,迎面是一座高5米、宽3米的红石牌坊,横眉镌刻“青山玉瘗”4个苍劲有力的大字,背面是明代进士、浙江右布政使王尚絅的《祭三苏先生文》。左右石柱隶刻苏轼《狱中示子由》词句:“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过石坊,东边有斋房5间,是过去官宦、名流祭三苏吃素沐浴之处。正中为飨堂,系康熙四十七年重建,堂内立有各代碑刻、四壁嵌有众多石碣。堂后为祭坛,坛后三冢隆起,中为苏洵衣冠冢,东为苏轼墓,西为苏辙墓。三墓西南一字排列6个墓冢,为苏轼六公子墓。园内有古柏588株,多为明清时所植,枝繁叶茂,苍翠挺拔。 由于宋时“三苏坟”地处许(昌)洛(阳)古道,是四川进京(开封)的必经之地,历代文人墨客、官宦黎民和赶考举子都会到此祭奠苏轼,求得苏学士庇佑。 苏轼兄弟是四川眉州人,如果没有专门了解过苏轼的埋葬地,大多数人以为苏轼葬在四川省,其实并非如此,苏轼兄弟都葬在河南平顶山市郏县县城西北巧公里小峨眉山下的箕形山坳里苏坟村东南处。 眉州距离郏县遥遥千里,为什么舍弃故乡而葬在中原呢?而且是不知名的郏县? 没有去汝州做官 去过郏县小峨眉山 苏轼先是平步青云,经历短暂的繁华后,他的人生之路变得极其坎坷,似乎没有哪位文人比他的仕途更坎坷了。 苏轼20岁进京赶考就中了进士第二名,得到了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的赏识,欧阳修可以说是苏轼的伯乐。 进入官场之后,因为政见不同,苏轼一直夹在新旧两党之间,遭受排挤,以至于被贬得越来越远,几次险些丢了性命。 因为受到排挤,所以苏轼一生大多在地方做官,他做了许多救民于水火的事。 对他来说,杭州是让他最安心惬意的地方,广东惠州是他苦中作乐、贪食荔枝的地方,海南儋州是他经历最奇的地方。正如他自己所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郏县三苏坟牌匾由书法家启功题写。 古代文人常常讲究落叶归根,所以苏轼最应该被埋葬的地方是他的家乡四川眉州的祖坟,可是苏轼死后为什么不选择回乡呢? 其实苏轼生活得很艰难,他还为此想了一个控制花销的做法:把自己每月所发的俸禄分成30份挂在梁上,每天只取一份钱买柴米油盐。 可见其生活的艰难程度,他又如何能耗金银让儿女扶柩回乡呢?而且他还是戴罪之身,身陷党争,也生怕死后回乡会连累家乡的亲人。 如果苏轼不能选择回乡,那么他葬在任何一个他被贬过的地方也不会引起后人的疑问。 他自己也曾想选择他待过的常州作为终老之地,而且他也是在常州逝世的,但他为什么没有选择葬在常州或是其他的贬所呢?而是这个他不曾待过的河南郏县? 郏县在北宋时属于汝州,苏轼确实曾奉命到汝州任职,但是因为途中盘缠耗尽,又痛失爱子,他也生了病,所以最终没有去汝州做官。 后来苏轼是去过汝州的,他不仅仅是在旅途中匆匆看过汝州的风光,而且和他的弟弟苏辙一同游玩了汝州,那时他弟弟正做汝州知州。这样看来,苏轼与郏县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怎样发现苏轼葬于郏县?1969年,当地生产队在浇灌农田时,发现被水冲开了一个墓穴,考古人员从墓穴挖掘出墓志铭两合,苏仲南铜制印章一枚,白瓷小碗一个。墓志铭写有“宣和五年十月晦日,合葬于汝州郏城上瑞里先茔之东西巽隅……”由此推断其父苏辙葬于其对应的西北方向,经专家考证,印证苏轼、苏辙葬于郏县的真实性。 