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113方——第60方,小承气汤

 铁毛l 2024-04-24 发布于四川

Image

1乙脑热结旁流——蒲辅周医案

梁某,男,28岁。住某医院,诊断为流行性乙型脑炎。病程与治疗:病已六日,曾连服中药清热、解毒、养阴之剂,肺势有增无减。会诊时,体温高40.3℃脉象沉数有力,腹满微硬,哕声连续,目赤不闭,无汗,手足妄动,烦躁不宁,有欲狂之势,神昏谵语,四肢微厥,昨日下利纯青黑水,此虽病邪羁踞阳明,热结旁流之象,但未至大实满,而且舌苔秽腻,色不老黄,未可与大承气汤,乃用小承气汤法微和之。服药后,哕止便通,汗出厥回,神清热退,诸症豁然,再以养阴和胃之剂调理而愈。[《蒲辅周医案》197994]
原按:此患者证见腹满微硬,谵语欲狂,热结旁流,目赤肢厥,身热无汗,脉沉数有力,乃里闭表郁之征,虽屡用清热、解毒、养阴之剂,而表不解,必须下之,下之则里通而表自和。若泥于温病忌下之禁,当下不下,里愈结而表愈闭,热结精伤,造成内闭外脱。说明脑炎治疗并非绝对禁用下法,唯非下证而误下,酿成内陷则属非是。伤寒论名医验案精选

2痉病实证——张鹤一医案

1979810日晨,众人抬来一张姓男孩,9岁,持继高热六日不退。刻诊:壮热无汗,体温39℃,腹肌烙指,鼻干口燥,干咳,腹痛拒按,溺黄,偶有稀粪自流,四肢厥冷如冰,时发瘈疭,神志不清,脉沉数,舌苔焦黄老燥。此系伏暑蕴结阳明之腑实证。治当通腑导滞,取急下存阴之意,用小承气汤加味。处方:酒洗大黄12克(后下),厚朴、枳实各6克,生石膏60克,酒芩、栀子、连翘各9克。服1剂后,当天下午即泻下很多黑色酱粪,臭味熏人,热势遂降,四肢厥回转温,但瘈疭仍作。此表气通、里气和,阳明积痼开也,当续入虎穴以荡根蒂。处方:酒大黄(后下)、石斛各12克,生石膏45克,金银花18克,连翘9克,厚朴、枳实、僵蚕、钩藤各6克。又服1剂,热退。体温正常,黑粪已尽,瘈疭不作,神志清醒。但舌苔仍燥。干咳甚剧,不欲进食。治当急养肺胃之阴。处方:西洋参、麦冬、天冬、竹叶、内金各6克,党参、山药、滑石、杏仁各9克,黄芪12克、五味子、甘草各3克。再服1剂,咳减思食,再进上方,以资巩固,又2剂而瘳。《当代医家论经方》
论:这个四肢厥冷,是白虎汤病理,燥热内侵,里阴外客也。燥热内侵,成阳明腑实也。这生石膏清内热,有大黄泻腑实,皆是泻燥热内侵之阳盛。本案加减,跟李可老中医的辟秽解毒汤相同。

3头痛——卢训灏医案

卢某某,男,33岁,199146日来诊。一周前出现头痛,尤以左前额至眉棱骨痛甚,不可近手。曾经某乡卫生所西医治疗,未见痛减。证见:头痛,痛甚处有灼热感,大便秘结不通,不思饮食,舌苔黄燥,脉实。证属阳明热结,法当清泄阳明,兼以止痛。小承气汤;
大黄、枳实各12克,厚朴10克,细辛3克。
1剂痛大减,2剂痊愈。[四川中医1992,(9):31]
按语:足阳明胃经循发际,至额颅。本案头痛,甚于前额至眉梭骨处为甚,又见腹胀、大便秘结、苔黄燥、脉实等,显为燥热结聚阳明,循经上冲所致。故以小承气汤清泄燥热以治本,佐细辛止痛以治标。伤寒论名医验案精选

4头晕高血压——孙纪峰医案

宋某某,女,86岁,主诉:头晕2年,加重2天。既往有高血压病10年。2013128日初诊。刻下:头晕头胀不适,口干,时觉面部发热,潮红,便干,腹部饱满有底力,舌质偏红,苔薄黄,脉右弦滑细左滑,重按有力中医诊断:头晕。六经辨证分析:时觉面部发热,潮红,便干,为阳明病的舌脉。舌质偏红,苔薄黄,脉右弦滑细左滑,重按有力,为阳明病的六经辨证:阳明病。生大黄15厚朴3030天麻15钩藤30石决明30
4剂服完、患者头晕头胀明显减轻,面部发热消失,大便通畅,舌脉同前;效不更方,原方再予4.1剂服完,患者头晕头胀消失而愈。
按;本患者病情比较单纯,六经辨证为阳明病,选用小承气汤清热通腑,治疗阳明病,加天麻、钩藤、石决明降逆止眩,方证相合,疗效显著。有是证、用是药,高龄也不避硝黄。《经方临证指要与医案

