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0510上海-拆书】法律圈的“底层逻辑”

 EmmaSong24 2024-05-10 发布于上海

刘润老师两本《底层逻辑》,我应该不需要多介绍了,即使不常看书,刘润老师频繁的AI视频应该都刷到过。

内容先不谈,我想放在5月10日下午的拆书会上详细讨论(暂不对公众开放,抱歉),我今天要赞的是《底层逻辑》这四个字的名字。

起名,真的能带动销量,起码对于书籍这种产品来说,意义重大。

以前,做事做生意,跟风即可。

跟着报纸推荐买国债、跟着同事或邻居买房子、跟着前领导买卖商品投资交易。有人曾“教育过我”:不需要懂,跟对人,跟着干就行!

即使在“专业人士”扎堆的法律圈,也是同样的逻辑,大家都做IPO,你跟着做就行,大家都做常法,你跟着做就行,大家都做破产和不良资产催收,你跟着做就行。

与其冥思苦想,不如跟对步伐,只有买股票除外,虽然人人崇拜巴菲特,但跟着价值投资的人寥寥无几,都追快钱,结果嘛,都懂。

到了现在,市场上,似乎一下子“没有带头大哥”了。

也不知道“怕张扬”,还是咋的,“真正值得跟的”都销声匿迹了。虽然互联网声量,相对于过去可是暴增了几万倍,人人高呼自己是大师,但反而没人敢跟了,“人人大师”,约等于“人人都不是大师”,“被所谓大师坑的故事”掩盖了“大师们的声量”,谨慎,成为当下的核心词汇。

这可咋办,到底房子该买还是卖?到底低空经济是不是未来的新爆款?到底法律服务业务转型增量点在哪里?到底。。。?到底。。。?

光是问题本身,正反逻辑的声量都高,自己一脑子浆糊,根本无法做出判断,如同高速上,忽然智能电动车的导航失效,即将到岔口,怎么办?怎么办?怎么办?

这时提出“底层逻辑”四个字,绝对让人头脑一激灵。

导航可以失效,中学学到的地理还是管用的吧,如果是从温州回上海,看到岔口上写着杭州,那起码向北方向是对的,不至于向南往福州方向去吧。

这就是“底层逻辑”,那种刻入基因的基座知识和技能,当陷入困境时,如指南针般可以拿出来指导自己做出正确判断的逻辑思路。

那么,什么是法律服务业的“底层逻辑”?

之前声量最大的是“专业化”。

对于有些律师,这点至今正确,但对于有些律师,已然动摇。

有些律师,靠自己的“专业”,养不活自己,这可能是“专业还不够精湛”,也可能是“专业价值当下需求不大了”,更可能是“专业定价在市场上没有竞争力了”

于是,分裂出“继续坚持专业,等待市场回暖”一派,和“放弃单一专业,涉足多元化专业,以不成为万金油为底线“一派。

两派,各有成功案例,和大把的失败案例,最终陷入“各走各的路”

其实,如果从法律服务,本质是一种类型的服务业来看。

服务业的底层逻辑,就是超越预期地向客户提供所需的服务体验价值。

法律咨询机构那种低价策略,如果服务交付能够满足需求,那也是正确的路径(当然骗人忽悠预期是不对的),这时只能自我反省去;

公检法系统里出来做律师自带关系那种,能帮助客户提供稀缺服务体验,那也是正确的路径;

琢磨专业,深挖专业,探索专业,等等专业化精进,当然也是正确的路径,只不过一些客户根本不需要这样的服务体验,这时就该转投去找那种匹配的客户,那种能够意识到专业精进价值并愿意为之买单的客户;

还有很多目前在法律服务市场不太见到,但其实很容易想到的路径。

比如把专业卷到海外,很多律师不走这条路,因为他们原来的客户没这个需求,他们懒得去挖掘新的客户,困难又大,就放弃了,但若学习能力再现,拓客能力具备,绝对是再造服务体验;

这里的“底层逻辑”,是扩大市场。

再比如,基于原有的客户,去试图理解他们的业务,去探索他们业务的未来,所谓的跟着客户同成长,客户的业务转型,法律服务同步转型;

这里的“底层逻辑”,是扩大市场中客户的需求。

再比如,原有的客户是死活都挤不出需求了,那么去多跑跑会吧,法律圈内的圈外的会,只要品质好,都跑跑,新客户新需求是跑出来的,效率可能不高,但肯定比坐办公室高。

这里的“底层逻辑”,是扩大市场中的客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