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泰州的一街二馆三麻

 乡风儒语 2024-05-10 发布于江苏

三    坔    夜   话

一方水土有一方文

 慢品人间烟火色,闲观世事春秋长;乡风儒语对月饮,三坔夜话万钟情。斯时也,李老师轩楼临窗,说史聊文,谈古论今,言庄道巷,诗词吟哦,抒怀述志,漫笔人生,碰心处,高山流水,莫非知音?!


泰州城又道凤城,这是一座不凡之城,更是一座颇有特色的城市,一街二馆三麻就是她最显著的特色。所谓一街说的正是泰州几个最具特色的一条街,像最具人间烟火气的“麻辣烫一条街”——十胜街,最有韵味的苏中第一小吃街——老街,最繁华的一条老商业街——坡子街等。所谓二馆,主要是指的泰州颇多的戏馆(又称戏院)和茶馆。所谓三麻则是指泰州最知名的小吃,即麻糕、麻饼和小麻油。欲知端的,且细言来。
泰州的街巷笔者曾多有介绍,“麻辣烫一条街”——十胜街的由来,笔者也曾据史志说过,街名是因宋太祖从周世宗兵入泰州,一日十胜而得称十胜街,后改称八字桥西街,今复原名。这条街真的承载了很多泰州人的美好记忆,而今正在蝶变,曾经的泰州“夜宵天堂”,麻辣烫一条街,如今即将引进新业态,打造八字文化风情街。

泰州老街位于凤城河风景区内的桃园景区,是名副其实的“苏中第一小吃街”。在凤城河畔桃园景区外,一个麻石铺就的明清小巷,穿梭在深深的四合院落,声声入耳的评弹说唱,满街悠悠飘香的小吃,加上悠长悠长的叫喊吆喝声,绵延600米,一条青砖黛瓦的古建筑带,这就是“泰州老街”。从以前到现在,已有300年了。泰州老街,是一条年轻的老街。世俗文化和世俗生活在此肆意展现。“老行当”在此延续,“老手艺”在此复活。

