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典古方黄芪桂枝五物汤的临床应用

 zhaodongma 2024-05-09 发布于山东


Image

Image

经典古方黄芪桂枝五物汤的临床应用

江苏省无锡市华源中医养生堂

王晓雷主任

黄芪桂枝五物汤,为中医温里剂,具有益气温经,和血通痹之功效。主治血痹,肌肤麻木不仁,脉微涩而紧。临床常用于治疗皮肤炎、末梢神经炎、中风后遗症等见有肢体麻木疼痛,属气虚血滞,微感风邪者。黄芪桂枝五物汤功用益气温经,和血通痹主治血痹。肌肤麻木不仁,脉微涩而紧。出处金匮要略》

【原文】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黄芪桂枝五物汤方黄芪三两芍药三两桂枝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一方有人参。上五味药,水煮,去滓,温服,日服三次。

注释阴阳俱微:指气血阴阳俱虚。

Image

黄芪桂枝五物汤方义方中黄芪为君,甘温益气,补在表之卫气。桂枝散风寒而温经通痹,与黄芪配伍,益气温阳,和血通经。桂枝得黄芪益气而振奋卫阳;黄芪得桂枝,固表而不致留邪。芍药养血和营而通血痹,与桂枝合用,调营卫而和表里,两药为臣。生姜辛温,疏散风邪,以助桂枝之力;大枣甘温,养血益气,以资黄芪、芍药之功;与生姜为伍,又能和营卫,调诸药,以为佐使。

【功效配伍】黄芪桂枝五物汤补气通阳,养血活血。此方是桂枝汤去甘草,重用生姜,加黄芪组成。方中黄芪补气,桂枝通阳,阳气通行,则营卫协和调畅,因阳气得温则通,营血得气则行,此配伍取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之理。本方重用生姜至六两,取其辛温宣散之性以解除风寒,并协助桂枝走表通阳宣痹;大枣协助黄芪鼓舞卫气;芍药养血活血,与桂枝相配,可通血脉,调营卫,畅血行。本方是以通为用,故去甘草之甘缓,以防恋邪,并有利于血脉通畅。诸药配伍可和营血之涩滞,助卫气之通行。

Image

黄芪桂枝五物汤配伍特点固表而不留邪,散邪而不伤正,邪正兼顾。

黄芪桂枝五物汤运用本方为治疗素体营卫不足,外受风邪所致血痹的常用方。临床以肌肤麻木不仁,肢节疼痛,或汗出恶风,脉微为辨证要点。

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化裁

凡证属气虚血滞,营卫不和者,皆可选用。血痹病舌质紫暗,脉沉细涩者,可加当归、川芎、红花、鸡血藤。治疗产后身痛可重用黄芪、桂枝,下肢痛加独活、牛膝、木瓜,上肢痛加防风、秦艽、羌活,腰疼重加杜仲、川断、狗脊、肉桂等。

Image

黄芪桂枝五物汤重要文献摘要

1、《金匮要略》:“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2、《金匮要略论注》:“此由全体风湿血相搏,痹其阳气,使之不仁。故以桂枝壮气行阳,芍药和阴,姜、枣以和上焦荣卫,协力驱风,则病原拔,而所入微邪亦为强弩之末矣。此即桂枝汤去草加芪也,立法之意,重在引阳,故嫌甘草之缓小。若黄芪之强有力耳。”

【方证论治辨析】黄芪桂枝五物汤治血痹,气血痹阻证。症见阴阳俱微,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脉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

此为血痹重证。阴阳俱微,即营卫气血俱不足,感受风寒,致局部阳气痹阻,血行涩滞。外证身体不仁,指身体局部肌肉麻木不仁,痛痒不觉,为气血运行痹阻,致局部肌肉失去营卫气血濡养,又因受邪较甚,故麻木之处伴有酸麻走痛,如风痹状,但实非风痹。寸口、关上脉微,为阳气不足;尺中脉小紧,是阴血涩滞及感受风寒较甚之象。治用黄芪桂枝五物汤补气通阳,养血活血。血痹轻证“宜针引阳气,令脉和紧去则愈”;而血痹重证用甘温药治疗,取理于《灵枢·邪气脏腑病形》“阴阳形气俱不足,勿取以针,而调以甘药也”

【用方思路】血痹重证虽气血营卫俱虚,但治疗并未气血并补,因阴柔滋腻及补益之品,一则碍其邪,二则滞其气,若用之,反而影响血脉通畅及邪气的祛除;也未直接用活血化瘀法,因活血化瘀药可破气耗阴,若用之,不能行其瘀,反而损其阴血,使血脉更加涩滞不利。本证以阳气损伤为主,而致血行涩滞,故以黄芪桂枝五物汤补气通阳为主,佐以养血活血之法。