5眩晕伤食——刘和章医案

任某,女,36岁,1991925日初诊。因连食浆面条而引起眩晕,自觉眼花,视物旋转,闭目即止,恶心呕吐,苦不堪言,并觉腰酸、烦躁,脘闷不舒,腹部胀。舌红、苔黄厚,脉弦滑。此乃气阻肠腑,传导失职,浊气上逆所致。急宜轻下热结,投加味小承气汤。
大黄、木香各10克,枳实、厚朴、姜半夏各15克。水煎服。
药后1小时许,患者言腹中雷鸣,矢气奇臭,随即眩平呕止,既而大便,便后神清气爽如常人,经随访未曾复发。[新中医1993,(2):44]
按语: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每以风、火、痰、虚为因。然临证亦有例外者,本案眩晕起因于连食浆面条,致使肠腑不通,浊阴上逆,清窍被扰。药用小承气加味,理气导滞,通腑泻浊,浊降清升,则眩晕自止。伤寒论名医验案精选》《仲景病案学
论:脉见弦滑,又是伤食成积,属于宿食。伤食成积,传导失职,宿物阻碍,气机不行。小承气汤,荡泄宿食停积。
本案又是因食浆面条而引起的伤食停成积。大承气汤医案,也有食浆面条,导致的伤食停积。浆面条是绿豆做的,此物性寒,所以脾胃之恶,而难消化,所以停食成积,以至胃肠不通,而三焦不通。还有前面的一个方,好像是桂枝去芍药汤医,就是涂新华老师治疗心脏讲座的那条医案,患者也是食浆面条导致心脏病。好像都是这个浆面条,讲座中说这个浆面条是用绿豆粉做的,而他们的那个地方,常见的饮食,绿豆性凉,而好多患者发病,都是食用浆面条之后发作的,所以涂老师在讲座中重点说了一这绿豆做的浆面条。看来这浆面条,脾胃好的少食为妙。而脾胃虚寒的,绝对是禁忌之品,一口都不要动。

Image

12胃热便结——刑锡波医案

尹某,男,25岁,工人。病史:下腹部胀痛两个月,近1周加剧,恶心,呕吐,发热。患者经常高温作业,汗出过多,大便干燥,常每四五日1,下腹满,胀闷,食欲减少,烦躁不得卧。脉沉滑有力,舌质红,苔薄黄。X线钡剂灌肠检查:可见充盈钡剂的袋状突出,诊断为结肠憩室炎。证:胃热炽盛,燥屎初结。治法:泻热通便,破滞除满。处方:
生大黄15克,枳实12克,厚朴10克。
连服2剂,泻燥甚多,继又泻稀便4次,热退神安,但腹胀如故,嗳气不食,脉缓而濡,腹部喜按,叩之呈鼓音。此为脾虚作胀,积食停滞,拟健脾以除虚胀,治当攻补兼施,枳术丸加减治之。
处方:炒白术24克,生山药15克,枳实12克,茯苓12克,厚朴10克,青皮10克,紫豆蔻10克,大腹皮10克,莱菔10克,二丑面6克,木香6克。
服药10剂,腹胀减轻,饮食恢复,痞闷已消,诸症均消。嘱患者注意调养,1年来大便一直正常,腹胀未再复发。
本例为典型的阳明病之小承气汤证。方中以大黄攻积污热,厚朴行气宽中,枳实破结除满。本方泻下作用较慢,适用于阳明腑实而以气滞胀满为甚,燥热次之的证候。
本方与调胃承气汤相比,调胃承气汤以治胃肠燥实为主,痞满不甚,故不用枳实、厚朴以行气破滞,只用硝、黄、甘草泻热软坚。本方以治痞满为主,爆燥不甚,故不用芒硝软坚润燥,只用枳实、厚朴破结除满。刑锡波医案集
论:观承气汤医案,善后都是生脉饮,竹叶石膏汤,或生地滋阴之类,此善后用枳术丸,不合承气汤病理。此是中虚食积?

