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靖宇将军创建河南确山县农民革命军及其发展

 虛怀若谷 2024-04-26 发布于浙江

Image

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正式出师北伐,10月占领武昌,11月逼近河南洛阳。河南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当湖南、湖北被国民革命军占领之后,河南便成了北洋军阀统治的南部屏障。

于是,北洋军阀政府急调奉鲁军南下,集结在郑州、开封一带,以阻止国民革命军北上。军阀武装还勾结土豪劣绅,疯狂地镇压河南人民的革命运动,阻止革命人民呼应北伐军。

与此同时,中共河南省委积极组织力量到各地去开展工农革命运动,准备配合和迎接北伐军进军河南。

1926年冬,21岁的杨靖宇接受党的派遣,和同学张耀昶一起,离开开封,回到家乡确山从事农民运动。杨靖宇回到确山县,中共驻马店(属确山县)特别支部已经成立,张家铎任书记。

杨靖宇在特别支部领导下,深入驻马店、洪沟庙一带发动农民抗捐,组织农民协会。到1927年初,确山全县农民协会会员发展到10000多人。

1927年2月25日,由张家铎和杨靖宇主持,召开了全县第一次农民协会代表大会。会议选举杨靖宇为县农民协会会长。

1927年3月中旬,由张家铎主持,在县城召开确山县农民亮牌(即示威)大会预备会议。杨靖宇、张耀昶、王泽显、李则青等人出席了会议。

会上决定以打倒“四大劣绅”(确山军阀武装魏益山第3军的一个旅,旅长李荣亨。这支军阀武装勾结确山的魏承典、楚本固、何鸣一、田裴卿“四大劣绅”,镇压革命,残害人民为斗争的直接目标。

4月4日,举行全县农民“亮牌”大会。确山城外东大操场上,竖起第一面镶嵌着犁头图案的大红旗。30000多农民手持武器,高举红旗,从四面八方走来。会场上,红旗招展,“打倒四大劣绅!”“取消苛捐杂税!”口号声震天动地。

确山农民“亮牌”这一天,正选在军阀旅长率主力开往信阳之际。留守军阀部队慑于农军威力,不敢驻在城外,连守车站的一连人也龟缩到城内去了。

当晚,农军开始攻城。农军先控制了火车站,割断电线,截住南来北往的列车,切断了敌人的增援线,并把整个确山城围得水泄不通。接着,用九节雷、土炮猛烈轰城。

次日,汝南、遂平、信阳等地农军闻讯纷纷前来增援。

4月8日夜,农军攻进城内,镇压了一些土豪劣绅,活捉了王少渠,并抄了“四大劣绅”的家产。

9日黎明,一面犁头大红旗插上了确山城。

确山农民暴动是河南党组织领导的最早的一次农民暴动。暴动后,确山党组织派代表去柳林镇迎接北伐军进驻确山城。武汉政府特派员于树德(共产党员接见了确山代表,代表武汉政府赠给确山“革命先锋”红缎锦旗一面。

Image

1927年4月底,于树德到确山主持召开农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由7人组成的县临时维持治安委员会,杨靖宇为委员。

县临时维持治安委员会接管了县政权,向全县宣布没收“四大劣绅”的全部财产;废除一切苛捐杂税;免征公粮;开仓赈济灾民;全部释放在押的贫苦农民。

在确山人民欢庆胜利的日子里,1927年5月5日,由李则青介绍,杨靖宇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各地反动势力抬头。7月初,确山反动的地主武装勾结军阀势力卷土重来,向确山革命力量反扑。

