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甲骨文证据!“司母戊鼎”改成“后母戊鼎”大概率是改错了!

 大连北溟子 2024-04-27 发布于辽宁

前言:我小时候教科书里还是司母戊鼎,但是不记得哪一天就看到新闻说被改成“后母戊鼎”了,当时我还是很震惊的,赶忙去查找改名的原因,但是新闻只是说经专家研究决定,并没有说哪些专家,也不知道到底哪位专家为这件事情负责。可惜那时候我还没研究甲骨文,所以也拿不出反驳的证据。后来有幸接触到甲骨文,我也是一直带着这个疑问在学习和研究,结合我对夏商时期的语音学的研究(不同于现在的《上古音韵学》,其实现在的《上古音韵学》只研究的是周人的读音),今天说说我的看法。

甲骨文证据!“司母戊鼎”改成“后母戊鼎”大概率是改错了!

司母戊鼎


第一,要准确释读这个字到底是“司”还是“后”,我们要追求的真相是什么?是当时铸造鼎的时候,铸鼎的人读这个字是什么音,还是说我们今天觉得这个字读什么更顺口,意思更好理解?我觉得我们应该追求的是前者。

甲骨文证据!“司母戊鼎”改成“后母戊鼎”大概率是改错了!

“司母戊”

第二,有个基本认知得有:1,夏商周三代,政权是前后关系,但是这三个部落是同时存在的,大禹在中原地区建立夏朝的时候,东边的商和西边的周部落就同时存在了,夏朝前期三家文字有统一,但文字初期,字型并不固定,所以后来在各自的部落里是相对独立演化的。而语音是从来都没有统一过,但是夏部落和华部落语音接近,夏部落的语音来自藏语,华部落的语音来自羌语,两者同源,但东夷语音和华夏语音明显不同

甲骨文证据!“司母戊鼎”改成“后母戊鼎”大概率是改错了!

第二,从后期的各种文献来看,只能证明一件事,就是这个字用作“后”的时候,都是名词用法。不管是三代以前的部落首领称作“后”,还是夏朝的王称作“后”,还是春秋以后把王的正妻称作“后”,还是直到今天依然如此,“后”字都是名词用法(非“前后”的后)。

甲骨文证据!“司母戊鼎”改成“后母戊鼎”大概率是改错了!

武则天

第三,在甲骨文中,和“后”字或者“司”字字形相近的字,其实还有一个,就是“占”字简化后的字形(见下图中间)。其实这三种字形在最开始应该就是同一个字,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因为从甲骨文的卜辞里面看,这三种字形的用法、语法完全一致,只是因为写法不同才导致后面演变成了三个字。但是,从目前能清晰辨别字形和准确释读的几十条拓片上来看,这个字在卜辞里无一例外的都是动词用法,没有一例是名词用法。所以我首先排除这个字是“后”。

甲骨文证据!“司母戊鼎”改成“后母戊鼎”大概率是改错了!

卜辞中三种字形,语法、用法一样

第四,根据我对夏商时期的语音研究,“后”的夏初读音“gou”是夏族和华族共有的读音,“g”这个声母是华夏族的标志读音之一;“司”的夏初读音“si”(这里的“i”是发音的,不是普通话里的零韵母)是周族人的读音,'s'是华族(后来的周族为代表)的标志性读音之一;“占”的夏初读音“tian”是夷族(后来的商族为代表)的读音,“t”声母是东夷人的标志读音之一。(以上读音,韵母只做参考,不用管)所以,我认为这个字既不读“后”也不读“司”,而应该释读成“占”才最合适,没错,就是“占母戊鼎”。

甲骨文证据!“司母戊鼎”改成“后母戊鼎”大概率是改错了!

不同字形,用法一样

第五,这个鼎铸造用途是什么?主流观点有两种,第一种是郭沫若先生认为的:武丁的儿子在母亲死后为了母亲单独铸造的鼎,专门用来祭祀母亲,所以这里应该是“司”,表示祭祀的意思,但是如果是这样的话,那这个鼎不应该出现在陪葬品里,难道是后期又埋下去的?

甲骨文证据!“司母戊鼎”改成“后母戊鼎”大概率是改错了!

不同字形,用法一样

第二种:武丁的儿子为了纪念他们伟大的母亲,所以在母亲刚去世的时候,特别铸造了这个鼎作为陪葬品,所以这里应该是“后”,才能体现儿子对母亲的尊敬和母亲的伟大。但是,“司”不尊敬吗?不管是三代前还是夏商周时期,文献中记载的“司”都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包括后来的“三公”不都是“司”字头的么?所以,这不能成为改名的理由。

况且,以上两种说法都犯了一个常识性的错误,就是如果说这个鼎,是在“母戊”死后铸造的,那么鼎上的字应该叫“妣戊”才对,而不可能是“母戊”!

甲骨文证据!“司母戊鼎”改成“后母戊鼎”大概率是改错了!

不同字形,用法一样

所以我的观点是,这个鼎应该是武丁的儿子在“母戊”在世的时候特意为母亲铸造的,“母戊”平时用这个鼎来占卜或者祭祀等等,所以等她死后这个鼎也自然就成为了陪葬品,这应该才是真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