13呕吐胃扭转——翁工清医案

陈某,男,35岁,农民,1977222日就诊。主诉:上腹部疼痛不适,进食后不久即呕吐食物已经6个多月。1976年初开始上腹部疼痛,进食后似稍减轻,半年多来,进食后疼痛不减,亦兼呕吐。同年9月至12月底,曾先后在当地两个医院治疗。经X线钡剂透视:胃泡呈圆柱形,侧位见2个胃泡,胃大弯翻向上方与膈肌相接,胃小弯成胃的下缘,贲门位于胃的下方,胃窦区及幽门位于十二指肠壶腹部上方,胃张力高,蠕动快,黏膜皱襞大小排列无异常,幽门一时性痉挛,十二指肠壶腹部外形无异常,未见龛影。诊断为胃扭转(牛角型胃,扭转180)。考虑外科手术治疗,病者及家属拒绝,经中西医保守治疗,症状无好转而出院。
近两个月来,上腹部依旧疼痛,胀闷不适,食后片刻即全部吐出,少许汤液缓缓点滴而下,还可以受纳,口苦,大便稀水样,量不多,体重由原来65千克减至45千克。卧床不起,少气懒言,自汗出,四肢不温,上腹部肌肉有些紧张,剑突下轻度压痛,舌苔略黄而粗腻,脉沉细。西医诊断为慢性胃扭转。
中医辨证:属胃腑热结,上下升降不通,扭转成实,因而旁流浊液,上腹部胀闷疼痛,进食即吐。沉疴久,阳损及阴,所谓大实有赢状。治当通下结热,调胃降浊,存阴复元,方用小承气汤加味。
生大黄15克(后下),黄、枳实、川厚朴各12克,半夏30克,竹茹9克,生姜3片。水煎,分3次温服,用汤匙慢慢喂进,以防吐出。每天服1剂,或隔天服1剂。
进上方10天后,上腹部疼痛、胀闷已经消除,进食后已不见呕吐。遂停药,养胃为本,以饮食调理之。
以后,经X线钡剂透视复查,胃及十二指肠未见异常。病者饮食消化正常,体重逐日增加,渐渐恢复健康。19799月追访,2年多来,病者能正常进行体力劳动。(翁工清,中西医结合非手术治愈慢性胃扭转1例,中医杂志,1980130
按:慢性胃扭转一般都采用外科手术治疗。《新医药学杂志》(1978年第9期第32页)报道1例,其扭转不超过180',本例胃扭转也不超过180',似提示我们,若胃扭转不超过180?的,临床上可以采用保守治疗。经方临证集要
论:本案没看懂,都是虚证,用承气汤治愈,也是治辨准确。应该也是食积。

Image

40术后胀满不通——刘景琪医案

温某,男,37岁,铁路工人,1973812日初诊。腹胀发烧已三日,急性尾炎手术已六天。术后三天开始腹胀,体温达39.4℃左右,曾注射抗菌素,行胃肠减压术无效,腹胀日重。呼吸短促,腹胀痛,口渴不欲,饮则益胀,肠鸣音消失,腹部有压痛,但无波动感和移动性浊音。无大便,无矢气。舌苔黄厚,脉沉滑有力。印象:腹胀。辩证:腑气不通,实邪塞滞。治则:泻热通便,消胀除满。处方:大黄12克 厚朴6克 枳实6克双花30克红藤30克黄9服一剂后,出现肠鸣,三小时后大便通,首次泻下黑臭便很多,泻三次后腹胀大减,高烧退,开始进食。又服一剂,又下泻三次,诸症状消失。经方验

41腹痛肠梗阻——俞长荣医案

20002月间,俞老曾接治一妇女,时年58岁。突然腹痛,腹胀如鼓,饮食不进,大便少通,住入某省级医院急诊科。初诊为肠梗阻,经采取胃肠减压、灌肠等措施,大便虽通下少许,但痛、胀不减。又怀疑为胰腺炎、胆囊炎甚至恶性肿瘤等,作过胃肠钡透、片、B超、CT等检查,均未找出确切病因。住院3日,患者痛苦不堪。询知患者平日消化不良,常觉胃脘胀满,发病前有伤食史。俞老认为乃中焦气滞,脏腑不通所致,治以泄痞除满为主,予小承气汤原方加莱菔子、槟榔、火麻仁。口服2剂,便通,胀痛解除。2日后痊愈出院。
原按本例以腹痛为主症,腹胀、腹痛、(轻度)便秘三症俱备,则与本论大承气汤证无异,理应予大承气汤峻下,便考虑到患者素体较虚,不宜攻下,故改用小承气汤加味以泄痞除满为主。此例无奇,处方亦仅寻常小方,但疗效颇满意。病属叹:住院3天花费近千元不及中药3元钱。弦外之音不言而喻。摘自:俞宜年,许仕纳,法循仲景,方取诸家--俞长荣教授应用《伤寒论》方的经验[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03251):15-17.经方治验消化病

