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佛·观察|明尧居士:禅宗第一书《碧岩录》校点•第二十五则——莲华峰拈拄杖

 新用户99826726 2024-05-02 发布于广东

图片

⊙第二十五则 莲华峰拈拄杖

垂示云:机不离位,堕在毒海。语不惊群,陷于流俗。忽若击石火里别缁素,闪电光中辨杀活,可以坐断十方,壁立千仞,还知有恁么时节么?试举看——

举莲花峰庵主,拈拄杖示众云(看。顶门上具一只眼,也是时人窠窟):“古人到这里,为什么不肯住(不可向空里钉橛,权立化城)?”众无语(千个万个,如麻似粟,却较些子。可惜许!一棚俊鹘)。自代云:“为他途路不得力(若向途中辨,犹争半月程。设使得力,堪作什么?岂可全无一个)。”复云:“毕竟如何(千人万人,只向个里坐却。千人万人中,一个两个会)?”又自代云:“楖木栗横担不顾人,直入千峰万峰去(也好与三十棒!只为他担板,脑后见腮,莫与往来)。”

诸人还裁辨得莲花峰庵主么?脚跟也未点地在。国初时,在天台莲花峰卓庵。古人既得道之后,茅茨石室中,折脚铛儿内,煮野菜根吃过日,且不求名利,放旷随缘,垂一转语,且要报佛祖恩,传佛心印。才见僧来,便拈拄杖云,“古人到这里为什么不肯住?”前后二十余年,终无一人答得。只这一问,也有权有实,有照有用。若也知他圈缋,不消一捏。尔且道因什么二十年如此问?既是宗师所为,何故只守一橛?若向个里见得,自然不向情尘上走。

凡二十年中,有多少人,与他平展、下语、呈见解,做尽伎俩;设有个道得,也不到他极则处。况此事虽不在言句中,非言句即不能辨。不见道,“道本无言,因言显道”。所以验人端的处,下口便知音。古人垂一言半句,亦无他,只要见尔知有不知有。他见人不会,所以自代云:“为他途路不得力。”看他道得,自然契理契机,几曾失却宗旨?

古人云:“承言须会宗,勿自立规矩。”如今人只管撞将去便了,得则得,争奈颟顸儱统;若到作家面前,将三要语“印空、印泥、印水”验他,便见方木逗圆孔,无下落处。到这里,讨一个同得同证,临时向什么处求?若是知有底人,开怀通个消息,有何不可?若不遇人,且卷而怀之。且问尔诸人:拄杖子是衲僧寻常用底,因什么却道途路不得力?古人到此不肯住,其实“金屑虽贵,落眼成翳”。

石室善道和尚,当时遭沙汰,常以拄杖示众云:“过去诸佛也恁么,未来诸佛也恁么,现前诸佛也恁么。”雪峰一日僧堂前拈拄杖示众云:“这个只为中下根人。”时有僧出问云:“忽遇上上人来时如何?”峰拈拄杖便去。云门云:“我即不似雪峰,打破狼藉。”僧问:“未审和尚如何?”云门便打。

大凡参问,也无许多事,为尔外见有山河大地,内见有见闻觉知,上见有诸佛可求,下见有众生可度,直须一时吐却,然后十二时中,行住坐卧,打成一片。虽在一毛头上,宽若大千沙界;虽居镬汤炉炭中,如在安乐国土;虽居七珍八宝中,如在茅茨蓬蒿下。这般事,若是通方作者,到古人实处,自然不费力。他见无人构得他底,复自征云:“毕竟如何?”又奈何不得,自云:“楖木栗横担不顾人,直入千峰万峰去。”这个意又作么生?且道指什么处为地头?不妨句中有眼,言外有意,自起自倒,自放自收。

岂不见严阳尊者,路逢一僧,拈起拄杖云:“是什么?”僧云:“不识。”严云:“一条拄杖也不识!”严复以拄杖,地上劄一下云:“还识么?”僧云:“不识。”严云:“土窟子也不识!”严复以往杖担云:“会么?”僧云:“不会。”严云:“楖木栗横担不顾人,直入千峰万峰去。”

古人到这里,为什么不肯住?雪窦有颂云:“谁当机,举不赚,亦还希,摧残峭峻,销铄玄微。重关曾巨闢(闢,同“辟”,打开),作者未同归。玉兔乍圆乍缺,金乌似飞不飞。卢老不如何处去,白云流水共依依。”因什么山僧道,“脑后见腮,莫与往来”?才作计较,便是黑山鬼窟里作活计。若见得彻、信得及,千人万人,自然罗笼不住,奈何不得,动著拶著,自然有杀有活。雪窦会他意,道“直入千峰万峰去”,方始成颂。要知落处,看取雪窦颂云:

眼里尘沙耳里土(憧三百担,鹘鹘突突有什么限?更有恁么汉)

千峰万峰不肯住(尔向什么处去?且道是什么消息)

落花流水大茫茫(好个消息!闪电之机,徒劳思。左顾千生,右顾万劫)