Image

临证若气虚甚者,重用黄芪,加人参;若阳虚甚者,重用桂枝,加附子;若血虚甚者,可重用白芍,加当归;若瘀血甚者,可重用赤芍,加红花、丹参、鸡血藤;若麻木伴走痛者,加防风、秦艽、地龙、僵蚕。临床用本方治疗股外侧皮神经炎、末梢神经炎、血管闭塞性脉管炎、面神经麻痹、中风先兆、脑血管意外后遗症、雷诺综合征、颈椎病、肩周炎、坐骨神经压迫症、不安腿综合征、白细胞减少症、银屑病等。

加味黄芪五物湯治历节風证,周身关节皆痛,但或四肢作痛,足不能行步,手不能持物。

生黄芪30g、白术15g、当归15g、桂枝10g、秦艽10g、陈皮10g、生白芍15g、生姜10g。热者加知母12g,凉者加制附子12g、脉滑有痰者加半夏12g

《金匮要略》桂枝芍药知母湯,治疗历节風之善方。而气虚体弱者用之,仍有不效之时,以其不胜麻黄、防风之发也。今取《金匮要略》治疗風痹之黄芪桂枝五物湯,加白术以健脾益气,而即以逐痹(《神农本草经》谓白术逐風寒湿痹)。当归以生其血,血活自能散風(方书谓:血活風自去也)。秦艽为三風之润药,性甚平和,祛风而不伤血。陈皮为黄芪之佐使陈皮里白而似肌肉,外红而似皮肤,筋膜似脉络,棕眼似毛孔,陈皮能引肌肉经络之風邪外达皮肤,由毛孔而出也。广橘红其大者皆柚也,非橘也。《神农本草经》原橘柚并称,故用于药中,橘柚似无需分别。且名为橘红,其实皆不去白,诚以原不宜去也。

Image

【医案举例】

1、患者,男,81岁。1998312日诊。患腰椎骨质增生10余年。近2个月来,左腿疼痛麻木甚剧,不能行走。曾在地区某医院住院治疗半月余,不见好转。查患者血压正常,心肺无异,舌苔薄黄腻,舌质红瘀紫,脉沉弦。诊断为坐骨神经痛,证属气虚血瘀,经络痹阻。治以益气通络、活血化瘀法。加味黄芪桂枝五物汤加虫类药:黄芪60g,桂枝18g,当归15g、地龙15g,蜈蚣2条,土鳖虫、甘草各12g,水蛭8g,威灵仙、生地黄、白芍各30g制附子12g淫羊藿、薏苡仁各25g牛膝20g,细辛、川芎各10g

7剂后,即能扶行来诊,服至15剂,能步行来诊。1998329日再诊,疼痛麻木症状消失,仅感小腿肌不适。原方酌加骨碎补、狗脊各18g以补肾强骨,巩固疗效。  

2、患者,女,37岁,工人。1999515日初诊。右膝关节以上股外侧肌肤麻木不仁四五天。搔抓麻木,如有梅花针乱刺状,局部皮肤无红肿热痛。起因于适值经行第2天用凉水冲洗食物,翌日即见经行停止,并见右股外侧肌肤麻木之症,其单位医院给“益母丸”后,月经即通,但股外侧麻木之症如故。诊:舌淡胖边有齿印,苔薄白,脉弦缓。麻木之处皮肤外观未见异常。中医诊为血痹,证属气虚血瘀。方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黄芪30g,桂枝15g,赤芍、白芍各15g,当归15g秦艽12g鸡血藤30g,地龙15g,木瓜12g,薏苡仁25g,川芎10g,防风10g,大枣4枚,生姜4片。7剂,水煎服。

1999525日复诊:言其上方进7剂,麻木如针刺症状完全消失。现右膝关节至股外侧肌肤仅有蚁行感。舌脉同前。继用前方加秦艽18g,地龙改为18g7剂,水煎服。药尽病愈。

Image

3、患某,男,36岁。2009615日诊。患颈椎病2~3年。现颈项强硬疼痛,伴头晕,视物昏花,左上肢有蚁行感。舌淡苔腻略厚,脉沉细。检查:颈椎3~5椎体压痛明显。中医诊断为骨痹(颈椎病),治宜益气活血,缓急止痛。方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生黄芪30g,桂枝15g,炒白芍15g,赤芍15g,葛根30g,川芎12g,羌活10g,鸡血藤25g,地龙15g,威灵仙30g,木瓜15g,防己15g,薏苡仁30g7剂,水煎服。