农军在杨靖宇等指挥下,英勇抵抗,为保存革命力量,农军于7月4日下午全部撤出县城,深入刘店、洪沟庙一带农村,坚持革命斗争。

1927年7月,轰轰烈烈的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了。

为了挽救革命,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了“八七会议”。中共确山县委(书记张家铎)根据“八七会议”精神,整顿了农军,准备举行刘店秋收暴动。刘店镇是确山县的东大门,地处山区,群众基础好,占据此镇可对确山县城反动势力造成直接威胁。
10月24日晚,杨靖宇在刘店以北的吴庄召开了由500多农民协会会员参加的秋收暴动预备会议,对暴动作了周密而具体的安排。
刘店秋收暴动打击的主要目标是以大恶霸、还乡团头子李广化为首的地方民团。杨靖宇率领农军占领了刘店敌人的岗楼,包围了李广化的住宅。战斗仅进行了一个小时就胜利结束。李广化逃走,少数顽固分子被打死,其余民团缴枪投降。
10月25日,中共确山县委在刘店举行扩大会议,正式建立确山农民革命军(后改名为豫南工农红军游击大队),杨靖宇任总指挥,李鸣歧任党代表,张耀昶任大队长,下辖三个中队。
农民革命军在刘店镇一带镇压土豪劣绅,发动群众进行分粮抗捐斗争。
此时红军游击队活动区以刘店为中心,南至确山县张板桥、杨店和信阳县境的明港;北迄水屯、洪沟庙;东接汝南边境的马乡、大申庄;西达周庄,方圆数百里。红军发展到4个中队、200多支枪,地方赤卫队也发展到10000多人。
Image
1927年12月上旬,河南省反动政府、河南“剿匪”总司令部命令确山县长高子元、驻确山军阀旅长张德枢,限三日内“肃清”红军游击队。
高子元、张德枢等人调集反动武装共1500多人,向红军游击区进行猖狂“围剿”。
杨靖宇、李鸣歧、张家铎等沉着地指挥红军游击队进行反击。杨靖宇在战斗中负伤,被送往驻马店普济医院治疗。
战斗后,红军游击队在李鸣歧、张家铎率领下转移至小乐山,进行整顿。不久,部队与王伯鲁领导的信阳工农革命军会合,于冯家庄合编为豫南工农红军游击总队,张振纲任总队长,李鸣歧任政委。下辖:
第一大队队长张耀昶;
第二大队队长张立三;
第三大队队长席了如;
第四大队队长曾清澄。
豫南工农红军游击总队是鄂豫皖工农红军的先驱部队之一。
尔后,这支部队挺进四望山,开辟了四望山游击根据地。
1928年4月,杨靖宇最后一次离别家乡河南省确山县李湾村,此时,他的儿子才2岁,女儿才刚刚出生。他受党的指派,从河南辗转到上海,并于1929年春到东北工作。
Image
四望山位于河南、湖北两省的信阳、桐柏、随县、应山4县交界处。
1927年7月,当地部分农民因不堪土豪张显卿的欺压,自发起事杀死张显卿及其亲信,并收缴了部分团丁的枪支,聚集四望山祖师顶山寨,形成了一支与地主豪绅相对抗的农民武装。
大革命失败后被迫隐居于四望山附近冯家庄的原信阳县农民协会负责人、共产党员王伯鲁遂与他们取得联系,并获得他们信任。不久,王伯鲁根据中共河南省委常委王克新的指示,以教书为名进驻四望山,开始了对这支武装的争取、引导和改造工作。
9月25日,中共河南省委根据中共中央“八七”会议精神,决定全省分豫南、豫中、豫北、豫东4区发动秋收起义,并在各区设立特别行动委员会,领导起义。豫南特委以王克新为书记,王伯鲁、龚逸情等为委员。
河南省委指示信阳以四望山力量为基础,以农协旗帜发动斗争。豫南特委据此相继派龚逸情、朱业炳、刘家艮和中共信阳县委代理书记张志刚等人奔赴四望山,10月下旬,成立了中共四望山特别支部,龚逸情、王伯鲁任主要负责人,具体组织和领导四望山工作。
中共四望山特支成立后,很快改造、掌握了这支农民武装,对其进行了扩充和整训,并从政治上和军事上加强训练。11月初,将这支农民武装正式改编为信阳农民革命军,下设4个行动队,280余人,由王伯鲁任总指挥。