剔起眉毛何处去(脚跟下更赠一对眼,元来只在这里。还截得庵主脚跟么?虽然如是,也须是到这田地始得。打云:为什么只在这里)

雪窦颂得甚好,有转身处,不守一隅,便道“眼里尘沙耳里土”,此一句颂莲花峰庵主。衲僧家到这里,上无攀仰,下绝己躬,于一切时中,如痴似兀。不见南泉道:“学道之人,如痴钝者也难得。”禅月诗云:“常忆南泉好言语,如斯痴钝者还希。”法灯云:“谁人知此意,令我忆南泉。”南泉又道:“七百高僧,尽是会佛法底人,唯有卢行者不会佛法,只会道,所以得他衣钵。”且道佛法与道相去多少?雪窦拈云:“眼里著沙不得,耳里著水不得。或若有个汉,信得及、把得住,不受人瞒,祖佛言教是什么热碗鸣声!便请高挂钵囊,拗折拄杖,管取一员无事道人。”又云:“眼里著得须弥山,耳里著得大海水。有一般汉,受人商量,祖佛言教,如龙得水,似虎靠山,却须挑起钵囊,横担拄杖,亦是一员无事道人。”复云:“恁么也不得,不恁么也不得,然后没交涉。”三员无事道人中,要选一人为师,正是这般生铁铸就底汉,何故?或遇恶境界,或遇奇特境界,到他面前,悉皆如梦相似,不知有六根,亦不知有旦暮。直饶到这般田地,切忌守寒灰死火,打入黑漫漫处去,也须是有转身一路始得。不见古人道:“莫守寒岩异草青,坐却白云宗不妙。”所以莲花峰庵主道,“为他途路不得力”,直须是千峰万峰去始得。且道唤什么作千峰万峰?雪窦只爱他道“楖木栗横担不顾人,直入千峰万峰去”,所以颂出。且道向什么处去?还有知得去处者么?

“落花流水太茫茫”,落花纷纷,流水茫茫,闪电之机,眼前是什么?“剔起眉毛何处去?”雪窦为什么也不知他去处?只如山僧道,适来举拂子,且道即今在什么处?尔诸人若见得,与莲花峰庵主同参;其或未然,三条椽下、七尺单前,试去参详看。

图片



《碧岩录》简介

杨曾文


禅宗标榜“不立文字”,然而禅师上堂说法,引述历代祖师或前人公案,撰写“颂古”诗偈,以及弟子集编语录等,皆不能不用语言文字,所以又“不离文字”。禅宗进入宋代以后臻于极盛,在与社会各阶层特别是儒者士大夫的密切交往中促成文字禅的发达,诸如拈古、代语、别语、颂古、公案、语录和评唱等各种形式的文字禅,盛行于各地丛林之中。圆悟克勤的《碧岩录》属于文字禅的“评唱”,是在云门宗禅僧雪窦重显《颂古百则》的基础上编成的,是宋代具有代表性的文字禅著作之一,曾流行一时,并传到朝鲜、日本,影响深远。

克勤《碧岩录》出世后,曾广为流传。如前所述,据《大正藏》本《碧岩录》前面所载元代方回万里、周驰、三教老人三序及卷末所载的重刊疏及净日、希陵、冯子振三人的后序,在克勤死后,弟子大慧宗杲担心门下执著言句,竟将此书毁焚,至在元代大德四年(1300)以后,嵎中张炜(字明远)搜寻旧版重新校订刻版印行。

那么,宗杲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焚毁《碧岩录》刻板的呢?

由南宋妙喜普觉、竹庵士圭原作,南宋净善重编的《禅林宝训》载录宋代临济宗黄龙慧南至十六世佛照拙庵等禅师的遗教训诫三百则,卷四记载临济宗黄龙下四世心闻昙贲《与张子韶书》曰:

教外别传之道,至简至要,初无他说。前辈行之不疑,守之不易。天禧间,雪窦以辩博之才,美意变弄,求新琢巧,继汾阳为颂古,笼络当世学者,宗风由此一变矣。逮宣政间,圆悟又出己意,离之为《碧岩集》。彼时迈古淳全之士,如宁道者、死心、灵源、佛鉴诸老,皆莫能回其说。於是新进後生珍重其语,朝诵暮习,谓之至学,莫有悟其非者。痛哉!学者之心术坏矣。绍兴初,佛日入闽,见学者牵之不返,日驰月骛,浸渍成弊,即碎其板,辟其说。以至祛迷援溺,剔繁拨剧,摧邪显正。特然而振之,衲子稍知其非而不复慕。然非佛日高明远见,乘悲愿力救末法之弊,则丛林大有可畏者矣。


 
       
