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113方——第58方,调胃承气汤

 谷山居士 2024-04-22 发布于上海

图片

1阳厥——喻昌医案(清)

黄长人犯房劳、病伤寒,守不服药之戒,身热已退,十余日后忽然昏沉,浑身战栗,手足如冰,举家忙乱,亟请予至。一医已合就姜附之药矣。予适见而骇之,姑俟诊毕,再三辟其差谬,主家自疑阴证,言之不入,又不可以理服,只得与医者约曰:此一病,药入口中,出生人死,关系重大,吾与丈各立担承,倘至用药差误,责有所归。医者曰:'吾治伤寒三十余年,不知什么扭承。予笑曰:有吾明眼在此,不忍见人活活就塊,吾亦不得已也,如不担承,待吾用药。'主家方才心安,亟请用药。予以调胃承气汤约重15克,煎成热服半盏,少顷又热服半盏。其医见热渐退,人渐苏,知药不误,辞去。仍与前药,服至剂终,人事大清,忽然浑身壮热,再与大柴胡一剂,热退身安。门人问曰:'病者云系阴证见厥,先生确认为是阳证,而用下药果应,其理安在?'答曰:其理颇微,吾从悟入。若阳证忽变阴者,万中无一,从古至今无一也编者按:三阳证亦有变为阴厥者,喻氏此语,未免过偏)。盖阴厥得之阴证,一起便直中阴经,唇青面白,遍体冷汗,便利不渴,身倦多睡,醒则人事了了,与伤寒传经之热邪转入转深,人事昏惑者,万万不同。诸书载阴阳二厥为一门,即明者犹为所混,况昧者乎?如此病先犯房室,后成伤寒,世医无不为阴证之名所惑,往往投以四逆等汤,促其暴亡,而诿之阴极莫救,致冤鬼夜号,尚不知悟,总由传派不清耳。'(《寓意草》)《名医经方验案》
论:阴证见厥,确认为阳证,是外感表病,燥热内侵,里阴外客也,所以见阴证四逆。
阳证忽变阴厥者,万中无一,从古至今无一也。此语是误,一,痉病其表失解,会有亡阳厥逆证。二麻疹其表失解,也会有亡阳证。皆是阳证,亡为阳亡阴厥证。最后都是用附子剂急救回阳也。
2 阳厥,就是伤寒表实,经阳内闭,燥热内侵,里阴外客,则手足如冰。
阴厥,即是阴盛内寒,阴盛发厥,阳厥不降,阴阳不交,而手足逆冷。
如厥阴三,凡厥者,阴阳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虚家也然。
阳厥者,外感伤寒表实证。阴厥者,内伤里虚阴寒证。皆是阴阳不交的厥逆证。

2癫狂——张子和医案

一狂人,阴不胜阳,则脉流薄厥,阳并乃狂。《难经》曰:阳极则狂,阴极则颠。阳为腑,阴为脏,非阳热而阴寒也。热并于阳则狂,狂则生寒,并于阴则颠,颠则死。《内经》日足阳明有实则狂,故登高而歌,弃衣而走,无所不为,是热之极也。以调胃承气汤,下数十行,三五日复上涌一二升,三五日又复下之。凡五六十日,下百余行,吐亦七八度。如吐时,暖室置火,以助其热汗,数汗方平。出处:《续名医类案*颠狂》卷二十一。《经方一剂起沉疴》
论:本不是阴癫,是阳狂之证。调胃承气汤,泻其阳腑之热也