2009625日,该患者领他人来门诊看病,谈及服上药效佳,药后颈项疼痛、头晕等症消失,至今未犯。

Image

临床应用

1.痹:张,形寒,手足痛,肌肉渐肿,劳力行走,阳气受伤,客邪内侵,营卫失和。仿《局方》痹在四肢,汗出阳虚者,与黄耆五物汤。黄耆、桂枝、茯苓、炙草、当归、煨姜、南枣。

2.真中风:诊得两手脉厚而长,惟左手略兼弦象,两寸稍紧,脉厚者,得土之敦气,厚道足以载福,为长寿之征。但弦为风脉,紧为痛脉,今紧在两寸,主上半身有痹痛之患,据称手腕及臂上痛,时愈时作,已阅五年之久,且指尖时苦麻木,昔年尤甚,近年略减,细察此症,系风在关节而作痛,至其所以痛者,乃气血与风邪相抗拒,非同偏枯者之全不觉痛,其妙在于痛处,不难扶正以屏邪,书称中指麻木,三年内防患中风,以中指属手心经故也。今幸麻木之处以食指、拇指为甚,系肺与大肠气之不调,尚无大害,然风善行而变数,必须及早治之,然斯时若肥风药以预防中风,是适招风取中,无异借寇兵而齐盗粮,宜出诸郑重,切勿孟浪以图一逞,宜用黄耆五物汤。黄耆2钱,桂枝尖2钱,生白芍2钱,生姜4钱,大枣2枚,同煎服。

Image

3.脑血管意外后遗症:一老妪,证见右半身瘫痪,口眼?斜,手足麻木,肌肉不仁,右半身自汗出。血压:150/100毫米汞柱。此乃营卫气血虚亏,阳气阻闭,经脉失于营养之证。予黄耆桂枝五物汤治之。共服15剂,血压:140/90毫米汞柱,脉舌正常。诸症蠲除,一如常人。四年后追访,终未再作。

4.血痹:刘某,患四肢麻木一年余,夜晚尤甚。用维生素B12与维生素B1;肌肉注射60余日,疗效不明显。后改为针灸治疗,初针有小效,继之无效。证见气虚懒言,疲乏无力,四肢麻木以上肢较甚,臀部发凉。脉双沉细,舌质淡嫩,苔薄白。取黄耆桂枝五物汤治之。服15剂,诸证俱蠲。

5.自汗:患者,女,31岁。工人。痢后继见汗出,已两年余。动则大汗淋漓,乍冷乍热,时时恶风,并出现肠鸣,进食不慎即泻,头晕无力,舌淡苔薄白,脉无力寸浮大。经某医院诊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屡治罔效。遂用黄耆桂枝五物汤加白术、五味子,水煎4剂,服后自汗明显改善,将桂枝减量,白术增制,使之外助黄耆以固表,内达健脾以收功。继进6剂,肠鸣消失。再进3剂,诸症悉除。

6.胸痹:患者,女,51岁,干部。病初自觉胸闷气短,继则胸前区时感隐痛,并向左肩背放射,遇寒痛甚,已2年余。心电图诊为冠状动脉供血不足。予黄耆桂枝五物汤加薤白、炙甘草,共服30余剂,胸痛诸证得以控制,心电图近于正常。

7.胃脘痛:患者,女,42岁,工人。胃脘时感隐痛,逢劳遇寒尤甚,已5年许,钡餐透视诊为胃窦炎。曾屡服大剂辛热理气之品,渐致腹胀纳呆,大便时溏,周身乏力,舌淡润,脉沉弦迟。方用黄耆桂枝五物汤加炙甘草、干姜,服药后,胃痛顿解。酌去干姜,加腹皮与茯苓交替使用,予以健脾,因病陈久,宜缓缓图治。继服20余剂,诸证渐愈。

8.低热:朱某某,女.35岁,教师。低热2年余,体温常在37.5℃左右,偶尔达38℃。伴有怯风怕冷,自汗津津,声低气短,纳谷不香,大便溏薄,周身乏力等证。舌苔薄白,舌质淡红而胖,脉细缓无力。证属气虚身热。拟取甘温除热法,黄耆桂枝五物汤加焦白术、炙甘草。服上方12剂后,症状基本消失。改用补中益气丸调服半月以善后,随访至今未发。

Image

Image

Image

参加2015年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呼吸病学术年会(前排左二是笔者)

Image


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wangxiaoleiyisheng


本公众平台由王晓雷医生管理,定期发表养生问题,健康知识。
王晓雷医生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曾就任于
北京朝阳中医医院、解放军总政机关门诊部,长期从事中医内科、中医妇科、中医肿瘤科门诊现任陕西省万锁中医肿瘤研究所研究员,江苏省中医药学会中西医结合学会会员,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会员,江苏省糖尿病专业委员会会员,江苏省乳房病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中医基础理论专业委员会会员......

Image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