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乡的摆渡口

 zhb学习阅览室 2024-04-28 发布于上海

作者:张维华

醒目的家乡村名标牌立在摆渡口东岸。张维华 摄

我的家乡河北省沧州市沧县姚官屯镇仁和村坐落在沧州城北二十华里开外的大运河东岸,每年运河输水期间,美丽的运河就像一条明亮的白带子在村西蜿蜒穿过,景色秀美。大运河是我们的母亲河,我们村祖祖辈辈依运河而居,也因运河而繁荣兴旺,我们从小都是喝着运河水长大,铸就了勤劳、善良、坚强的品格。

在我们村西南角大运河拐弯处,与对面的沧州市运河区胡嘴子村隔河相望,这里有一处历史久远的摆渡口清晰可见。

为了让后代了解摆渡口的前世今生,一个初冬季节,运河刚刚断流,我和学校老师们组织学生一起到此研学,让孩子们实地感受摆渡曾给人们带来的便利。

河对岸,胡嘴子村一位退休多年的徐大爷热情接待我们这些“访客”,孩子们聚拢在一起听徐爷爷讲摆渡口的故事。

“此摆渡口建于1962年,当时运河常年有水,为了便于两岸往来,胡嘴子村购置一条大船,选择这里建起摆渡口。”他告诉我们,在他年幼时,摆渡口附近的河面上舟行不息。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运河两岸的人们过河,仍需要舟船摆渡。

徐爷爷说,那时摆渡口都有一条木制的大摆渡船,一条粗铁丝拴在河的两岸。西岸拴在岸边大柳树上,东岸楔一个木桩固定。船缆绳上拴一个铁环套在铁丝上,以防船只被水流冲走。渡河时全靠船工用手一把一把拉动铁丝。运河河面不太宽,渡船很快就到了对岸。

当年摆渡可以过大车(马车)、小推车和自行车等载物工具,两边河坡上有大坡道。严冬季节冰封了河面,不能行船了,就人工砸冰疏通河道,保持摆渡过河。等到冰层冻得厚了,就直接在冰上搭跳板,人车直接过河,摆渡船就停下来修船了。

那时摆船的船夫多是上了年纪的老人,家住运河边,每天从早到晚划船往返于两岸之间。因为除了村里人免费坐船,其他人也收不了多少钱,所以摆船这活养不了青壮年。

在河对岸有一间低矮的土房子,是专供船夫歇脚的地方,这时你若从河东走来,船还在西岸,你就得冲着对面大声喊:“有人吗?过河啦!”一会儿工夫,就会从小屋里走出一位蹒跚老人,不慌不忙解开绳索,踏上船一下一下有节奏地拽着缆绳,晃晃悠悠向你飘来,河中央顿时荡起一圈圈波纹向远处散去。

随行的班主任老师赵书芬也给孩子们讲起她小时候过河的见闻。

“那时,运河两岸的人们虽然不是一个村子的,但见了面就像一个村的亲切攀谈。两岸人们为了省事,也为了更亲切,讲起话来就省去了村名,直接说河东家谁,河西家谁,家长里短唠起嗑来。

河西村每隔五天一个集。每到大集日,早上,河东的村妇、孩子们,就会三个一群,五个一伙,挎着篮子,坐着渡船去赶集。船夫这一天就忙了,一船一船地把人们运过河,村妇老太太们下了船,上了岸,再喊上一声“回来给钱”。船夫依着坐船的大娘们任意赏,给多少算多少,从来不宰客,不要价。临近中午,赶集的人们购满了大篮子的生活用品坐上小船,船夫一船一船再摆过河。

每天早上,河西的村民们也是一群群骑着自行车坐着船去河东上班。尤其是上班时间,人多船挤,一船最多能坐六七个人,后面的人就主动吆喝一声“先走,坐下趟。”人们互相谦让着,说笑声在运河上回荡。

孩子们边听边领悟,悄然间,运河文化像一粒种子深深埋藏在幼小的心灵。

不知不觉好多年过去了,曾经热闹繁忙的过河景象渐渐消失了。2006年,我们村北不远处建起了青沧友谊桥,人们往返穿梭更加便利。从此,往日的摆渡口也失去了它的作用,如今渡口还在,运河依然川流不息,河两岸绿树层叠,风吹林涌。

近年来,我的家乡大变样,河岸上修建了宽阔平坦的堤顶路,路边安装了漂亮的路灯,河边修了观景台、护栏和驿站,河堤下面种植了各类观赏性植物,文化景观带将大运河打扮得更加美丽迷人。

站在河岸,我浮想联翩,大运河,新景观,运河人,新使命。新时代赋予我们打造美丽运河、建设宜居家园的重任,我们一定会不辱使命,尽责担当,勇毅前行,将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

(作者单位:河北省沧州市沧县姚官屯镇仁和村学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