12月中旬,确山农民革命军根据中共河南省委指示,南下四望山与信阳农军会合,大大加强了四望山的革命武装力量。
1928年1月15日,中共河南省委书记周以栗在冯家庄召集信阳、确山等县活动分子会议,将四望山地区划为省属特别工作区,建立临时工农革命政权——豫南革命委员会,由蔡训明任主席,并将信阳、确山两支农军合并为豫南工农革命军,以张志刚为总队长,另以农协农民组成农民赤卫军。
豫南工农革命军在广大农民的支持配合下,至1月底,形成了以四望山为中心,方圆五六十公里的红色游击区域。
四望山农民武装斗争的蓬勃发展严重地威胁着国民党在豫南统治的政治中心信阳城。
2月3日,以国民党民国军旅长熊绘豳为总指挥,调集信阳、罗山数县民团1800余人,在国民党军方振武部1个团配合下,兵分3路,对四望山红色区域进行了疯狂的“围剿”。
由于众寡悬殊,加之指挥不当,豫南工农革命军被打散,被迫分散隐蔽。
1928年2月26日,豫南工农革命军武装斗争失利,中共特委委员王伯鲁率数十人,转移到柳林,后退至鸡公山下的新店,与谭国安、周兴初会合,坚持斗争4个月。
5月26日,熊绘豳、余静卿、黄子和三股地主武装,突然包围了新店,当场杀害了农协主席彭其昌、吴雪成等7人被捕,次日全遭杀害。
Image
1935年春,王国华参加党的六届五中全会后,由江西瑞金辗转数月回到确山,由于党组织连续遭到破坏,他立即着手恢复和整顿党的地下组织。夏季,鄂豫边工委委员张旺午到达确山东北傅楼村,在原豫南特委联络站徐子荣家见到了王国华,使断线已久的两地党组织取得了联系。
7月,原河南省委委员王国华、周骏鸣及王国富前去鄂豫边区,在泌阳县高邑附近的张楼村,会见了鄂豫边工委书记张星江、委员张旺午。之后,两地党组织共同召开了党的重要会议,决定将鄂豫边工委和豫南党组织合并,成立鄂豫边区省委,张星江任书记,仝中玉、张旺午、王国华、周骏鸣等为委员。
会议根据上级指示和这里的实际情况,确定以确山、泌阳、桐柏、信阳四县边境为开展游击战争的活动地区,以桐柏山区为中心,集中力量开展党的工作。
稍后,鄂豫边区省委派周骏鸣到信阳尖山一带发动组织革命武装
1936年1月4日夜晚,省委决定成立鄂豫边区红军游击队。由张星江、周骏鸣、王国富、汪心太、吴恒山、康春、老汪(红28军伤员,名字不详)7人组成的红军游击队,在吴家尖山以北小石岭村汪心太家里诞生。周骏鸣任队长,王国富任副队长,张星江兼任游击队指导员。
游击队成立当夜,就处决小石岭寨一个保长,夺得长枪一支。游击队很快发展到30多人,拥有长枪20余支、手枪5支,编为两个班,建立了党支部和战士委员会,张星江兼支部书记,牛得胜任战士委员会主席。
3月6日,游击队为扩大活动地区到达乐山东杜庄,被遂平反动保安队包围,游击队仓促应战,在突围中副队长王国富和一名队员壮烈牺牲,10余名队员被捕。
3月25日,省委部署到桐柏平氏趁庙会夺枪,在当地党组织协助下,经过激烈战斗,夺得了长短枪9支。但在转移至安棚时,不幸遭敌袭击,战斗中省委书记张星江牺牲,周骏鸣负伤。
张星江牺牲后,仝中玉任省委书记,为摆脱困境,决定把游击队分三支活动:
仝中玉带一支去泌阳山区;
邓一非带一支至信阳尖山一带;
周骏鸣带一支到竹沟、石滚河一带。
Image
9月和12月,鄂豫边省委两次召开重要会议,研究进一步开展游击战争,并调整省委领导任职,王国华任书记,周骏鸣任组织部长,邓一非任宣传部长,仝中玉任游击队指导员,陈香斋任队长。
1937年4月,省委又派周骏鸣去延安,直接向党中央汇报请示工作。周骏鸣到延安后,向党中央和筹建河南省委的朱理治汇报了鄂豫边区红军游击队坚持游击战争的情况,参加了陕甘宁边区的第五次党代表会,听取了毛主席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报告。会后,朱德总司令和河南省委书记朱理治指示:要猛烈扩大武装,要在消灭和改造土匪斗争中扩大力量。