大意是说,禅宗一直崇尚简要,然而至宋天禧(10171021)年间雪窦重显继汾阳善昭之后编撰颂古,广行于世,从而使禅宗风气为之一变。到政和(11111117)、宣和(11191125)年间,圆悟克勤又编撰《碧岩集》,尽管当时有主张保持淳简禅风的开福道宁、黄龙悟新(号死心)、黄龙惟清(号灵源)、佛鉴慧勤等禅师出来劝谏,然而未能改变他的主意。于是此书风行丛林之间,受到学人的欢迎,“新进後生珍重其语,朝诵暮习,谓之至学”,对禅僧“心术”影响极大。他的弟子大慧宗杲(先后从朝廷受赐号佛日、大慧,10891163)在绍兴四年至七年(11341137)曾入闽(福州、泉州)传法,看到很多禅僧迷执此书,即将此书刻板焚毁以警示学人,消息传出,宗风为之一振。

从这段话可以了解《碧岩录》继善昭、重显之后,在宋代文字禅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并且对禅宗界的禅风的确造成很多的影响。据此也可以了解,宗杲焚毁《碧岩录》雕板时间在南宋的初期,具体时间当在他的师父克勤去世(1135年)之后,地方是在今福建境内。
       
既然宗杲焚毁《碧岩录》刻板是在福州一带地方进行的,自然不能将流传各地的《碧岩录》全部搜集加以焚毁。据《碧岩录》后附元延祐丁巳(四年,1317)径山住持希陵的后序,张炜最先寻获《碧岩录》写本的后册,此后又得到雪堂刊本及蜀本,然后才校订讹舛,重新刊印。可见,《碧岩录》不仅未在世上绝迹,而且长期间内仍在世上流传。所谓“雪堂本”中的雪堂,也许是元代刻印《临济录》的雪堂普仁禅师。据《临济录》前载元贞二年(1296)曹洞宗林泉从伦的序和大德二年(1298)郭天锡、五峰普秀三人的序,普仁是临济义玄法系的十八代孙,属琅琊慧觉法系第十世的禅师,“王臣尊礼,缁素向慕,是亦僧中之龙象尔”,传法场所应在大都(今北京)。如果雪堂本《碧岩录》就是雪堂普仁刻印的,那么,早在张炜重刊印《碧岩录》之前,世上已有雪堂本流传了。
    
克勤《碧岩录》开启以评唱体评述颂古的做法。受他影响,金元之际著名曹洞宗禅师万松行秀(1166-1246)应“中书令”耶律楚材(湛然居士)之请将宋代曹洞宗禅僧天童正觉(1091-1157)的百则颂古加上“示众”、“著语”和“评唱”编撰《万松老人评唱天童觉和尚颂古从容庵录》(简称《从容录》)六卷。他在癸未年(元太祖十八年,1223年)写给耶律楚材的信中就《从容录》介绍说:“窃比佛果《碧岩集》,则篇篇皆有示众为备。”他说的“示众”就相当于《碧岩录》中每则前面的“垂示”。《从容录》受《碧岩录》影响很大,书中多处引用克勤的《碧岩录》的词句。此后,其弟子林泉从伦评唱曹洞宗禅僧投子义青(1032-1083)的颂古百则,撰《空谷集》六卷;又评唱义青的再传弟子丹霞子淳(1064-1117)的颂古百则,撰《虚空集》六卷。
       
《碧岩录》直到清代在丛林间还是流行的,在明清之际雕印的《嘉兴藏》、清代雕印的《龙藏》中皆收有此书。
       
此书在南宋时代就传入日本。南宋时期日本禅僧道元最早将《碧岩录》带到日本,题目称《佛果碧岩破关击节》(《一夜本》)。在镰仓(11921333)后期至室町时期(13361573),禅宗十分盛行,禅僧多精于汉学,以所谓“五山”(五所禅宗官寺)为中心的禅寺盛行汉诗汉文章,深入研究和雕印汉泽佛典,《碧岩录》也十分受欢迎,有五山版刊行。五山版中最流行的《碧岩录》是属于元代张炜重刊本的瑞龙寺版,题目称为《圆悟碧岩集》,扉页上面横书的字为“宗门第一书”。可见此书在五山禅僧心目中的地位。据永久俊雄译注,日本鸿盟社1983年出版《碧岩集》的第四版书前所列未注明年代的“注解书目”,有《碧岩集种电钞》、《碧岩录不二钞》、《碧岩录讲话》等注释书达21种之多。《碧岩录》传入朝鲜,也有刊本流行。

图片

圆悟克勤禅师简介:

圆悟克勤(1063-1135)宋代高僧。俗姓骆,字无著。法名克勤。崇宁县(今成都郫县 唐昌镇附近,北宋末年属彭州)人。先后弘法于四川、湖北等地,晚年住持成都昭觉寺。声名卓著,皇帝多次召其问法,并赐紫衣和“佛果禅师”之号,后又赐号“圆悟”,去世后谥号“真觉禅师”。五祖'法演'门下有“三佛”,其中之佼佼者,当首推圆悟克勤。克勤的禅法荟萃各家精华,超宗越格,弟子满天下,为临济宗杨岐派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本文经作者授权,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