3狂证——张子和医案

一叟,年六十,值摇役烦扰而暴发狂,口鼻觉如虫行,两手爬搔,数年不已,两手脉皆洪大如绳。足阳明经起于鼻,交额之中,旁纳太阳,下循鼻柱,交人中、环唇,下交承浆,故其病如是。夫摇役烦扰,便属火化,火乘阳明经,故发狂。经言阳明之病,登高而歌,弃衣而走,骂不避亲疏。又况肝主谋,胆主决,摇役迫遽,则财不足支,肝屡谋而胆不能决,屈无所伸,怒无所泄,心火磐礴,遂乘阳明。然胃本属土,而肝属木,胆属相火,火随木气而入胃,故暴发狂。乃命置燠室中,涌而汗出,如此三次。《内经》曰:木郁则达之,火郁则发之。良谓此也。又以调胃承气汤半斤,用水五升,煎半沸,分作三服,大下二十行,而永与瘀血相杂而下数升乃康。以通圣散调治,其后大下,则是土郁夺之也。出处:《续名医类案*颠狂》卷二十一。《经方一剂起沉疴》

图片

4燥痉(脑炎)

张文冀之女,年十岁,住北乡七里店。病燥痉。体质羸瘦,五天前感冒风邪,误服回春丹,藿香正气散等而剧。发热,头痛,鼻干,自汗,痰鸣口噤,角弓反张,四肢拘急,时搐时止,目瞪直视,便秘赤,皮肤干燥。诊断:脉数无度,舌苔焦黄,唇裂齿。脉证合参,知系阳明燥热引动肝经风火,挟痰上冲,神经被窒所致。夫痉证原因不一,有因风者,有因湿者,有因寒者,有因热者,亦有因燥火者。时值秋末,燥金司令,身体赢瘦之人,相火必旺,阴气必虚,一感风邪则易于化燥。风,阳邪,燥,亦阳邪,复得阳明之气化,风燥相搏,致阳明统属之经腑津液皆被消烁。疗法:以急泻阳明燥热,救其津液为主,以涤痰舒筋为佐。
处方:锦纹大黄二钱,生甘草钱半,玄明粉钱半,淡竹茹二钱,荆竹沥一酒盅冲服。
复诊:一剂痉止痰开,大便下漕粪二次,神识亦清,改用清火润燥法。
次方:天花粉二钱,栝仁钱半,生白芍二钱,原麦冬二钱,鲜扁斛三钱,鲜生地三钱,生甘草一钱,鲜竹茹钱半,荆竹沥一酒盅冲服。
效果:二剂热退肤润,饮食稍进,因其家贫苦,未便多药,遂令以糜粥自养,不及旬日,已复原状矣。《全国名医验案类编续编》第三册)《名医经方验案》
论:痉病,在经,则用葛根汤。入腑,则用承气汤。早用葛根汤解表,不致入腑。
痉病十二: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
痉病十三:痉为病,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齿介)齿,可与大承气汤
就是临证时,是解经寒,还是泄腑热,他们之间的界线,不太好把握。解表为主,成实泄之。寒盛就解表,热盛就泄热,两方的痉病医案,对比参考症状。

26中消糖尿病——吕俊烈医案

叶某,男,57岁,职员。门诊号132261964626日初诊。三月前起善食善饥,每天虽进七餐,仍感饥饿,并有上腹部嘈杂,疼痛。口不渴,小便如常,大便秘结,数日一通。苔黄不燥,脉滑有力。病者素禀健壮无恙,嗜食香燥食物。检查: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甲状腺无肿大,心肺正常。腹部柔软,肝脾未触及。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各种神经反射均正常。胸部透视:心肺无异常变化。尿检查三次,尿糖均阳性。辨证:经云:胃热则消谷善饥。患者症见便秘,苔黄,脉滑数有力,当属阳明里热实证,即所谓中消也。治宜清胃泻火,佐以养阴。处方:大黄6克芒硝6克甘草4.5克黄芩4.5克知母9克天冬9克生地9克牛膝9克石膏12水煎服。
服药后,症状见减。照前方续服18剂,苔净脉和,食量正常,其它症状完全消失,尿检查,尿糖转阴性。《伤寒论方医案选编》(《福建中医药》1964544页)《经方研习》摘自:吕俊烈,陈荣华,调胃承气汤加味治愈一例中消症.福建中医药,1964,《经方治验内分泌代谢病
论:本案也是用二方合用,以清热与卫热。

