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医看病,就要从方证入手!初学者或者临床不久中医很容易犯的一个错

 柴胡黄芩图书馆 2024-05-10 发布于河南


初学者或者临床不久中医很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瞅着啥也差不多,比如桂枝汤也怕冷,有汗;三仁汤也有怕冷有汗;或者银翘白虎汤也有口干,柴胡白虎汤也有口干;这就是你对于方证把握不准确;不熟悉原因。所以要在方证方面下功夫。

有些自学同学喜欢学习《黄帝内经》,其实你要知道学习黄帝内经目的是干嘛?要是养生,当故事看,或者了解中医是可以读读黄帝内经的;你要是想临床治病,就不要看黄帝内经;为啥这样说?

因为黄帝内经里的理论多于实践。里边方总共十三方子,对于临床是远远不够。因为你看病最终要落实到方剂上边,故而胡希恕老说:辨方证是辨证的尖端;而仲景也有类似描述说:观其脉症,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所以必须掌握方剂,掌握方证应用才能完成处方,否则就是“纸上谈兵”。这就是我不建议过早看,过早学习《黄帝内经》的原因。因为早期学习三年,到头来仍然不会看病。而如果你学习三年《伤寒论》其结果就不一样了,临床一些病就会看,就会处方了!

《伤寒论》学习也有窍门,就是方证下功夫,尤其是类方下功夫。比如麻黄类方,桂枝类方,柴胡类方,石膏类方,大黄类方,附子类方这些方剂看起来都差不多,临床选用那个方子是临床出效果的关键。所以学习完方证,就要类方系统对比掌握类似方子之间的区别!

简而言之,比如桂枝汤为例子;一个病人汗出,恶风,舌淡红,脉浮缓这是桂枝汤证。而在这个基础上加上颈项强直,不舒服,或者疼痛,就是桂枝加葛根汤证;

再比如无汗怕冷,恶寒,颈项强,脉浮紧,还要用桂枝加葛根汤吗?显然就错了。这个是葛根麻黄汤。

再比如汗出恶风,脉浮缓,舌淡红,属于桂枝汤,但是病人抽风,桂枝汤就不行了,就要桂枝汤加天花粉,这个属于柔痉。

再比如还说痉病为例。不汗出恶寒,颈项强直,痉病,就不能用桂枝加天花粉,这个属于葛根汤证的刚痉。

看看都是这一个桂枝汤,加减下来,可以治五种类似疾病,这就需要临床鉴别,鉴别不清楚,临床就要模糊,瞅着啥也像,拿不准,所以这种临床靠猜谜肯定效果不咋样!

反之,如果你掌握了辨证关键,眼目,就可以掌握治五种疾病,你花三天时间掌握了,就学到了知识;而你学习理论黄帝内经,即是三年,三十年,不去学习方剂,也不会临证看病处方!

学习伤寒论如此,学习其他也是一样,《温病条辨》桑菊饮银翘散都是上焦方子,治温病初起怎么区别?我理解就是桑菊饮治初期咳嗽为主,而银翘散治咽痛为主,这是目的。

当然温病有温病治法,比如发热咽痛,舌边尖红,脉浮数,有汗,这时候银翘散就要稍微改动,去掉发汗荆芥穗薄荷豆豉,这些是有发汗功效的;无汗还要保留这三味药的。如果初春寒气偏重,还可以加葱白加强发汗力量;热毒重可以加玄参大青叶,加强清热养阴利咽喉。如果兼有口渴口干,单纯银翘散就不能胜任,必须加石膏,或者再加知母合白虎汤,就是银翘白虎汤了!如果舌苔偏腻温热夹湿,可以加芳香化湿药,藿香郁金等,又或者加滑石;但是你也要辨证,不出汗苔腻加点藿香,因为藿香也能稍微发汗;如果有汗,就不能加藿香,可以加滑石,淡渗利湿。因为滑石不能发汗,也能祛湿!

这就属于丝丝入扣,临床岂能没有效果?临床岂能分辨不清?!所以赵绍琴老强调,辨证要清清楚楚,分析明明白白!#中医##健康科普##来点儿干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