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存在非存在

 直尾昂述 2024-04-25

​“存在”和“非存在”:

-

存在

(being)

亦译为“有”

源出拉丁文

esse或ens

-

在译为,“有”时与“无”,相对

在译为“存在”时与“非存在”相对

-

即是对

非存在

的否定

-

即系世界上的

一切物质现象

和,精神现象

-

哲学史上

存在范畴

为各派

哲学家

广泛使用

被赋予了

不同含义

-

古希腊

伊奥尼亚学派哲学家提出:

水、气、无定限体、火等

物质是本原

-

早期

毕达哥拉斯学派

撇开个体事物

同质的差异

-

以其量的

共同性数

作为本原

-

色诺芬尼在

运动、变化、

产生、灭亡

现象世界以外

另行设置一个

大一统的、

无生无灭的、

不动的神

作为本原

-

以为神具有

“一”的本性

-

巴门尼德进一步摒弃

个体事物间质的差异

-

以及同数有关的多、

可分性、流动性等

-

提出一个

最抽象的、

既无质的差异

又无量的区分

的存在范畴

-

认为存在是:

不生不灭、不动、

不可分、连续

只能被思想

所理解、

所把握

的整体

即“一”

-

认为“非存在”

绝对并不存在

-

把存在

和思维

等同起

-

柏拉图

把存在

和不变

的理念

相联系

-

以此和

变异的

可感世界

相对立

-

认为理念世界

乃是永恒不生、

不灭、不动的

是可感世界的

范型

-

可感世界是

模仿或分有

理念世界

而派生的

-

亚里士多德认为

哲学研究的对象是:

“作为存在的存在”

即最一般的不变的存在

研究本原和最初的原因

-

个别的存在

即各门科学

的研究对象

-

从而

确立了:

以存在

或本体

主要对象

的本体论

-

中世纪经院

哲学家托马斯·阿奎那

推进亚里士多德的主张

-

进而

把存在

区分为

存在

(esse)

本质或实体

(essentia)

-

后者表示

如何存在

-

形而上学家

要从各种物上

追溯那最完美

的本质或实体

-

它是其他

一切存在

(包括形式)

的由来

-

本质或

实体即

-

唯名论者邓斯·司各脱

力求使哲学独立于神学

-

宣称上帝并不是

形而上学的主题

-

把“作为存在的存在”

看作是最普遍的概念

-

认为

存在的意义要比

逻辑范畴更广泛

是“超越的”概念

-

它不仅是,本体的“有”

而且也是,偶性的“有”

-

比,种和世界

这,两个概念

-

更为普遍

-

因为

存在表述

种和世界

-

德国黑格尔把存在看作是

最抽象,又最丰富的理念

-

他的范畴

推演体系

的出发点

-

它乃是

最初的

-

所以又是

最贫乏的

最抽象的

-

它潜在地

包含一切

所以又是

最丰富的

-

他认为:

存在是肯定

-

非存在乃是

存在的否定

-

而由

非存在

过渡到

变易

-

则是:否定之否定

-

通过这种

否定过程

-

而存在

的潜在内容

就发挥出来

-

冯特

区别纯存在

一般的存在

-

认为只有

一般的存在

才属于人们

的研究范围

-

但这两种

存在之间

存在着辩证

的相互作用

-

雅斯贝斯

继续坚持

这两种类型

的存在之间

的区别

-

认为哲学的任务乃是

描述人的存在的意义

-

而人的存在

的四种形式

-

只有

生存才是

人的真正

存在形式

-

它是

真正的自我

生存是一切

存在的轴心

-

是人的

一切的

思想和

行动的

来源

-

也是

世界上一切事物

具有意义的原因

-

海德格尔主张

要从人的存在

开始研究哲学

-

认为基本本体论的任务

不是要拥有一种

静止的范畴体系

-

而是

要充分澄清

存在的意义

-

存在的意义即系就是:

人的“此在”的在“此”

就是在世

--

法国萨特

从纯粹主观性

和纯粹意识活动出发

提出两个根本不同的

存在领域:

“自在存在”

“自为存在”

-

美国的魏斯认为实在

包含着四种存在方式:

现实、理想、

实存、神

-

四者

既是相互联系的

又是相互对立的

-

应该全面

研究它们

而并不是

集中研究

其中某种

存在方式

-

现代逻辑

把存在和

逻辑形式

的例证

相联系

-

奎因

认为接受

一种理论

-

就是作出一种

本体论的承诺

-

承认

这种理论当中的

概念所指事物的

存在

-

也就是

接受一个

最简单的、

可以把原始经验的

零乱材料置于其中

-

并加以整理

的概念框架

-

非存在:

非存在

(英:non-being)

源出希腊语me on

拉丁语nonens

-

亦译“无”、“非有”、“不存在”

哲学术语,与“存在”相对

-

古希腊

巴门尼德认为:

存在和非存在

是绝对对立的

-

存在,不能成为,非存在

-

非存在,不能成为,存在

-

他否认:

存在,到,非存在、

-

非存在,到,存在

-

的过渡

-

进而否认:

运动、变化、生灭

-

德谟克利特认为:

万物的本原

原子是存在

-

虚空是非存在

-

但存在

并不比

非存在

更实在

-

虚空是原子

运动的场所

-

它带有容器

那样的性质

-

相当于

抽掉了物体

以后的空间

-

高尔吉亚

同时否认:

存在和非存在

-

认为两者

也都没有

-

因为如果有

非存在存在

-

它就,同时,存在

而又,同时不存在

-

那就,自相矛盾

-

存在也不存在

-

因为它

既不是非派生的

也不是,派生的

-

也非同时

既是非派生的

又是,派生的

-

所以存在

并不存在

-

柏拉图提出

一种相对的

非存在理论

-

非存在

看作是

“通种”

-

最普遍的

哲学范畴

-

指出智者研究的:

-

不是,真正的存在

而是,非存在

-

即现象和假象;

-

非存在是

异于存在

的存在

-

而它也是

一种存在

-

非存在

和存在

相通

-

不是,绝对的

而是,相对的

-

亚里士多德基本上

遵循柏拉图的主张

-

提出相当于

非存在的

范畴“缺失”

-

意指

某种东西

缺乏潜能

把这一种

潜在存在的

相对存在

和原初质料

相联系起来

-

新柏拉图学派

遵循亚里士多德

把质料的原理

解释为非存在

以此去解释恶

-

中世纪

早期基督教神学家

奥利金和奥古斯丁

也接受了这种主张

-

艾克哈特认为:

神是纯存在

是终极实在

-

同神的

存在的

完美性

相比较

-

万物

仅仅是

非存在

-

柏麦认为:

上帝,作为

万物的本原

既没有分裂

也不受限制

既是万物

又是虚无

(非存在)

对立、

否定、

非存在

在辩证

和创造

过程中

-

获得一种

积极作用

-

德国费希特最先提出:

正题、反题、合题的

辩证过程

-

认为自我作为

纯粹的精神性活动

-

自我设定,自我本身

自我设定,非我

-

限制双方

-

主客

双方不断

互相限制

互相对交

-

出现了层出

不穷的矛盾

-

即就构成

经验世界

的内容

-

正题表示,存在

反题表示非存在

-

黑格尔逻辑学

概念推演体系

-

非存在

看作是

最初的

观念存在

的否定

-

认为

存在是一种

纯粹的抽象

-

有潜在的

丰富内容

-

由否定

-

揭示出

所包含

的内容

-

因而

非存在

表示出

存在

-

法国柏格森认为:

-

理性的活动

既创造,存在

也创造非存在

-

这两个极端

都是伪观念

-

非存在

实际上是

不满足于

存在的东西

-

俄国的别尔嘉也夫

接受柏麦等的影响

认为:

-

创造

来自于

永恒的

非存在

的实在

-

人和神是

受造的

-

一切的

创造物

都出自

非存在

-

除了永恒的,神

还有永恒的深渊

-

由此

派生出

创造物

-

人的自由

自我创造

-

是出自

非存在

的创造

-

创造是

持续的

它同时

出现在

人和神

的身上

-

德国海德格尔

从“烦心”概念

出发

-

认为这是一种

对于非存在的

“烦心”

-

从而承认

非存在的

本体论地位

-

辩证唯物主义

则坚持

存在和非存在

可以相互转化

-

每个事物对于它产生时来说

就是从非存在向存在的转化

每个事物对于它灭亡时来说

也就是从存在向非存在转化

-

而,辩证的转化

和非辩证的转化

的区别

-

在于,飞跃

在于,矛盾性

在于,渐进过程的中断

在于,存在和非存在的统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