7月,周骏鸣回到鄂豫边区向省委作了传达,省委当即调整了党和军队的领导,仝中玉任省委书记,胡龙奎任组织部长,刘子厚、李子健分任统战和宣传部长;王国华任游击队指导员,周骏鸣任队长。
10月,省委改编红军游击队为豫南人民抗日独立团,周骏鸣任团长,冯景禹任副团长,王国华任政委。下建两个营5个连,连队建立党支部。
成立抗日独立团后,一路由周骏鸣带领去桐柏边境扩军,一路由王国华带领在确泌边境扫除土顽势力。
11月,独立团已有600多人,不仅编制有战斗连队,还成立有宣传队,唱抗日救亡歌曲,演抗日救亡话剧,部队文化生活非常活跃。
12月,河南省委派组织部长林凯到鄂豫边区,根据省委指示,改鄂豫边省委为鄂豫边特委。不久又改为豫南特委,仝中玉任书记,王国华任副书记,胡龙奎任组织部长,周骏鸣任军事部长,文敏生任群工部长,李子健任宣传部长,刘子厚任统战部长,李炳之任秘书长。
1938年1月,周恩来代表中共中央与国民党谈判达成协议,豫南抗日独立团编人新四军第4支队;2月,彭雪枫被任命为河南省委军事部长,随彭雪枫前来确山的有赵启民、成钧、李木生、朱绍卿等10余名红军干部,另有张震、岳夏由临汾带来干部战士20余名。
彭雪枫到达后即协助特委,将独立团整编为四支队第8团队,周骏鸣任团长,王国华任政委(后改林凯)、朱茂绪(后赵启民)任参谋长、谢有才任政治处主任,辖:
一营营长贺德斌,教导员张明河;
二营营长朱绍卿,教导员王敬群;
三营营长朱国华,教导员祝世凤;
特务连长褚学忠。
根据新四军军部指示,8团集合后即开赴信阳邢集,从思想上、军事上进行全面整训。
此间,彭雪枫、王国华利用关系改造两股较大的“杆子”武装:安可祥和段永祥团,各有七八百人,二三百支枪。
改编后的安、段团近800人,编为两个营,充实为8团的2营3营,营连干部都配备了红军和临汾学兵队的毕业人员。又以其枪支、马匹为基础,组建了骑兵连,手枪连。
至此,8团兵力迅速壮大到1300多人,成为新四军四支队中阵容较强的战斗实体。
3月15日,罗炳辉从武汉到达邢集,传达中央军委关于东进皖东,开展敌后抗日战争的命令。8团全体指战员,士气高昂,军威凛凛,如箭在弦上整装待发。
3月29日,在邢集东寨门外召开欢送大会,会后,团长周骏鸣、政委林凯亲率8团穿过平汉路开赴安徽无为、来安地区,在江淮之间,掀起了抗日战斗的高潮。
Image
8团东征后,在竹沟设立留守处,王国华任主任,张震任参谋长,岳夏任秘书长,彭雪枫主持全面工作。
河南省委根据党中央指示决定以竹沟留守处名义,开办军政教导大队培训党政干部,方中铎任大队长,周季方任政治干事,很短时间就有来自开封、武汉、豫西、豫南的300多名青年到这里参加学习。
1938年3月初第一期教导大队开学,在彭雪枫、张震领导下,训练教导队的同时,特委决定建立竹沟工委,张旺午任书记。
第一期教导队经过3个月的训练,大多数分往抗日部队,唐克带40名学员到新四军军部工作。5月中旬,徐州失守,河南省委书记朱理治参加长江局会议后,月底抵达竹沟,省委机关在开封孩子剧团的掩护下,于6月初陆续到达,自此竹沟成为河南党的领导中心
为加强党对竹沟地区的领导,河南省委调整豫南特委任职,王国华任书记,王盛荣任副书记,全中玉任组织部长,裴济华任宣传部长,刘子厚任统战部长,张旺午任军事部长,谢邦治任青年部长,娄光琦任秘书长。
7月上旬,河南省委常委会建立,朱理治、彭雪枫、陈少敏为常委。
8月,第二期教导大队开学,方中铎仍任大队长,谭友林接任政治干事。开学典礼时,罗炳辉从延安经竹沟去皖东,应邀对学员作了全国抗战形势的报告。之后,由彭雪枫主讲游击战术。此期有学员400余人,9月下旬结业。