图片

27呕吐——王常勇医案

万某某,女,23岁。因长期低热,胸痛咳嗽而入本院肺科,诊断:肺结核,经临床治疗病情好转。但于五天前始出现呕吐,逐渐加重,一日数次,食入即吐,食水难进,经用西药镇静、止吐等均无效,而要求中医诊治。1984428日诊察,证见:精神不振,消瘦乏力,面色潮红,发热,不思饮食,频发呕恶,食入即吐。自述从呕吐始,至今六七日大便未解,查舌质红,苔微黄而腻,脉弦细数。此为久病体虚,内热伤阴,中焦热结,腑气不通,胃气不降,浊气上逆所致。治宜通腑降逆,投方调胃承气汤加当归:大黄10克(后下),芒硝10克(冲服),甘草15克,当归15克。1剂,水煎频服,每次少量。
患者于睡前服完,服药间未见呕吐,一夜较安,次日清晨,解较稀软便一次,自觉胃脘舒适,身热亦退,口干微渴,早饭进稀饭半碗,饮水少量,此后一直未再呕吐。[黑龙江中医药1986,(4):49]
按语:本案呕吐缘于腑气不通,胃气上逆,六腑以通为用,故采用通下之法,所谓病在上而取之下也。又虑患者久病阴虚之体,虽有中焦津亏热结,犹不可大下,故以调胃承气汤加当归,补阴养血扶正,润肠缓下去邪。嘱其少量频服,以利胃气恢复,循序渐进,从而达到热随下而除,气随通而降,逆停呕止之效果。《伤寒名医验案精选》
论:长期低热,而病在肺者,就是表证不解。咳嗽者,肺气上逆也。开始出现呕吐,这是麻黄汤与葛根汤的经郁其腑证。潮红,此是胃热,舌红为火气不降,黄为土燥,腻为肺闭,六七日是不大便,胃肠燥结也。弦细数者,数为外感,经热不泄,弦细为甲木不降,必相火上逆,所以舌红。承气汤,泻胃腑热盛

28胃家实证——张令韶医案

一妇人,体虚,伤寒发热,医滋补之,而病益甚,十余日,其人似死,但脉沉而有滑象,张令韶谓非死证,乃误补邪结胃家实之候。因用调胃承气汤,一服而结粪下,诸症全除,调理而愈。(《续名医类案》)《万生友伤寒论方证医案选》
论:脉法三十八,浮而忽沉,本沉而忽升,是为滑象。脉法三十二,滑为阳脉,阳道实之象。配合沉而大缓,有力之脉,此为胃腑热燥之实证,仍有经阳之热。

