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恬淡虚无”是一种怎样的境界?

 归真养生 2024-05-03 发布于四川

​​我们都致力于追求健康和长寿,那么应该如何才能健康?如何才能长寿?《内经》明确地给出了答案:“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其中,“恬淡虚无”四个字是核心,这是内求己心的方法,对于我们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如果我们能深入理解、解释和延伸“恬淡虚无”的内涵,对于理解中医养生的理念,并提升精神境界有重要现实价值。

 

一、论“恬”

 

《说文解字》讲:“恬,安也。”恬字左边是心,右边是舌,象意为用舌头舔心中的伤口(心灵的创伤)。即自我宽慰,自我疗伤,以求心安神怡。

 

俗话说,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得意处不过十之一二。人生充满着痛苦,有各种不如意、疼痛、疾病、创伤、忧愁、恐惧、烦恼、怨恨……我们应该如何在诸多的不快乐中找回快乐呢?

 

我的理解是:从安心入手。外境再如何变化,都要安住自己的内心。人生总是有路可走的,外境越是困顿,内心越应该安然自在。因为内心为本,外境为标。万法唯心造,诸境由心生。心安了,外境自安。心要不安,则外境一动,即会陷入痛苦与烦恼之中。

 

如何安置好自己的内心?建议学习《庄子》,庄子提示的方法是:“外天下,外物,外生,朝彻,见独,无古今,不死不生。”

 

我的理解是,修行即是修心,心要静而虚,虚则生出光明,可以与“道”互相呼应。这时,心就能转化精神,从有形的能量提升为无形的、神妙的、自由的生命。修心要分三个步骤。第一步:尽量少欲,看淡外境,让内心不受外境纷扰的影响;第二步,心神透彻通达,有如阳光照亮一切。这时天人合一,身心和谐;第三步,达到不死不生,与“道”合一的至高境界。

 

二、论“淡”

 

当我们心中无烦无恼,平和安静了,才能够看“淡”。简单来说,心中平静的人,才会淡泊。

 

恬淡即淡泊名利,清静安逸。恬淡的力量不可思议,正如《庄子》所说:“夫恬淡寂寞,虚无无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质也。故曰:圣人休休焉则平易矣,平易则恬淡矣。平易恬淡,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故其德全而神不亏。”

 

我的理解是:天地之所以生生不息,以其能静。静为阴,动为阳,静极而后动。天有德,天之德在无私、无欲、无求;地有德,地之德在心量大、宽容、厚德载物。天地能恬淡、寂漠、虚空、无为,这是天地大德的本质。我们要养生,要健康,要长寿,就要效法天地,并顺应天地之德,这是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一个人要想道德完美而精神不亏缺,就要法天则地,使内心平易,平易则恬淡,平易恬淡则身心和谐。若能修到这种境界,则忧患不能侵入,邪气不能袭扰。

 

若能以平淡为怀,那么天天都是好日子,既安详,又清净。恬淡的心灵是淡定而静,是精神内守,没有功利,没有烦恼。

 

今时我们处于一个物欲横渡,人心繁复的社会,如何让心恬淡呢?我的理解是: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仁爱之力,心善语善行善、泛爱众、致良知、知行合一,这样即可进入淡雅而安静的境界。当然,也就能克服一切贪婪狂癫,并且获得真正的愉悦与幸福。

 

恬淡虚无,清心寡欲,就能顺应天地的变化,“为无为之事,乐恬淡之态,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宇,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内经》告诉我们,“此圣人之治身也”,圣人就是如此做的。我们要向圣而行,当然也要学习圣人的方法。

 

三、论“虚”

 

“虚”即太虚。太虚不是真空。从中医来分析,太虚之中有真气,即中和之气。此气周流,以生万物。故说,太虚是混沌阴阳未分之原象,其中有无限生机。

 

“离中虚,坎中满”。离卦对应心,坎卦对应肾。在《内经》开篇介绍黄帝时,说“长而敦敏”。敦字表示下盘稳固坚实,代表肾精足;敏字代表虚心无杂,头脑清灵,表示心神旺。可以说,“敦敏”是一个心肾交融的非常健康的状态。

 

于生命而言,肾精要满,心神要虚。肾精满,则“肾主骨生髓”,而“脑为髓海”,髓海充足,生机不息;心神虚,则静心平性,使能君火以明,心神不乱,智慧内生,乃能谋划周致而平处艰危。

 

《老子》说:“洼则盈。”俗话说:“道在低处”。虚心处下,方能学习,方能接纳,若拘泥于我执我见,则心胸滞塞,刚愎自用,君火失明,心神不和,诸事难为。

 

我的理解是:老子论道,认为“道”是不可知之“虚”。既虚且静即是道。老子通过对大道的描述,对万物之始的特性进行总结,让我们看到道的虚静本质。

 

能虚方能静,真正的静应该是“虚静”,是君火以明的“静”,没有烦恼,没有不安。可以说,“虚静”是古人超凡脱俗的一个标志,因为虚静往往标志着“道”,标志着圣人。

 

只有保持内心的绝对净化和精神的凝神专注,才有可能实现对“道”的认识。老子用“虚”、“静”来形容空明宁静的心境,并认为人心原本就是如此。老子要求致虚极、守静笃,借此可以恢复心灵空明宁静的状态。

 

四、论“无”

 

“无”,与有相对。何谓“无”?无是空,是“道”,无能生万物。说明“无”不是完全的死寂的空,而是充满着生机的空。

 

“无”的境界最高。当我们能真正处于恬淡愉悦,虚怀静定之时,才可能进入“无”的境界。正如《老子》所言:“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我无情而民自清。”

 

我的理解是,智慧是从“无”中生出来的。要想获得智慧,不能向外求,而当向内求。人人心中皆藏有智慧,要想获得智慧,必需让心定而静,静而安,进入“无”的状态,则内心自然会生出智慧来。

 

智慧不是知识,亦不是世俗意义上的聪明,而是一种看透事物的本质能力。当我们处于“无”的状态时,即是佛家所言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此时即能“无所住而生其心”,达到智慧自出,成圣成佛。

 

进入“无”的境界太难,但只要我们不被名利浮华蒙蔽双眼,保持恬淡自然的本性,我们本有的部分智慧亦能浮现出来。即使是部分智慧,那也能让内心自然而然地达到明澈、安详、宁静的状态。

 

小结

 

综上所述,“恬淡虚无”,仅此四字,就道出了健康身心,成就生命的四个次第,真可谓字字珠玑,皆有深意。

 

“恬淡虚无”为我们营造出良好的心理状态,并能获得自然的、洁净的、崇高的心理体验。既能保护元真,抵御病邪侵害,还能维护中和、庸常的幸福生活。

 

若能时时体悟“恬淡虚无”,非常有益于身心和谐,这样我们就能获得愉悦和幸福,并且,可以远离疾病和痛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