9月中旬,毛主席电告河南省委迅速开展豫东敌后游击战争。省委军事部长彭雪枫即开始组建游击支队,把临汾来的冲锋枪排扩编为警卫连,另组编两个步兵连,加上第二期教导人员共378人,正式成立新四军东征游击支队,彭雪枫任司令员兼政委,张震任参谋长,谭友林任政治部副主任兼组织科长,王子光任宣传科长。
9月29日创刊《拂晓报》,彭雪枫亲撰发刊词;后《拂晓报》随军东征,成为发动抗日的锐利武器,是彭雪枫“三宝”之一。
30日,游击支队由竹沟出发,到达西华县境,在杜岗与吴芝圃、肖望东部编队,吴芝圃任副司令员,肖望东任政治部主任。全支队1000余人编为3个大队,一大队长张太生,二大队长滕海青,三大队长冯胜。
从此,彭雪枫、吴芝圃、肖望东三人团所率的游击支队,与豫皖苏人民团结抗日,连战皆捷,威震两淮。
10月初,河南省委决定派豫南特委书记王盛荣和危拱之、刘子厚、王海山带一排兵力到信阳,与县长李德纯合作筹建豫南抗日武装。
信阳挺进队在邢集成立,李德纯任司令员,朱大鹏任副司令,王海山任参谋长,危拱之任政治部主任。
信阳挺进队成立不久,即向四望山北麓黄龙寺进发。
1938年11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发出通知:决定以刘少奇、朱瑞、朱理治、彭雪枫、郑位三为中央中原局委员,以刘少奇兼中原局书记。所有长江以北河南、湖北、安徽、江苏地区党的工作,概归中原局指导。
11月23日,刘少奇、朱理治、李先念、郭述申、谭希林等从延安出发,前来中原局所在地竹沟。
到西安八路军办事处后,朱理治、李先念、郭述申、谭希林等先行出发,于12月26日到达竹沟。刘少奇与秘书栗在山带电台机要人员由西安转至渑池八路军兵站,向豫西特委传达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并将豫西特委改为豫西省委,刘子久任书记。
次年1月初,郭述申到安徽金寨领导鄂豫皖地区抗日战争,谭希林去皖东加强新四军四支队的领导。
朱理治、李先念等到达竹沟后,立即召开河南省委扩大会议,传达六届六中全会决议。具体实施中原局关于撤销河南、湖北省委的决定,建立豫鄂边区党委,朱理治兼书记,向明任副书记,李先念任军事部长,陈少敏任组织部长,王阑西任宣传部长,王国华任群工部长,危拱之任妇女部长,谢邦治任青年部长,郭启卜任秘书长,王盛荣、杨学诚、陶铸为委员。
为加强对军事的领导,决定成立豫鄂边区党委军事委员会,朱理治任主任,李先念、王国华任副主任,并组编新四军独立游击支队,李先念任司令员,周志坚任参谋长。
为坚决执行党的六届六中全会决议,统一豫鄂边抗日武装,开展武汉外围抗日游击战争,1939年1月,李先念率新四军独立游击支队自竹沟南下四望山,同信阳挺进队会合,受到危拱之、刘子厚、朱大鹏、王海山等人的热烈欢迎。
随即在四望山北麓的黄龙寺召开会议,传达了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精神,以四望山为基地联络豫鄂边区的抗日武装。6月,豫南和鄂中抗日武装整编为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大队,李先念任司令员,陈少敏任政委。
11月16日至19日,朱理治、陈少敏、李先念、任质斌等在四望山主持召开豫南、鄂中、鄂东地区党和军队的高级干部会议,成立了中共豫鄂边区党委和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1941年“皖南事变”后,豫鄂挺进纵队整编为新四军5师),实现了党对豫南、鄂东、鄂中地方组织和抗日武装的集中统一领导。
1945年9月,根据中央指示,郑位三、李先念率豫鄂边区领导机关和新四军5师主力由大悟山转移四望山,反击国民党军队对豫南解放区的进攻,胜利地完成党中央赋予的战略坚持任务。
Image