关于苏轼为什么会葬在郏县,传言苏轼被贬岭南,要举家搬迁,又缺少路费,所以想到了在汝州做官的弟弟,他于是去寻找弟弟筹措路费。 来到汝州后,弟弟带他游历汝州风光,苏轼在这里小住十多天,其中兄弟就曾去过郏县的小峨眉山。 据说,兄弟登上郏县境内的嵩山旁支箕山,他们看见山脚下的两座小山峰像两道蛾眉,弯弯的并列在箕山以南,十分像家乡的眉山,而且此地北靠嵩山,南面汝水,是个百年后不可多得的安静居所。所以,他决定百年后埋葬于此。 但这个说法却经不起推敲。若说小峨眉山酷似峨眉山,实在无理。四川的峨眉山奇而险,又有几分葱翠俊秀,往往烟雾环绕山峰,使人流连忘返,恐怕家乡的眉山是苏轼心中永远的归属和记忆。 但是郏县的小峨眉山只是两座小山峰,山峰低而平,正如中原的大多数山一样,绵延不断,但起伏不大,而且也没有南方的山葱翠俊秀。所以郏县的小峨眉山并不像苏轼家乡的眉山。 如果说郏县这里风土好,适合埋葬,而且又离北宋都城开封比较近,所以在这里安葬的话,似乎也经不起推敲。 苏门后代葬在郏县 成为苏家异乡的祖坟 嵩县离开封并不近,相隔数百公里,若要选择风水好的地方,以北的嵩山脚下也可选择,那里也是许多文人理想的安葬之地,苏轼也曾有过归隐嵩山的想法,为什么没有葬在嵩山脚下,只葬在了嵩山的旁支箕山呢? 这还要从苏轼临死前的遗愿说起。苏轼和弟弟苏辙兄弟情深,他对身后事的安排可从二人来往的信件中了解一二。 苏轼给弟弟的信件中曾写道:死后的葬地请弟弟一人决定,不用拘泥于礼俗耗资甚多来买葬地,如果是还未安葬的侄媳妇可用的墓地,那么我也没什么不可以用的。 由此可见,苏轼兄弟已不打算回蜀中安葬,而是打算在中原就近安葬。而且考虑到苏家的经济状况,苏轼要求一切从简。 苏轼生命的最后一刻是在常州结束的,当时朝廷要重新重用他,他接到诏书赶往京畿,岂料在中途一病不起。这时,陪伴苏轼最久的妻子王闰之早已离世,最懂苏轼的朝云也在岭南不幸死去,苏轼的身边只剩一个小儿子,所以他把身后事托付给弟弟苏辙。 苏辙第33代后人苏明奇祭拜三苏坟。 从苏辙给他写的墓志铭中可以看到苏轼临死前留下的遗言,他说:我死后把我葬在嵩山下,请你为我写墓志铭。这样可以看出苏轼明确的遗愿了,可是苏辙为什么没有把苏轼葬在嵩山的正脚下,而是小小的郏县呢? 其实,苏辙晚年为避祸一直居住在颍川、汝南一带,这就离郏县很近,而且郏县的箕山在古人的认知里也属于嵩山。苏辙的安排既遂了兄长的遗愿,又让兄长离自己很近,可以随时看望,可见其兄弟情深。 苏轼葬在郏县的原因很明了,但是又一个疑问产生了,为什么苏门父子三人都葬在这里呢?难道他们不想魂归故里吗?苏轼的父亲苏洵不是已经安葬在蜀中了吗?难道要为儿子再迁到中原?似乎没这个道理。 了解苏轼的人都知道苏轼兄弟情深,他们甚至说过:来世仍要做兄弟。苏轼既然葬在中原,作为弟弟的苏辙怎么舍得让兄长一人埋葬他乡。 其实在苏辙为兄长选择墓地时他就考虑到了,他之所以选择离自己比较近的地方,为的就是兄弟二人死后葬在一起,不让兄长孤单。而且从这以后,苏门的后代都葬在了这里,这里成了苏家异乡的祖坟。 而苏轼父亲的坟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坟,而是一座衣冠冢。是在苏轼兄弟逝去的200多年后,后人觉得从蜀中到中原相距甚远,苏轼父子魂灵来往不便,为了纪念和告慰兄弟二人,就为其父苏洵造了一座衣冠冢,从此有了三苏坟。 诗句表达钟情嵩少地区 影响二苏对葬地的选择 苏轼为何会葬在河南郏县?