42术后肠梗阻

宋某,因右侧腹股沟嵌顿疝,自用力复位,引起肠穿孔及腹膜炎。肠缝合术后第三天,发生动力性肠梗阻。此时腹胀,有压痛及肌紧张,肠鸣音消失,无大便或排气。脉洪大有力,舌苔黄燥。取行气导滞、清热解毒法。用小承气汤加黄芩、黄柏、银花、连翘治疗。
服药4小时后,肠蠕动增强,排稀便两次,腹胀及腹痛迅速减轻,次日下午开始进食。(天津中医药学院外科小组)《伤寒论方医案选编》(《天津医药杂志》196111页)经方研习》天津中医学院中医研究班外科小组医案)《经方验案评析

43术后肠梗阻——赵清理医案

范某,男,60岁,工人。一个月前患早期绞窄性肠梗阻,手术治疗后,热退痛减。术后十余日,复觉腹痛、腹胀,由轻渐重,原创伤处及左下腹有压痛及反跳痛。曾用胃肠持续减压、肛管排气等法治疗无效。故延余治疗。刻诊:表情痛苦,腹胀,疼痛拒按,大便二日未下,小便黄甚,肠间漉漉之声可闻,呕吐,口渴,发热,舌质红,苔黄腻,脉洪滑而数。诊证合参,此为术后损伤脾气,水湿停聚,与羁留之余热交结,使肠道积热,通降失调,气血凝滞,闭塞不通,不通则痛。清气不能上升,浊气不能下降,气热积于肠内则胀;肠道传导失职,故大便矢气不下。治当攻积导滞,泻下通腑,拟小承气汤加味:大黄12克(后下),枳实9克,川朴9克,二丑9克,车前子9克(布包),桃仁7.5克,急煎一剂。服药后即排稀便,腹胀减轻,痛势随缓。原方继进
一剂,热势基本消除,胀痛渐止,大便通畅。嘱其调以稀粥,暂行休息。后经随访,痰尽康复。《当代医家论经方》

Image

49痿废——李氏医案

朱修之八年痿废,更医累百,毫未无功。予诊六脉有力,饮食若常,此实热内蒸,心阳独亢,证名脉痿。用小承气汤,下六七行,左脚便能伸缩。再用大承气汤,又下十余行,手可持物。更用黄芩、黄连各一斤酒蒸大黄八两.蜜丸,日服四钱,以人参汤送。一月之内,去积滞不可胜数,四肢皆能展舒。余曰:积滞尽矣,煎三才膏十斤,服毕应酬如故。(《医述》)
医案解要:三才膏为《儒门事亲》,以天冬补肺生水,人参补脾益气,熟地补肾滋阴,以药有天地人三才之名,故用以善后而愈。名医经方验案
论:痿废,原于肺燥,而治在阳明,不知泻火抽薪,如何能保肺津。
《金匮》卷十五,肺痿一, 盖痿者,痿软而不振也。人之所以精神爽健者,肺气清也,肺热而金烁,则气耗而体倦,是以委靡而废弛也。《素问·痿论》:肺主身之皮毛,肺热叶焦,则皮毛虚弱急薄,着则生痿躄也。肺者,脏之长也,心之盖也,有所失亡,所求不得,则发肺鸣,鸣则肺热叶焦,故曰:五脏因肺热叶焦,发为痿躄,此之谓也。五脏各有痿,而五脏之痿,则以肺痿为根。缘肺主气而气化津,所以浸灌五脏。五脏之气,皆受于肺,气耗而津枯,五脏失滋,是以痿也。五脏之痿,因于肺热,而肺热之由,则又原于阳明之燥,故治痿独取阳明。阳明虽化气于燥金,而燥金实受气于阳明,以金生于土故也。

50妊娠腹痛昏厥——孙文垣医案

夫人妊,腹痛昏厥者五日。名医如高陈二公者,沈姻娅,无巨细悉任之,亦不能措乎。予至诊之,两手脉皆洪大法当下。众佥以妊难之。予曰:经云:有故无殒,亦无殒也。妊已九月将解。即胎动奚伤。若当下不下,不独其痛难忍,而变且不测。考功是于言而请药。予即用小承气汤加苏梗、砂仁下之而安。《赤水玄
医案解要:本案之腹痛,系实热结滞胃肠而致;昏厥为实热上扰心神造成,其辨证要点仅为六脉洪大,可见切脉在临证之时不可缺少,是不容置的。既有实热之邪结滞于内,自当用攻下之法驱邪外出,即使有孕之妇,下法亦在所不禁。盖有胎之人,邪扰则胎不安,邪去胎自安,攻邪即所以安胎也。案中以小承气汤加理气安胎之砂仁、苏梗为治,攻邪而不伤胎,安胎而不留邪,更属万全之策,真可谓善用古方之范例。出处:《孙文垣医案*三吴治验》卷一经方一剂起沉疴》《名医经方验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