29潮热便结——宋会都医案

姚某,男,10岁,学生。体质素弱,治病前精神欠佳,倦怠乏力,发病后每日午后或夜间发烧体温39℃左右,稍恶寒,时心烦,恶心而无呕吐,大便五天未下,以发热待查入院。入院检查:发育、营养一般,神志清,精神差,X线胸片,右肺门有点状钙化灶,直径约0.3毫米,双侧肺纹理略增强,余(-)。入院二十天,先后按上感、伤寒、疟疾,结核、败血症等治疗,肌注青、链霉素、银花针。静脉滴注四环素、氯霉素、强力霉素、氢化考的松、异菸肼以及补充体液,电解质等,曾口服抗疟药物氯喹等四天。同时对症处理使用复方氨基比林、扑尔感冒片,Vs等,效果均不佳,体温始终呈间歇热型,每日一次,多在夜间或午后发烧。在此情况下,商定停用西药,改服中药试治。当时病人形体消瘦,情况困倦,纳少,发烧时精神萎不振,口渴喜饮,心烦,无呕吐。住院中自排干燥粪便一次,今已数日未排便,舌质红,苔薄少津,数。中医辨证认为属阳明腑实症,以中焦燥实为主。根据《伤寒论》'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之理,授予原方:大黄9克(后入),芒硝9克,甘草6克,水煎分二次服。一剂后泻下稀粪兼燥屎黑块数次,当日发烧截止,随后予以调补,食欲增,二便正常,精神爽,诸症消除出院。半月后访,健康如前,未再发烧。(摘引《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77.3《经方应用》《伤寒论方医案选编》
论:午后发烧,为阳明之潮热。夜则阳气入阴,表寒不解,则经阳之热,外蒸表寒也,所以夜则发热。以稍恶寒则知,心烦者,燥土伤津也,胃热之薰冲。大便五天未下,阳腑之热盛也。居然以发热待查入院。脉数者,此为阳热之盛也。调胃承气汤,泻胃腑之阳盛也。
现实是很多发热的病,西医是束手无策,而中医因为衰落的原因,也是辨证不准,治法与效果也不令人满意。
研究钙化是什么情况,有什么理论可以解释?
百度查询:钙化是指人体中代谢性产物,人体组织在某种因素的作用下产生坏死后,病变组织稳定的结果。大多数钙化灶可无临床症状,是在体检时偶然发现。常见的i tt部位,如肺结核,病灶钙化说明结核病灶出现稳定而逐渐痊愈。
另外,随着年龄增加,体内组织增生,钙盐逐渐沉积。很多部位也会出现生理性钙化,如大的动脉血管钙化、关节骨骼骨质增生、钙化等,这种情况下需要加强保养,使用抗凝、活血、改善微循环的药物对症治疗。主要控制血压、血糖、血脂变化,定时体检了解身体状态
论:肺有钙化,应是高热时留下的病灶,也就是枯燥的筋脉。或者热病结核留下的疤痕。或者发热时留下的干枯的经络。外感高烧时,留下的病灶。高热时用抗生素强力退烧,而此高热焚毁的枯燥的经脉,就是所谓钙化。这就象一颗绿油油的树也会有干枯的树叉子,在体内也拿不掉,也不影响树的生长。大概是这么个概念。钙化可以隔一些时间做体验,对比钙化灶,没有变化,就没问题的。

42腹胀——刘景琪医案

张某,男,50岁,干部。1983523日初诊。大便干,胃脘憋闷疼痛,腹胀已一年多,重则呕吐。体重已下降,纳呆,面色苍白。曾在某医院作X线钡剂透视未查出器质性病变,屡治未效。苔黄白,脉左右上关上滑。辨证:邪入阳明,腑实便秘。治则:调胃通便。处方:大黄9克芒硝9克 甘草6克 服首剂后,大便甚多,约一痰盂,为干粪和清水夹杂。又服二剂,每日四、五次稀便,腹痛和腹胀消失,食欲增加。脉左右上关上滑。处方:枳实9克苦6克黄9克半夏9克 党15克干姜6克甘草9克大枣3个炒莱藤子15克服六剂,痊愈。经方验

图片

43术后呃逆——孟俊极医案

一患者以腹部剧痛急诊入院,诊为胃穿孔。施胃修补术,手术顺利。但第二日则呃逆。经西药及针灸四日不但无效,甚至连睡眠亦呃声频频。诊见呃逆连声,日夜不止,胃脘胀满,隐隐作痛,痛有定处,口干苦,小便短赤,大便色黑燥结,舌质微红、舌边尖有紫色瘀点、苔微黄,脉滑数。乃火郁血瘀,胃气上逆所致。当泄热逐瘀,降逆和胃。予调胃承气汤加味。处方:大黄,芒硝,甘草,五灵脂。一剂后,解稀烂大便一次,色微黑,矢气较臭,便后胸腹舒畅,呃逆停止。(《广西老小医医案选》)《仲景病案学》