许多研究均为依事理推测之言,缺乏直接证据。从苏轼、苏洵二苏留下的著述中找到内证,可以进一步探讨其葬郏的原因。 苏轼《别子由三首兼别迟》其二写道:“先君昔爱洛城居,我今亦过嵩山麓。水南卜宅吾岂敢,试向伊川买修竹。子闻缑山好泉眼,傍市穿林泻冰玉。遥想茅轩照水开,两翁相对清如鹄。”在这首诗中,苏轼充分表达了父子对嵩山周围地区的热爱。 绍圣元年(1094年),苏辙任汝州知州4个月,对嵩少地区的山水民情有了更具体的了解。在遭贬离开汝州南下的时候,就于嵩山东南麓颍昌买田安置子女。元符三年四月,苏辙遇赦便直奔颍昌居住。六月,苏轼从海南遇赦北归,由于政治原因,暂时落脚常州。 郏县的苏轼坟。 二苏宦迹几遍全国,为什么独独钟情于嵩少地区呢?这与北宋时代文人士大夫对生存环境的崇尚有密切关系。据《杨文公谈苑》载:“《春秋传》曰:'土厚水深,居之不疾。’言其高燥。予往年守郡江表,地气卑湿,得痔漏下血之疾,垂二十年不愈,未尝有经日不发。景德中,从驾幸洛,前年从祀汾阴,往还皆无恙。今年退卧颍滨,嵩少之麓,井水深数丈,而绝甘,此疾遂已。都城土薄水浅,城南穿土尺余已沙湿,盖自武牢已西,接秦、晋之地,皆水土深厚,罕发痼疾。”杨文公即杨亿,建州浦城(今属福建)人,字大年,生活于宋太祖赵匡胤晚年至宋真宗赵恒晚年,长期在朝廷任职,也曾外放汝州,晚年寓居颍昌。苏辙对这位前辈很推崇,受其“嵩少之麓水土深厚适宜人居”观念影响是难免的。 古人事死如事生。嵩少之麓适宜人居的观念还直接影响着二苏对葬地的选择,苏轼临终留下遗嘱:“即死,葬我嵩山之下。”死于江南,不返葬故里四川,而要葬于嵩山之下,其思想深处起决定作用的,不外乎杨亿表述出来的那种观念。这么说,还可以从苏辙留下的有关文字中找到直接证据。 崇宁元年四月,在苏辙为迁其嫂王氏的骨尘与其兄合葬所写的《再祭亡嫂王氏文》中说:“天祸我家,兄归自南,没于毗陵。诸孤护丧,行于淮汴,望之拊膺。自嫂之亡,旅殡西圻,九年于今。兄没有命,葬我嵩少,土厚水深。迈往告迁,及迨初妇,灵輀是升。”苏辙在安葬兄嫂之时也安葬了小儿媳八郎妇,其《再祭八新妇黄氏文》也曰:“嗟哉吾兄,没于毗陵,返葬郏山。兆域宽深,举棺从之,土厚且坚。”从“葬我嵩少,土厚水深”“举棺从之,土厚且坚”,可以看出二苏葬郏的根本原因是他们认为:嵩少南麓的郏县峨眉山“土厚水深”,既宜在世人之生存,当也宜过世人亡灵的安息。 进入河南郏县三苏陵园,面前有一座年代已久的石牌坊,牌坊上是四个大字“青山玉瘗”,这是后人对他们的赞颂和缅怀。两旁是苏轼的两句绝命诗组成的挽联,“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这是苏轼因“乌台诗案”入狱,在狱中写下的绝命诗,道出了无限辛酸和无奈。原来苏轼早就算到了自己无法魂归故里,连挽联都写好了。 三苏坟周围有588棵古柏,是明清时期后人为纪念他们种下的。奇怪的是,这些古柏苍翠挺拔的柏树主干都向东南方向倾斜。其实普通的北方柏树是挺拔笔直的,如果枝叶向东南还可解释,但主干怎么会也向东南倾斜呢?当地人说,这是苏轼兄弟怀念家乡感动了柏树,以致于柏树向东南方望去。 苏轼兄弟埋葬在距家乡千里的郏县,家乡是人心底最大的牵挂。但苏轼说过“此心安处便是吾乡”,安在当下,只要心安,哪里都是家乡。 来源:2023年《海南人大》杂志第10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