1939年1月28日,刘少奇由渑池经南阳、泌阳抵达竹沟,次日主持召开中原局、豫鄂边区党委会议,听取汇报后对豫南、鄂东抗日游击战争作了具体指示。
3月,豫皖苏党委派刘玉柱来竹沟,刘少奇听过豫皖苏的汇报后,写给彭雪枫、张爱萍、吴芝圃、张震一封长达4000多字的指示信。要求游击支队向津浦路以东发展,在津浦路西、陇海路南创建永城、夏邑、萧县、亳县、涡阳为中心的抗日民主根据地;在淮上蒙怀凤,豫东睢杞太,苏北铜邳睢宁地区建立抗日民主政权。
以竹沟为中心的上层人员统战很有成效,中原局、豫鄂边区党委同第一战区、第五战区长官部,周围国民党驻军13军军长张轸、32军军长刘汝明、51军军长于学忠、77军军长冯治安、副军长何基沣都建立有统战关系。
刘少奇为巩固竹沟这一中原地区重要的战略支撑点,指示豫鄂边区党委将豫南特委改建为竹沟地委,张旺午任书记;竹沟地委辖竹沟、确山、桐柏、泌阳、信阳、遂平、唐河、舞阳等13个县。
地委以竹沟、确山两县工作为重点,在刘少奇指导下竹沟各级党委扩大教导大队,办党训班、办各种训练班,大量培训党政军骨干和业务人员。继续开办的教导大队三月一期,又培训学员700余人,其中党员占一半以上。
竹沟前后总计培训学员3000余人,其中党员2200人,为延安抗大选送了220名学员,除党训班学员部分回地方外,绝大多数分到部队充实为骨干力量。
1939年9月15日,前时返回延安参加中央会议的刘少奇,二次抵达竹沟,随同前来的有徐海东、刘瑞龙、许震、龙潜等十几位军政领导干部。
刘少奇到竹沟后,根据党中央指示和豫鄂边区的实际情况,指示鄂豫皖、豫鄂边、鄂中三个地区党委,把分割为几块的抗日根据地连成一片;分散的抗日游击队编组在一起,争取江北新四军的迅速壮大。并注意到国民党顽固派接连制造反共磨擦的状况,决定将中原局分批撤离竹沟。
10月9日,刘少奇率领中原局及干部大队,教导队学员300余人离开竹沟,到达豫皖苏边区涡阳新兴集,之后抵新四军江北指挥部。
18日,朱理治带领留守处司令部、政治部及教导队等600余人,第二批撤离竹沟,南下四望山与新四军豫鄂游击支队会合。不久,在游击支队基础上组编为豫鄂挺进纵队,辖6个团、3个总队,发展抗日武装近万人。
11月3日,根据中原局部署,原豫鄂边区党委撤销,恢复中共河南省委,刘子久到竹沟接任河南省委书记,继续坚持斗争,并准备第三批撤离。
11月11日,国民党顽固派纠集确山、信阳、泌阳三县保安队1800多人,向竹沟突然发动袭击。激战两天一夜,因众寡不敌,河南省委刘子久、王国华等率部于12日夜突围南下桐柏龙窝。保安队进入竹沟后,杀害抗属和留守处干部、战士200多人,制造了震惊全国的“竹沟惨案”。
1945年1月19日夜,359旅全部过平汉铁路。继而,跨越淮河,至湖北大悟与新四军5师主力会师。
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Image
著名的抗日民族英雄、东北抗日联军创建人和领导人杨靖宇将军1905年2月13日出生于河南省确山县一个农民家庭。
1925年五卅运动爆发,他与同学们一起积极参加声援上海工人、学生的反帝爱国斗争。
1926年秋,杨靖宇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并于同年10月受党团组织派遣,回确山从事农民运动。
1927年4月4日,以总指挥身份成功领导了确山农民暴动,从此走上职业革命者道路。11月,为响应毛泽东在湘赣边界的秋收起义,杨靖宇率领农民军组织了刘店秋收起义,其声威震动豫南。
短短几年间,杨靖宇先后创建了农工革命政权——确山县临时治安委员会和确山县革命委员会,组建了河南省第一支革命武装——确山县农民革命军(后编为豫南工农革命军),从此,拉开河南土地革命战争的序幕。
1928年冬季,周恩来从莫斯科回到上海,在极端秘密状态下组织召开了中共中央常委会,主要议题是要在全国范围内遴选人才,参加我党在上海开设的中央军政干部培训班,以解决各根据地前线极为缺乏军政干部的实际问题。