44胃痛肠溃疡——吕志杰医案

杨某,女,32岁,1987317日诊。胃痛反复发作8年,消化道钡餐证实为十二指肠溃疡。今春胃痛复发,服益气、养阴、制酸、止痛等药20余剂,效差。现胃脘部灼热样持续性疼痛,夜间痛甚,喜按,恶心不欲食,食已即吐,口苦不欲饮,大便9日未行,溲黄舌红苔薄黄,脉弦细、证属胃阴不足,肠腑不通。拟胃痛治肠,通腑达标法。处方:大黄12克,炙甘草、芒硝各6克,白芍18克。以水600毫升,煎取200毫升,放入芒硝,再微煎令沸,分5~6次少少温服之。
服药当晚大便通,便下如羊屎,便后胃痛减,食已不吐。改拟甘寒养阴润肠以治本。(吕志杰《四川中医》)《经方直解》
论:重点,大便9日未行,胃肠不通也。

57久利——刘渡舟医案

安某,男,38岁。患慢性痢疾一年多,大便每日三四次,兼挟黏液,有下坠感,伴腹胀肠鸣。舌质红苔黄,脉弦。先按厥阴下利治疗,用白头翁汤加白芍、麦冬,二剂后大便黏液明显减少,但仍腹胀肠鸣而下坠,此属热结阳明胃肠,气机不利,通因通用,宜从调胃承气汤法。大黄9克风化硝9克甘草9克白芍15克川9克青皮9服药一剂后,大便泻出黄黑色粪垢甚多,顿觉腹中宽适。宗前法用调胃承气汤原方又一剂,诸症皆消。
解说:承气者,用以承顺胃肠六腑之气机。胃肠六腑之气不顺,责在内有邪气凝滞。大、小、调胃三承气汤都能攻逐胃肠六腑凝滞之邪,所以皆能承顺气机下行。病有大便硬结,腹满腹痛者,是由于腑气不利;有大便下利,腹满腹痛者,亦由于腑气不利。所以三承气汤,不但能治大便硬结,又都能治疗大便下利。用三承气汤治疗胃肠实热内结的大便硬结易明,但用此三方治疗大便下利却不易明。大、小、调胃三承气汤,药味各异,剂量不同,煎服方法亦各有特点,所以治疗有大小轻重缓急之分。如下利后重,腹胀疼痛俱盛者,证情急迫较重,用大承气汤;下利后重,以腹胀为主者,用小承气汤;下利后重,虽有腹胀而证情轻缓者,用调胃承气汤。由此可见,承气汤的主要作用在于逐邪通腑,凡下利后重,以腑气不利为主,有明显腹部胀满表现者,切其脉沉滑有力、舌苔黄厚坏退都可以用承气汤一下治之。《经方临证指南》
论:从舌红上热,以为阳复之热过,用白头翁汤,不愈,则改辨为热结阳明胃肠,气机不利也。但没看懂辨证依据?就是停积,气机不利,肠腑不通,所以大便每日三四次。

图片

58痔疮——杨德明医案

刘某某,男,41岁,1987105日诊。患痔疮2-3年,迭经中、西药治疗,时好时坏。近5天来肛门肿痛,行走起坐困难。查:截面位37点分别见有1.2X1.5cm2X1.2cm2大小之红肿痔核,表面呈黯紫色,诊为静脉曲张性外痔'
处方:生大黄50克,生甘草50克,芒硝30克。用法:将前2味药加适量温水浸泡分钟,煮沸15分钟后去渣,加入芒硝,溶解后倒入盆中。先熏后洗,日2-3次。连用5天,红肿痔核消失,诸症均除。迄今年余,未复发。[福建中医药1989,(5):16]
按语:胃有燥热,下注魄门,热盛肉腐,气滞血壅,发为痔疮。用调胃承气汤清泻胃中燥热,且煎汤外洗,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疗效迅速。据杨氏报道,用此法治疗100余例痔疮,效果满意。《伤寒名医验案精选》
论:痔疮,《四圣》有痔漏根源理论,在配合本案胃肠热理论,则能治愈大部分痔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