泰州最繁华的一条街道是坡子街,也是泰州的一条老商业街,它在里下河地区远近闻名,位置在今海陵坡子街北路自北门城河边至中百一店处。六七百年前这里还是比较荒凉的。南宋时,这里只不过是挖河填土垫成的一条道梗,南高北低,当时人称"坡子"。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徐达奉朱元璋之命,带兵攻打张士诚的根据地--泰州,因军事需要,由缪湾向南加挖了十五里河道,使济川河直通长江口。坡子上买卖也逐渐热闹起来。东、西两坝的修筑,改变了泰州城市发展的格局,原在城中升仙桥一带的商业中心也开始向北转移。当这个坡子发展成店铺林立的街道时,"坡子街"之名就随之叫开了。《泰州晚报》有一个副刊也叫“坡子街”,这几年这个副刊因接地气而名声大振,同时也把坡子街这条街名唱得更响,传播得更远。
泰州人好戏,泰州有“戏曲圣地”之称。泰州的桃园就是300多年前孔尚任在此将《桃花扇》完稿并首演的地方。“饭后听评话、入夜赏闲戏”,这是泰州人特有的生活情趣。到了民国,泰州更是兴建了许多戏院也就是戏馆。有名的如半亩轩戏院、钟楼大戏院、同乐大戏院、海陵大戏院、五友戏院、胜利戏院、新新戏院、富春大戏院、苏北大戏院、金城大戏院等。
其中苏北大戏院,1934年建于东坛场,原名新新戏院, 1937年改为苏北大戏院,由夏彭古等人合股经营。戏院为砖墙草盖,前排为长条椅,后排为木桩长凳,可容观众800人。1947年由翟宝旺、王少卿夫妇接办翻建,增设简易结构楼座,可容观众1200人。演出以京剧为主,常以里下河徐公明等班社为班底,通过上海天蟾舞台介绍名角来泰搭班演出。先后有陈筱穆、李如春、唐韵笙、宋宝罗、黄桂秋、新艳秋、曹畹秋、尚凌云、醉丽君和梅兰芳大师入室弟子丁至云、毕谷云、刘淑华等一流名角来此演出,盛极一时。解放后,这里是宣传群众的最好场所,业余话剧界在此演出过《美帝暴行图》、《破旧的别墅》、《魔城末日记》、《火山口上》、《不要上当》等。1955年停业。
当年唐韵笙在该院演出时,正值腊月年关,大雪纷飞。唐上演《走麦城》,台下观众仅十余人,而唐韵笙照常精神抖擞地手持青龙刀,疾步如飞,满走“圆场”,真把个关公演活了。老艺人这种一丝不苟的艺德,至今仍在一些老人中传为佳话。
看戏自然也就要品茶,当年泰州的老茶馆甚多,不少是很有名气的。前清的茶馆大都称为茶社,如“雨轩”、“品香”、“夺魁”等等。茶社起先只在早上卖清茶,供人品茗、闲聊、评理。清道光时诗人康伯仙有:“闲坐雨轩留小暇,嫩叶旗枪味自超”、朱余庭有:“夺魁品罢雨前茶”的诗句。茶社在下午、晚间还邀请评话艺人说书,说罢头挡(即中间休息时),由跑堂者用大碗向听众收取书钱、茶资,置于说书者案头,散场后分拆。分拆成头多少,视说书者的名望大小而定,到了清末民初,茶社发展卖干丝、面点,这时就不能称茶社而叫茶馆了。
泰州最老的茶馆除雨轩等之外,当推下坝的“广胜居”,这里每天早晨,稻河街一带的上行下行、米坊米店的老板和“代卖、代买”先生(经纪人)都相聚在此,评议粮价、洽谈买卖。每天全城的粮价涨落,皆以这里的价格为准。清诗人赵瑜《海陵竹枝词》中有:“米粮涨落通城事,一碗清茶广胜居”即咏此。后来这里改为“陆陈公所”,有人卖茶,不卖干丝、面点,每日仍于此评议粮价,直到解放。
西仓路青年桥北堍蓬莱巷口,有一家叫“小蓬莱”的茶馆,昔与光孝寺隔河相望。据说当时该店生意甚好,每晚总预制肉馅十数盆,以便次日应用。而翌晨必空一盆,店主开初并不曾介意,后来竟日日如此,老板疑收是白案师傅偷窃,白案无以自明,乃于夜间持刀在厨房守候窃贼。半夜果见一物由梁间徐徐而下,张口吐舌,伸头入盆狂啖,白案急以刀砍去,其物呼地一声退去,而不知为何物。数天后,光孝寺藏经楼上散发异味,其臭难闻,且有蛆虫坠地,登楼一望,见一条巨蛇死于藏经橱顶,所砍之刀犹留在蛇头之上。此事,泰州父老知之者甚多。民初此馆改为“西来轩”。
在紫藤花架与富春毗连的地方有爿茶馆,泰州人简呼“海春”,全名“海天春”,后又改为“海陵春”。屋宇宽敞,布置雅致。正厅东壁悬横幅:“古同乐轩”,两壁悬:“紫藤花社”,并辍有跋语,为乡先辈卢松亭遗墨。花厅柱上有联:“淮海旧名区,生迟七百余年,不逢玉局(玉局指苏轼,因苏曾任玉局观提举);冶春重结社,喝俐二分明月,且把金尊。”在民初,绅商们也常于此设宴,并招妓女陪酒、唱曲,成为纸醉金迷之地,邑人程恩洋诗有“更有海春宜带局,通宵酒熟又香温”之句。这里也兼营书场。解放后闭歇,曾一度辟为“泰州市工人俱乐部”,其地今已成富春的大厨房了。
杜家巷(今东进路)口的“富春”,是泰州唯一的一家未曾更换招牌迁移店址的老茶馆。当初是由工人集资开设的,故而布置简洁,经营面向大众。其第一进堂口,专供体力劳动者就食,自取面点,不收“加一小帐”。每日早晨有很多的瓦木工聚集这堂口请“作头”吃早茶。
泰州既然有这些特色一条街,有这多戏馆(戏院)和茶馆,自然也就会有特色茶点小吃了。这特色茶店小吃就是泰州的“三麻”,即麻糕、麻饼和麻油。据说,泰州生产麻糕的历史悠久,尤其是“嵌桃麻糕”更是久负盛名。古时的泰州,气候温润,土地肥沃,河岸边,农民有种植白芝麻的习惯。相传,明末清初时,泰州城外有一庙里住着一个年过八旬的老僧,酷爱在饮茶的时候食麻糕和核桃。城里茶食店的老板知道后,便将核桃作果仁掺入芝麻屑中,烘烤制成了麻糕,品来酥脆香甜,深受大家喜爱。后来,诸多茶食店纷纷模仿,一时流传甚广,直至如今。
泰州“三麻”其二是麻饼,是传统的苏式点心,兼有甜咸两种口味,质地酥脆,令人回味无穷。起初是单面芝麻饼,后清朝同治年间,制作麻饼的师傅们精选黑白两种芝麻,分别蘸满两面,于是就有了“双色麻饼”之称。
泰州麻饼的特点是色泽金黄,质地酥脆。它不仅可以作为咸味小吃,还可以加入猪板油丁、绵白糖、豆沙或枣泥等成分,制作成甜味小吃。每年清明节过后,泰州麻饼会供应到市场上,成为人们喜爱的美食。泰州麻饼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口感受到了人们的喜爱。无论是甜味还是咸味,人们都能因为它的美味而回味无穷。
“三麻”之三是麻油。据资料记载,泰州生产的小磨麻油已有三百多年历史。明代,在古泰州北城门外有对黄姓的老夫妻,开了一家小麻油作坊。他们通过向过路农民收芝麻,在家推磨和提油。后来,经过黄氏老夫妇的不断改良,使得麻油“油香四溢,满室芬芳”,直引得行人闻香止步,寻店买麻油。卖麻油的同行们都向黄老先生讨教,老人家开诚布公。从此,泰州的麻油越做越香。经过代代相传,小磨麻油就成了泰州的特产。北门的店家的麻油又比南门的更香更好一些。
清代储碧山曾有“海陵竹枝词”曰:“拣匀淘净炒微黄,小磨麻油独擅长。同在一城分水土,南门不及北门香。”住在泰州涵西街周氏住宅内的八旬老人周解冰,幼时家中曾开过茶食店(副食店)。他对旧时“三麻”的生产过程非常了解,也曾作过一首《小磨麻油》诗,曰:“珠玑入釜炒微黄,细磨徐推淌满缸,万点千锤凝滴滴,调羹一匀味增香。”
泰州小磨麻油,不仅质纯、香浓、味醇,而且对延缓皮肤衰老和烫(烧)伤后的皮肤再生有特效。
“泰州人送礼三件头,麻饼麻糕香麻油;千里送鹅毛,礼轻人谊厚;一片真心拎过来,你不收也要收。”泰州“三麻”,简简单单,不贵重,却是带的泰州人的心意。泰州的老人们说,上世纪50年代,梅兰芳先生回到泰州寻根祭祖时,连演六天一分钱不收。走的时候,家乡人民无以表达谢意,只得给先生送了一些麻油和麻糕,以寄托情谊。如今,漫步泰州,离开或停留,人们总要品一品或带一些泰州“三麻”走,品的是泰州“三麻”里的地道,带走的则是一份心意和情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