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师,请与学生“并肩同行”,而不是“双向奔赴”

 ★清馨齋★ 2024-04-22 发布于河南

有很多人喜欢把教育比作一场恋爱,说理想的教育是一场双向奔赴。

但,现实未必如是。

如果教育是双向奔赴,那么,知识由谁携带呢?当然是老师带着知识奔向学生或者是各自带着自己储备的知识朝着一个目标寻求相遇。

看起来,似乎没有什么问题。

但是——

如果是老师带着知识奔向学生,很有可能意味着知识被当作老师的“固定财产”。或者说,主要的知识掌握在教师手中。这种教育样态,从教师这个角度来说,教师主要是给予主要是付出,而没有或者少有获得。而理想的教育样态应该是师生相长。新时代的老师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学生也不再是“白纸一张”。好的老师不应该只有奉献自己,而应该和学生共同成长。

从学生这个角度来看,教师拥有知识,自己在奋力向他靠近,老师就有可能“高高在上”,距离感一下子被拉开了。因为我们要努力接近教师,学生就会努力去“发现”甚至“揣摩”老师的话里话外的意思,这样就让真正的学习产生偏差。好的课堂不应该只有教师的预设,还应该有师生共同的生成生成大于预设的课堂更加接近理想

如此看来,老师带着知识奔向学生,不仅不可能,而且不可行。

如果是老师选择奔向学生,很有可能会是一厢情愿!因为,当你选择奔向学生的时候,却有可能发现有的学生原地不动,有的甚至还在后退……因为,双向奔赴,教师很难对那些不动甚至倒退的孩子产生驱动。

换句话说,选择双向奔赴的老师,很有可能只能教好向着你飞奔而来的学生……

我认为,教师应该选择与学生同行,既不在他的前面,也不在他的后面,而是并肩同行。

1.并肩同行有利于师生平等关系的建构。师生关系的决定权在教师,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有利于“发自内心地尊重学生”;发自内心地尊重学生,有助于共同目标的达成。这一点,关键在于教师站的位置。

2.并肩同行有助于发现并支持学生成长。老师是什么,一个剂,一个催化剂。要想发生化学反应,必须和学生在一起。在一起,有利于发现问题;在一起,有助于学生接受帮助。这一点,关键还是在于教师站的位置。

3.并肩同行有助于教师自身的继续发展。老师不是蜡烛,不提倡燃烧自己带来光明。我们希望,在成就他人的同时也能实现自己。并肩同行,有利于教师审视自我;并肩同行,有助于教师向学生学习。这一点,关键仍然在于教师站的位置。

把学生真正放在驾驶座上”,教师可以在副驾驶座上和学生一起向知识,奔向未来职业幸福感油然而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