杨靖宇作为河南省委唯一推荐人选,于1929年1月化装为商人先从郑州乘火车至武汉,再由武汉坐客船前往上海,参加由周恩来亲自筹划并组织授课的为期一个月的培训。
培训时间虽然不长,但是在出发前,时任河南省委组织部长吴芝圃已告诉他:此次参训人员均为各省地党委选送的精英,培训结业后也许会在全国范围内安排工作。
培训是在秘密状态下组织的,从保护这批精英的角度出发,明确规定所有参训人员不能互通姓名。培训也是高层次的,周恩来作了政治、军事工作报告,恽代英作了农民运动报告,刘昆作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报告,此外学员们还阅读了大量党内文件和各类专题资料,通过这次培训杨靖宇的能力在多个方面都跃升到了一个新高度。
结业那天,杨靖宇被通知到周恩来处接受任务,他做好了到其他地区开展工作的思想准备。听了周恩来的介绍,杨靖宇才知道中共中央对这期培训班学员结业后的归属问题高度重视,多次召开中央组织部内部会议研究,已初步形成方案。对于他的去向,周恩来代表中央提出两个意向:调入全国总工会,或派往苏联学习军事。
周恩来考虑到他在确山农民起义和刘店秋收起义中表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更坚定了让杨赴苏联学习军事的决心。次日,培训班领导通知杨立即动身前去与满洲省委接洽,办理出国赴苏的签证。他革命生涯面临一次重大转折。
1929年2月,杨靖宇抵达奉天(今沈阳)并顺利联络到满洲省委,他被告知:组织上正在通过关系,联系东北当局办理出国相关手续,具体出发时间未定。
习惯了紧张革命生活的他不太适应这种赋闲生活,想到在军政干部培训班时看到过一份材料,说是当时满洲虽有50万工人,党组织却较薄弱,缺乏干部。于是他主动进言满洲省委,希望在等待签证期间能给他分配些临时工作。几天后,满洲省委通知他以省委巡视员身份,在省委直接指导下,于奉天和大连间开展城市工运和学运工作。
领受任务后,他化名张贯一到抚顺一个煤矿当矿井工人,与矿工一起干活、吃住,了解工人的思想、劳作、生活状况及迫切要求。
在充分掌握了矿工的苦难生活后,根据省委指示,5月1日他领导了著名的抚顺矿工“反裁员、反加班、反打骂”大罢工运动,这次后来被称为“红五月”的罢工行动取得全面胜利,他也圆满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
Image
杨靖宇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出国事宜却因各种原因一拖半年没进展。7月9日,爆发了“中东路事件”,其后中苏断交,杨靖宇赴苏之路也就此中断。
不久后,刘少奇北上接任满洲省委书记,临行前在接受中央例行谈话时,他就已知晓杨靖宇其人其事。到任3天后,刘少奇组织包括杨靖宇在内的中共满洲省委机关人员秘密召开了一次见面会,会后单独留下杨靖宇,说赴苏留学已无可能,并征求他下一步工作意见。杨靖宇虽觉有些遗憾,但还是爽快表态:未来的工作安排,一切听中央指示。
在后来的省委常委会上,各位常委都认为杨靖宇在停留东北这段时间表现突出,并且也比较熟悉抚顺、本溪和大连等地的工运、学运工作,非常适合留在满洲省委工作,最后大家一致决定报告中央留下杨在东北工作。
就这样,杨靖宇由河南出发,最终投身于东三省的革命斗争之中,他虽然失去了到苏联接受系统军事教育和训练的机会,却在后来率领东北抗日联军在林海雪原的艰苦环境中与日军数年血战屡建奇功,为全民族抗战建立了具有战略意义的功绩,也受到党和人民的高度评价和永久怀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