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用迄今为止的闭郁工具,来看如何解决“通腑”

 熙越 2024-04-30 发布于上海

由于过去几个月有诸多医案涉及到通腑或下瘀,本篇将它们整合在一起,进行统计分析,看看本号迄今为止总结出来的闭郁模型,是否好用:

案1、《35摄氏度》,胡天雄用风引汤来治热深厥深;

案2、《病毒性脑炎案》,徐文兵用升降散加味来通腑散热;

案3、《合力通便》,陶医生用威灵仙与牛膝助力前医的承气汤;

案4、《灸法与熨法》,陆祖愚用小陷胸合大承气减味,外加熨法;

案5、《上脱证》与《灸法与熨法》,陆养愚用神佑丸,外加灸法;

案6、《顶尖临床家》,孙一奎与范文甫用麝香等,下食积;

案7、《脉症合参》,孙一奎用桃核承气汤,下瘀血;

案8、《脉症合参》,孙一奎以大剂瓜蒌壳为君,下痰积;

案9、《承气开闭》《刚痉》,用大承气汤来开闭热深厥深;

案10、《人参》,徐灵胎用唐人法(人参五灵脂肉桂黄连大黄)来下瘀血;

案11、《就不通你便》,喻嘉言先后用理中汤和五苓散,得病人二便通下;

案12、《阴证》,王好古用大剂扶阳温运药稍佐芍药,得二便通下;

案13、《自汗》,何炎燊参考保和丸再加大黄,以下病人肠腑积滞;

案14、本号古早时期曾有次仅用中成药(同仁堂的藿香正气水),得病人腑气流通而自行通便。

以上诸案,若用《刘河间全面破壁》篇中总结的“郁热”二维坐标图来显示的话,大概如下图:

但这个图只能显示两个维度,以上用方所包含的其他维度,无法在此显示出来。另外,还有些医案不太合适列入这个坐标轴里,比如:

案15、《用金匮法通便》,王孟英以补中药为主,来通便;

案16、《用金匮法通便》,王孟英先用生津养阴法,再大补气血,最后加一味蜣螂来通便;

案17、《温补作为祛邪手段》,王孟英用大补阴阳药,最后取得通便;

案18、《理中汤》中的医案③,喻嘉言用理中汤得病人通下腐秽。

以上18则医案,全部都可以用本号之前总结过的ABCD郁模型,如下图,左为内伤常用,右为外感常用:

左右两图的区别:①从外感中的“开表”、“升散”、“降泄”,转变了内伤中的“开”、“升”、“降”,因为前者的后一个字都代表出路;②开和升,到了内伤,一般合称为(辛)开;③(辛)开与(苦)降,合成“辛开苦降”,这是内伤解郁的核心;④(辛)开药一般同时兼有化邪之职,(苦)降药一般同时兼有清热之职。

不适合进入“郁热”二维图的15~18案,则分别属于:

案15为扶正之气;

案16为扶正之气、血、阴;

案17扶正之气、血、阴、阳;

案18扶正之气、阳。

也就是说,解决闭郁范畴的病证,考虑①正气情况(气血阴阳);②邪气情况(有形无形);③气机状态(升降出入),最为完整的手法

其中②邪气情况,无外乎有形无形。有形一般令从下降行而出,无形则或从体表或从下降行而出。即或开或降;

其中③气机状态,闭郁状态下的气机,或是升有余而应降,或是降有余而应升,或是入有余而应开。仍是或开或降(升合并入开)。

因而闭郁范畴里的②邪气情况和③气机状态,就决定了此证手法终不离于“辛开苦降(泄)”,或“开降(泄)”,这也是为何大多数闭郁用方,都能归入上文中郁热二维图的原因。

但在某些情况下,仅仅只是扶正,正气足则气机恢复正常通行,气行则气化,气行&气化则自然便通。

因而闭郁ABCD的四维模型,在临床运用中,可单一或二三四多种结合使用

但必须始终保持清晰的意识:你正在处理的是一个闭郁范畴的病证。

无论选择什么样的ABCD组合,都要有意识地致力于打开闭郁,令气机通行。而在需要通腑下瘀的情况里,这个意识就是“务必得以通下”。

因而案15~17中,孟英用扶正的同时,仍前后加上一些或润通或开窍或有破凝通便效果的药味。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还可以从中推衍出,当面对一个需要通腑的病人时,医者有时候不必或是根本无法一次性解决,而是可以或必须分2~N步来走

一、从辛开与苦降的角度,来分2~N步

或是先以辛开以通行气机,气行后再结合降泄法;或先用降行法,令升逆之气得以顺降,而后再开展气机。或再继续重复如此的轮换,直至彻底解决:

辛开-苦降-辛开-苦降-辛开…

苦降-辛开-苦降-辛开-苦降…

无论是先辛开还是先苦降,都是为了气行气降,引导病邪之势入于肠腑,并最终通泄出去,实现高效的成功的且没有后患的通腑。

二、从扶正与祛邪的角度,来分2~N步

此法一般从扶正开始,但有时候正气虽虚而通腑势在必行时,也必须先行祛邪,而后再补虚。或再继续重复如此的轮换,直至彻底解决:

扶正-祛邪-扶正-祛邪-扶正…

祛邪-扶正-祛邪-扶正-祛邪…

以上两种次第在践行期间,有的病人可能都不需要第2步,直接在第1步就得到解决了。根据ABCD四维模型来说,其中任一取效都是有可能的。但是,不该被认为理所应当,不能想当然。

本篇通过郁热二维坐标图ABCD闭郁模型,相当于是把包括便秘在内的所有需要通腑的病证,其对应的解决手法,一并总结了。如此也可了解到,中医通便远非一味大黄那么狭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